第一节 外事机构
第一节 外事机构

一、河南交涉局(署)
  河南外事管理在前清时期,由按察使粮道(官名)等兼办。鸦片战争后,外国教士传入,教案增多,外交事件日繁,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十二月于开封创设河南省交涉局,以司钟培为督办,处理涉外事宜。
  1913年6月,河南省交涉局改组为外交部特派河南省交涉员公署,许沅为外交部特派河南交涉员。该署接受外交总长的命令,受省行政长官的监督,负责办理全省外交行政事务,交涉案件。交涉署设署长1人,编制13人,内设两科:一科掌管总务及通商事项;二科掌管交际及外政事项。
  1929年,政府为统一外交政策,通令撤销各省交涉署,并限于当年底结束。
二、河南省中苏友好协会
  1949年10月26日成立河南省中苏友好协会筹备会,吴芝圃任筹备会主任委员。筹备下设干事会,总干事1人,由总干事岳明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内设秘书室、组织部、联络部、研究出版部、服务部、图书资料室等部门,负责实际会务工作,编制为18人。次年7月,河南省中苏友好协会筹备会扩大为:秘书室、组织部、编研部、宣传矋俊⒎ 癫俊C坎可枵 砍人、副部长2人及干事若干人。工作人员增至26人。
  1951年10月,召开河南省中苏友好协会第一次代表会议,正式成立河南省中苏友好协会。会长吴芝圃,副会长王毅斋、宋川、王国华、岳明、史毅、侯连瀛、张柏园、嵇文甫、贾心斋,理事丁希凌等115人。总干事岳明(兼),副总干事冯登紫、赵海深、寿航、周素元。编制35人,内设秘书室、组织部、编研部、宣传部、服务部。
  1955年2月,河南省中苏友好协会第二届会长邢肇棠,副会长嵇文甫、贾心斋、侯连瀛、王毅斋、任芝铭、岳明、张柏园、余嗣贵、张值、刘文树、刘玉峰、张学清、马云五,秘书长吉树平,理事丁希凌等43人。
  1960年7月,河南省中苏友好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组成,会长邢肇棠,副会长嵇文甫、贾心斋、张柏园、杜孟模、任芝铭、田丰、苗化铭、冯登紫、王培育、余嗣贵、刘方生、刘文树、张学清、鲁定华。理事会秘书长吉树平,理事王力等37人,内设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服务部、电影队。9月,省中苏友协合并于省人民委员会外事办公室,编制15名。
  1965年5月,河南省中苏友协第四届理事会组成,会长刘鸿文,副会长张柏园、杜孟模、李斌都、余嗣贵、于大申、苗化铭、赵致平、刘方生、樊里(女)、赵风岐、龚依群、鲁定华,秘书长吉树平,副秘书长练岚、张志群,理事门经五等31人。
  河南省中苏友好协会存在期间,还有由其兼管日常工作与其合署办公的几个临时性机构:
  (一)河南省抗美援朝分会 1950年7月成立,主席嵇文甫,副主席王毅斋、侯连瀛,秘书长刘鸿文,副秘书长卢自然,委员张柏园等53名。由中苏友好协会兼管日常工作。
  (二)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河南省分会 1955年成立,主席嵇文甫,副主席张柏园、贾心斋、杜孟模、任芝铭、于大申、赵致平、王培育、余嗣贵、刘方生、刘文树、赵凤岐,秘书长吉树平,副秘书长牛星斗、司峻、练岚、郑汉儒、张致远、姚一飞,委员王国华等36人,编制4人,日常工作由省中苏友协兼管。
  (三)河南省暨郑州市外国专家招待委员会 1956年11月成立,邢肇棠为主任委员,各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共14人。负责领导、检查和督促全省外国专家招待工作,与中苏友好协会合署办公。
  (四)河南省支援埃及反抗侵略委员会 1956年6月成立,主席嵇文甫,副主席侯连瀛、王毅斋、丁希凌、张铸千,常委丁希凌、王燕生、王毅斋、刘文树、任芝铭、李永昌、朱暇、吉树平、尚希贤、苏金伞、余嗣贵、马杰、张致远、张铸千、常香玉、嵇文甫、鲁定华;委员共31人。日常工作由省中苏友好协会兼管。
  (五)中共河南省暨郑州市委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1956年春成立,主任赵文甫,副主任刘鸿文、宋玉玺,委员王钧智、邢肇棠、张北辰、陈建平、副秘书长吕昭明。与中苏友好协会合署办公,负责外宾接待和外国专家工作。1958年6月撤销。
三、中共河南省委外事领导小组
  1958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通知,中共河南省委设立外事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省的外事工作。小组成员有赵文甫、宋玉玺、刘鸿文、刘方生、陈建平、朱仲止。赵文甫任组长,宋玉玺、刘鸿文任副组长。
  1979年10月10日,为了适应全省外事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成立省委外事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李庆伟任组长,赵致平、崔维亭、陈冰之任副组长,成员13人。
  1981年11月18日,为了加强对全省外事工作的领导,成立省委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撤销省委外事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由李庆伟任组长,王秉章、岳肖峡、陈冰之、赵致平任副组长。成员16人。
四、河南省外事办公室
  1958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通知,设立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外事办公室。编制13人。6月20日与省交际处、省外国专家招待委员会、中国国际旅行社河南分社3个单位合署办公。1962年编制15人,内设秘书组、接待组、专家工作组。1968年5月9日,成立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外事办公室革命领导小组,由组长、副组长等5人组成。8月,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原附设在省计划委员会内的援外办公室与省外事办公室合并,对外以河南省援外办公室名义开展工作。1973年3月28日,重新设立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外事办公室,实有20人,内设接待处、旅游处、秘书处。1976年底,机构设置有接待处、秘书处、政治处、旅游处(国际旅行社郑州分社、河南省中国旅行社合署办公)。1979年3月增设宣传处,7月增设旅游企业管理处、旅游宾馆筹建处。7月26日,成立河南省革命委员会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
  1980年1月10日易名河南省旅游事业管理局,1983年6月20日易名河南省旅游局,与省革命委员会外事办公室合署办公。外事办公室正、副主任兼正、副局长。8月,中州宾馆的人员和财产划归省革命委员会外事办公室。9月,成立河南省外事旅游汽车队。1980年1月10日,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外事办公室改称河南省外事办公室,内设接待处、秘书处、宣传处、企业管理处、政治处(当年9月改为人事处)。1982年1月14日,河南省外事办公室改称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12月8日外事办公室所属的中州宾馆(东楼)划归省政府办公厅领导,原中州宾馆西楼改称河南省旅游宾馆仍归省外事办公室和省旅游局领导,企业编制295名。1983年2月河南省旅游宾馆改为河南省国际饭店。1983年5月省外事办公室设秘书处、人事处、接待友好处、宣传教育处、涉外专家处、旅游处(对外保留外联处的名义)。包括直属二级机构,年底共有职工442人。1984年10月河南省外事旅游车队改称河南省外事旅游汽车公司。
  1986年2月,省外事办公室增设对外联络处、基建规划处。1987年省外事办公室编制89名,直属二级单位有中国国际旅行社郑州分社(与河南省中国旅行社合署办公)、

河南省国际饭店、河南省外事旅游汽车公司、河南省旅游服务公司,职工总数954人。
五、河南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1980年11月成立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河南省分会理事会。由省外事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兼任会长、副会长。下设秘书长、副秘书长、理事若干人,日常工作由外办接待处兼管。1985年有事业编制3名。1986年12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河南省分会”易名为“河南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