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襄城县
第五节 襄城县

  一、政区人口
  襄城县位于平顶山市东北,介于东经113°32′~113°45′、北纬33°42′~34°02′之间,总面积897平方公里。
  襄城县早在春秋时有汜城。周襄五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在汜西北隅筑新城,定名襄城,历代归属多变。1914年属河南省豫东道。1932年属河南省第五行政区。1914年属许昌专区。1986年2月划归平顶山市管辖。全县辖城关、颍桥回族镇2个镇及颍阳、王洛、汾陈、十里铺、孙祠堂、湛北、山头店、丁营、茨沟、麦岭、姜庄、范湖、双庙、库庄14个乡,7个居委会,434个行政村,973个自然村,3785个村民小组。
  1987年全县总人口703213人,其中农业人口670865人。有回、蒙、满、瑶、壮、土、侗、维吾尔、彝等10个少数民族成份,15471人。
  二、自然条件
  全县地势西高东低。西南部为山峦起伏的浅山区,以紫云山最高,顶峰马棚山海拔462.7米;北部是岗丘地带,海拔90~128米,中东部为平原,一般海拔80~90米,其中东部最低处海拔64米。境内有北汝河、颍河两条较大河流,北汝河过境长46.9公里,流域面积241平方公里;颍河过境长23公里,流域面积68平方公里。另有苇子河、泥河、湛河等14条季节性河流。
  气候为暖温带南缘季风气候。春季时间短,干旱多风;夏季时间长,高温多雨;秋季时间短,降水渐减少;冬季时间长,多风寒冷,干旱少雨雪。全年日照2281.9小时,年平均气温14.7℃,最高气温42.3℃,最低气温-15.3℃,无霜期217天。自然降水年平均773.2毫米,最多年为1243.6毫米,最少年为434.5毫米。
  煤为境内主要矿藏,主要分布在南部、西南部山区,属平顶山煤田的一部分。耐火粘土、红石等分布在首山、紫云山、令武山。首山红石纯净坚韧,所制做的石磨等石器闻名豫东及鲁皖鄂诸省。
  三、经 济
  襄城是以生产粮食、烟叶为主的农业县。全县有耕地82.826万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红薯为主,经济作物以烟叶为主。1949年前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进行水利建设,在北汝河、颍河上建起了大陈、化行水闸,沿河修建了129座机电灌站,修干、支渠1002公里;在山区修水库5座,平原地区打机井7800眼,灌溉面积达57.3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9.5%。1987年全县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20台,小型拖拉机5800台,农用汽车112部。农业机械总动力12.28万千瓦,粮食总产量达26211.8万公,分别比1952、1965、1980年增长20033万公斤、14228万公斤和4355万公斤。
  襄城所产烤烟驰名中外。1958年毛泽东主席莅襄视察,襄城县被誉为"烟叶王国"。1964国务院划襄城为高级卷烟原料基地。80年代被中国烟草总公司定为烟草出口基地,中国烟草总公司上海市公司在县内设立了高级原料接收站。1987年全县种烟18.6万亩,总产35253吨,上中等烟占94%。全国烤烟生产(收购)经验交流会曾4次在襄城召开,连续数年被评为全国烟草收购先进县,获得河南省及国家的金牌奖。198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2704万元。1987年林业产值达519万元,水果产量212万公斤。大牲畜存栏90065头,生猪存栏122646头,羊108330头,家禽113.3万只。
  20世纪50年代初期,工业方面仅仅有20多家设备简陋的卷烟、铁业等小型工厂。1952年工业总产值133.8万元,1965年338.3万元,1980年为3448万元。1987年全县有烟叶加工、农业机械、机电、棉织、阀门、化工、造纸、印刷、食品、水泥、砖瓦、石料等工业行业,全年工业总产值达12452.1万元。
  乡镇企业1978年以后有较快发展。1987年全县有五级企业15232个,乡镇企业总产值27000万元。
  襄城境内有漯宝铁路通过。永城至西峡、郑州至南阳、洛阳至界首等干线公路交汇于县城近郊,全县90%的村庄可通汽车。1987年有县级公路11条,长164公里,有各种桥涵249座;全县拥有民用汽车810辆,载货汽车429辆,载货汽车载重量1951吨位,年货运量55吨,年货物周转量4550万吨;载客汽车25辆,载客量970客位,年客运量75万人次,旅客周转量达3658万人公里。有其他机动车3318辆。全县有邮电局(所)16处,通讯线路总计755公里,总装电话机737部,邮电投递线路总里程1250公里,1987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6.67万元。
  1947年县内有烟行70家,百货、杂货行业200家。1987年有商业网点7114个,从业12850人,社会商品零售额13450万元。
  1987年全县财政收入4955万元,支出320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34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604元,居民年末存款余额12786万元。新建住房30000余间,有10000余户搬进新居。
  四、文 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襄城县有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245人;小学205所,在校学生45240人。1987年全县有各类学校536所,在校学生11.66万人,教职员工6190人。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98%。全县有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协会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534人,县烟草机械厂生产的液压打包机获得省重大科研成果奖。
  1987年底全县有文化馆、俱乐部各1个,农村文化站15个,文化宫35个,电影放映队149个,影剧院14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业余艺术表演团体32个。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367个,病床830张,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716人。农村有医疗室774个,乡村联办诊所24个,乡村医生1064人。
  襄城境内有龙山文化遗址多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创建于唐武德年间的乾明寺,创建于明成化年间的紫云书院及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琉璃影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