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拖拉机
一、拖拉机
    拖拉机于宣统二年(1910年)前后由欧美等国在汽车的基础上创制。1919年民权县程庄乡谢庄村谢氏和上海一资本家联合购买一台美制机器(拖拉机和犁),在黄河故道垦荒种树、种花生、大豆等。1946~1947年联合国救济总署拨运给河南黄泛区264台拖拉机,在尉氏、扶沟、太康及南阳地区方城县垦荒种地。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省实有拖拉机58台,1041.5千瓦。1949年以后,河南逐步建立国营农场和拖拉机站,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
    拖拉机按功率大小分为大、中、小型三种;按燃料分类,有柴油、汽油两种;按行走装置分类,有履带式和胶轮式两种,胶轮拖拉机又分三轮与四轮两种。
    河南省曾经使用过108种机型,其中使用较多的有50余 种。20世纪50年代主要使用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拖拉机,其机型分链轨拖拉机:纳齐、德特—54、US—5055、KS— 07、DT—413、K 凸—35、KD—35、D—35、超级热特35;轮式拖拉机:热特—50、热特—35、热特—25、尤特—45、乌尔苏斯—45、莫特—40、尤特—36、福克森—35、吉斯—35、德特—28、千里马—28、德特—24、德特—20等。
    1958年以后,农用拖拉机逐渐被国产机型取代。河南曾经使用过的国产机型有大、中型链轨式拖拉机:东方红—160、红旗—120、东方红—100、红旗—100、移山—80、东方红— 75、东方红—60、东方红—54、东方红—25;大、中型轮式拖拉机:珠江—60、沈阳—60、铁牛—55、太行—50、胜利 —50、江淮—50、襄江—50、沈阳—50、邯郸—50、上海— 50、清江—50、新乡—50、泰山—50、昆明—48、丰收—45、铁牛—45、铁牛—40、广东—40、沈阳—40、襄樊—40、红卫—40、铁山—40、江淮—40、东方红—40、丰收—37、柳州—37、东方红—36、丰收—35、东风—35、运城—30、湖南—30、东方红—28、丰收—27、广西—27、运城—25、泰山—25、荥阳—25、临汝—25、黄河—25、徐州—25、巩县 —25、豫农—25、瓦房—25、广西—25、东方红—25、东风 —25、跃进—25、辽宁—22、天津—20、湖北—20、跃进— 20、泰山—20、运城—20、福建—20、东方红—20、确山— 20等;小型轮式拖拉机:东方红—150、中州—12、泰山—12、青岛—12、邯郸—120、邢台—120、江淮—12、四平—12、双菱—12、 中 原—12、 嵩 山—12、 清 江—1215、 江 西—180 (双缸)、红卫—12、东风—12、开封—12、金牛—15、嵩山 —6型等型号。
    1978年以后,农户购买拖拉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至1987年底,全省拥有拖拉机58.72万台,689.83万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