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竹子 河南省是竹子原产地之一。 据竺可桢《中国 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 域气温较高,竹类广泛分布,以后随着气候转寒而逐渐减少。
豫北的淇县,西周时以产竹著名,《诗经》的“绿竹猗猗”,就是 歌咏淇河两岸竹子生长茂盛的诗句。全省竹子种类共6属21 种2个变种,最常见的桂竹、毛竹、刚竹、斑竹、淡竹、甜竹、筠竹 等,栽培历史悠久。魏、 晋时河内(今博爱县一 带)有官营和私营竹园, 历代经营至今。清代淮 南各县种竹比较普遍, 淮 河 以 北 已 成 点 片 分 布。 洛宁的兴华、博爱 的清化、荥阳的竹川、南 召的槲叶曼,均为有名 的竹子产地。其中清化 竹子及其制品行销 17 省1000余县,并出口日 本等国。 民国时期,省 内竹园面积减少。据不 完全统计,洛宁、博爱、 信 阳 主 要 产 竹 区 的 面 积,由1936年的1010 公顷,到1949年下降为713公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南省重视竹子的垦复与发展, 把它列入特种经济林实行集约经营。淮河以南以发展毛竹、桂 竹为主,多为非灌溉型竹园;淮北以刚竹、斑竹、淡竹为主,多 为灌溉型竹园。各竹区加强荒芜竹园的经营管理,并选择适宜 立地条件栽培新竹,至1959年竹园面积扩展到1355公顷。
1960年,省林业厅从湖 南省调进5万余株毛竹 母株,在信阳、罗山等县 栽植,并在洛宁、宜阳、 偃师、禹县、开封、商丘、 睢县等县进行首次南竹 北移试验。 其结果,淮 南各县栽培成功,毛竹 面积发展到 232公顷。
1962年,博爱竹区的斑 竹因长期无性繁殖,经 营管理赶不上,发生了 罕见的大面积开花败园 现象,持续达10余年之 久。林业部门经过调查 和试验研究,采取挖土 垫园、灌水施肥、更新改 造等措施,终于得到复壮。1966~1973年,政府投资230万 元,再次进行南竹北移,全省毛竹面积发展到1116公顷。 其 中淮河以北的南阳、舞阳、鲁山、叶县、登封等县,在局部地区 栽植小面积毛竹均获得成功,但生长发育不及淮南好。1985 年,洛宁淡竹发展到467公顷,其中兴华竹园8公顷,年产竹 材36万公斤,被誉为我国淡竹的高产典型。国家投资开发淡 竹新产品—— 压缩竹板,年产28.6万平方米,加工高档家具 及工艺品50多个品种,其中各式竹帘每年销往日、美等国7 万余件。1987年,河南省博爱、洛宁、信阳3个竹区以及豫西 山区的卢氏、西峡、南召,黄淮海平原的荥阳、中牟、永城、临 颍、淮阳等共有40多个产竹县。全省竹园面积14万公顷,为 1959年的10倍、149年的19倍,年产毛竹9.6万根,其他杂 竹3521.2万公斤。
(二)漆树 河南省是漆树原产地之一,其栽培与利用历 史悠久。 安阳、郑州的商代遗址中均发掘出大量漆器。《禹 贡》有“豫州贡漆”的记载。《周礼》中规定河南的“漆林之征, 二十有五。”战国时,庄周曾在商丘附近任过“漆园吏”。西汉 淮阳一带有上千亩的私营漆树人工林,并有制做漆器的“作 牢”和“漆牢”。清嘉庆年间,西峡修建漆宝庙,其碑载“环镇群 山,唯漆居首。”清光绪年间,全省生漆年产量10万公斤左 右,其中西峡约占一半,并设有漆行40余家,各地商贾云集, 成为生漆的重要贸易市场。1936年,全省生漆产量25万公 斤,除内用外行销西安、天津、上海和汉口等地,并出口日本与 南洋一带。 抗日战争时期,漆树资源遭受严重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年代初全省每年仅能收购生 漆1万公斤左右。通过漆林的保护与垦复,割漆技术的改进, 1957年生漆收购量增至5万余公斤。 经调查,全省漆属植物 有家漆、野漆和木蜡树3种,分布于伏牛山、太行山、大别山和 桐柏山区海拔400~2100米的山谷地带。 家漆产量高,质量 好,野漆和木蜡树均能割漆,但质量稍次。生漆主要产地有西 峡、淅川、南召、内乡、桐柏、卢氏、灵宝、栾川、嵩县、济源、商城 和鲁山等县,其中,西峡、卢氏两县约占总产量的70%。1958 年“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漆树资源受到一定损坏。
1964年,省林业、供销等部门组成桐、漆领导小组,加强了漆 林垦复与发展的指导,实行生漆奖售、派购办法,给割漆人员 补助粮食、布票和劳保用品。80年代初,漆树主要品种山混 子、高八尺、大火焰、小火焰、红筋子、四平头和大山炮等共约 1500万株,年产生漆5万公斤以上。 又从陕西省引进了大红 袍、贵州红等品种,在西峡、卢氏、内乡和鲁山等县栽培。 其 中,高八尺和大红袍被评为全国优良品种。随着市场变化,天 然油漆日渐为化学合成涂料所取代,虽采取各种漆林经营措 施,但1984年以后生漆产量一直处于徘徊状态。1987年全省 产量5.57万公斤,收购量仅2.5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