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赤卫队的建立和发展
一、赤卫队的建立和发展

    1928年7月,红军第七军和中共鄂豫边地区党组织在光山县柴山保(今属新县) 根据地召开会议, 决定结合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组织农民赤卫队(军) 。1929年7月,光山县白沙关地区赤卫军成立。同月, 罗山县南部的枪会组织改编为农民赤卫队。年底,商城、 固始、潢川等县也建立了农民赤卫队,其中商固边界的伏子岭、二道河地区各建立一个赤卫大队。1930年,鄂豫皖边区革命根据地形成,各地的赤卫队(军) 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1930年底, 中共中央颁发了《赤卫军组织办法》, 对苏区赤卫军的建设作了详细的规定。1931年5月, 红四方面军政治部派王耕农、赖合云到光山县白雀园一带,联合当地赤卫队成立了光山赤卫一师。王耕农任师长, 赖合云任政治委员, 全师有赤卫队员 4000余人。6月, 成立光山赤卫二 师, 由县委书记高敬亭直接指挥,全师有赤卫队员3000余人。7月, 鄂豫皖军 委 发 布 了 《关 于 整 顿 地 方 武 装 的 通令》, 规定:各县设军事指挥部, 统一领导和指挥人民武装; 各群众武 装统一编入赤卫军。赤卫军按班、 排、 连、营、 团、 师编组, 原则上县建师(团) , 区建团(营) ,乡 建连, 大村建排,小村建班, 苏区 18~35岁的男子除地主、 富农分子和残疾者外,均动员参加赤卫军组织。9月,苏区各县人民武装基本上实现了指挥机构统一,人员编组统一。
    1931年冬~1932年6月, 鄂豫皖边区人民武装建设处于极盛时期, 赤卫军总数达20万人。豫东南的商城、 罗山、潢川、 光山、 固始5县广大青壮年, 在“保卫苏维埃政权” 和“保卫自己的土地与革命利益”的口号下, 纷纷参加红军或赤卫军, 从而使这一地区基本上实现了全民武装。与此同时, 靠近苏区边界的信阳、 息县、 确山、 新蔡等县的部分地区,在苏区的影响和带动下,也建立了农民赤卫军等群众武装组织。其中新蔡县在崔华楼的领导下, 农民赤卫军发展到35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