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劳动竞赛工作始于民主革命时期的根据地。1931年鄂豫皖特区总工会组织被服、印刷、枪械修理工人为支援革命战争、巩固和发展苏区经济开展了生产竞赛。1943年8月, 晋冀鲁豫边区工会组织工人开展 “新劳动者运动”, 促进了边区生产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大职工为发展生产力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大体上经历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2年,爱国主义竞赛与增产节约运动相结合。1949年10月,河南省总工会筹委会提出:“组织起来, 恢复发展生产”。 在公营企业组织生产竞赛, 在私营 企业通过劳资协商和订立集体合同,恢复发展生产。1950年4月, 省总工会筹委会组织全省职工开展迎 “五一” 生产竞赛活动。在8月召开的河南省首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贯彻全国工会生产工作会议 “关于工会以生产为中心的工作方针”, 强调 “开展生产竞赛, 团结全体工人, 恢复发展生产”。 1951年, 各级工会结合抗美援朝、 民主改革、 镇压反革命,组织职工开展爱国主义增产节约运动。1952年,结合工矿企业生产定额的查定工作,各级工会发动群众讨论修订生产计划,制订竞赛指标,开展合理化建议和推广先进经验, 改善企业经营管理。 在 “三反”、“五反” 运动中, 各级工会按照生产、运动两不误的精神,发动职工制定生产保证条件,开展劳动竞赛,并召开现场表演交流会,推广先进操作技术, 胜利完成恢复发展生产任务。
第二阶段, 1953~1965年, 劳动竞赛与技术革新相结合。1953年, 河南进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省工会召开第二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动员职工努力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全省国营企业工会结合学习沈阳五三工厂工会工作经验,组织职工以讨论计划入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运用行政、工会生产会议,使劳动竞赛逐步形成制度。私营企业、商业、手工业工会,组织职工开展爱国主义增产节约竞赛, 推动生产改革。 1954年, 省工会贯彻全国总工会 “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 引导职工把劳动竞赛转向以改进技术、学习与掌握新技术方面上来。2月,省工会推广焦作煤矿工会循环作业、 图表管理等16种先进经验,劳动竞赛进入新阶段,参赛职工人数大幅度上升,班 组普遍推行生产会议制度。 据1955年对河南工矿企业、 基建单位统计,参赛订立保证条件职工达80%,地方国营企业推广先进经验100余种,基建单位推广苏联、全国、全省先进经验127种。 开封市大众印刷厂检字工张继英创造了“检字工作法”,并向全国检字工人提出友谊竞赛;焦作煤矿刘九学采煤队发出 “关于争取更多地超额完成全年国家计划的倡议”, 得到广大职工的响应。 全省轻工、 建筑、 水利、 邮电等17个产业,45万工人参加厂际、 同工种竞赛, 占全省职工总数的40%。 职工在劳动竞赛中, 还创造出 “技术援助”、“包教包学” 等经验。 1956年2月, 全国总工会作出 “关于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的决议”。 省工会组织刘九学等16名先进生产者提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广泛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的倡议,全省职工劳动竞赛进一步深入发展。过去处于竞赛之外的企业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文教卫生职工, 加入到比、 学、 赶、 帮、 超竞赛的行列中来, 推动了河南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一年完成。
1957年, 省工会提出开展“以节约原材料, 提高质量,保证安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在“节约一两棉花、 一滴油、 一度电”活动中, 各种类型的小型竞赛降低了物耗、 能耗、 废次品率,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958年, 省工会贯彻执行中共“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在职工中开展了“比先进、 学先进、 赶先进”竞赛活动。 在“以钢为纲, 全面跃进”的口号下, 厂矿企业竞赛广泛开展。 但由于高指标、 浮夸风等 “左” 的影响, 劳动竞赛科学程序被打乱, 普遍存在加班加 点、 拼体力现象。 为此, 省工会于1959年8月强调要落实计划, 整顿劳动组织、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并于1960年号召职工狠抓薄弱环节,开展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以提高生产效率。
1961~1962年, 为贯彻国民经济“调整、 巩固、 充实、提高”的方针, 各级工会发动和组织职工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和以增产节约为中心的先进生产者和先进班组运动,技术改进从厂内走向厂际,发展为技术协作活动,成为职工群众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民所有制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961年2877元 人上升到3441元 人。
1963年各级工会发动职工开展以 “五好” 企业 (政治工作好、 计划完成好、 企业管理好、 生活管理好、 干部作风好)、“五好”班组(政治工作好、完成任务好、班组管理好、经常学习好、 团结互助好)、“五好”个人(政治思想好、 完成任务好、 经常学习好、 团结互助好、 遵守纪律好)为中心内容的增产节约劳动竞赛, 突出比、 学、 赶、 帮和合理化建议、 技术革新的内容。 并在全省工矿企业中推广省轻工、铁路、机械工会组织的厂内、厂际竞赛与技术革新、技术改进相结合的经验, 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 期间, 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工会以生产为中心的劳动竞赛被批判为“唯生产力论”,广大职工和工会干部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抵制。
1973年省工会提出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1975年6月,平顶山、 鹤壁、 开封市总工会, 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工业学大庆”活动, 开展厂与厂、 车间与车间劳动竞赛。 洛阳轴承 厂开展班组之间 “信的过” 劳动竞赛, 并推广到机械行业。
第三阶段,1976~1987年, 劳动竞赛与推进技术进步、改善企业管理相结合。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 河南省群众生产工作和劳动竞赛得以恢复和发展。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 省工会提出:充分发动群众, 切实加强对劳动竞赛的组织领导, 深入持久地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79年8月, 省工会、 省机械工业厅在洛阳轴承厂召开机械行业现场经验交流会,会上命名5个 “马恒昌” 式班组和553个 “质量信得过” 班组并以竞赛形式在全行业推广交流。1980年4月,省轻工业工会组织缝纫机、 手表、 自行车“三大件”厂际竞赛, 以提高生产能力, 改善人民群众对紧销商品需求的供给。1980年5月,省工会动员全省职工开展为四化建设立功活动。各级工会组织行业竞赛、 厂际竞赛、 同工种竞赛、 对手赛、 流动红旗赛、 全优工程赛及最佳商店和最佳营业员等劳动竞赛活动,使劳动竞赛出现多形式、多层次的局面,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1982年12月, 省工会结合企业整顿, 推广郑州第二砂轮厂工会加强班组建设,开展班组竞赛,强化企业基础工作的经验。1983年, 省工会提出劳动竞赛转轨变形, 由体力、速度型转向智力、效益型,开展大规模技术选拔赛,开拓了劳动竞赛的新领域。1983~1985年,全省参赛职工313万人次, 有1160人获省级技术能手称号。 1984~1985年,各级工会贯彻省工会第九次代表大会精神, 以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企业活力为中心, 围绕改革, 不断改进竞赛形式,丰富竞赛内容,把单纯生产领域的竞赛扩展到生产经营管理 领域, 使劳动竞赛常赛常新, 不断深化。1986年8月, 省总工会、省计经委、中共河南省委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合格班组、 信得过班组、 先进班组三组升级竞赛活动的意见”, 提出省级先进班组条件。 各级工会组织三组升级竞赛活动,企业工会以班组升级促进企业升级,加强班组管理和班组长培训。省总工会推荐安阳卷烟厂制丝车间乙班配方组、 郑州水工机械厂铆焊分厂船闸组等10个班组为全国先进班组, 国家经委、 全国总工会对其颁发全国 “五一”劳动奖状;王秀云、邱中臣等6位班组长被全国总工会、 国家经委命名为全国先进班组长, 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2月, 省总工会在总结1983年以后职工技术选拔赛情况的基础上,表彰安阳市总工会、省轻工业工会等15个地、市、产业工会为组织职工技术选拔赛先进集体,同时表彰万人富、 王中山等40名先进个人。 各级工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把深化改革与“双增双节”紧密结合, 引导职工在创先、创优、创最佳经济效益上下功夫,把发扬主人翁精神与改进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相结合,组织职工参加多层次“双增双节”活动的决策、 管理, 推进竞赛的群众化、 民主化。1987年,9个省辖市(地区)开展综合性劳动竞赛, 各基层工会开展竞赛的单位9013个, 树立先进集体96414个,其中先进班组70603个,先进个人718390个。郑州市总工会的 “优质服务竞赛”, 新乡、 漯河市总工会的 “效益杯” 竞赛, 省轻工工会的厂际竞赛, 省机械电子工会的“保电力建设重点工程竞赛”,以及洛阳轴承厂、新乡103厂工会的合理化建议大奖赛等不同类型的竞赛活动,推进了 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