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造林技术
五、造林技术
《周礼》记载:“河南曰豫州,其利林漆”,“以土宜之法,以
育草木”。 在二、三千年以前,周代已把适地适树原则用于造
林实践。西汉《汜胜之书》记载:“考农之种树无时,雨过便栽,
多留宿土,记取南枝”。河南省劳动人民在长期植树造林实践
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把适地适树、整地、造林季节、造林
密度、栽植方法以及修枝抚育等方面编成谚语广为流传。如:
松柏不下滩,杨柳不上山;洼地栽桐,谁栽谁穷;造林不整地,
等于耍儿戏;挖坑大又深,栽树活得稳;立春早,清明迟,惊蛰
栽树正当时;春栽木,冬栽竹;椿栽蓇葖枣栽芽,杨柳栽到冰凌
碴;春季栽树要抢先,雨季栽树要抢天;天冷地不冻,有苗只管
种;栽树没巧,深埋实捣;深栽杨柳浅栽松,泡桐周围用土壅;
苗木晒了根,成活减三分;杨栽稀,松栽稠,桐树地里卧下牛;
春修杨柳,冬修松柏;杨柳(修枝)砍平,松柏(修枝)留钉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有领导有计划的大规模造
林。造林技术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也经历了由
低到高的发展过程。50年代早期在贯彻“三自”方针中,强调
就地取材而忽视适地适树;强调造林进度而忽视整地质量,不
分环境条件都用小穴点播和一钁松植树法;造林树种单纯;学
习苏联密植造林,松、栎每公顷1~1.5万株,刺槐、杨树每公
顷5000~6000株,又未能及时抚育间伐,防治病虫害缺乏药
械等,致使部分地区造林成活率低,生长不良,形成“小老树”。
1958年春,省林野调查队与河南农学院林学系合作,编写出
《河南省山地立地条件与造林设计研究报告》,为造林设计提
供了初步的科学依据。 通过长期实践、试验和总结,造林、抚
育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得到提高。1987年9月,省林业勘察
设计院经过四年多的调查后,编写出版了《河南省立地分类与
造林典型设计》,把全省造林地划分158个立地类型,根据适
地适树原则,编绘出164个典型设计图式,并对铁路、公路绿
化提出了树种选择和配置意见。1949~1987年,人工造林技
术在苗木标准、整地方式、造林规格、方法等方面不断得到改进:
(一)苗木标准 60年代参照林业部规定和当地经验,制
定苗木标准在全省试行。1987年发布《河南省主要造林树种
苗木标准》,以地径为主要指标,苗高为次要指标,划分3个等
级。规定Ⅰ、Ⅱ级为合格苗,必须发育良好,基干通直,充分木
质化;无病虫害和严重损伤;具有发达的根系,根系长度针叶
树15~20厘米,阔叶树20~40厘米。Ⅲ级苗不得用于造林。
(二)整地方式 50年代初期实行随造林随整地,一般采
取穴状,规格为50×50×26厘米,山地直播穴的规格为30×
30×20厘米。1956年国营林场开始实行提前半年整地。1959
年造林结合治山,实行鱼鳞坑、水平线整地。60年代偃师县山
张大队在石质山坡上进行水平梯田整地,开创了泡桐山地造
林成功的先例。1974年信阳杉木林基地,借鉴湖南省桃源县
整地经验,发展水平槽整地,推行到各地山区。群众把它总结
为“水平槽、绕山转、二尺深、二尺宽(市尺),石头垒外边,土层
莫打乱”。 此外在林区内还设置生产路、公路、水路(排水沟)
和防火线,造林成活率高,生长良好。 豫西丘陵区造林,分别
不同土质和地形,采取穴状、水平带或全面翻耕等整地方式。
80年代平原区营造丰产林多采用大穴整地,穴深、宽各1米,
并施入底肥。 民权林场在沙地栽植沙兰杨和72杨,69杨,摸
索出铁锥整地方法,用长3米,直径3~4厘米的铁锥,在造林
地钻孔深及地下水位,把截根苗干插入孔内捣实,节约用工,
成活率达95%以上。禹县山地工程造林,采用水平梯田整地,
造林后3~5年内混种农作物,以耕代抚,获得了农林双丰收。
(三)造林规格 50年代初兴建豫东防护林时,对平沙荒
地提出小网格网状造林设计;对沙丘实行“前挡后拉、四面围
攻”植树方式。网状造林占面积约为造林地面积的10%,加快
了绿化进度。 山地造林实行纯林密植,进度慢,效果不理想。
60年代在成活率低的各种纯林中补植刺槐,形成不规则的混
交林。栓皮栎、杨树、核桃、油松等树种混交刺槐后,都比同龄
纯林生长速度快。 各国营林场开始重视营造混交林,混交方
式采用带状或块状,也有株间或行间混交。经过多年实验,比
较成功的混交类型有:松×栎、松×杉木、松×刺槐、核桃×刺
槐、杨树×刺槐、杨树×紫穗槐、白榆×刺槐、泡桐×侧柏、泡
桐×金银花、刺槐×侧柏等。民权林场80年代初在沙地营造
沙兰杨×刺槐混交林,4行沙兰杨与2行刺槐带状混交,株距
2米,行距3米,单位面积生长量超过纯林,获林业部科技进
步奖。
60年代末河南省提出路、林、排、灌、电和山、水、田、林、
路综合治理,造林规格出现了多种模式:
带网结合型在沙荒集中区,采取两槐(刺槐、紫穗槐)封
岗,周围配置林网。
方田林网型农田统一规划,每方格13~20公顷,四周
营造护田林带。
农桐、农楸间作型以农为主的林木株行距3×50米;农
林并重的3×20米;以林为主的5×10或5×5米。
农枣、农条间作型在沙碱地每10~20米植白腊条或紫
穗槐1~2行;或沙地栽枣树株行距5×10米、5×5米,林木
行间种花生、豆类。
农柿、农梨、农杏间作型黄土丘陵区地埂边广泛栽植果
木。
杨树小麦间作型淮北低洼易涝区,农田间种杨树,株行
距5×10米、5×20米。 此外,根据自然条件和综合治理的目
标,农区造林也因地制宜出现多种规格。
(四)造林方法 1949年以后,在沿用历史上手工造林的
基础上逐步得到了改进。50年代初,在平原沙区对杨树、刺槐
用植苗造林,白蜡、柽柳、杞柳用压条造林,旱柳用埋干或插杆
造林;在山区对松类、刺槐等小粒种子采用植苗造林,核桃、栓
皮栎、油桐等大粒种子采用直播造林。1953年考城林场摸索
出刺槐截干造林法,节省运苗工,造林成活率明显提高,后推
广全省。1954年罗山董寨林场总结出马尾松造林深挖浅埋不
露黄叶,成活率较高。1961年开封、商丘、内黄等机械化林场,
用拖拉机全面整地和中耕,水泵提水灌溉,三用机(喷烟、喷
雾、喷粉)防治病虫害等。此外还配备有植树机、割灌机、打畦
机、起苗机等机具。70年代普遍推广民权县提出的秋季带叶
栽泡桐方法。1979年山区飞机播种油松获得成功。80年代全
省每年植苗造林约占70%以上,飞机播种造林约占20%左
右,直播造林不足10%。
(五)造林时间 历年习惯在冬春两季造林。1950年中央
林垦部发出雨季造林的指示后,睢杞、仪封、龙门、登封4个国
营林场和林县、开封市初次开展雨季造林,完成 55公顷。
1955年省林业局总结雨季造林工作,罗山县枫杨造林成活
90%以上,中牟县侧柏造林成活95%,商城县插杉造林成活
86%,龙门林场营造侧柏林生长良好。 经验是掌握雨情实行
“三不栽”:雨下不透不栽,天不连阴不栽,雨后天晴不栽。80
年代的飞机播种造林全部在雨季进行,掌握好天气预报,把握
雨情是成功的关键;带叶栽泡桐一般在10月中、下旬或11月
初进行。 全省四季均有造林活动,除飞机播种外,人工造林
80%以上仍在冬春季进行。
(六)抚育管理 1955年以后,国营林场造林按照林业部
国营造林技术规程的要求,造林后连续中耕抚育3年,第一年
3次,第二年2次,第三年1次。 集体林场经营好的地方抚育
管理水平较高,“种树如种田,管树如管棉”。70年代信阳杉木
林基地造林后间种油茶,及时中耕,第三年在杉木行间开挖背
垄,疏松土壤,使林地经常保持海绵状态。 淮滨县1981年在
淮河两岸营造的沙兰杨丰产林,每株施底肥10公斤,造林后
每年深耕1次,每株追施化肥100克。偃师山张大队山地泡桐
林,造林后多次中耕施肥,5年生每公顷蓄积84.75立方米。
1984年河南省生物研究所、洛阳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嵩县
王莽寨林场协作,在人工幼林内试验喷洒灭草剂调节磷和草
苷磷,对抑制杂草灌木生长具有明显效果,并在山区推广应
用。
人工林抚育间伐,国营林场按照林业部颁发的《森林抚育
间伐及林分改造试行规程》的规定进行。1981年信阳杉木林
基地的抚育间伐期按照下列标准确定:①自然整枝达树高的
14~13时;②林木胸径连年生长量明显下降时;③胸径离
散度大于1.0时;④郁闭度达0.8以上时。并规定间伐前作出
施工设计,间伐后郁闭度应保持0.6或0.7左右。经过间伐抚
育,光山县晏岗村10年生杉木林,每公顷活立木蓄积量最高
达135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