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

吴 起 (?~前381年),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卫国(今河南濮阳)人。2009年,吴起逝世2390周年。
  吴起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早年在鲁“尝学于曾子(参)”,至魏又拜子夏为师,博采众家之长进而自成一派,成为法家的早期代表人物。
  因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愈益激烈,吴起乃弃儒习兵,离卫入鲁求仕,任鲁将。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年),齐攻鲁,吴起率军与齐作战,鲁军获胜。后因鲁群臣非议,被迫转而投魏。魏文侯任命其为将军。吴起率军攻秦,克五城,被任命为西河(今陕西合阳一带)守将,拒秦、韩。周威烈王十七年(前409年),吴起率军攻取秦河西地区的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元里(今澄城南),并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郑(今华县),筑洛阴(今大荔南)、合阳(今合阳东南),尽占秦之河西地(今黄河与北洛河南段间地),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统管一郡的行政、军事)。吴起任魏西河郡守20余年,致力于政治、经济、军事改革,主张严刑明赏、教戒为先,甘与士卒同劳共苦,衣食与俱,相传亲为士卒吮疽,深得军心;整顿吏治,重视蓄积,使百姓亲附。与诸侯国作战数十次,开疆拓地,战绩卓著,特别是周安王十三年(前389年)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十倍于己的秦军,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大的诸侯国。
  魏武侯时,吴起遭人陷害,被迫于周安王十九年(前383年)投奔楚国,楚悼王素闻其贤,先任其为宛(今河南南阳)守,一年后升其为令尹,掌楚军政大权。在楚王的全力支持下,吴起主持变法,针对楚国积弊,从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和削弱冗官冗员入手进行改革,变法一年而楚盛,楚军在其率领下,“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削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周安王二十一年(前381年),楚悼王死,吴起为反对改革的旧贵族所杀害。
  吴起一生在鲁、魏、楚三国出将入相,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作为军事家,其被后世和孙武并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政治家、改革家,其与主持秦国变法的商鞅齐名。同时,他治军严明,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又深得部众之心。但相传他早年在离开卫国之前,曾经杀死讥笑他的乡邻30多人,后来又“杀妻求将”,这些残忍行为成为他平生一大污点。

张仲景 (约150年~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今邓州,另说南阳)人,东汉后期著名医学家。2009年,张仲景逝世1790周年。
  张仲景出生于没落官僚家庭,自幼好学深思,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少年时代的张仲景对名医扁鹊十分敬仰,进而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遂拜同乡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灵帝建宁年间,张仲景被推举为孝廉,建安年间官至长沙太守。相传他在公余时间专门在大堂上给百姓看病,此即“坐堂医生”的由来。
东汉末年,连年战争造成瘟疫肆虐,张仲景家族200多口人中2/3的人因此罹难,其中死于伤寒者又占7/10。人民的疾苦,自家的遭遇,使张仲景决意研究伤寒病,“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他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他对民间喜用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资料。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总结伤寒发现规律和辨证施治法则而作《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后人将《伤寒杂病论》改编成《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前者论伤寒诸症,后者论杂病,共记载了300多方,方中列举了汤剂、丸剂、散剂等十余种做法,开后世方剂学的先河。另外,张仲景还著有《辨伤寒》、《评病要方》、《疗妇人方》、《五脏论》、《口齿论》等,但均已亡佚。
  张仲景在医学上的成就主要是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即根据病变的表、里、阴、阳、虚、实、寒、热八纲,决定治病原则的一些理论,世称“八纲辨证”。他的医疗经验和学术思想,为当时和后世医家所重视,清代人更尊张仲景为“医圣”。他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全备的临症诊疗的专书,为古代医学开创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也使临床医学和方剂学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南北朝名医陶弘景、唐代名医孙思邈及明、清医家等誉之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历代有关注释、阐发张仲景著作的书籍很多,特别是注释、阐发《伤寒论》的著作,竟达三四百种之多。张仲景的医学理论自唐、宋以来已经传向海外,对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国的影响很大。特别是日本,历史上曾有专宗张仲景的古方派,直至今天,日本中医界还喜欢用张仲景方。为了纪念这位医学家,他的家乡南阳东关建造了医圣祠,1992年卫生部在南阳市建立了张仲景医史文献馆。

司马懿 (179年~251年),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权臣。2009年,司马懿诞辰1830周年。
  司马懿生于温县孝敬里(今温县招贤镇),出身世族,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举他为上计掾,因不愿在曹操手下任职,以有风痹病为借口拒绝。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当丞相以后,采用强制手段征辟其为文学掾,历任其为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曹操封魏王,立曹丕为魏国太子,司马懿迁魏王太子中庶子,每参大议,常有奇策异谋,为曹丕所信重,其时与陈群、吴质、朱铄并称四友,为曹丕心腹。司马懿曾向曹操建议在江淮间实行军队屯田,以解决军粮问题;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围攻襄樊,曹操打算迁都,被司马懿劝阻,他建议曹操利用孙(权)、刘(备)之间的矛盾,唆使孙权进攻关羽后方,曹操依计而行,汉沔地区转危为安。不久,曹操病死,朝野危惧,司马懿在洛阳主持丧事,有条不紊,内外肃然。
  曹丕即魏王位,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曹丕代汉建魏后,司马懿累迁尚书右仆射、抚军大将军,加给事中,录尚书事,晋封安国乡侯。魏文帝出征或巡游,往往留其镇许昌。魏文帝病危,其受遗诏与曹真、陈群一起辅政。
  魏明帝继位后,司马懿晋爵为舞阳侯,以抚军大将军的身份开府治事,有独立的办事机构和军队,得以培植势力。后受命督率诸军击败孙权的进攻,迁骠骑将军,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率所部镇宛(今河南南阳)。新城太守原蜀降将孟达谋叛,太和元年(227年),司马懿得讯率军倍道兼行速抵新城(今湖北房县),破城斩孟达。四年(230年),任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大司马曹真一道伐蜀。蜀丞相诸葛亮北伐攻魏,五年(231年),魏明帝调司马懿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西镇长安,指挥对蜀汉的战争,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随机应变,坚壁拒守,以逸待劳,不与决战,诸葛亮于魏青龙二年(234年)病死军中后,蜀军无功而退。司马懿功迁太尉,并多次增加封邑。景初二年(238年)率步骑四万大破叛魏的辽东公孙渊,进袭襄平(今辽宁辽阳),彻底铲除公孙氏势力,辽东四郡重归统一,魏明帝将司马懿的食邑在舞阳县基础上再增加昆阳县。
  景初三年(239年),受明帝遗诏,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共辅齐王曹芳,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正始二年(241年)四月,吴大帝孙权分兵四路攻魏,司马懿统军增援,挫败吴军,魏帝增司马懿食邑临颍,前后共四县,食邑万户,子弟十一人皆为列侯。曹爽忧虑司马懿权势太重,以曹芳名义发诏,转任其为太傅,名为尊崇,实夺其兵权。曹爽、司马懿争权夺利,矛盾日益尖锐,曹爽极力排挤对方。司马懿老谋深算,佯称病重,以麻痹对方,暗中周密布置。于嘉平元年(249年),乘曹芳、曹爽出洛阳城谒魏明帝曹叡墓高平陵之机,关闭各城门发动政变,并假皇太后令,免曹爽兄弟全部官职,还施计诱使他们放弃抵抗,束手归洛阳。随即诬以谋反,将曹爽兄弟及其党羽全部处死,独揽朝廷大权。三年(251年),拥魏势力都督扬州诸军事王凌起兵反抗,被迅速击败。司马氏代魏的基础从此基本奠定。后拜相国,封安平郡公,嘉平三年(251年)八月卒,享年73岁。晋武帝司马炎即位,追谥其为宣帝。
  司马懿是颇具才干和谋略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为曹魏三朝老臣,两受托孤,在与吴主孙权和蜀相诸葛亮的周旋中,保证了曹魏边地的安全。他还注意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关心百姓生活,尽可能地维护社会的安定,促进经济的恢复。不过史书称其为人“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他对于政敌的种种残忍手段,一直为人诟病。

张 巡 (709年~757年),祖籍蒲州河东(今山西芮城),出生于邓州南阳(今属河南),唐朝“安史之乱”时期著名的英雄人物。2009年,张巡诞辰1300周年。
  张巡少聪敏好学,博览群书,通晓兵法,善领兵。重义气讲气节,为人慷慨,身长七尺有余,长髯飘飘,气质脱俗。开元末年举进士,初仕为太子通事舍人。天宝年间,任清河县(今河北清河西北)令,政绩考核为最高等,任期满后回京,因不愿攀附杨国忠未能晋升,后调授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令。张巡一上任即依法惩杀官僚豪强华南金,赦其党羽,威恩并施,从此人人向善,莫敢违法。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谯郡太守杨万石降敌,逼迫所属真源县令张巡以长史身份西迎叛军。张巡却外不畏叛军的强大,内不惧上司的胁迫,毅然起兵抵御叛军,从者千余人。吴王李祗奉诏统率河南诸郡抵挡叛军,张巡和单父(今山东单县)尉贾贲积极响应,合兵数千。翌年二月,雍丘(今河南杞县)县令令狐潮叛变投敌,张巡与贾贲乃率领士兵进入雍丘城,杀令狐潮妻、子,据城坚守。贾贲不久战死,令狐潮派使者入城劝降,被张巡杀掉。张巡率千人之众,坚守孤城4个月,抗击敌众几万人,每战克捷。河南节度使虢王李巨屯守彭城,特命张巡为抗叛先锋。至德元年(756年)十一月,叛将杨朝宗将袭宁陵(今属河南),欲断绝雍丘守军的粮草道路。张巡被迫主动放弃雍丘,转保宁陵,在宁陵西北,大破杨朝宗部。后被朝廷封为主客郎中,兼河南节度副使。
  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禄山子安庆绪杀父自立,派尹子奇引兵13万攻击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求援,张巡引兵入睢阳,与许远共守。二人以6800人挫败安将尹子奇所部13万人的进攻,张巡因功授御史中丞。五月,安军再围睢阳,张巡先以佯动疲惫之,然后与部将十余人率500余骑,击溃安军。七月,尹子奇复领兵数万,用云梯、钩车、木驴等器械,并修蹬道,连续攻城。张巡临机应变,巧用战法,破坏其攻城器材,并使部属兵将相习,人自为战,又挫败安军。安军慑服其智,遂掘壕立栅困城。城中粮绝,守军以罗雀掘鼠等充食。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张巡派手下猛将南霁云星夜缒城,突出重围,向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求援,遭到拒绝。至十月初九,城陷,张巡等壮烈殉难。
  《新唐书·张巡传》称赞张巡、许远守睢阳“大小数百战,虽力尽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财用,以济中兴”。张巡以不及万人之众,顽强坚守孤城,先后歼敌达10余万,阻止了安军南进江淮,保障了唐朝的钱粮来源,在唐平“安史之乱”中起了重要作用。唐肃宗下诏,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封邓国公,并立庙于睢阳,岁时致祭。大中年间,唐宣宗图绘张巡、许远等像于凌烟阁。诏睢阳立庙,祀张巡与许远,号“双庙”。邓州建“双忠祠”,祀张巡和明代建文帝兵部尚书铁铉,祠联为“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因张巡死战而免受叛军蹂躏的江淮以南地区百姓,更是感激张巡的恩德,尊称他为“张王爷”,并建庙祭祀。如今的商丘城内,建有气势恢弘的张巡祠,以供海内外人士凭吊。

元 稹 (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著名诗人、传奇小说家。2009年,元稹诞辰1230周年。
  元稹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魏文成皇帝什翼犍之十四世孙。大历十四年(779年),元稹生于西京万年县(今陕西西安)靖安坊。因其在同辈中排行老九,故人称“元九”。元稹8岁丧父,受到两个异母兄排挤,母亲郑氏携元稹远赴凤翔府(治今陕西凤翔),往依舅氏。家贫无师,元稹由郑氏课读,并从姨兄、姐丈学诗诵经。贞元九年(793年)以明两经擢第。次年得陈子昂《感遇》诗及杜甫诗数百首读之,始作诗。贞元十五年(799年),初仕于河中府。十九年(803年)与白居易同登书判拔萃科,俱授秘书省校书郎,娶名门女韦丛。元和元年(806年),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排名第一,授左拾遗,即日上疏论政,遭执政者疑忌,被贬为河南县尉。后得宰相裴垍提拔为监察御史,出使剑南东川,劾奏不法官吏。为此得罪宦官权贵,被调分司洛阳。元和五年(810年),宦官与元稹争宿驿舍正厅,击伤元稹,元稹反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元和六年(811年),裴垍去世,元稹政治上失去倚靠,转而依附藩镇严绶和监军宦官崔潭峻,为时论所薄。元和十年(815年)一度回朝,不久出为通州司马,转虢州长史。元和十四年(819年),再度回朝任膳部员外郎,得到宰相令狐楚的延誉。次年得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充翰林学士承旨。长庆二年(822年),拜平章事,居相位3个月,为依附另一派宦官的李逢吉所倾轧,出为同州刺史,改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829年),入为尚书左丞。大和四年(830年),当政的李宗闵出于私怨,将元稹排挤出朝廷,任武昌军节度使,兼御史大夫,鄂州(治今湖北武昌)刺史。次年七月,元稹得疾病暴卒于任所。卒前,托白居易撰墓志铭。朝廷赠尚书右仆射。元稹尽管为政坎坷,也有过借助宦官以求显达的举动,却始终保有“德济苍生”的政治理想,没有忘记民生疾苦。
  元稹一生文学创作颇丰,被誉为“中唐文坛盟主”。元稹的创作,以诗的成就最大,其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两人共同研究创造了“元和诗体”,又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元稹对杜诗推崇备至。元诗学杜而又能变杜,力求平浅明快,便于读者接受,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元诗成就最大是乐府诗,《田家词》、《织妇词》、《采珠行》、《估客乐》、《捉捕歌》诸篇,或叙写劳动人民的痛苦,或反映社会现实的不平,或揭露朝廷政治的黑暗,内容充实,主题深刻,描写集中,表现有力。元稹诗中最有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长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于一般泛写的艳诗。穆宗在东宫时,其左右妃嫔多诵元稹歌曲,穆宗因而对元稹的文才颇为欣赏,当时宫中称呼元稹为“元才子”。元稹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极大地影响了中唐诗风,把唐代的诗歌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元稹在散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自典诰命以后,一改过去以骈体文制作诰书的不良习惯,以古体散文为之,格高词美,遂盛传于世,获得极高声誉,也深得穆宗赞许。除此之外,元稹还创作了传奇《莺莺传》、《感梦记》与《崔徽传》,乃唐代传奇的倡导者与创作者。三篇中,《莺莺传》独存,艺术价值也最高,也是唐人传奇中的名篇,在中国文言小说史上影响深远,并屡为后世戏曲作者所化用,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见《董解元西厢记》)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
  元稹生前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之合集多种。在穆宗长庆年间曾编为《元氏长庆集》一百卷,现仅存六十卷。当今通行的中华书局点校本《元稹集》除原存六十卷外,还从诸多典籍中辑成《外集》八卷,是目前较为完备的版本。

司马光 (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生于光州光山(今属河南),北宋名臣、杰出史学家。2009年,司马光诞生990周年。
  司马光的远祖可追溯到西晋皇族安平献王司马孚(司马懿之弟),祖居陕州夏县涑水乡,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司马池以进士起家,官至天章阁待制、晋州知府,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司马光出生时,司马池正担任光山县令(今河南光山),于是便给他取名“光”。司马光幼喜好书,尤喜《左氏春秋》,手不释卷,日夜攻读,竟至不知饥渴寒暑。宝元元年(1038年)举进士甲科,屡迁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等,遇事敢言,多所建白,曾劝仁宗早立皇嗣,以安社稷。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赵顼继位,擢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御史中丞。在政治观点方面,司马光主张法制永远不变,其政治思想比较保守。他曾说:“先王之法,不可变也”;他认为,像周威烈王命晋大夫魏斯等为诸侯,是弃“先王之礼”,废“祖宗之法”。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司马光极力反对,其意见不被采取,乃求外任。熙宁三年(1070年),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改判西京(今河南洛阳东)御史台。从此居洛阳十五年,六任闲职,皆以书局自随,专意编纂《资治通鉴》。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听政,实行元祐更化,召司马光为门下侍郎,进尚书左仆射,成为反对变法的领袖人物。他任相不到一年,排斥新党,尽罢新法。元祐元年(1086年)病死,归葬于今山西夏县司马氏族的茔地,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赐碑“忠清粹德”。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是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编纂,始于《历年图》。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三月,司马光进奉其所纂从周召共和到五代时期中国历史的大事年表《历年图》一书。治平三年(1066年),撰《通志》八卷奏呈,颇为英宗重视,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撰“历代君臣事迹”,由朝廷供给所需费用。神宗继位,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每开经筵,常令司马光进读,钦赐此书名为《资治通鉴》并亲自为书作序。司马光退居洛阳,神宗允许他把写作班子带到洛阳,继续编撰。元丰七年(1084年)书成,历时19年。《资治通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另有《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通鉴》自《周纪》迄《五代纪》,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实际上是一部集体编写的著作,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三人,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司马光编纂此书的出发点就是为君亲政提供贤明之道,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资治通鉴》问世后,又有相当多的学者对此书进行考证、补遗、注释等,形成“通鉴学”。
  司马光学识渊博,史学之外,还精通音乐、律历、天文、书数,但不喜释、老之学,他说:“其微言不能出吾书,其诞吾不信也。”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涑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
  司马光历仕仁、英、神、哲四朝,以弱冠之年举进士,一生勤政为国。他还留下了不朽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获得史学上“两司马”的美誉,与司马迁齐名。他进则言事,退则修书,可谓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古代士大夫的一位典型代表,受到历代封建官僚的推崇。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和孟子)。他襟怀坦白,居官清廉,恭谦正直,不喜奢华,厉行节俭的品格也是公认的。他虽一心为国事,但却政治保守,对新法缺少正确的分析,以致全盘否定王安石的变法,遗讥后世。

许 衡 (1209年~1281年),字仲平,时人称为鲁斋先生,原籍怀州河内(治今河南沁阳),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元代理学家、教育家。2009年,许衡诞辰800周年。
  许衡祖居怀州河内李封(今河南焦作中站区李封村),世代务农,其父刘通因避金末战乱,迁居黄河以南,许衡就出生在新郑阳缓里(今新郑辛店镇许岗村)。许衡自幼聪明好学,“嗜学如饥渴”,过目不忘。年十六,从其舅学习吏事,但不愿为吏,便决意求学,专心研究儒家经典,并学占候之术。蒙古窝阔台汗四年(1232年),蒙古军取新郑,许衡被俘,后获释。次年北迁,先居泰安,后转徙至大名(今属河北)。十年(1238年),蒙古统治者考试诸路儒生,许衡应试中选,因得入儒户籍,以教学为业,与同时隐居大名的窦默一起讲论学问。学者匾其斋曰鲁,人称鲁斋先生。蒙古乃马真后元年(1242年),姚枢弃官隐居辉州苏门(今河南辉县西北),讲授程朱理学。许衡闻讯前往拜访,求得程颐《易传》和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小学》等书,手录而归,“敬信如神”,视为“进德之基”,倾心研读,流连忘返,从此尽弃旧学,专注程朱,立志以贯行其道为己任,遂专以此教授门徒。蒙古海迷失后二年(1250年),移居苏门,经常同姚枢、窦默一起讲习,凡经传、子史、礼乐、星历、兵刑、食货之类,无不研究,敦风化俗,倡导乡人,成为当时颇负盛名的学者。蒙古蒙哥汗四年(1254年),亲王忽必烈出王秦中(今陕西等地),于京兆封地置宣抚司,以廉希宪为宣抚使,姚枢为劝农使,征许衡为京兆教授。入秦后,郡县皆立学校,大兴理学,教化秦人。1258年忽必烈率军南征,罢宣抚司,许衡还居河内。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于开平,召许衡北上。次年,授为国子祭酒,时国学未立,只是空名,不久便辞职还乡。三年(1262年),复应召入朝,因病滞居燕京,至元元年(1264年)辞归。二年(1265年),忽必烈以朝中文臣都称誉许衡才学,下诏再召,许衡闻命即赴,奉命入中书省议事。三年(1266年),召至上都访问政事,因奏上《时务五事》疏,大旨言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必须实行汉法,才能长久统治,为元世祖嘉纳。许衡提倡儒学,行“汉法”,间接地保护了当时较为先进的中原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四年(1267年),告病还,不久,复召入,受命和太常卿徐世隆定朝仪及内外官制。七年(1270年),授中书左丞。当时,忽必烈正急于财用,儒者论政多不合其意,专一信用平章政事回回人阿合马,使领尚书省六部事,总理全国民政、财赋。许衡劾阿合马专权罔上、蠹政害民等事。阿合马圣眷正隆,忽必烈不肯听信,许衡愤然称病,请求解去机务。八年(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办太学,以许衡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使主教育;始置国子学,选随朝蒙古勋贵及百官子弟充生徒。许衡从政失意,致力于教学,以诸生多是贵族子弟,奏召门生王梓、刘季伟、吕端善、耶律有尚、姚燧等十二人为伴读,使分处各斋充斋长;许衡因材施教,用《小学》、《四书》及所著《大学直解》、《中庸直解》、《大学要略》、《编年歌括》、《稽古千字文》等篇作教材,亲自讲授,课余则使学习礼仪。由于他办学成绩显著,受到丞相安童的推崇。许衡为元朝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许多名流显宦皆出其门下。十年(1273年),由于权臣屡毁汉法,以学校非急务,读书为无用,并削减办学经费,不及时供应国学廪膳,诸生多离去,许衡知很难有所作为,辞归怀州。十三年(1276年),再召至大都,受命与王恂、郭守敬商定历法,仍授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领太史院事。十七年(1280年),新历制成,元世祖赐名《授时新历》。新历制成后不久,许衡致仕还乡,请求回家乡养疴。皇太子请求世祖,以许衡的儿子师可为怀孟路总管,以便他养护父亲,被世祖采纳。次年,许衡去世,“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大德年间,赠荣禄大夫、司徒,谥文正;至大年间,加正学垂宪佐运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封魏国公;皇庆年间,诏从祀孔子庙庭;延祐初年,又在京兆(今陕西西安)立书院祭祀许衡,拨给田亩,以收入作为祭祀之用,命名为“鲁斋书院”。许衡治家严谨,教子有方,其子孙皆学有所成,第四子师敬先后三居相位,阶光禄大夫,为元仁宗推行科举制度及使天灾频生的泰定时期呈现治平的盛世,起了较大作用。
  许衡8次被诏入朝做官,又8次辞归故里,在其27年仕途生活中,刚直不阿,不附权势,“不为利回”、“不为权屈”,有元代“魏征”之美誉,虽志在从政,但未被重用,一生以从事教育为乐,始终躬耕桑农。其主要业绩是奠定元朝国子学基础和阐扬程朱学说,使朱熹学说得以普及,终至定于一尊。故元代有不少人推崇他是朱熹道统的继承者,明代大儒薛则称为之“朱之后一人”。许衡在哲学上,称世界本原是“独立”的“道”;在心性问题上,认为人禀赋天理即天命之性。许衡哲学虽本于程朱,但不重玄奥“隐僻”之理,而强调道德践履。他说,“道”在日用行事中,不是高远难行之事,并提出“盐米细事”也应当讲究,这在客观上有一定积极意义。许衡对政治、哲学、文化、教育、天文历法、文学、历史、医学、周易等均有研究与著述,其著作收入《鲁斋全书》,其言论和事迹都收在《许文正公遗书》。
  2009年11月,河南省文物局、焦作市政协主办了许衡诞辰800周年纪念大典。焦作市中站区李封村是许衡的祖籍和卒葬地,中站区对许衡墓园进行了全面整修,整修后的许衡墓园占地达1万平方米。

马祖常 (1279年~1338年),字伯庸,光州(今河南潢川)人,元代文学家。2009年,马祖常诞辰830周年。
  马祖常先世为雍古特部,居于靖州的天山(今内蒙古四子王旗西北),世代信奉聂思脱里派基督教。高祖锡里吉思,金末为凤翔兵马司判官,在蒙古军进攻中死难,赠辅国上将军、恒州刺史,谥忠愍,子孙按照以官为姓的惯例,以兵马判官的马为姓。曾祖月合乃跟随元世祖忽必烈至汴,家于开封,故祖常亦称浚仪(今河南开封)可温(也里可温)氏。父润,任漳州同知,徙家于光州定城,遂为光州人。马祖常7岁便开始苦读诗书,及长成人,手不释卷,更加勤奋。蜀中儒士张摐在仪真(今江苏仪征)讲学,他前往门下受业,甚得张摐器重。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元朝开始科举取士,马祖常乡贡、会试皆中第一,廷试第二,官应奉翰林文字,后升监察御史。其为人正直,以弹劾首相铁木迭儿,得罪权贵,被降职为开平县尹。后铁木迭儿死,得复官,历任翰林待制、礼部尚书、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顺帝初年,辞职归光州。后朝廷先后授予江南行台中丞、陕西行台中丞,均因病不肯赴任,后卒于家中。赠掳忠宣宪协正功臣,河南行省右丞、上护军、魏郡公,谥文贞。
  马祖常立朝既久,多有建树,以诗文最为有名。马祖常在文学上的成就得益于家学,其父马润善写诗,著有《樵隐集》,今已佚;从父马世德,进士出身,历官应奉翰林文字,亦善诗文。《元史》载马祖常“工于文章,务去陈言,专以先秦两汉为法,尤致力于诗”。文章多碑志之作。其诗被誉为“圆密清丽”,长篇短章均广泛流传。他写的应制诗,尤被人赞赏,文宗称之为“中原硕儒惟祖常”。他和姚燧、元明善等作文取法先秦两汉,诗学汉魏盛唐,扫除宋金末年南北文士习气,诗风清壮,其诗在当时颇有影响。马祖常广游今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对这些地方的民情风俗、山川景物颇为熟悉。他的诗歌较多地描写了各地区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以及社会状况,如《河湟书事》、《丁卯上京四绝》、《河西歌效长吉体》、《缫丝行》、《踏水车行》、《室妇叹》等,赞美了祖国各族人民的勤劳和勇敢,同时也写出了阶级压迫的现实。马祖常的散文简洁新奇,条理明晰,文章议论恢弘,论述周到,自成一家之言。参修《英宗实录》,译有《皇图大训》、《承华事略》,编纂《列后金鉴》、《千秋纪略》等供宫廷贵族阅读,著有《石田文集》十五卷,收入《四库全书》。

丁声树 (1909年~1989年),原名声澍,号梧梓,邓县(今河南邓州)人,著名语言学家。2009年,丁声树诞辰100周年,逝世20周年。
  丁声树出身于书香门第,曾祖丁敬范(字南溪),热心教育,注重实业,曾兴办邓州高级小学堂,并在各乡推广建立小学,是邓州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祖父丁振鲁是太学生。父亲丁家乐,从事儒学教育。丁氏家族对邓县早期的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也对丁声树的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丁声树8岁时入本村(邓县丁家营村)私塾,学习四书五经、纲鉴总论之类书籍。1920年考入新开办的邓县乙种商业学校(相当于高级小学),1923年考入南阳省立第五中学招收的第一届初中班。1926年毕业于南阳中学校。1926年秋,在亲友的资助下到北京求学。先是考上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32年毕业后进入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职从事汉语语言研究,先后任助理员、编辑员、副研究员、专任研究员。1944年~1948年赴美国考察,参加过美国语言学会,兼任美国哈佛大学远东语言部研究员、耶鲁大学语言所研究员。1950年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1977年5月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他是一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在语言研究所曾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主任委员,方言研究组组长,《中国语文》杂志总编辑,词典编辑室主任、主编等职务,还兼任过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委员、语言研究所方言组组长、《语言研究》杂志编委等。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64年、1978年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和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84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丁声树是中国汉语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在音韵、训诂、语法、方言、词典编纂等各个学科都有很深的造诣。30和40年代,致力于古代汉语的研究。1934年1月,完成第一篇学术论文《释否定词“弗”“不”》,1936年发表《诗经“式”字说》,受到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丁声树曾参加湖北、湖南、云南、四川等省的方言调查,与赵元任、杨时逢、吴宗济、董同禾等合作撰写了《湖北方言调查报告》(1948,商务印书馆)。50年代,他与李荣一起领导方言调查人才的培训工作,主持调查编写了《昌黎方言志》(1960,科学出版社)。他还和李荣合编了《汉语方言调查简表》(1956)、《方言调查字表》(1955)、《方言调查词汇手册》(1955)、《汉语方言调查字音整理卡片》(1956)等,对全国方言普查工作和汉语方言学作出了重要贡献。1958年,丁声树编著《古今字音对照手册》(科学出版社),该书是一部实用价值很高的参考书。丁声树和吕叔湘、李荣等合著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61年,商务印务馆),是一部重要的汉语语法著作。1959年起,丁声树的业务工作逐渐转向词典,审看《现代汉语词典》试印本的部分条目。1961年调到词典编辑室,主持《现代汉语词典》编辑定稿工作。这部中型词典的编纂时间长达20多年,几乎全过程都是由丁声树主持。1979年,《现代汉语小词典》的编辑定稿完成以后,丁声树又投入《现代汉语大词典》的编辑筹备工作,任主编。后因积劳成疾被迫停止工作。1989年3月1日逝世。
  丁声树毕生情志高洁,为人低调;对学问精益求精,对生活至俭至朴;对工作近于苛刻,对他人相助为乐。1983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表彰了丁声树的先进事迹,誉之为“从爱国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2009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河南大学文学院共同举办纪念丁声树诞辰100周年的活动,以纪念、表彰他对于中国语言学和词典编纂工程的重大贡献。

白寿彝 (1909年~2000年),回族,经名哲玛鲁丁,字肇伦,开封(今属河南)人,当代杰出的史学家、卓有成就的教育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2009年,白寿彝诞辰100周年。
  白寿彝1909年4月出生于商人家庭,早年就读于开封市圣安德烈中学、上海文治大学、河南中州大学(今河南大学),曾受到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直接教诲。1929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攻读中国哲学史,1932年获硕士学位。后来担任禹贡学会和北平研究院历史研究所编辑。1937年,参加顾颉刚组织的西北考察团,到绥远、宁夏、甘肃等省区进行民族、宗教、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考察。1938年后曾任中央大学教授。抗战期间,曾先后在桂林成达师范任教,在重庆中央大学、南京中央大学、云南大学担任教授,主编和编辑过《盖世报》副刊、《边疆》半月刊、《星星》半月刊、《文讯》月刊等。1949年7月,白寿彝到北京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议,并受聘于北京师范大学;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参加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并长期担任历史系主任,还担任史学研究所所长、古籍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务委员会顾问等职务。白寿彝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全国第一届政协代表、第三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四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并担任第五届全国人大民委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民委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特邀代表。历任中国民盟北京市盟委常委、中国回民文化协会副主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国家教委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历史分会会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少数民族五套丛书编委会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编委会顾问等社会职务。白寿彝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社会活动家,他积极参政议政,热心主持各方面的社会工作,特别是他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成员,为民族团结事业做了大量工作。他还多次出访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科威特、埃及、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芬兰、日本等国家,为国际和平友好及国际学术交流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长期以来,白寿彝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进行历史的研究、教学和普及工作。先后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历史研究》杂志、《中国近代史料丛刊》、史学研究所、古籍研究所的发起和筹建工作。主持过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他的学术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在中国交通史、中国伊斯兰教史、回族史、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和史学理论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成绩。尤其是在中国史、中国史学史和民族宗教领域取得了相当多的开创性成果,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曾创办多种杂志并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史学史研究》主编等。他的学术成果颇丰,著作或由他主编的有《中国交通史》、《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纲要》、《史学概论》、《历史教育和史学遗产》、《回民起义》、《回回民族的历史和现状》、《中国伊斯兰史存稿》等书。他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于1980年出版,至今已印刷30多次,累计印数100余万册,先后被翻译成英文、日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朝鲜文、罗马尼亚文等。1999年出版、由白寿彝任总主编的《中国通史》卷帙浩繁,体制完备,反映了最新的中国通史研究成果,具有独到的理论建树,是本世纪中国史学的代表性成果,得到史学界的高度评价。白寿彝在高校任教近70年,培养了一大批科研和教学人才。他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期间所进行的历史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作为一名回族成员,他积极进行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与弘扬工作,促进了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
  2009年5月,在白寿彝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北京师范大举办了“白寿彝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暨白寿彝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为了纪念白寿彝对历史学作出的贡献,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设立“白寿彝学术研究基金”,成立“白寿彝学术研究基金会”,以此促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