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濮阳市区
第一节 濮阳市区

  一、政区人口
  濮阳市区总面积2489平方公里。1983年建市时,包括新市区、中原区、郊区(原濮阳县)。1986年郊区恢复县制。1987年市区包括新市区和中原区,有王助、胡村、孟轲、岳村4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25万。其中农业人口16万。
  二、市政建设
  城市建设起于1980年油田基地建设。1983年在油田基地西南建立濮阳新市区。到1987年城市建设初具规模,城区占地约54平方公里。城区建设可分两部分:以京开大道为界,其东部为中原区,西部为新市区。中原区为中原油田总部所在地,是油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6.9平方公里,人口7.2万人。1980年开始建设,除钻井、采油前线生产单位外,其他科研、生产辅助、后勤供应以及局机关均建在此区。新市区建于1984年,为濮阳市政治中心,面积8平方公里,人口7万。到1987年已建楼房630栋,108万平方米,行政机关分布于胜利路、人民路干道两侧,区内有高等学校2所、中小学4所、幼儿园1所,生活区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日供水量2000吨的水厂、日供气1万立方米的配气站均已投入使用。
  三、经 济
  1983年建市时市直仅有林县钢铁等12个企业,工业产值5445万元。1987年市区工业企业发展到160个(其中油田所属工业企业109个),工业总产值100654万元(其中中原油田完成87069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1987年正在建设年产30万吨合成氨、14万吨乙烯工程以及6万支纱绽棉纺厂、1万吨啤酒厂。
  乡镇企业1801个,从业22782人,总产值61862万元,1987年实现利润5971万元,其中王助乡丝织厂、猪鬃加工厂的产品已为出口产品。
  郊区农业转向为城市服务。1987年粮食总产67700吨,油料总产2485吨,蔬菜总产72240吨,肉类总产1275吨,禽蛋产量42吨。农业总产值533.6万元。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8.3万亩,基本达到旱涝保收。
  以市区为中心的交通网络逐渐形成。京开公路、新范公路分别由市区中部、南部穿过,为连接外界的主要干道,境内公路总长237.7公里(不包括城区街道)。年货运量250万吨,年长途客运量380万人。铁路运输起步较晚,1987年濮阳-汤阴铁路改建为准轨铁路,西与京广铁路衔接,汤濮铁路全长70公里,1987年货运量39.84万吨、客运量40.86万人。城区街道已修建49条,总长262.3公里(不含过境干线),东西干道由北向南依次有中原路、黄河路、胜利路、人民路、建设路、古城路、石化路;南北干道由东向西依次有东环路、大庆路、京开大道、西环路、西外环路。开辟了2路、3路公共汽车,营运里程19公里。市内设邮电局、所17个,邮路总长648公里,电话容量5000门,1987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69.24万元。
  1987年市区有商业网点1259个,从业2748人;服务业网点176个,从业380人;饮食业网点297个,从业976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34.4万元。外贸出口额550.13万元,出口商品主要有玉米皮制品、柴胡、大条绸、灰生铁等。1987年财政收入106.2万元,社会总产值1304万元,人均国民收入564元。
  四、文 化
  中原油田于1979年12月创办局机关小学。1987年市区有中学45所,在校学生30600人;小学164所,在校学生46600人;中小学教师共计3636人。濮阳教育学院到1987年已培训教师3000多名,中原教师进修学校建于1984年,是供油田小学教师进修的中等专业学校。油田勘探局还办有中原石油学校和中原石油技工学校,成人教育有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濮阳分校、中原分校以及中原油田干部中等专业学校。1986年全区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44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30人、中级职称338人。
  1984年建市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1987年市区有电影公司2个、电影院23个、电影放映队112个;文化宫2个、俱乐部15个、文化室59个、文化站16个。专业文艺团体有:市杂技团、市豫剧团、油田歌舞团,共有职工823人;另外还有2个业余杂技团,7个民间舞蹈演出队、10个唢呐演奏班。市杂技团、中原油田歌舞团在1986年的比赛演出中,有17个节目获奖。1984~1987年共计有28个文学艺术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1987年市区有市级医院3所、油田职工医院3所、乡级医院4所,病床1792张,医生1395名。农村设卫生室175个、有医务人员290名。油田和市里还分别建起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1987年全国导引养生功比赛中,市直代表队获团体冠军。
  名胜古迹有:铁丘遗址,系龙山文化。马庄遗址,遗址上层为汉代文化层,中间为商代文化层,下层为龙山文化层。还有孔悝城遗址、子路坟、蒯聩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