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设置及选介
一、学校设置及选介

(一) 学校设置清末, 师范学堂分初级、 优级两类。
    初级师范学堂培养小学堂师资。pp 光绪二十九年(1903) ,河南省汝光道朱寿镛在信阳首创豫南道立师范学堂, 1905年招生开学。 光绪三十一年(1905) , 河南在省垣创建第一初级师范学堂。 洛阳创建河南府中学堂师范班。光绪三十二年(1906) ,汲县经正书院改建为河北道初级师范学堂。 光绪三十三年(1907) 创建怀庆府师范学堂。荥阳、汝阳(今汝南)创建女子师范传习所,改变了女子不许入师范的规定。光绪三十四年(1908) ,汝宁 府创建汝宁府初级师范学堂(1916年并入豫南师范学校) 、 开封创建公立中州女子师范学堂(1911年改为官立) 。宣统元年(1909) ,创建陈州府(今淮阳)初级师范学堂。
    至此,先后建立初级师范学堂16所,师范传习所70处,初步形成培养小学师资的师范教育体系。
    中华民国成立, 河南省于1912年将师范传习所改为小学教员讲习科,府立初级师范学堂改为省立师范学校,中州女子师范学堂改称省立女子师范学校。1917年,开封师范改称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淮阳师范改称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许昌师范并入) ,豫南师范改称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洛阳师范改称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河北道师范改称省立第五师范学校。1927年, 省立师范与省立中等合并,1928年, 又单独设置, 并在开封建立民众师范院。1930年, 师范学校, 省立淮阳师范学校, 省立信阳师范学校, 省立洛阳师范学校,省立汲县师范学校。1931年, 民众师范院迁辉县百泉, 更名为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学校。 1936年, 全省有省立师范5所,省立女子师范1所,省立乡村师范1所,私立艺术师范2所(河南艺术师范和东岳艺术师范) , 县立面易师范96所, 共105所,在校学生9637人(男生7918人,女生1719人) , 教职工1030人。
    抗日战争期间,开封等地相继沦陷,开封师范先后迁镇平、淅川和陕西周柔;开封女子师范先后迁镇平、内乡、卢氏; 淮阳师范先后迁鲁山、 内乡、 西华; 信阳师范迁内乡;洛阳师范迁卢氏;汲县师范迁禹县;百泉乡村师范先后迁淅川、 汝南、 新蔡; 私立艺术师范迁登封。 此间, 增设了省立战区第一师范(校址在宝丰) ; 先后迁淅川和陕西周于;省立战区第二师范(校址在许昌) ,先后迁内乡、云县和信 阳师范商城分校。1938年, 内乡乡立镇(乡) 、 内(乡) 、淅(川) 、 邓(县) 联立宛西乡村师范。 为实施国民教育培养师资,河南省各行政区建立联立师范,1942至1943年,先后建立第一区联立师范(校址在密县) ; 第三区联立师范(校址在安阳) ; 第五区联立师范(校相在许昌) ; 第七区联 立师范(校址在周口) ; 第八区 联立师范(校址在汝南) ;第九区联立师范(校址在潢川) ;第十一区联立师范(校址在陕州) 等7校。县立简易师范仅有39所。省会沦陷后,1939年,日伪政权曾建立开封师范和开封女子师范,为实施奴化教育培养师资。
    抗日战争胜利后,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因原校舍遭严重破坏, 仍在汝南办学, 其余省立师范均回原址。 伪开封师范、开封女子师范分别由省立开封师范、开封女了师范接收。省立战区第一师范迁至南阳,更名为省立南阳师范,省立战区第二师范迁至商丘,更名为省立商丘师范。1946年增设省立许昌师范,省立陕县师范和省立尉氏临时师范。同年,全省有省立师师范13所,在校学生7131人,教职工713人。区联立师范8所, 在校学生1500人, 教职工173人。 县立简易师范79所, 县立初中、 县立职业学校附设简易师范部26处。 在校学生失10100人, 教职工1276人。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内,1931年5月,鄂豫皖苏区省府新集(今新县) 创建师范学校1所;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豫北各县均建立师范学校或师资训练班,豫东解放区各县亦建立师资训练班,为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培养师资。

    1949年5月, 河南省人民政府成立。 采取 “维持现状,立即开学” 办法, 先后接收师范学校24所, 在校学生6803人, 教职工628人。
    1950~1952年, 河南省采取“长期培养和短期训练”相 结合办法,为小学发展培养师资。各县均创办初级师范学校和短期师资训练班。省立师范学校亦得到发展,1952年,全省中等师范学校达108所。 其中:县立初级师范90所, 省立中级师范18所(含艺术师范2所) , 在校学生23691人(不含短期师资训练班学生) 。 为适应初等教育稳步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给小学培养水平较高的合格师资,河南省从1953年起, 至1954年, 对全省初级师范进行调整集中, 由90所集中合并至18所, 不再招收小学毕业生, 改为轮训不及初级师范毕业程度的在职小学教师。并集中部分师范学校附设幼儿师范学校。艺术师范改为普通师范。对师范学校设置, 河南省教育厅提出, 每200~250万人口的地区, 原则上设置1所师范,每专区设置2至4所为宜。学校规模为18班,少数地区需要并有条件可达24班。至1956年,全省师范共35所, 在校学生19455人。 较1936年的9637人, 增长1.01倍。
    1958年,在“大跃进”形势下, 河南省中等师范学校迅猛增加,县县开办初级师范、幼儿师范,原有基础较好的11所师范升格为师范专科学校。其他师范改变培养目标,培养中学师资。1960年, 全省中等师范达130所, 在校学生4.73万人。 新建的中等师范办学条件差, 师资质量低, 设备简陋,且多系初级师范,使中等师范教育质量一度明显下降。
    1961年, 对中等师范进行压缩, 至1963年全省中等师范仅保留19所, 在校学生不足7000人。
    “文化大革命” 中, 全省师范学校受到极大破坏。 校舍被占, 图书仪器散失, 学校干部、 调走改行, 全省仅剩11 所师范。 从1966年至1971年长达6年未招新生。1972年后,虽少数师范招收工农兵学员,但教学秩序混乱,学生程度不一, 且学制、 课程、 教材不统一。 河南省中等师教育已到难以为继地步。
    1976年,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 经过拨乱反正, 河南省中等师范教育得到恢复发展。1978年, 河南 省教 育厅发出 大力 发展 和办 好师 范教 育的 指示,各市、地积 极举 办中 等师 范。同年,全省 中等 师范 达28 所,在校 学生1.2万人。1980年,河南 省教 育厅 提出 :师 范学 校的 设置、发展, 应根 据计 划生 育学 龄儿 童自 然增 长和 小学 教师 自然减员 补充,全省 每年 约需 增加 新教 师1.2 万人。据此,每150 万~200 万人 口区 地, 原则 上可 设置1所 师范 学校,每校 服务2~3 个县。 学校 规模18班、24班, 少数需要而有条件的可设30班。每班学额40人。为提高城市小学师资质量, 设在城市的师范,1982年 起, 学制 改为4年。1982年 和1984 年, 省教育厅 先后 确定 濮阳 师范、 信阳师范 和开 封第 一师 范为 省重 点师范学 校。全省 师范 学校校舍有3所系 在原 校址 进行 扩建, 余 为新 建。1987年 校舍 总面积58.6万平 方米, 平均 每生 建筑 面积13.25平 方米(原 教育 部规 定每 生占 有校 舍建 筑面 积19.1 平方 米) 。 学校均有 普通 教室、 物理 实验 室、 化学 实验 室、 生物 实验 室、音乐 教室、 图书 馆、 阅览 室、 礼堂 和体 育 场。 省重 点师范和 历史 悠久 的汝 南、 淮阳 等师 范学 校设 有美 术教 室、乐器 练习 室、 电化 教室 和生 物实验和分组实验。图书馆藏书在5万册以上,信阳、淮阳、濮阳、汝南等师范学校藏书



    达10万册,改变了旧中国河南省师范学校规模小,图书、仪器等, 利用书院衙署、 祠堂、 宙宇办学的状况。 为培养小学体育、 音乐、 美术教师,1987年河南省有12所师范增设上述专业班。郑州师范增设特殊教育师范班,培养聋哑、弱智儿童教师。1987年全省师范学校达41所,在校学生44205人。 在校学生数较中华民国时期河南省最高年份1936年的9637人增长3.58倍, 较1952年的23691人, 增长0.86倍。 至此, 全省中等师范教育网已初步建立。
    (二) 学校选介1、 信阳师范学校信阳师范学校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初名豫南道立师范学堂,1912年改称河南省立豫南师范学校,1917年改名河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30年列名河南省立信阳师范学校,1949年5定名河南省信阳师范学校。
    信阳师范有差光荣革命传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学生参加罢课游行、上街讲演,抵制日货、提倡白话文,并组 织义演。1925年,“五州” 惨案发生后, 信阳各界成立 “沪案后授会”,该校学生任总指挥。是年,该校建立共产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1931年,“九、 一八”事变, 该校学生结队到火车站卧轨, 要求政府抗日。 1935年 “一二· 九”爱国运动, 学生卧轨拦车, 要求到南就请愿。1938年,日军轰炸信阳,学校西迁内乡,党组织一面发展新党员,一面组织“民众教育馆”扩大抗日宣传阵地。解放战争时期,不少进步师生奔赴解放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领导注重科学管理:第一, 从严治校、 加强校风建设, 基本形成了“团结、 文明”的新校风;第二,重视制度建设。1983年以来,先后制订了《科室人员岗位职责》 、《教师工作规程》 、《师范生日常行为规范》等11项规章制度;第三,实行目标管理,从1986年起提出“从严治校, 提高质量,争取在二、三年内创造中等师范一流水平”的奋斗目标,并制定五条具体标准;第四,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为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和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需要,从1984年起,增设电教、微机、说话、写字、劳动技术等5部课程,把现行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课、知识课,努力突出师范性和实践性;第五,以教学研究促教学,定期举行观摩课、新秀课、实践课,课堂教学艺术比赛和各种教学研究会,引导教师对教育理论、教育心理、教材教法进行研究和改革。1980年以来, 教师撰写各种论文和经验371篇。 其中被全国报刊采用的语文21篇, 编选入书的6篇;第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领域,加强学生的普通话和钢笔、 毛笔、 粉笔字以及体育、 音乐、 美术等基本功的训练。 从1986年起把每年 “五·\u19968X”、“五· 四”定为学校艺术节。 该校连续两年被省教委、 省体委授予学校体育达标先进单位和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第七,改革招生和分配办法,对毕业生实行优生优分配,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
    建校86年来, 学校共毕业学生14000人, 著名作家白桦、 叶楠曾在这所学校毕业。1984年至1987年, 学校先后被命名为文明学校和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被省教委评为师范教育师资培训先进单位, 实验室建设先进单位。
    至1987年, 信阳师范学校校址占地209亩, 校舍建筑面积27237平方米。 有教学楼、 实验楼、 物理、 化学实验议器400多种,4000余件, 有音乐教室、 美术教室、 练琴楼、图书楼、阅览室,藏书10万余册,生物实验园地9亩,内值110种植物,另有400米跑道体育场,器材、设备较齐全。1987年有教学班39个,在校学生1784人,教职工263人,其中专任教师129人,高级讲师27人,讲师36人特级教师1人。
    2、郑州幼儿师范学校是1954年由开封艺术师范、信阳师范、洛阳师范和郑州师范等校幼师班合并后创办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创办较早的一所幼儿师范学校。
    属省、 市教委双重领导, 面向全省招生。pp 1987年学校规模为24班, 学生1105人。 教职工148人, 其中任课教师91人, 特级教师1人, 高级讲师22人,讲师36人。各学科教师配备齐全。学校占地35亩,有教学楼、 音乐楼、 舞蹈楼、 体育馆、 礼堂、 餐厅、 图书馆、 实验室、美工电教等综合楼和学生寝楼、教职工宿舍楼,总建筑面积达25386平方米。教学器材及实验仪器都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
    郑州幼儿师范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进行教学改革。 在日常工作中, 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并将课堂教学做为重点。 学校还努力端正办学方向, 把“重点为城市服务兼雇农村” 的办学思想, 逐步调整为 “重点为农村服务,兼雇城市”,主动去适应农村幼教发展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不仅扩大农村招生量,还采取委托 培养、短期训练和函授等多种形式为农村培养幼教师资。同时还为农村学前班编写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郑州幼儿师范创办至今,已培养幼儿师资4千余名。由于办学成绩显著,受到省、市领导的表扬和社会的好评,被评为省、 市师资培训先进单位, 被国家教委认定为“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 方向 明确, 成绩 显著”的 中等 师范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