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发展清末,美籍传教士汤普森将意大利大花生带到山东,后传入开封、商丘一带,俗称“洋落花生”,荚果大,总产量高,发展很快。《申报》1919年12月载:“河南豫东一带,地势平衍,黄河径流之故道数百里,多系沙碛,不毛之区,五谷不宜,唯植落花生尚有收获”。洋花生实粒肥硕,收获较丰,种收也易,民间乐种。亩收成可得50公斤左右,利比五谷优厚。河南花生输出始于1912年,以后渐为出口的大宗物产。主要以开封为集散中心,通过上海、广州、香港、青岛等口岸输出南洋及欧美各国,曾成为历史上河南大宗出口商品之一。开封输出花生的最高年份旺季平均每天输出花生800~1000吨,每年输出花生油400万公斤。花生出口外销逐渐兴起,刺激了农民种花生的积极性,生产迅速得到发展。1914~1918年,全省平均每年种植花生面积67.5万亩。
1920年通许县40%、陈留县50%的耕地种上了花生。1924~1929年全省每年平均种植面积211.9万亩,总产量25960万 公斤。1936年种植面积达338.6万亩,总产2.5亿公斤,亩产107公斤。
抗日战争期间,大部花生产区为日军所占,面积未高于70万亩,总产一直没突破1亿公斤,最少的1942年仅2955万公斤。1945年以后,花生生产回升到150万亩左右,销往上海、南京等地,年平均外销75~92万公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号召因地制宜发展油料生产,花生产区实行粮食计划供应。1952年种植面积271.2万亩,亩产54公斤,总产量1.4亿公斤。1954年省政府在春耕生产指示中,强调重点产区必须按照国家计划完成任务 ……,并召开了重点产区4专12县会议,研究解决缺种问题。
省油脂部门出售花生果200万公斤,银行贷款13亿元 (旧币),群众互借互换种子250万公斤。花生生长期间,省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分赴郑州、南阳、商丘、信阳等地督促检查,指导生产。为进一步总结经验,省农林厅组成花生调查队,到濮阳、内黄、滑县、中牟、长垣、兰考等重点县区,针对花生的产区分布、品种、栽培技术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等做了详细调查。同时,推广增施肥料,小丛密植,选用良种,根瘤菌拌种,防治病虫害,培土压蔓等关键技术。1957年全省花生种植面积发展到432万亩,比1952年增加59%,总产量23320万公斤,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省花生生产第一次高峰。
1958年后,由于“大跃进”、“浮夸风”和自然灾害,种植面积和单产大幅度跌落。1962年种植面积仅117万亩,总产3123万公斤。1963~1965年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巩 固、充实、提高”方针,生产得到回升。1965年种植面积216.6万亩,总产9436万公斤。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至1978年,全省花生种植面积均在100万亩上下徘徊,而单产很少突破50公斤。1977年面积仅70.5万亩,只相当于开封地区常年花生种植面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种植面积最小的年份。1978年种植面积也只有98万亩,总产量6495万公斤。
1978年后,政府号召积极恢复和发展油料生产,强调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宜粮则粮、宜油则油”。1979年提高花生收购价格,花生果每50公斤由27元调到34元,1983年又将计划内60%的每50公斤售价再提高到44.2元,全省花生生产发展很快。1985年种植面积突破500万亩,单产突破100公斤。1987年种植面积613.8万亩,总产量76284万公斤。
河南花生主要分布于豫东、豫北地区,其他地区也都有种植。全省分为4个生态类型区:一是黄河冲积平原花生区,包括京广铁路以东,沙颍河以北的广大平原。花生种植面积占全省60%以上,以春播和麦垄套种花生为多。品种类型多为普通性大花生。二是豫南浅山、丘陵、盆地花生区,包括淮南地区和南阳盆地。种植面积占全省20%左右,信阳地区大部分品种为直立型和珍珠豆型小花生。南阳盆地则以葡萄型为主,属中果中粒花生,该区春播面积占60~80%。三是淮北平原花生区,位于淮河以北、沙颍河以南,西接伏牛山区。该区低洼易涝,花生主要分布于沙姜黑土和沿河沙土区, 近几年发展较快,总面积约占全省5%以上。匍匐型、半匍匐型与直立型交错,以中果中粒花生为主,春夏播花生各占一半。四是豫西北山地、丘陵花生区,包括伏牛山南、北麓浅山丘陵地带和太行山及山前京广铁路以西地带。该区是零星分散产区,花生常年面积占全省的15%左右。以春花生为主,品种多为直立型和匍匐型交错分布,中果型品种居多兼有小果和大果品种,近年来大果花生发展较快。
(二)品种演变清光绪二十九年(1900年)以前,河南多种植龙生型小花生 (称中国小花生),壳薄、粒小、早熟,脂肪、蛋白质含量高,食味醇香,但成熟后易落果,收获费时费工,加工时不易脱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5年),大果花生 (又称洋落花生,胖大个)传入河南。该品种棵大、果大、粒大、易收获,不落果,售价高,深受群众欢迎,很快在全省普及,产额收益大增,小花生渐减少。大花生最高亩产可达150多公斤,每年远销国内外,在市场上享有盛誉,素称“开封大花生”。后来,大花生果型渐变小,产量变低,品种退化。
1955年前后全省大量引种直立型种和半直立型种,其特点是结果集中,秕果少,质量好,早熟,便于管理,易收获;但不耐淹,不耐旱;秸杆少,需种量大。当时濮阳、延津、长垣等地种植面积约占当地花生总面积的80~90%。群众称一把抓、一撮秧、盆花生、篓子花生。1956年评选出开封一撮秧、长垣一把抓、濮阳二糙等为地方推广品种,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省花生品种的第一次更换。
1956年由山东引进山东伏花生,在郑州、开封、安阳、新乡、许昌、信阳、洛阳等地27个点进行试种。1962年后各地大量引调,1964~1965年全省每年种植面积50万亩以上。
1962年引进四川德阳县农家品种罗江鸡窝,在旱薄地种植产量较高,因而迅速在豫东、豫北推广50多万亩。山东伏花生和罗江鸡窝分别在不同地区成为60年代的当家品种,这是全省第二次更换。
70年代开农27、开农8号、濮阳837、濮阳263、杨庄133、杨庄206等品种均比当地种增产,推广了一定面积。同时,引进了徐州68-4、天府3号新品种,在全省各地广为种植,成为全省第三次花生品种更换。
80年代先后引入南充混选1号、油果、白沙1016、粤油551、花28、花37、海花1号、鲁花1号等优良品种,在生产上发挥了一定作用。豫花1号推广面积80万亩。濮阳74-4中早熟大果花生,在豫东、豫北花生区普遍推开,这是第四次品种更换。
(三)栽培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传统花生栽培法“花生宜于栽种在沙土、松浮土上或排水较好的夹沙土里“。“四月小满前种,种法有漫撒、点播两种。出苗后,耘锄数次。若天久不雨,则宜灌水;若非久旱,则不宜灌水”。
豫北地区还总结出花生播种早晚对产量的影响,“落花生油谷二月种,亩收十五、六石;落花生三月种,亩收十石;落花生油谷四月种,亩收七、八石;若于立夏断风前五日种之,则苗不为沙所打,而能早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80年代推广新的栽培技术。其中有:1、整地保墒冬耕隔一犁,犁后不平垡利于积雪;重沙区不冬耕,免得沙土被风刮走;春耕在解冻后迅速进行,以免水分散失。
2、适时播种播种期在立夏前后10天,播前10天内剥壳,采用点播,犁地掩播,迂春旱时刮去表土播种或阴坑点种。
3、小丛密植,增穴减粒托秧种播量由过去的每亩2000穴增加到3000穴,每穴3~4粒,播量每亩7公斤(仁);直立品种密度由3000穴增加到5000穴,行距50厘米,穴距25~28厘米,每穴3粒,每亩播量9.5公斤 (仁)。栽培方式有平栽和起垄栽培,肥地宜稀,薄地宜密。
4、科学施肥化肥与有机肥配合作底肥,喷施钼肥,并用根瘤菌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