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区人口
西峡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介于北纬33°05′~33°48′、东经111°01′~111°46′之间,总面积3453.9平方公里。
西峡县元朝时称峡口镇。后因位于内乡城西而称西峡口,归内乡县辖。1948年5月解放后建西峡县。1949年元月建西峡市,12月复为县,县政府驻西峡口镇。1987年辖城关、丹水、西坪3个镇和田关、阳城、回车、五里桥、丁河、重阳、陈阳坪、寨根、桑坪、石界河、米坪、军马河、蛇尾、二郎坪、太平镇15个乡,295个村民委员会,3014个村民小组。
1987年全县有390387人,其中农业人口356240人。境内居住着汉、回、蒙、满、傣、黎、藏、苗、纳西等9个民族成份,其中汉族有387381人、回族2600人。
二、自然条件
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78.2%,丘陵占13.8%,平原占8%。海拔高度在181~2221.5米之间。海拔700~2212.5米高的山峰有70余座。太平镇东北部的鸡角尖海拔2212.5米,是境内最高峰。由老界岭、青铜山、牛心垛等主要山脉与灌河、淇河、峡河、丹水河等相交织,构成了山河相间的"龙爪"地形。西北部深山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中部浅山丘陵区海拔在500~1000米之间;南阳-西坪公路沿线为自然断裂带,地势凹陷,丹水乡马边村海拔只有181米。境内河流均属长江水系,大小河流有526条。主要有灌河、洪河、丹水河、峡河等。发源于栾川的灌河在境内流程109.4公里,河床宽50~350米,流域面积2523平方公里,经流量2.47亿立方米,是通往汉水的一条重要水路,主要支流有丁河、蛇尾河、烟镇河、古庄河等15条。
西峡县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年均气温为15.1℃,年均降水量为881.6毫米,降水分布南坡多于北坡,深山多于浅山。年均日照2019小时,年均无霜期237天。
境内土壤有5个土类,黄棕壤占土地总面积的81%,紫色土占10%,棕壤占7.7%,潮土占0.5%,水稻土占0.8%。境内地下已探明的矿产有34种,其中金属矿10种、非金属矿24种,总储量2.6亿吨以上。主要有黄金、石墨、大理石、金红石、红柱石、石英砂、石棉、长石、云母、石灰岩、萤石、重晶石、绿柱石、铁矿石、琥珀等。野生动物有50余种,其中金钱豹、香獐、大鲵、水獭、红鹤等为受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
三、经 济
西峡经济以农业为主。1987年有中型水库65座,蓄水量7009万立方米,机电排灌站11个,水轮泵站4个,水力发电站122座,农村用电686万度。有效灌溉面积8万多亩。农机总动力86409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683台,电动机2489台、柴油机2596台,机耕面积10余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红薯、豆类,经济作物有花生、烟叶、芝麻、棉花、麻类、甘蔗、瓜菜等。1952年全县粮食总产4147万公斤,1965年为388万公斤;1979年耕地面积32.3万亩,粮食总产11017万公斤;1987年耕地面积28.87万亩,粮食总产11228.5万公斤,农业总产值9767万元。西峡有树种446种,其中用材林近百种;珍贵树木有银杏、铁杉、连香、五角等多种;经济林有油桐、生漆、乌桕、黄楝、辛夷、柑桔、文冠果等80余种,其中中华猕猴桃被誉为"果中之王",产量居全国之首。全县造林200多万亩,活立木积蓄量258.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2.2%。西峡中草药有1328种,其中山萸肉、天麻、金钗、杜仲、辛夷花等14种为全国稀有名贵药材。1987年年产生漆950万公斤,桐籽245万公斤,黑木耳13000万公斤,山萸肉26000万公斤。全县大牲畜存栏6.5万头,生猪存栏10.2万头,山绵羊存栏5.02万只。
民国时期西峡有造枪、酿酒、纺织、印刷等9个手工工厂。1987年工业总产值达13045万元,实现税利1422万元。县办各类工业企业80多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25个、集体企业49个,职工8440人。已初步形成电力、机械、酿酒、制药、化工、食品、建材、印刷、森工、采矿等十大门类的工业体系。"灌河"牌六味地黄丸、"松鹤"牌中国养生酒、中华猕猴桃系列产品以及"伏牛山"牌软木砖获部、省优质产品称号。
1987年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到6195个,从业17739人,产值1.29亿元。有采矿、机械、刺绣、食品、运输等行业,产品100余种。
1987年全县有公路142条1345.7公里,其中干线公路6条315公里。有258个行政村通汽车。全县有各类运输车辆2002辆,年完成货运量30万吨,货物周转量2825万吨公里;客运量144万人次,旅客周转量9722万人公里。全县有邮电局(所)19个,邮路总长1670公里,农村电话线路1550公里;邮电业务总量65.66万元。
1987年全县有商业网点2713个,从业6641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11025万元;国合商业纯购进6185万元,纯销售10023万元。集贸市场18个,集市贸易成交额2032万元。全年地方财政收入16296万元,支出2033万元;银行各项存款余额106432万元,贷款余额1169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0元,城镇职工人均工资1024元。城乡居民储蓄额6708万元,人均171.8元。
四、文 化
1987年全县有各类学校363所,其中中等师范1所、高中5所、初中58所,小学300所;在校生8.7万多人,教师524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3%以上。全县有各类学术团体93个、科技人员4446人,其中获中级以上职称的56人。1949~1987年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项,省级18项,地区级24项。新增产值3100万元。
全县有文化馆、站19个,集镇文化中心5个。有影剧院21个,电影放映队124个,专业文艺团体2个。县乡广播站19个,广播专线长9577.3公里,是南阳地区广播事业比较发达的县。全县有县级医院3个、乡镇卫生院17个、村级卫生室279个,病床752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77人。
主要的名胜古迹有菊潭、石龙堰、老君山、黄石庵以及寺山森林公园等。位于丹水镇南侧的菊潭风景秀丽,隋唐时已驰名中原,唐宋诗人李白、孟浩然、贾岛、杜牧、司马光等曾到此游览题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