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曾指派专人负责妇幼卫生工作,但无妇幼保健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河南始建省妇幼卫生工作队及省妇幼保健院。安阳市妇幼保健院等亦同时建立,全省共设妇幼保健院、所、站7所,床位128张。1953年,妇幼保健机构增加到47个。1954年,省妇幼保健院改为妇产科医院,一些县在县医院防保股内设妇幼组,农村则陆续建立起接生站或接生小组。1956年,妇幼保健所、站发展到78个,但多是保健站,没有病房及门诊。全省还发展接生站3000多处,农村经过训练的接生员达26万余人。
1957年,由于精简机构,省妇幼卫生工作队被撤销,该队30余人全部调离。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期间,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全省农村在原来接生站的基础上,公社建立妇产院,大队建立妇产分院,年底共建成产院1.4万余所,有床位9.5万多张。但部分县以上的妇幼保健所、站被撤销、合并,全省妇幼保健所、站减少到48个,且房屋、设备条件差,普通的接生用器械也寥寥无几。1959年,全省产院增加到1.9万个,并加强了管理、技术力量,添置了医疗器械,公社一级产院多设有待产、临产、休养、婴儿、母子休养室等,基本上达到了公社、大队有产院(或公社医院妇产科),小队有不脱产的接生员。
1960年以后,农村产院解体,接生站或小组恢复,妇幼保健所、站重新发展。1962年,全省有妇幼保健院3个,妇幼保健所35个,妇幼保健站61个,农村产院141个,这期间,在人员不增减的情况下,还对县以上妇幼保健机构进行了调整,在省内较大的市设妇幼保健院14个,撤销市属各区妇幼机构,人员并入市保健院。并将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中基础较好的加以充实,建成县妇幼保健所。翌年,省医疗防疫大队内设立了妇幼卫生工作小分队,编制15人。1963年,河南省卫生厅投资14万元,为基层配备产包1700余个。到1965年,全省已有妇幼保健院13个,妇幼保健所、站128个。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妇幼保健机构有的被砍掉,有的与防疫站合并,到1969年,全省仅存妇幼保健所30个。1974年,妇幼保健机构开始恢复。1975年,全省妇幼保健所、站达111个。1977年全国妇幼卫生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以后,妇幼保健机构又有新的发展,1978年增加到133个,女赤脚医生及接生员达9万余人。这期间,河南省卫生厅以每年装备1/3机构的方法,为县妇幼保健所配备30毫安X光机、电冰箱、显微镜、产床、A超等医疗器械,1979年装备完毕。
1980年起,着重加强城市妇幼保健院和重点县妇幼保健所的整顿与建设。是年,河南省卫生厅拨款15万元,为5所省辖市妇幼保健院装备医疗器械。同时省妇幼保健院筹备组成立。1981年,城市妇幼保健院根据不同情况设置病房,扩大业务或兴建病房楼,有16个县妇幼保健所进行了改建或扩建,总投资达130万元,多数县妇幼保健所增添了医疗设备,开设了门诊、住院部。是年,全省共有妇幼保健院19个,妇幼保健所、站136个,大队妇产室11万余个。有县以上妇幼保健人员2969人,乡级妇幼保健人员2409人,大队女乡村医生2万余人,接生员4万余人。市、县基本上都有了妇幼保健机构。
1982年,河南省卫生厅制定《县妇幼保健所的建设与管理方案》,对县妇幼保健所的组织机构、人员编制、房屋建设等作了具体规定。1984年,省妇幼保健院筹备组与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合并,改为河南省妇幼保健院。省卫生厅购买婴儿秤、儿童秤、骨盆外测量仪、多普勒胎心仪等分发县妇幼保健所。是年据159个妇幼保健院、所、站统计,共有职工4817人,其中医师以上者占7.69%,医士占39.96%。
1986年3月,河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与省妇幼保健院合署建院。该院是一所以妇幼保健为主的教学医院,当年6月落成开诊,占地35000平方米,有职工27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占81%。该院保健部设有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卫生宣教、资料统计4个组;临床科室有小儿内科、小儿外科、妇科、产科等,床位140余张。同年,郑州市妇幼保健院重新恢复。
1987年,17个市、地除商丘、南阳、信阳地区外,均建立了妇幼保健机构,其中妇幼保健院12个,妇幼保健站2个。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已经健全,乡卫生院防保股内有专人负责妇幼保健工作,县、乡、村3级妇幼保健网基本形成。全省共有妇幼保健院20个,妇幼保健所、站138个,床位3470张,妇幼保健人员5770余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占83.17%,医师以上者占21.44%。农村会接生的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以及接生员共5.4万余人。各级妇幼保健院已初具规模,县妇幼保健所工作用房都有所改善,添置了手术床、显微镜、X光机以及儿童保健、妇女保健及计划生育手术所必需的医疗器械,条件比较好的还购置了B型超声波、激光治疗仪等。业务科室除设置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外,还有围产期保健、妇科、产科、计划生育、卫生宣传教育等,有的还建立了婚前检查、遗传咨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