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用清热诸方治疗温病,证明当时已有传染病的发生。到了宋代,对疫病的防治已具相当水平,但疫病的流行仍不能控制。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汴城西至河南北大疫,死者相枕”。
民国时期,由于传染病流行猖獗,人民丧亡严重。国民政府曾在有些地方采取防治措施,但疫病终未控制。1946年夏季全省65个县共发生疟疾、霍乱、黑热病等7000余例。其中商丘县仅7月就发生霍乱270例,有65例死亡。
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各种传染病仍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与生命,其死亡率在所有疾病死亡中居首。
195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紧急开展防疫工作的指示》,各级卫生部门抽调大批技术人员组成防疫队深入基层,开展防治工作,同时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了预防接种等措施。至50年代末,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天花在全省绝迹,黑热病、性病基本消灭。60年代以后,预防接种工作逐步在全省普及。
1978年各市、地选择试点,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了计划免疫。1984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分批分期建设冷链。到1987年,基本达到了每市、地1辆冷链车,近半数县有疫苗运输车,每县(区)10万人口1台冰排速冻器,每乡(镇)1台电冰箱,每村1个冷藏包,使各种生物制品按要求在低温环境下运送和保存。全省128个市(地)、县均开展了计划免疫工作,有76个县(区)、市实行了计划免疫保偿制度,入保儿童400多万。全省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和麻疹疫苗的接种率已达85%。麻疹、小儿麻痹、白喉、百日喉的发病率已降至或接近国家规定的控制指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痢疾等均呈现下降趋势。急性传染病的发病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20%降至1.4%。但有些疾病如结核病,患病率又有回升之势。
一、天花
晋代葛洪所著《肘后方》载,建武年间南阳一带战俘中有天花流行,“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剧者多死,……此恶毒之气。”是世界上对天花的最早记录。
江西人艾必静举家迁徙河南商城县。艾氏麻痘科,兼种人浆痘。至咸丰年间,艾氏后裔艾永法以牛痘苗代替人浆痘苗接种预防天花。
1934~1936年,汤阴县天花大流行,全县499个大小村庄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1937~1938年,天花在新乡市区流行。1939~1946年,全省共发生天花6181例,各地均有波及,其中1940年发病208例,1942年发病3229例,死亡196人,1943年发病1003例。当时,国民政府曾要求各县普遍施种牛痘,并免费开展种痘工作,但未能控制疫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全省天花发病率为0.125‰,河南省卫生厅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行种痘。次年,全省培训种痘人员6357人,至1955年共完成6000余万人份的施种任务。其间,1953年全省天花发病率降至0.00066‰。1955~1956年,除个别地区有天花病例和疑似病例外,大部分地区已无天花病例报告。1958年11月,郾城县发生的1例天花,是全省最后1例,此后,天花在全省绝迹。
60年代,天花预防工作仍坚持不懈。1962年,以往日的疫区南阳县、禹县、郾城县为重点,开展天花的预防接种工作,免疫程序是1岁内初种,6、12、18岁复种。1963年,全省开始以专区为基础,以县(市)为单位划片种疫,至1968年全省普种一轮。1969~1974年,进行全省第二轮普种。1975~1978年进行第三轮普种。此间,每年全省的疫苗用量为1000多万人份。
1978年以后取消了每隔6年复种一次的接种程序,改为对满1~2周岁者初种,7周岁加强。
1979年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在全球消灭。全省即停止使用牛痘苗。
二、白喉
民国时期,河南省已有白喉发病情况的记载。1935年,白喉发病率曾达32.92/10万人。50年代初期,白喉在各地均有发病,以豫东地区流行较重。虽使用白喉类霉素进行接种预防,但因接种率较低未能完全控制。1958年,白喉在全省大流行,发病率高达71.67/10万人,为全国发病率最高的省份,以后1959~1960年连续两年发病率亦较高。1963年在使用白喉毒素的同时,又开始使用白类与百日咳、破伤风的“白百”二联制剂及“白百破”三联制剂,由于城市接种工作开展较好,1967年白喉首先在城市内得到控制。1971年农村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但信阳地区仍有局部暴发和流行。
1963~1984年,有6055万人得到白类制剂的免疫。1986年白喉达到国家控制标准。1987年全省无白喉病例报告。
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河南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主要由A菌群引起发病和流行。从1933年省内流脑报告算起,到1987年的50多年间,全省曾于1935、1947、1957、1966~1967、1976~1977年发生过5次流行高峰。
流脑的防治在50年代主要是宣传该病的危害性及防治措施。当时由于机构不健全,防治力量较弱,10年中共发生流脑5万例,死亡人数为6940人,高发年1957年发病数为2.5万余例,发病率53.35/10万人,死亡3530人,病死率13.9%。
“文化大革命”中,人群高度流动,出现了1966~1967年的流脑特大流行,1966年发病率达244.5/10万人,病死率为6.56%;1967年发病率至646.6/10万人,病死率为5.2%。比全国1966~1967年流脑平均发病率397/10万人还高1倍多。曾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但未能控制流脑的流行。
70年代流脑的发病明显下降。1975年以后,开展应用先进技术诊断,防治流脑,控制流行周期的科学研究工作,建立了乳凝、反向血凝、对流电泳、协同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用于检测脑脊液及体液中可溶性抗原。采用EPV培养方法分离出B群和319新群,建立7个流脑监测点。1980年,中国成功地生产了流脑A群提纯多糖体菌苗,此后,河南省采取了以流脑A群提纯多糖体菌苗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1984年,河南省卫生防疫站在柘城县爆发区和非疫区进行带菌调查,结果提示,A群带菌率明显上升,可以作为预示大流行年到来的预测指标之一。翌年,省卫生防疫站开展了A群分型的研究,以收集的32株A群带菌菌株中分出3个不同的血清型SL9、L10、L11,并证实L10型与流行周期有密切关系,根据流脑散发—流行—大流行—流行—散发,每10年左右出现一次流行高峰的特点,成功地预测出80年代全省流脑流行的高峰年为1985~1986年。随即从1984年开始,全省投资152万元,使用流脑A群提纯多糖体菌苗3800万人份,使2800万0~15岁儿童得到免疫保护。1985~1987年,流脑发病率连续3年下降70%以上,打破了历史性的周期流行规律,效果之佳居全国之首。
1987年,据疫情报告统计,全省流脑发病率为1.65/10万人,低于国际发病水平(是年国际流脑发病水平为2.5/10万人)。
四、麻疹
1950~1987年,河南省共出现5次麻疹流行高峰。每次高峰年发病率均在1000/10万人以上,其中最高为1959年,发病率达1541.53/10万人,病死率为2.18%。
在麻疹疫苗问世前,主要防治措施是隔离治疗病人、母血注射等。1954年春,许昌地区卫生防疫站在疫区郾城县小商桥乡对麻疹患儿及易感儿童采取母血注射方法,10岁以下儿童有一定效果。
1967年全省推行麻疹减毒活疫苗免疫接种工作,此后城市发病低于农村。1970年、1973年又出现两次流行高峰。到1974年,该病发病率被控制在1000/10万人以下,1978~1980年,连续3年被控制在150/10万人以内。到1987年,全省麻疹的发病率已降到4.25/10万人。
五、伤寒、副伤寒
1935年,河南因伤寒死亡5578人,翌年,曾采取保护措施,省会开封共注射伤寒疫苗625人。1946年,河南省伤寒病有199万例,占当年全国伤寒病例总数的43.17%;病死99例,占全国伤寒病死数的7.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省伤寒、副伤寒的发病率起伏波动较大。1955~1957年,河南医学院曾在洛阳、许昌、开封、郑州等地对229株沙门氏菌属进行分离鉴定,其中伤寒133株,占58.1%,其次为副伤寒乙与丙。1958~1960年,对郑州地区健康人粪便带菌检验沙门氏菌型,发现副伤寒乙有逐年升高的趋势。
1960年,全省伤寒、副伤寒的发病率开始升高。1962年猛增至249.2/10万人,居当时全国各省发病率首位。是年,河南省卫生厅提出消灭疾病中的“两个第一”(当时河南的伤寒、疟疾发病率均居全国第一),并要求各级医疗卫生部门把防治这两种疾病列为重点。省卫生防疫站组织了卫生技术人员,赴病区开展防治与调查,同时采取以管水为主的预防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1962年起,免费进行伤寒、副伤寒菌苗预防注射,但预防作用甚微。“文化大革命”期间,预防注射及治疗工作未间断。1978年,伤寒又在全省流行,发病率为37.9/10万人,省卫生厅从县以上医疗单位抽调400余人,组成105个医疗队、进驻爆发点进行防治。1982年,伤寒再次出现流行高峰。1983年以后逐渐下降。但夏秋季节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仍有伤寒小型爆发流行。1987年,全省伤寒、副伤寒的发病率为3.36/10万人。
六、流行性乙型脑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河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疫情无详细资料。1948年,登封县有乙脑病历报告,当年发生34例,死亡33例。1950年全省发生乙脑46例,其中死亡34例,以后发病人数逐年增多。1953年,河南省卫生防疫站孙玉清在开封市某医院从病人脑组织中分离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一株,证实了疫区的存在。是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就乙脑防治发出指示。要求各地、市、县对已发生疑似乙脑地区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争取短期内消灭;未发生的地区应提高警惕,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加强防范和疫情报告,做到确实掌握疫情,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1950~1986年,全省共发生乙脑22万余例,病死29万余人,年发病率一般为4~10/10万人。共发生5次流行高峰,分别是1957、1963、1967、1970、1975年,其中以1970年发病率为最高,达到53.18/10万人。
乙脑发病数在全省各种法定传染病中不占重要地位,但其病死率之高一直居首位。1950年曾高达73.9%,70年代以后逐渐下降,80年代多在10%以下。
乙脑的防治在50年代主要是消灭蚊子,加强个人防护,治疗以中药牛黄犀角汤等为主。60年代,开始使用乙脑疫苗保护易感人群。1972年,河南中医学院、禹县人民医院对乙脑病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1974年,河南省卫生防疫站、郑州市中药制药厂等单位研制出“脑炎静脉注射液”,有一定疗效。1976年,省卫生防疫站汪泽等将酶联免疫实验(ELISA)用于乙脑检测,并通过实验证实该法对协助乙脑临床早期诊断和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要作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经济收入增加,住房条件改善,蚊帐普遍应用,减少了蚊虫叮咬的机会,加之连年进行预防接种,使易感人群得到保护,乙脑年发病病率呈下降趋势。
七、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河南农村常见的人畜共患疾病。由于宿主动物鼠、猪的广泛存在,遇有适宜流行条件,即在短期内暴发流行。1923~1924年,豫东曾有“外尔氏病”流行,但无实验诊断证据。1957年河南省卫生防疫站用血清学方法第一次证实该病在河南省存在,1964年由猪肾分离出钩端螺旋体病原体,1965年又由病人血清中分离出病原体。全省经历了1963、1964、1965、1968、1971、1972、1973、1975年8次大流行,各次发病人数均在数万人以上。疫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南部、东南部地区的淮河、汝河、颍河、黑洪河流域以及西南部的南阳盆地,遍布8个市、67个县、镇。按发病人数的不同,疫区分为三类:发病人数超过1000人,多年有流行的为重疫区,有21个县;发病人数在100~1000人之间的为中疫区,有10县2市;发病人数在100以下的或存在带菌动物尚无疫情报告者为轻疫区,有6市30个县。
河南省的钩端螺旋体疫源地类型是以家畜为主体的经济疫源地。临床以流感伤寒型为多,占90%以上。70年代,各级卫生防疫部门对该病的菌型以及宿主动物带菌率等进行了研究,预防措施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倡圈猪堆肥,控制猪间传播,减少对外环境污染为主。预防接种效果较好,但因疫区大且不固定,只能根据长期天气预报开展突击接种。1968年,中央、省医疗队在疫区淮滨县使用青霉素治疗,收效满意。1971年以后又使用复方土茯苓煎剂、银苓合剂等治疗,退热、镇痛效果亦比较理想。
1976年以后,钩端螺旋体病急剧下降,原因何在,尚待研究。
八、结核病
结核病首发于何时,无从考证,但民间早有“十痨九死”之说。1946年,河南省卫生处成立化验室,开始细菌检查,检出有痰结核菌,但因当时传染病统计表中未将结核病列入,发病率无据可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河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即设有结核病区,主要收治肺结核病人。50年代,各综合医院先后建立结核病科、区或门诊,并设有家庭病床,治疗结核病。1952年,新乡市成立卡介苗接种站,开始实施预防接种。1955年,河南省结核病院成立。翌年,郑州市有产床的医疗单位开展了新生儿卡介苗接种工作。1957~1963年,省结核病院对近20万人进行肺结核调查,发现城市平均患病率为3.88%,农村为1.59%,此后,各地陆续开展了一些治疗和调查工作。
1978年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会议以后,河南省结核病防治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成立省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及技术指导小组,决定在全省38个点开展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简称流调)。翌年,全省抽调有关专业人员157人,组成12个流调专业队,省卫生局拨专款50万元,对38个流调点的5.9万余人进行检查,发现活动性肺结核486例,平均患病率为0.81%,并对查出的病人,按照早期适量全程联用规律的化疗原则,进行了免费治疗。与此同时,15岁以下儿童的卡介苗接种工作在全省大面积展开。
1980~1982年,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领导小组组织专业人员对9个流调点13万名肺部健康者,连续3年进行发病率观察,共发现新发活动性肺结核病人49人。
1985年,省结核病流调办公室又对34个县、市40个流调点63061人进行了流行病调查,结果定诊肺结核494例,其中活动性432例,非活动性62例。肺结核患病率为0.712%。涂阳患病率为2.42%,调查的同时并进行了管理,初治病人治愈率达95%以上,复治病人治愈率达85%。
1986年,全省卡介苗接种工作纳入各级卫生防疫站计划免疫科统一管理。到1987年,全省结核病专科门诊已发展到66个,年结核病门诊人次达8万余人,有简易病床142张,家庭病床829张。是年,密县、郸城县等推行报病转诊有偿、建立家庭防痨员等,提高了治愈率。密县、中牟、新郑等县县政府先后制定颁发了地方性防痨法规。各地还把防痨与脱贫致富相结合,进一步加强了结核病防治工作。
九、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据历史资料记载:1925年河南省内曾发现有布病散在病人,但省国民政府无防治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防治布病工作得到重视。1956年河南省卫生防疫站派出防疫人员在一些有疫情的县进行人间布病发病情况的调查。之后,全省各级卫生防疫和畜牧部门从1964~1980年,又先后3次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疫情调查,基本上查清了疫情的范围和危害程度。据统计,全省共有疫区县、市75个,累计发病人数24万多人。畜间感染以羊为最多,其次为牛、猪。在此情况下,全省各疫区县、市普遍加强了对布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卫生防疫和畜牧部门密切配合,坚持以畜间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开展了“三结合”的防治工作,使发病人数迅速下降,到1987年全省现症病人降到425人,其中新发病人仅有5例。经省防治地方病办公室统一组织卫生、畜牧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防治效果的考核,已有61个疫区县市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基本控制标准,占75个疫区县市的81.33%。
十、头癣
全省121个县(市)均有头癣病发生与流行,山区多于平原,南部多于北部。1958年,首次在潢川县伞坡寺乡马庙大队抽样调查3001人,患病率为6.03%,1963~1977年,先后对原阳、南召等12个县、市部分学龄儿童进行调查,并完成了驻马店、信阳、周口、许昌、南阳5个地区共58个县的普查。1983年又在商丘、开封、洛阳、新乡、安阳、郑州等地、市进行普查,累计查出头癣病患者10万余人。普查的同时,开展了大面积防治工作,主要采用灰黄霉素口服,结合“理、洗、擦、消”(理发、洗头、药物擦头、病人所用物品消毒),收到良好效果,共治愈近10万病人。至1984年,全省已基本达到头癣的防治标准。
十一、麻风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在汲郡(今汲县)西山建立的佛教寺庙中设有“疠人坊”,为中国最早隔离麻风病人的专门机构。唐武周时(684~705年)的“置使专知”,即指派官员管理“疠人坊”,并拨给土地维持病人生活。但麻风病在河南省属低流行区。
河南省麻风病防治工作始于1957年。是年在永城县芒山区鱼山南麓建成省内第一所麻风病医院,设病床100张,年底又在社旗县马旗公社建成第二所麻风病院,1958年该院迁至桐柏县深山区的龙窝。1959~1960年,在病人较多的固始县又建成1所麻风病院,设病床60张。1964年3所专业防治院共有病床270张,工作人员84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0余人。随着专业机构的建立,促进了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开展,麻风病患病率逐年下降。1983年12月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在固始麻风病院的基础上,将3所医院合并为1所,更名为“河南省固始黄山医院”,编制75人,设病床150张。
到1986年,全省121个县、市中有109个县市曾有麻风病例的发生,涉及到588个自然村,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86年底,全省累计发现病人890例,除死亡和其他因素减少74例外,对816例病人都分别进行了治疗,已治愈病人743例,现症病人为73例,患病率由1966年的0.0042‰下降为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