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陈星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孟繁诺
县长:张家明
县政协主席:邢文彦
总面积10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1475公顷;总人口94.1万人,其中乡村人口8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辖城关、陈青集、起台、胡襄、慈圣、安平、远襄7个镇,邵园、张桥、梁庄、洪恩、老王集、大仵、马集、牛城、惠济、伯岗、岗王、申桥、李原、皇集14个乡。
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0.55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亿元,增长9.4%;第二产业增加值12.63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15.92亿元,增长16.8%。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3.5∶ 25∶31.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106万元,增长22%;一般预算支出5.72亿元,增长27.7%。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0.3亿元,比年初增加6.1亿元,增长25.2%;各项贷款余额23.8亿元,增长38.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87亿元,增长1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69元,增长14.9%;农民人均纯收入2458元,增长18.5%。
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加强。全年粮食总产量5.66亿公斤,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夏粮平均单产435公斤,增长9.8%;总产量3.88亿公斤,增长10.4%,单产和总产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协调发展的基本格局。全县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4万公顷,占麦播总面积的67%。全年完成植树220万株,造林406.7公顷,全县造林林木良种率达95%以上,被评为省林业生态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7.8%,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部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投资362万元,在县牛城农场建设了检验检测室、试验配套用房,以及信息网络、培训和技术展示、观测场等配套基础设施。年末全县共有沼气池9368座,形成了“猪沼椒”、“猪沼果”、“猪沼菜”、“猪沼菌”等生态农业示范模式,全县沼气用户年增收节支近千万元。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农家店”238个、“农资店” 152个。三义寨灌区节水改造永安沟沈庄闸工程于11月开工建设;投资360万元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处,新打深井3眼,铺设供水管道155710米,解决了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积极推进12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示范村的道路、饮水、公共卫生、农村环境污染等进行全面整治。
工业经济实现新跨越。全县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0.1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3亿元,增长28.7%。皮革、食品、医药、金刚石等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财通制衣、越发纸业、金鑫机械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成为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白师傅”、 “老君堂”商标被评为省著名商标。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已经建比较成型的园区3个,其中县工业园区入驻企业22个、安平工业园区入驻企业13个、牛城工业园区入驻企业14个。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86亿元,增长144.5%。其中,城镇以上固定投资完成20.92亿元,增长80.7%;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94亿元,增长45.9%。污水处理厂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729万元,厂区建设基本完工,12月进行了试运行,管网铺设完成65%。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顺利进行,已改造用水户近7000个。通过对废窑厂、工矿用地的整理,共整理出耕地219.7公顷,置换建设用地指标110公顷。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县城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化率达到21%,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18个乡镇的规划编制通过评审。禾田农机城、东方家具城、唯美家具家电广场建成使用,农资大市场、辣椒市场、建材市场等项目正在建设中。实施黄山路、双河路、南北小街、滨湖大道、迎宾大道、工业大道、春水湖等9大拆迁改造工程,建设商品房17万平方米,竣工2.7万平方米;承德家园、正大商住广场、正大旺街、盛世金街、新地港湾小区、维多利亚广场等重点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县一高新校区建设和县二高扩建项目已经开工。“村村通” 完成建设项目117个,总里程356公里;建成乡镇客运站12个、招呼站90个。总投资6500万元,全长22.7公里的省道二级公路柘城段全线通车。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农村义务教育保障能力增强,共发放“两免一补”资金1855万元,县一高、二高被评为省级示范性高中。李庄遗址被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泥人李” 和“大仵民间舞蹈”被批准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洪恩乡马庄村被批准为河南省首批特色文化专业村。建成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县中心医疗新区投入使用。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县“参合”农民近60万人。认真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新增就业人员2467人,其中 “4050”人员62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以内。加大企业养老保险费的征缴力度,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做好特困群众救助工作,全年发放“低保”金833万元,保障了“低保”户的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