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创刊以后对重大事件和重要建设项目都列为专题进行突出、集中和连续报道,反映事件的进程,介绍建设的面貌、成就和经验。意义比较大的专题有以下5项。
一、中央领导人来河南视察的报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经常来河南视察工作。《河南日报》除刊登新华通讯社的有关报道外,还派出记者随行采写通讯、消息,拍摄照片,在报纸的显著地位作详细报道。
(一)毛泽东主席来河南视察的报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主席曾多次来河南视察工作、开会或接见外宾。其中作公开报道的有:一是1958年8月6~8日,毛泽东视察了新乡县七里营公社的社办工业和棉花田,襄城县梁庄、薛元等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烟田和谷子田,长葛县“五四”农业生产合作社玉米田和商丘县道口乡中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红署田和稻田。8月12日,《河南日报》在第一版头题位置,以《无比的翔,巨大的鼓舞,毛主席视察我省农村》套红的通栏大标题发表了本报消息,刊登了4幅照片,以及《毛主席在七里营》的长篇通讯。8月13日,一版头题以《毛主席说办人民公社好》的通栏大标题,刊登了毛主席在河南视察后到山东济南时的谈话(新华社电讯)。同一天一版还刊登《河南日报》记者采写的《毛主席来到襄城烟区》的通讯和两幅照片。二是1959年3月3日,毛主席在郑州分别会见拉丁美洲12国兄弟党的领导人和由宫本显治总书记为团长的日共代表团,并出席中日两国共产党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3月5日,《河南日报》在一版显著地位发表了新华社的有关报道,并配发新闻照片。三是1960年5月7~10日,毛主席在郑州先后分别接见正在中国访问的来自非洲12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活动家、和平人士以及工会、青年、学生代表团和代表、来自拉丁美洲8个国家的朋友们,伊位克文化代表团、伊拉克工人代表团,伊朗工会代表团和塞浦路斯劳工联合会代表团的朋友们以及古巴军队总督察。毛主席在接见这些外宾时就国际形势发表了重要谈话。《河南日报》每次在毛主席接见的次日,在第一版头题位置以通栏大字标题刊登新华社报道,配发新闻照片。四是1960年5月11日下午,毛主席在中共河南省委北院接见河南省直机关和郑州市的干部以及先进工作者,共1.3万多人。在接见之前,毛主席参观了省郑州市东郊公社燕庄大队的麦田。接见之后,毛主席参观了省工业展览馆。《河南日报》在5月12日的第一版以通栏大字标题刊登毛主席接见的消息,并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登参观的消息,还刊登了5幅照片。
此外,1952年10月30~31日,毛泽东主席来河南视察黄河兰封(现为兰考县)段东坝头、开封段柳园口的大坝工程。在视察中,毛主席嘱咐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张玺、省政府主席吴芝圃等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次视察活动当时未作公开报道。1957年3月28日,《河南日报》第二版刊登的王化云撰写的《毛主席视察黄河记》中,才追记了这次视察的情况。
(二)周恩来总理来河南视察的报道
1958年4月~1973年10月14日期间,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曾多次来河南视察工作,《河南日报》作公开报道的有5次。
第一次是1958年4月20~25日。4月21日,《河南日报》一版头题突出刊登周总理在省直机关党员干部会议上作政治报告的消息。周总理讲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一版还刊登周总理和彭德怀副总理、习仲勋秘书长20日访问郑州郊区关虎屯、常寨两个农业社的消息,《周总理在郑州郊区农业社里》的通讯和周总理等与农民谈话的4幅照片,以及常寨农业社社员黄俊生等的来信——《幸福的一天》。4月26日,《河南日报》在第一版显著位置刊登《周总理来到三门峡》的通讯和2幅照片。报道了周总理等4月21日在三门峡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工地视察的情况。4月28日,《河南日报》一版刊登周总理在陕县大营农业社视察的照片2幅,二版上半版以大字标题刊登《周总理访问营社》的长篇通讯,报道周总理等4月24日在大营农业社参观访问的详细情况。4月29日,《河南日报》一版刊登周总理、彭德怀副总理等在偃师县东寺庄农业社参观的照片2幅,二版左辟栏刊登了《周总理参观地下渠》的通讯,报道了周总理等4月25日参观东寺庄农业生产合作社地下灌溉渠道的情况。
第二次是1958年7月18~19日。这次周总理主要是视察黄河的汛情和抢险工作。7月20日,《河南日报》一版头题发表消息,详细报道了周总理视察黄河的情景。同天二版上辟栏刊登了《周总理视察小麦丰产展览会》的通讯。
第三次是1958年8月5~6日。周总理8月5日下午视察了已于8月2日修复通车的京广线黄河大桥;6日上午,在郑州参观了冀、鲁、豫、陕、晋、苏、皖、京8省市滚珠轴承展览会,再次参观了河南省小麦丰产展览会,并为展览会题词:“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河南日报》在8月7日的第一版显著位置刊登周总理视察和参观的消息;8日,一版刊登《周总理关怀滚珠轴承化》的通讯和照片3幅;9日,二版刊登《周总理再访小麦展览会》的通讯和照片3幅;10日,一版刊登周总理给小麦展览会的题词手迹。
第四次是1959年10月12~13日。周总理10月12日到达洛阳市,视察了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矿山机器厂和轴承厂。13日上午到达三门峡,视察了正在加速建设的黄河水利枢纽工程。《河南日报》分别于10月15日和16日在一版显著位置发表两条新闻报道。
第五次是1973年10月14~15日。周总理10月14日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和夫人由北京抵达洛阳市参观访问。当天晚上,周总理陪同加拿大贵宾由洛阳到达郑州。10月15日,加拿大贵宾由邓小平副总理陪同离郑去桂林参观访问。《河南日报》在10月15、16日的第一版显著地位对此作了报道。
(三)刘少奇主席来河南视察的报道
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1957年2月~1962年5月期间,曾4次来河南视察工作。其中两次《河南日报》及时作了报道。一是1958年9月16~18日,刘少奇先后视察了郑州、开封两市的人民公社和钢铁生产情况,听取了中共河南省委和有关党委的汇报,并作了重要指示。9月21日《河南日报》第一版头题,以套红通栏大字标题对此作了报道,配发4幅照片。9月24日,《河南日报》第一版又刊登《刘少奇同志视察我省钢铁战线》的长篇通讯。二是1960年4月中旬至下旬,刘少奇主席先后在河南视察了郑州国棉四厂、郑州砂轮厂、偃师县老城人民公社东寺庄大队小麦丰产方、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洛阳矿山机器厂、洛阳市洛北公社麻袋厂、洛阳市敬事街小学、三门峡黄河水利枢纽工程。他在郑州视察时,接见了中共河南省委召开的六级干部会议的干部和省直机关万余名党员干部。4月27日《河南日报》在第一版头题位置作了报道,配合消息刊登3幅照片。
刘少奇主席另外两次来河南视察的时间,一是1957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他轻装简从,深入许多城市和农村,召开各种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进行调查研究。二是1961年5月来河南视察,帮助中共河南省委纠正工作中的错误,扭转局面,战胜困难。这两次活动当时未作公开报道,是1980年3月13日和5月5日《河南日报》刊登的纪念刘少奇的文章中谈到的。
(四)朱德、邓小平、胡耀邦等领导人来河南视察的报道
朱德委员长先后于1958年12月15~17日,1960年3月19~20日两次来河南视察工作。《河南日报》分别于1958年12月20、1960年3月22日的第一版显著地位作了报道。
邓小平总书记1960年2月17~18日来河南视察工作,《河南日报》于2月20日在第一版显著地位发了消息。
胡耀邦总书记先后于1982年11月25日、1984年3月3~4日、1985年10月20~26日3次来河南视察工作。第一次的视察活动,《河南日报》当时未作公开报道,1985年2月14日,《河南日报》在报道濮阳电厂热电联产工程投产的消息中才透露了这次视察活动。胡耀邦后两次在河南的视察活动,《河南日报》分别于1984年4月7日、1985年10月28日和30日在第一版头题位置发表3条消息、2幅照片。
二、治淮、治黄的报道
(一)治淮报道
《河南日报》对治淮的报道比较集中连续。早在1950年春季,《河南日报》在兴修农田水利的报道中就注意报道淮河、颍河、洪河、双洎河、贾鲁河等流域的治理情况。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以后,对治淮的报道更加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在1950年10月~1951年1月的治淮初期阶段,《河南日报》总计发稿287篇。报道的重点是治淮的各项组织工作和思想发动工作。1951年5月10日在一版显著地位刊登了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题词。从1952年4月~1956年6,《河南日报》治淮报道的重点是报道白沙水库及其灌区、石漫滩水库、薄山水库、南湾水库等大型水库和陈族湾分洪工程、泥河洼蓄洪工程,以及治理颍河等工程的施工和竣工情况。在这4年多的时间内发表治淮稿件163篇,其中将近23是报道这些重点工程的。
在整个5年多的治淮报道中,《河南日报》还发表了新华通讯社播发的全淮河流域治理工程的消息12篇,中下游重要治淮工程的消息4篇,展现了治淮工程的全貌。
(二)治黄报道 从50年代开始,《河南日报》除每年都要报道沿黄河人民修堤筑坝,加固堤防的岁修工程和防洪活动外,主要报道了各个时期的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1949~1954年,重点报道了人民胜利渠(引黄济卫灌溉工程的组成部分)、开封黑岗口虹吸引黄灌溉工程的开工、竣工和经济效益。
从1955年开始,治黄报道逐渐转向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方面。1955年3月13日,《河南日报》发表了题为《开发黄河为人民造福》的画刊,报道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施工前的各种准备工作。1955年7月18日,邓子恢副总理代表国务院向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作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之后,《河南日报》即突出宣传报道兴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意义,介绍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蓝图。从1955年9月18日刊登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准备工作加紧进行的消息起,到1957年4月13日工程正式开工止,《河南日报》共发表有关三门峡工程的各种准备工作和正式开工的消息34篇。1958年11月21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始截流,《河南日报》在一版发表了头题消息和题为《喝令黄河水让路》的社论。1958年11月25日,三门峡水利枢纽截流工程提前19天完成。26日一版报道了这一消息,配发了题为《祝截流大捷》的社论。1959年7月27日,三门峡拦河大坝浇筑到拦蓄50年一遇的洪水所需要的海拔310米高程,28日一版头报道了这一消息,并发了题为《根治黄河又一曲凯歌》的社论,表示祝贺;同天二版发表了《英雄锁“蛟龙”》的长篇通讯,详细记述了拦河大坝达到部分拦洪高程的施工情景。
1957年1月11日,《河南日报》在第一版显著地位报道了郑州花园口黄河淤灌工程完工,于1956年12月21日~1957年1月2日试放水的消息。
除此之外,《河南日报》在1972年10月3日第一版,报道了1970年7月7日动工兴建的邙山引黄入郑工程于1972年10月1日通水的消息。1981年6月15日,郑州市邙山提灌站长1200米的新引水渠竣工通水时,《河南日报》在6月17日一版也作了报道。
三、抢救霜灾的报道
1953年4月11日夜~12日晨,河南省广大地区正在拔节孕穗的麦苗遭受春霜的严重袭击,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情绪动荡不安。中共河南省委立即发出紧急指示,动员全省人民树立信心,生产自救,战胜灾害。《河南日报》在战胜霜灾斗争的宣传报道中积极主动,起了重大作用。
4月17日,《河南日报》在一版发表的农牧厅《对于受霜小麦田间管理的几点意见》中,主张对确已无望的麦苗应迅速铲掉改种早熟作物。4月18日,通讯员张焕堂发来一篇紧
急稿,报道巩县回郭镇老农浇水施肥抢救受灾麦苗的情况,介绍了历史上成功的经验。编辑部立即对此消息加以核实,于19日在第一版显著地位发表,醒目的大标题是:《巩县回郭镇有经验的老农谈:遭霜灾麦苗根部能重新发芽》。这则消息受到普遍重视,广大农民纷纷行动起来浇水施肥抢救麦苗。报纸接着又对抢救麦苗取得的成效和管理技术作了连续报道。4月23日,一版刊登巩县回郭镇浇过水的受灾麦苗重新发芽3寸以上的消息。同时报道了省政府主席吴芝圃在全省专员紧急会议上的讲话。他强调指出:“霜灾虽较普遍,但是可以挽救和补救的。麦叶已黄的浇水后可以变绿,主干死了杈枝(俗称“二棚楼)就会长出穗,麦杆死了麦根仍会发新芽。”4月24日,在一版显著地位发表了题为《不要把受霜害的麦苗轻易犁掉》的编者意见。4月25日,一版刊登伊川县坡头乡经过抢救的麦苗发出的新芽又孕穗的消息。同一天还发表省人民政府指示,要求各级政府领导群众迅速开展浇麦保苗运动,反对犁掉麦苗,全力争取好收成。从4月20~27日还在报纸右报眼连续发表8期“黑板报”,动员群众不要犁掉受霜害的麦苗,迅速浇水施肥救麦苗。经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推广了来自群众实践的经验,使得这一年的小麦获得了六七成收成。
四、为郑州二七广场事件和洛阳西工花坛事件平反的报道
1976年4月5日(丙辰清明节),北京广大人民群众为悼念周恩来总理,声讨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在天安门广场爆发震撼中外的“四五”运动。同一时候,在河南郑州二七广场、洛阳西工花坛等处,广大群众纷纷敬献花圈,悼念周恩来总理。4月6日,在郑州二七广场,有一个名叫焦春亮的人,因疯狂反对悼念周总理,被激怒的群众拳打致伤,不治而死。天安门广场革命风暴遭到血腥镇压,二七广场事件和洛阳西工花坛事件也同样被定为“反革命政治事件”。江青反革命集团在河南的追随者秉承江青的旨意,公然利用《河南日报》大肆进行歪曲宣传。5月4日,《河南日报》第一版头题位置发表题为《用热血和生命保卫毛主席》的长篇通讯,肆意歪曲事实,竭力美化焦春亮,把这个品质恶劣、不学无术的人捧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反潮流英雄”,把他反对悼念周总理的罪行描绘成“英雄事迹”。而把参加悼念周总理活动的群众诬蔑为“阶级敌人”,把献给周总理的诗词、挽联反诬为“反革命黑诗”。人妖颠倒,是非混淆,在社会上造成恶劣的影响。
1978年11月,中共中央给天安门事件彻底平反,11月18日,《河南日报》发表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关于郑州二七广场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的决议》。11月24日和27日,《河南日报》用两个整版发表了《祭总理》等二七广场和西工花坛的诗抄。在纪念周总理逝世3周年的1979年1月8,报纸发表了题为《中州风雷》的长篇通讯,以大量的确凿事实,真实地再现了二七广场事件的情景,对《用鲜血和生命保卫毛主席》那篇报道作了揭露批判,把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1979年1月9日,《河南日报》发表了另一篇长篇通讯—— 《此是人民心底花》,追记了洛阳市西工花坛事件,使真相大白于天下。
五、为刘少奇平反昭雪的报道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即惨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和迫害,1969年10月被强行押送到河南省开封市“监护”,同年11月12日在开封市含冤去世。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决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刘少奇在战争年代曾两次在河南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多次来河南视察,河南人民对他怀有深厚的感情。3月1日,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决议公布后,全省各地的党组织、干部、群众纷纷来稿拥护中共中央的决定,缅怀刘少奇的功绩,表达对刘少奇的深切怀念。《河南日报》从3月初到5月底,对此集中连续报道达3个月之久。据统计,3个月内共发表怀念刘少奇的文章40余篇(不含新华社稿)。5月5日,《河南日报》用第一版整版的篇幅发表了中共河南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人民政府领导人段君毅、胡立教、邵文杰、戴苏理、乔明甫、赵文甫撰写的文章,题目是《少奇同志,河南人民怀念你!》5月13日,《河南日报》又发表了编辑部文章,题目是《巍巍丰碑树中原 ——河南人民深切怀念刘少奇同志》。从3月13日~5月19日,《河南日报》发表了5期怀念刘少奇同志的画刊(其中两期是《河南日报》拍摄的刘少奇访问河南的珍贵资料片),共38幅照片。从5月7~26日,还在第一版报头右侧连续刊登刘少奇同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在一起的大幅照片共7幅。
在为刘少奇平反昭雪的报道中,最感动人的是5月15日一版全版刊登的迎送刘少奇骨灰的情景。迎接骨灰的是王首道、刘澜涛、王光美,护送骨灰赴京的是刘杰、赵文甫。迎送仪式于14日下午1时在郑州河南省人民会堂隆重举行。当骨灰送往郑州机场时,万人夹道沉痛悼念。《河南日报》除长篇文字报道外,还发表了4张照片,其中王光美从刘杰手中捧过刘少奇骨灰盒时的那幅照片沉痛感人,催人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