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恶性肿瘤
第四节 恶性肿瘤

  河南省是全国恶性肿瘤高发地区之一,其普遍死亡率为93.08/10万人,占各种疾病死亡的第二位,全省每年平均死于癌症的有7万余人。
  省内常见的肿瘤依次为食管癌、胃癌、肝癌、宫颈癌、肺癌、大肠癌、白血病、乳腺癌、鼻咽癌等。分布有明显的特征,食管癌、胃癌尤甚;以北部太行山区和西部伏牛山区死亡率较高,南部大别山区次之,而中、东部平原地区则较低。
  早在商代甲骨文就有“瘤”字记载,历代医著中也有描述性的医案报导,民间流传着治癌中草药和土单验方,但因病因不清,且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至民国年间,全省仍无肿瘤防治研究专业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各级医院即先后开展了肿瘤诊治工作。1955年,河南省人民医院进口180千伏深部X光治疗机1台,开展了表浅肿瘤的放射治疗。1957年,河南医学院开始恶性肿瘤的研究。1959年,河南省成立食管癌防治研究试点。
  60年代,全省以食管癌、宫颈癌为重点,以攻三关(病因、早诊、治疗)为主要内容,组织医疗科研人员深入肿瘤高发区,开展群众性肿瘤普查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工作。
  70年代逐步建立了全省肿瘤防治网,成立有食管癌、宫颈癌、胃癌、肝癌、肺癌和抗癌药物等协作组,开始有计划地为各地、市医院肿瘤科装备放射治疗设备,并着手培训肿瘤专业队伍。1972年12月,省抗癌药物研究经验交流会在安阳市召开,会上收到治疗肿瘤的中草药物和单验方千余个,其中济源县的冬凌草、开封县的复方斑蟊、鹿邑县的皮癌净、洛阳市的田螺液、安阳市的槐豆角等有一定疗效。1974年,中国医科院血液研究所与基础医学研究所在平顶山市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白血病防治研究试点。1977年,在全省居民中进行1974~1976年恶性肿瘤及其死因回顾性调查,初步摸清了恶性肿瘤的死亡水平和地理分布特征。
  80年代,河南省开始与国外合作,引进肿瘤新技术、新方法,开展病因和人群预防试验研究。1983年,省肿瘤研究所在15个县、市建立了居民恶性肿瘤和死因登记报告制度及微机处理系统。据1974~1986年动态观察,10年间全省恶性肿瘤死亡率男性上升31.45%,女性上升4.82%,各种癌症的死亡率变化差异较大,男性中肺癌、肝癌、胃癌、白血病、大肠癌呈明显上升趋势,鼻咽癌有所下降,食管癌无明显变化;女性中肺癌、肝癌、白血病、胃癌呈上升趋势,宫颈癌与鼻咽癌有明显下降,食管癌略有下降,乳腺癌基本稳定。
  1987年,河南已有省属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各1个,安阳、洛阳市建有肿瘤医院,5所省级综合医院和15个地、市医院均设有肿瘤科,林县、济源县等恶性肿瘤高发区也建立了肿瘤防治研究机构。还有一些医院在内、外、妇、儿科设有肿瘤门诊和病床。全省共有肿瘤病床1800多张,肿瘤专业人员1347人,多数县医院开展了食管癌、胃癌切除术,有些重点乡卫生院也能作食管癌切除术。

一、食管癌
  食管癌是河南省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普遍死亡率为38.83/10万人。全省每年平均死亡2万多人,在全国各省、市中居第一位。
  50年代,由于缺乏早期诊断方法和有效治疗手段,食管癌的治疗效果较差。1959年,河南医学院等单位在林县、密县、长葛县和郑州市进行食管癌普查,发现林县患病率与死亡率较高,即在该地建立食管癌防治研究试点,开始了流行病学、病因学、早期诊断和防治方法的协作研究。1960年,河南医学院进口加拿大钴60治疗机1台,开始食管癌放射治疗。河南中医学院成立肿瘤研究组,开展中医与中西医结合治疗食管癌的研究,取得近期疗效。1961年,河南医学院沈琼等研制的食管细胞采取器——双腔管带网气囊,应用于该病普查,发现了早期癌和癌前病变,使得临床治疗效果得以提高;并通过癌前病变的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了食管上皮重度增生层食管癌前病变,若积极治疗,可阻断其发生。该项成果为开展两级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获全国重大科技成果奖,并出席第二届国际食管癌早期诊断和预防学术会议。
  1963年,在林县发现国内第一例早期食管原位癌,并经手术证实。此后10年间,国家、省、地、县等各级医疗单位在林县手术治疗食管癌患者1128例,5年生存率为44%,其中早期癌170例,5年生存率达90.3%,居国际领先地位,出席了在英国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
  70年代,重点研究食管癌的流行病学和发病原因。1971年,在安阳地区12个县、市开展了1969~1971年食管癌死因回顾性调查,发现食管癌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征,提示了环境致癌因素的重要作用。是年,省肿瘤防治研究队在林县观察了动物羊、驴、鸡的食管,首次发现鸡咽癌及驴和羊的食管乳头瘤,开创了中国动物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的先例,为人类食管癌病因研究提供了线索。
  1972年,省肿瘤防治研究队与河南医学院应用甲基苄基亚硝胺(NMBzA)诱发大鼠食管癌成功。翌年,刘桂亭等又用林县发霉食物饲大鼠诱发动物食管癌,再获成功。同时证实霉菌病因学说。省地理研究所与省医科所协作进行食管癌地理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食管癌高发区多集中在半干旱剥蚀低山区陵区,该地区以氧化环境为主,易于聚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且农副生产水平较低,影响了当地居民的食物结构和营养水平。中国医学科学院与省肿瘤防治研究队、地质局水文队协作,对食管癌高、低发区居民体内、外环境的微量元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高发区的一些微量元素(如钼、锌、钙、镁等)水平较低。各有关单位还对粮食、井水中的亚硝胺及其前体物进行了测定。河南医学院等单位对林县食管癌高发村居民饮用水进行了致癌、致畸、致突变试验,提示居民引用水对动物有致癌作用。1976年,林县食管癌防治委员会根据病因学和发病学研究结果,提出防霉、去胺、施钼肥、治增生、改善不良饮食习惯等5项综合性防治措施,开展防癌宣传并在重点村实施。
  进入80年代,全省多数县医院开展了食管癌切除手术,林县姚村乡卫生院已作食管癌切除术千余例。省肿瘤研究所邵令方等研制的食管胃吻合器、李鼎九等的食管腔内微波加温治疗食管癌等,已应用于临床。国内外的肿瘤研究部门深入辉县、林县开展癌前病变、营养干预试验等研究,其中维生素营养干预试验取得了明显的预防效果。198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在林县合作项目 “食管癌营养干预试验研究”正在进行中,预期可降低食管癌的发病率。
  据省肿瘤研究所及林县食管癌防治研究所对林县1959~1983年的年龄别死亡率和1889~1954年的出生队列分析预测,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林县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可望缓慢下降。
二、宫颈癌
  宫颈癌在河南省发病率较高。1958年10月,河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首次开展宫颈癌根治术获得成功。同年,该科主任左闺贞组织防癌普查组,在新乡七里营等地对1.2万余人进行宫颈癌普查,发现了早期癌和癌前患者,并及时治疗,取得疗效。
  60年代,河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省人民医院妇产科等均设立癌肿病床,并使用●钴60、X线体外照射和镭、钴腔内照射,开展宫颈癌的放射治疗。10余年间,河南医学院共治疗患者848例,3年生存率达72.4%,5年为67.7%,10年为63.4%,15年为58%,20年为39.6%。
  70年代,河南医学院、省人民医院等先后在全省9个县、市的32万余妇女中进行宫颈癌普查,结果平均患病率为279.06/10万人。到1974年,河南医学院共手术治疗宫颈癌1703例,其中400例、期宫颈癌的5年生存率达90.25%,10年为81.68%,15年为70.13%。1978年,省人民医院《河南省部分地区子宫颈癌普查报告》获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同时,该院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宫颈癌,取得良好的疗效,其3年生存率为60.9%,5年生存率为29.4%,10年生存率为15.5%。
  进入80年代,全省采取每年检查1/3的方法,开展妇女病普查,对宫颈癌患者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同时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1980年,省肿瘤研究所与有关单位协作应用腔内加温合并体外放射治疗宫颈癌75例,取得明显治疗作用。1983年,河南省肿瘤医院应用进口高剂量铯后装机腔内放疗合并加速器体外照射治疗宫颈癌,效果显著。随着肿瘤防治技术的逐步提高,宫颈癌的死亡率已由1974~1976年的90.3/10万人降低到1984~1986年的5.17/10万人。1987年,全省又对255万名妇女进行普查,发现宫颈癌患者217例,有199例已经得到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