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农业科学技术
第七章 农业科学技术
    河南省的农业约始于新石器时代。殷商以后,使用了部分青铜农具,耕作制度由撂荒制向轮荒制演变,选种、施肥、中耕、治虫等技术有初步发展。战国至秦汉间,铁制农具的出现,使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到汉代,已基本上形成精耕细作。
    清末民初,国外的农业先进科学技术逐渐传入。光绪三十年(194年)在开封创办农事试验场。1913年,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成立,1917年,各县普遍设立农事试验场。1930年河南大学建立农学院,传播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培养农业技术人才。1933年,县农事试验场改为县农业推广所。3年代以后建立的科研机构有河南省农业改进所、河南省棉产改进所等。这些农业院校、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都进行过一些科研活动,但对全省整个农业生产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河南省的农业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50年代初期,组织科技人员开始研究解决水旱和风沙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总结推广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使全省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恢复。50年代中、后期,省和部分地、市、县相继建立农业科研机构,多数县、社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初步形成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体系。但在这一时期的农业科学实验研究中,出现过一些脱离实际的倾向。60年 代,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基层,建立由领导干部、农民群众和科技人员“三结合”的科学实验基点,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涌现出偃师县岳滩大队小麦丰产、滑县秦刘拐大队玉米高产、新乡刘庄大队棉花丰产、商丘县大吴村大队综合治理盐碱地等一批科学种田的样板和刘应祥、龚文生、秦修本等一批全省知名的农民专家。70年代,组织建立了以县农林科研所为网头的1032个公社农科站,1.75万个大队农科站和20多万个生产队农科组,共有100多万农民参加“农村四级网” 的科研活动。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河南省先后开展了对小麦、玉米、棉花、烟叶、农业生产合理结构、黄淮海低产田开发和山区开发治理等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会战。80年代,建立健全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和技术承包活动,发展科技户,初步疏通了科学技术通向农村的渠道;组织科技人员对全省的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动植物资源等进行调查和统计,初步摸清了河南省农业自然资源的概况,在此基础上,组织了省、县两级的农业区划研究。从1986年开始,科技部门在 “七五”期间,每年安排一批适应农业生产需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 “星火” 科技计划,已取得明显效益。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河南省的农业科学技术事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科学技术新体系,全省农业科技人员达到2.37万人。全省农业科研系统共取得研究成果904项。1980~1987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奖励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农业技术推广单位 的科技成果419项,有13项获得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河南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