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宝丰县
第二节 宝丰县

  一、政区人口
  宝丰县位于平顶山市西部,介于北纬33°39′~34°02′、东经112°42′~113°18′之间,面积722平方公里。
宝丰县一带周为应国属地,西汉置父城县,隋、唐先后为汝南县,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名为宝丰县。民国初年隶河洛道,1933年属第五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许昌专区。1960年撤县并入平顶山市,次年10月恢复宝丰县。1983年9月划归平顶山市。1987年辖城关、大营2个镇及李庄、闹店、石桥、赵庄、肖旗、商酒务、小店、张八桥、观音堂、周庄、前营11个乡,291个行政村,1829个村民小组。
  全县总人口42183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308人。有回、满、壮、苗、蒙古等7个少数民族成份,4018人。
  二、自然条件
  宝丰县地处外方山东麓,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是浅山丘陵区,海拔在400米以上的山峰有83座,其中最高海拔740米;中部丘陵起伏,岗洼交错;东部是平原区;东南部的大龙山海拔465米,擂鼓台海拔505米。全县平均海拔167米。境内有大小河流18条,总流域面积6061平方公里。
  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5℃,1月最冷,平均气温0.7℃;7月最热,平均气温27.4℃。极端最高气温43.4℃,极端最低气温-19.1℃,年降雨量约769.9毫米,无霜期平均213天,年活动积温4725℃,易出现旱、涝、风、雹等自然灾害。
  矿产多分布在西部。煤储量14391.4万吨;铝钒土储量8300万吨,品位佳,埋藏浅,并伴有银、铌、钒、铀等贵重金属;紫砂陶土储量900414万吨;石灰石储量3000万吨;磷矿石储量612.6万吨;石英石3000万吨;铁矿石储量77万吨。
  三、经 济
  宝丰县经济以农业为主。全县有耕地面积49.58万亩。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薯、豆类等10多种;经济作物有烟叶、棉花、芝麻等20余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大搞以兴修水利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1987年有大中小型水库17座,建机灌站224座,打机井1807眼,有效灌溉面积25.06万亩。农机总动力达到8.15万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05台、小型拖拉机3355台。全县粮食总产1978年为12020.9万公斤,1987年达14202.4万公斤。烟草是主要经济作物,为全国41个烟草主产县之一。1987年种烟面积4.18万亩,烟叶总量623.7万公斤,上等烟收购243万公斤,被定为全国优质烟生产基地县。1987年全县种植业产值7248万元。全县有宜林面积13.97万亩,已完成造林9.43万亩,四旁植树222.71万株。1987年水果总产367万公斤,林业总产值747.4万元。全县猪、羊、牛肉总产量8843吨,奶类总产量67吨,羊毛产量31吨,产蜂蜜13吨,禽蛋产量3337吨。年末大牲畜存栏4.92万头,养蜂0.06万箱,养兔1.22万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宝丰县工业只有2家机械厂、5个小煤矿、31家酒作坊和12家土卷烟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30多年的建设,全县已拥有煤炭、酿酒、陶瓷、玻璃、化肥、机械、造纸、烟叶复烤等行业。1987年全民单位有职工14942人,县以上集体所有制单位有职工3981人。1987年产原煤2413592吨、焦炭710873吨,全县工业总产值21331.8万元。"宝丰"酒年产6172吨,曾多次被评为省优并获国家银质奖;紫砂陶产品远销10个国家和地区。
  全县有乡镇企业12806个,从业48629人,总产值28599万元。
  全县有省道公路2条48公里、县道公路6条85公里,乡道公路8条62公里,专用公路1条5公里;13个乡镇全部通汽车。1987年全县有载货汽车719辆,载重量2683.5吨位;载客汽车52辆,特种汽车21辆,其他机动车1519辆。1987年完成货运量117.8万吨,货物周转量7974万吨公里;客运量208.8万人,旅客周转量4073万人公里。铁路交通有焦枝铁路、漯宝铁路过境。全县有邮路总长1230公里,邮电局(所)18个,县内自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000门,农村电话交换机容量1070门。1987年邮政业务量538600元。
  1987年全县国营商业有网点136个,职工849人;供销社有网点370个,职工1016人;个体商户5350户,从业108514人。社会商品零售额达12395万元。全县财政收入2471.6万元,财政支出1840万元。
  四、文 化
  1987年全县有小学295所,在校学生5.18万人,教工3035人;初中48所,在校学生1.72万人,教工1240人;高中2所,学生1800人,教工154人。另有技工学校2所、职工学校2所和电视大学、刊授大学、函授大学宝丰班等,学员数百人。全县有科技专业技术人员3346人。1980~1987年全县取得科技成果259项,其中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0项。
  全县有电影放映队85个,影剧院10余座,县文化馆1处,各乡镇均设有文化馆(站);有县豫剧团、曲艺队各1个,戏曲学校1所,农村业余演出团体35个。每年农历元月的 "马街书会"闻名全国,已有600余年历史。全县有60个魔术团体,750余人从事魔术演出,足迹遍及26个省市。全县有各类医疗机构36个,其中医院15所,有病床704张,卫生技术人员711人。全县287个行政村设有卫生所,有乡村医生1219人。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塔里赤墓碑、清凉寺宋代汝瓷窑址、香山寺观音大士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