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区人口
淅川县位于河南西南部,介于北纬32°55′~33°23′、东经110°58′~111°53′之间,总面积2798平方公里。
淅川设县始于北魏,明成化六年(1470年)复置淅川县。清代置淅川厅,1913年改称淅川县。1948年5月解放后属南阳地区行署。1987年辖城关、荆紫关、老城3个镇和上集、蒿坪、滔河、盛湾、仓房、西簧、毛堂、大石桥、寺湾、九重、厚坡、香花、黄庄13个乡,513个行政村、4687个村民小组。
1987年全县总人口627704人,其中农业人口591267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22人。全县有汉、满、蒙古、回、壮、彝、土家、水、撒拉、侗、瑶、白、朝鲜、纳西14个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988%,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是满族、蒙古族。
二、自然条件
淅川处于秦岭山系东南余脉的延伸阶段,境内北、西、南三面环山,境内大小山峰658座。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南部丹江水库为构造盆地地貌。盛湾乡西部与湖北省交界处的跑马岭海拔1086米,为境内最高点。九重乡的刁河滩海拔120米,为境内最低处。地貌类型可分为山地、垄岗、河川平地三大类,全县土地结构大体"七山一水二分田"。境内河流属长江水系,有大、小河流467条,较大河流为丹江、鹳河、淇河、滔河、刁河等。丹江境内长116.6公里,境内流域面积2616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16.3亿立方米。全县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6042万立方米。
淅川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结合部,光、热、水资源充足,冬不严寒,夏不酷热。年平均气温15.8℃,年降雨量817.3毫米,年日照时数为1994.4小时,年均无霜期230天。
全县土壤有潮土、砂礓黑土、黄棕壤土、紫色土4类,大部分属黄棕壤褐土区,中部属豫南丘陵黄岗土区,东南少部分属南阳盆地砂礓黑土区。
该县拥有丹江口水库的54.8万亩水域,水利资源丰富。175第十六章 南阳地区 PDF 全县有木本植物63科、126属、461种,药材400多种,有多种野生动物资源。探明矿藏36种,其中黄金、虎晴石等储量大、品位高,为全国重要产地。
三、经 济
淅川经济以农业为主。全县通过治理河道、筑坝保地造地5.87万亩,兴建水库23座,塘堰坝1092处,修水渠192条,打机井290眼、配套175眼,有效灌溉面积17.14万亩。完成小流域治理990平方公里。农机总动力71291.2千瓦,有大中型拖拉机255台,小型拖拉机1837台。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红薯、豆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芝麻、烟叶、辣椒、油菜、花生等,其中柑桔和烤烟较为驰名,是河南省唯一的柑桔生产基地县。1952年粮食总产8687万公斤,1965年为10938万公斤。1987年有耕地面积69万亩,粮食总产41430.8万公斤,油料总产602.1万公斤,烟叶总产414.4万公斤;农业总产值13460万元。全县共造林8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3.3%,活立木储量75万立方米。果木面积65万亩,年产水果100万公斤。大牲畜存栏11万头,生猪存栏15.5万头,其中"八眉猪"为优良瘦肉型猪;羊存栏13万只,年产鲜鱼28.2万公斤。
民国时期全县只有1家工厂。1987年工业企业有49家,工业总产值16656万元。初步形成了化工、医药、机械、冶炼、编织、工艺美术、食品印刷等10多个行业。生产的丝毯、汽车减振器、大理石、五氧化二钒、陶瓷工艺品等分别被评为国优、部优、省优产品,远销美、英、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87年乡镇企业有7382个,从业36925人,占农村劳力的16.12%;实现产值11166万元,税利1285万元。
全县有公路23条,1987年通车里程591.2公里。南阳地区最大的公路桥——淅川大桥横跨灌河两岸。有16个乡镇306个村通汽车,水上常年曲线航程120多公里。全县拥有客车210辆,货车471辆;拥有各类船只1012艘(只)。车船年完成客运量172万人次,旅客周转量9061万人公里;车船货运量43.27万吨,货物周转量3916.48万吨公里。公路交通和丹江航道构成了纵横交错的水陆交通网。1987年境内邮路9条总长3101公里,有20个邮电局(所),交换机总容量1800门,装机1059部,邮电业务总量62.7万元。
1987年全县有国合商业网点727个,从业人员4765人。纯购进17292万元,纯销售13582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3402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3059万元。全县财政收入2277万元,支出3129.9万元。
淅川是全国26个贫困县之一,是省内人均收入最低的县。1987年职工人均工资98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7.9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7604.5万元。
四、文 化
1948年全县有小学257所、学生23321人。1987年全县有各类学校876所,学生122万人,教师4097人。其中高中6所,学生3198人;初中76所,学生24075人;小学768所,学生9497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7.5%。全县有各类科技团体9个,科技人员4135人,其中获中级以上职称的75人。1978~1987年获省级科技成果12项,地区级65项。
1987年全县有文化馆(站)167个,图书馆(室)个,专业艺术团体2个,电影放映队102个;广播站17个,有线广播线路5925公里,喇叭入户率72.7%。有曲艺茶社和各种文化专业户156个。全县有各类医疗机构108个,病床712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296人,其中医师141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新石器时代的下王岗、马王岗、沟湾、黄楝树等遗址,其中下王岗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对研究仰韶、屈家岭和龙山文化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