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钢结构桥与浮桥
第五节 钢结构桥与浮桥
一、钢结构桥
    河南的公路钢结构桥梁,有工型钢梁木面桥、钢桁架桥及钢悬索桥,其数量甚少。
    (一)钢梁木面桥 1936年曾在卢氏至潼关公路线上建成9座石台单孔或多孔工型钢梁木面桥,共长471米,净跨均为8.05米,桥面净宽4.2~4.8米,钢梁由国外进口,其中有大、中型桥各1座。
    灵宝虢镇西涧河桥,是全省最大的一座工型钢梁木面桥,分东西两桥,中间由167米长的路堤相连。东桥6孔,西桥24孔,净跨8.05米,总长276米。上部每孔并列架设工型钢梁5根,钢梁长9.2米,高0.31米,宽0.12米,钢梁间以横隔板相固定,板长0.8米,横隔板与工型钢梁接头处用铆钉固定,使5根钢梁形成一个整体。钢梁上铺设经过防腐处理的枕木,每孔约铺36根,枕木上铺泥结碎石路面。下部为木桩基础,每墩24根桩,桩长1.2~2米,钢筋混凝土承台,石砌墩身,墩高6米以上,石砌桥台。载重标准汽车-8级。1965年10月对该桥进行改建加宽,改建成钢筋混凝土工型梁微弯板桥。
    (二)钢桁架桥 全省仅有一座钢桁架公路桥,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游百余米处的黄河上,原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专用桥梁,今为三门峡市大坝通往晋南公路线上的一座桥梁。5孔,跨径40米,长210米,桥面净宽7米,两侧人行道宽2×0.75米,外设铁栏杆。荷载标准汽车-15、挂车-80。上部构造为四梁式钢桁架梁,中由8道横行十字撑角钢构件铆接,上下由横向人字撑角钢构件铆接,联成一体。钢梁上横铺现浇钢筋混凝土矩形板,板与钢梁之间由螺栓连接。下部构造为扩大基础,现浇钢筋混凝土墩台,桥台基础直接与岩石相连。1956~1958年建成,总造价200万元,每米造价95238元。是河南境内第一座黄河公路桥梁。
    (三)钢悬索桥 悬索桥又称吊桥、索道桥。河南建造的两座悬索桥,采用高强钢丝编成的钢索作为主索和边索,系柔性悬索桥。
    1.新安黄河悬索桥 南起新安县西沃乡南石崖,北抵济源市下冶乡北长泉村,沟通新安至济源公路,为单孔跨径320米的柔性钢悬索桥,桥面总宽5.5米,净宽4.2米,行车道宽3.8米。大桥结构共用钢索33根,主要载重索直径18.5毫米,辅助索直径7.7毫米,桥端用锚坑埋设锚束,主索与锚束用联结器联结,配有松紧器。1981年10月~1982年8月完工,总投资167万元,主体工程造价150万元,每米造价4687.5元。
    2.渑池白浪黄河悬索桥 单孔跨径438米,行车道宽4米。大桥结构采用6W(14—38—170)级光钢索,共计76根,其中桥面索36根,稳定索40根。稳定索在桥上下游各分两组设置,外侧两组稳定索24根,内侧两组稳定索16根,设置抗风索各11根。靠西岸的抗风索直径18.5毫米,跨中抗风索直径24毫米。车行道两侧各设12号槽钢缘材一根,用螺杆固定,缘材上立栏杆500根,纵向用3根细钢丝绳联接。是全国最大跨径的桥梁。其结构比第一座试验桥作了较大改进。1985年4月~11月建成,1986年7月通车。共用钢材420吨,木材700立方米,水泥600吨,总造价224.5万元,每米造价5100元。
二、浮桥
    浮桥古作“舟梁”、“浮梁”。河南远在汉晋年代就先后在洛河、黄河上架设过浮桥,隋唐年代尤甚,唐代蒲津、大阳、盟津、孝义四大舟桥,后三座均在今河南境内。河南的古代浮桥,多在古都洛阳城内或城畿之洛河、黄河上,东魏、北宋在黄河下游今滑县、浚县境内也建造过多座浮桥,军事交通是其主要用途。
    (一)古代浮桥
    1、东汉洛水浮桥 《方舆纪要》载:“汉有洛水浮桥,在故洛阳城南五里”。《洛阳伽兰记》载:“宣阳门外四里至洛水上作浮桥,所谓永桥也”。北魏常景撰《永桥铭》,称这座浮桥是“水陆兼会,周郑交衢”。永桥址在今偃师县西大郊村东,是河南史载最早的浮桥。
    2、隋天津桥 《元和郡县志》载:“跨水一百三十步(191.1米),大缆维舟,皆以铁锁钩连之,南北夹路对起四楼,为日月表胜象”。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位于皇城端门外正南三百二十步(470.4米),是中国首次出现以铁锁钩连的舟桥。大业十三年(617年)桥毁于战火,唐长寿元年(692年)改石桥。
    3、隋皇津桥 北接天津桥,与天津桥同时建造,位于皇津渠上。阔四十步(53.3米),可随时开合,是中国建造的第一座可开合的桥。隋炀帝乘龙舟游江南,即从该桥过。
    4、唐太阳津桥 唐代四大舟桥之一。《元和郡县志》载: “太宗自长安东巡幸陕,遣命武侯将军丘行恭于陕州建造浮桥,名太阳津桥,长七十六丈(223.6米),广二丈(58.8米)”。故址位于今陕县老城西之太阳渡处。
    5、晋富平津桥、唐孟津桥 《晋书·武帝纪》载,富平津桥建造于晋泰始十年(274年),系大将杜预主持建造,位于今孟县西南和孟津东北间的黄河上。唐贞元年间(785—805年)又在此处建河阳三城浮桥(即孟津桥),以船为脚,竹 (音jiē阶,竹索)连接。
    6、东魏白马津桥 即黎阳津浮桥。《元和郡县志》载,高澄于东魏孝静帝武定五年(547年)在此建浮桥。
    7、唐孝义桥 洛水孝义桥为唐四大舟桥之一,建于天宝七年(748年),位于今巩县黑石关渡东北五里。《唐六典》载:“孝义桥所须竹索,取河阳桥退者以充”。
    8、北宋建造的黄河浮桥 北宋北路驿道被黄河所隔,主要因军事需要建造过多座浮桥。《玉海》载,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十二月在开德府(澶州)德胜渡(今濮阳市郊区)建澶州浮桥。《宋史·河渠志》载,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十一月建成滑州黄河浮桥,桥址在今滑县境,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二月,滑州桥移于北岸黎阳津,又名黎阳桥。政和五年(1115年)先后在滑州汶子山建成圣功桥(荣光桥),在浚州大伾山建成天成桥,还多次复建陕州大阳桥和孟州河阳县的河阳桥。
    (二)公路浮桥和人行浮桥河南省的公路浮桥不常见。在战争年代因军事需要在某些河流上曾短暂地架设过浮桥。常年架设的公路浮桥,目前全省仅有1座,即巩县南河渡浮桥。南河渡乡,北靠黄河,南临伊洛河,交通受阻,1972年自筹资金建造价值10万元的铁船1只,水泥船8只,在伊洛河上架设浮桥,长30米,宽4米,每逢汛期来临前拆除,汛期过后恢复交通。
    淮滨城关镇在淮河公路大桥尚未建成通车之前,城关渡口站职工集资2.5万元,于1986年11月建成1座长96米、宽4米、高1.5米的人行浮桥,船与船间用铁索相连,在枯水季节桥通,当航船通行或涨水期间随时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