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商丘市位于河南省东部。总面积101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25820公顷。年末总人口787.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01.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91‰。辖梁园区、睢阳区和永城市及夏邑、虞城、柘城、宁陵、睢县、民权6县,共198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
市委书记:刘新民;副书记:史培德、张龙之、张春学、张海钦
市长:史增德;副市长:毛风兰(女)、连子恒、赵建才、张士勋、谢振生、马建新、孙忠志、王真
人大常委会主任:庄敬山;副主任:徐信凯、许登文、张鸿勋、朱永勤、金守信、雷书声
政协主席:张春学;副主席:侯彦荣、郝鸿顺、王玉兰(女)、刘桂兰(女)、李英杰、陈海娥(女)
法院院长:刘保诚
检察院检察长:吴廷学
1997年,全市紧紧抓住京九铁路全线通车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和发挥由此所形成的便利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继续深化改革,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农业生产喜获丰收,工业生产稳定增长,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市场供应充足,物价稳定,财政金融运行平稳,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科技、文化、卫生、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实现了国家"稳中求进"的总体要求。全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1%;工农业总产值完成355.3亿元,增长9.8%。全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99.2%和101%,均在控制目标以内。
【顺利实现撤地建市】 经国务院批准,1997年6月,商丘撤地建市。至年底,先后顺利完成了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建立了新的市级领导机构,实现了新体制的平稳过渡。撤地建市后,商丘市区辖2区6县1市,即梁园区、睢阳区、夏邑县、虞城县、宁陵县、柘城县、睢县、民权县、永城市,年末城镇人口184.2万人。
【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1997年,商丘市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夯实农业基础,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绩。为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商丘市在确保粮棉生产的同时,重点向蔬菜倾斜,重点抓了商丘县王坟等八大基地和永城市演集等五大高效示范区建设。全市蔬菜夏种面积达130万亩,温棚达17.46万个。全年全市夏粮总产达262.25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粮食总产达384.4万吨,比上年增长6.2%。蔬菜产量达274.93万吨,比上年增长22.6%。在农业内部结构上,重点向饲养业倾斜。主要抓了猪、牛、羊、鸡四大系列建设。全市饲养专业村已发展到600个,饲养专业户发展到7万户。年末全市大牲畜存栏156.7万头,比上年增长21%;生猪存栏237.6万头,比上年增长28.7%;山绵羊存栏390.3万头,比上年增长29.6%;肉类总产量33.5万吨,比上年增长4.7%;牧业总产值40.5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在农村一、二、三产业上,重点向农副产品加工业倾斜,全市初步形成了粮油、皮毛、肉食、蔬菜、棉花、果品、桑蚕、木材等八大农副产品加工系列。在促进产业化经营中,主要抓了确立主导产业,加快生产基地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健全市场体系。搞好服备体桑建设等工作。全市基本确立了粮食、棉花、畜牧、林果、蔬菜、花生六大主导产业,并初步建成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170多个,总面积340多万亩,其中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5个,国家级优质棉花基地县7个,国家级陆杆养牛(羊)示范县5个。重点扶持了20个龙头企业,科迪、五洋、金利、盛荣、天河等一批农副产品开发集团公司初具规模,由此拉长了产业链条。培育健全了市场体系,梁园区蔬菜批发市场、永城茴村皮毛市场等20多个规模较大的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已经形成。狠抓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了乡镇农技推广站的"三定"(定编制、定人员、定经费)工作,有效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7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增长21%。
【连续三年夺得"红旗渠精神杯"】 1997年,商丘市在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继续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取得了良好成效。在全省"红旗渠精神杯"评比中,再次夺得头奖,成为连续三年夺得此杯的单位。全年全市共投入各项水利建设资金1.6亿多元,新打机井2.1万眼,累计达14万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5万亩,累计达705万亩;新增旱涝保收田45万亩,累计达到580万亩。完成引黄正常灌区面积7万亩,补源灌区配套面积28.5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共改造中低产田21.5万亩,开荒1万亩。5月,农业综合开发通过验收·受到一致好评。同时,完善农田林网366万亩,全市农业田林网面积达804万亩;四旁植树1700万株,全市活木蓄积量达到900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50万立方米。农业基础的加强,使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 1997年,商丘市新成立"三资"企业16家,投资3779万美元,注册资本3726万美元,其中合同利用外资2358万美元。到年底,全市共有"三资"企业222家,累计投资总额40145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9714万美元,实际到位资金10915万美元,出口创汇额11402万美元。本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678万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922万美元,利用国外贷款1756万美元。全年出口创汇完成6395万美元,其中外贸自营出口2499万美元,列全省18个市地第二位;"三资"企业出口2479万美元;自营出口生产企业创汇1417万美元。(一)认真转变观念。一是从出口创汇为中心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转变;二是从依靠优惠政策向依靠自身努力和平等竞争转变;三是从传统的买断贩卖的经营方式向外贸代理制转变;四是从传统的粗放经营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二)强化企业管理。一是抓出口商品成交的核价、审价和报价,先算后干,杜绝盲目决策。二是抓"四个清理,三个挖潜"。针对企业死滞资金多、包袱重、业务渠道少的状况,抓紧清理国内外帐款,清理库存积压,清理投资项目,清理经济纠纷和经济案件;大力挖掘资金潜力,挖掘费用潜力,挖掘市场潜力,通过清理、挖潜,努力盘活资金。三是严把资金使用关,把有限的资金投向效益好、创汇高的业务,向效益最佳的出口业务倾斜。四是继续强化风险经营意识,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五是建立健全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堵塞漏洞,厉行节约,努力降低各项费用水平。(三)大力培植拳头出口商品,努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重点培植、积极扩大肠衣、冻肉、桐木拼板、铸铁件、裘皮、罐头等传统商品出口的同时,大力开发纺织、服装、抽纱、轻工、化工等工业产品出口。在挖掘本地资源的同时,努力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重点开拓了东欧、独联体、拉美、中东和南亚市场。
梁园区
总面积:9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700公顷。总人口:7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万人。辖张阁、双八、谢集3镇和周庄、袁庄、黑刘庄、叶庄、王楼、水池铺、观堂、平台、周集、刘口、李庄、孙福集12个乡及东风、向阳、八八3个街道办事处。经国务院批准,1997年6月10日,撤销县级商丘市,设立梁园区。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 1997年,全区工业系统从抓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企业管理人手,实现了工业生产的稳步增长。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迈出新步伐,全年工业企业在建项目12个,批准投资28789万元,落实资金9200万元,实际完成投资6400万元;开发新产品30多个。新产品产值率达12%以上。交通运输营运形势良好,全年货运量完成640万吨,比上年增长8%;货物周转量完成40493万吨公里,增长9%;客运量完成470万人次,增长11.3%;客运周转量完成15341万人次公里,增长11.3%。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年新打机井1450眼,机井配套1450眼,埋设节水灌溉管道3.1公里,新增高标准喷灌面积110亩,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狠抓"菜篮子"工程,新增菜田面积4000亩,日光温室大棚1000座,蔬菜总产22万吨,满足了城乡居民的生活需要。夏粮生产喜获丰收,全区小麦总产达19万吨,单产360公斤。
商贸流通繁荣活跃 商业、粮食、供销、物资、外贸等部门充分发挥国合商业主渠道作用,不断转变经营方式,拓宽经营门路,确保了市场的繁荣。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市场街服装城、宋木林副食品批发市场、江浙沪百货批发市场等相继建成,进一步增强了城区的商品集散功能。工商、物价、技术监督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与人民群众生活联系密切的农贸市场、型煤市场、餐饮市场、公用电话等进行了专项检查治理,对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缺斤少两等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稳定了市场秩序。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本年全区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420户、私营企业75家,分别比上年增长23.2%和32.8%。
改革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 在工业改革方面,10户企业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其中亚翔、九天、淀粉糖3家企业的试点方案已经上级批准,并付诸实施。10户股份制企业得到进一步规范完善。年薪制、增量资产人格化、柜台交易、划断经营"四项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流通领域改革方面,商业系统全年发展总代理、总经销38家,建立牢固供销基地46个,单品种年销售额可达2000万元以上。粮食系统坚持"两条线运营",建立了全区第一家连锁店--粮油食品连销便民店。供销系统积极调整经营策略,实行集团化经营,通过资产经营承包的方式搞活了大部分企业。物资系统采取总代理、总经销、买断经营、易货贸易等形式,狠抓煤炭、汽车等商品营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外贸部门以内养外,内外并举,组建了对外贸易股份公司,生产经营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在农村改革方面,加快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益。特别是改革试验乡(镇)工作进展顺利,5个特别改革试验乡(镇)工农业总产值完成11.02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7.41亿元,财政收入完成2189.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95元。在配套改革方面,继续探索了失业、养老、医疗、工伤、卫生、保险等各项保障制度改革,保证了各项改革的正常运转。行政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圆满召开梁园区第一次党代会、人代会和政协会议,确保了撤市设区的平稳过渡。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继续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全年审批招商引资项目121个,协议引资额7.798亿元,到位资金5.53亿元,比上年增长6.7%。
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 本年全区多方筹资400余万元,完成京港大道、园林街、"两河一湖"、二环路及市内道路的绿化和苗木补栽任务;完成白云广场、310国道环岛、商品大世界绿地种植任务。目前,城区绿化覆盖率为26.5%,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人均绿地面积4.35平方米,增加1.12平方米。高标准完成了西出口、胜利路、机场路等个别瓶颈路段的拓宽改造工程。积极实施安居工程,投资5439万元,开发建设了"团结新苑"和滨河2个安居住宅小区。完成了清泉水厂后期工程建设任务以及平原路、建设路、健康路、凯旋北路等路段输水管网的铺设任务。狠抓城区管理,成立城市管理委员会,实行联合执法制度,强化交通、市容卫生等项管理,进一步美化、净化了市容市貌。在国家卫生城大检查和省"三优杯"竞赛活动中取得优秀成绩。
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 科技工作成效显著。全年获科技成果奖5项,其中地级以上3项;推广新技术、新产品40余项;广泛开展争创科技工作先进乡(镇)活动,周庄乡解放村被省科协命名为"科普示范村"。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基础教育继上年全部实现"普九"后,本年新划归的11个乡镇顺利通过省政府"普九"验收。职教工作继续处于全省领先位次,财经学校获省五一劳动奖。通过多渠道筹集教育基金,投资近千万元,兴建和改建了三中、七中、八中、十三中、胜利路小学、逯庄小学、小李庄小学等学校的教学楼,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新增有线电视用户5000户,电视频道达20个。投资800万元兴建的人民医院病房楼建成并投入使用。成功地举办了"雪苑杯第三届全国象棋棋协大师称号赛"和全国象棋研讨会。全年参加地级以上比赛共获金牌20枚、银牌8枚、铜牌5枚。计划生育工作在全省继续保持领先位次,被省计生委定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试点市(区),向阳和八八街道办事处及黑刘庄乡被国家计生委确定为生殖保健服务样本点。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7.23‰。
睢阳区
总面积:9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0666.7公顷。总人口:7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2.3万人。辖城关、宋集、李口、郭村4镇和城北、王坟、勒马、临河店、毛土固,堆、路河、娄店、高辛、包公庙、坞墙、冯桥、阎集12个乡。经国务院批准,1997年6月10日,撤销商丘县,设立睢阳区。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1997年,全区完成农业总产值18.35亿元,粮食总产达到38万吨,其中夏粮总产24万吨,荣获省、市"夏粮生产先进单位"。棉花总产17547吨,皮棉单产达74.1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蔬菜种植面积18.3万亩,温棚蔬菜生产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大牲畜年末存栏22.8万头,生猪存栏25.6万头,山绵羊存栏28.6万只,肉类总产5.2万吨,实现畜牧业总产值5亿元,第四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秸秆养牛十佳示范县称号,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畜牧业产业化先进单位称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加强,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8万亩,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6.1万亩,新打机井2167眼,新开沟渠1350座,新建桥涵120座,实现全省"红旗渠精神杯"竞赛三连冠。全年完善农田林网35万亩,植树330万株。
工业企业改革发展迈出新步伐 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1.1亿元。全年工业企业开发新产品20个,采用新工艺6种,推广应用新技术6项,取得科技成果6项,完成技改投资6530万元。全年共改制企业7家,盘活资产存量8700多万元。原商丘县被评为全省企业改革先进县。商丘啤酒厂被列入全国啤酒十强企业之一。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全年全区投资720万元,实施城市绿化工程,提高了城市品位。修建了105国道睢阳区段和部分县乡道路。全区乡镇实现村村通电话,新建开发区万门程控电话已经开通。全年引进资金5.6亿元,利用境外资金628.5万美元,引进各类项目88个。
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 全年计划生育率为99.09%,出生统计符合率为98.16%,人口自增率4.83‰。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顺利通过省、市验收,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路河乡成教学校荣获"中华扫盲奖"。体育工作被授予全国群众性体育活动先进单位。环保工作顺利通过省、市淮河污染源治理验收。通过广泛开展争创全国卫生城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改变了城市人民的精神面貌。10月,该区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城区。
柘城县
总面积:10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9175公顷。总人口:9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5.2万人。辖城关、起台、慈圣、胡襄、安平5镇和梁庄、陈青集、洪思、老王集、大仵、马集、尚寨、远襄、牛城、小吴、岗王、任岗、申桥、李原、铁关、皇集、邵园、张桥18个乡。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 1997年,全县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粮经比,例达到50:50,复种指数达到200%以上。粮食总产量和经济作物总收入均有大幅度提高。小麦连续3年获得大丰收,棉花、烟叶已发展成为全县主导产业。棉花面积33.4万亩,产量28209吨;烟叶面积7.14万亩,产量10017吨。通过抓屠宰、促销售,使畜牧业拉长了产业键条,重点实施了秸杆养牛示范县、瘦肉型猪基地县项目和"万元饲圈"工程。全年全县有各类养殖专业村112个,专业户7455户,畜牧业总产值完成6.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生猪屠宰税收人500多万元,居全省第一位。乡镇企业稳步发展,全县乡镇企业入库税金完成1235.2万元。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全县新打机井3000眼,建成万亩井灌示范区22个,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4万亩,顺利实施了省平原井灌项目和国家节水灌溉示范项目。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回升 企业改革在规范、完善10户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同时,完成改制企业6家,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完成一批技改、基建项目,增强了企业活力。商粮集团兼并王贡酒厂后,资产得到有效组合,企业运转良好,并实现ISO一9000达标认证。县酿酒总厂的蛋白饲料DDGS项目总投资5470万元,是该县历史上投资最大的项目,资金大部分到位,土建工程接近尾声,设备也陆续到位。县化工厂、铝锅厂等企业产品质量稳步提高,磷肥、系列专用肥被评为省优产品,获省科技金奖。在环保工作上实行环境质量行政首长负责制,取缔3家"十五小企业",县生化厂和王贡酒厂环境治理达标,县造纸厂、商粮酒厂、中药厂等治污项目正按上级要求抓紧实施。全年全县乡及乡以乡上工业总产值完成5.5亿元,比上年增长7.2%;实现税利5568万元,增长51%。
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巩固、完善了原有市场,其中春水辣椒城、商品大世界被评为省级文明市场,锦鸡台市场、工贸商场、瓜果蔬菜市场、老王集综合贸易市场被评为地级文明市场。发动社会力量建成了中原皮毛交易城、农机市场、建材市场等一批新市场。其中,中原皮毛交易城达到全国同类市场的一流水平。先后完成县城东人口处的改造,修建10所旱厕和4个水冲式公厕,修建了文明北街、北关大街北段,修缮了人民大会堂。完成万门程控电话扩容工作,开通23个乡镇的程控电话。供电量比上年增长43.2%,实现了村村通电。维修了柘鹿公路县城至惠济河段,新修6条乡间公路。招商引资完成1.79亿元。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发展迅速。全县先后筹资2600多万元,兴建教学楼50幢,新建校舍6.4万多平方米,修缮危房1.2万平方米。县职教中心被评为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县进修学校被评为省先进学校。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9月,全县农村初级卫生工作通过省级验收。计划生育工作,完成了省、地下达的人口控制计划,人口自然增长率稳中有降,被评为全省基础工作先进县。全年全县新涌现出省级文明单位2个,市级文明单位10个。"三优杯"竞赛活动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通令嘉奖,被省政府命名为"创三优"先进县城。
宁陵县
总面积:78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5571公顷。总人口:57.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3.6万人。辖城关(回族)、张弓、柳河、逻岗4镇和黄岗、华堡、楚庄、刘楼、程楼、阳驿、城郊、乔楼、石桥、赵村、孔集11个乡。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1997年,全县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新打机井1582眼,实现了55亩地一眼井,14个乡镇能引进黄河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万亩,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6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达到52万亩。粮食生产获得丰收,总产量比上年增长4.5%,其中夏粮达18.2万吨,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确定了粮食、棉花、花生、白蜡条杆、畜牧、酥梨、蔬菜、烟叶等主导产业,产业结构、布局日趋合理。酥梨面积发展较快,油料生产列全国百强,平原绿化进入全省十佳行列。肉类总产量17165吨,蛋类总产量4586吨,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具有区域特色的面粉加工、抽纱、编织、地毯等企业群体,成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
工业企业改革加快 工业企业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先导,加大投人,加强管理,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张弓集团公司实现产值4.8亿元、税利1.2亿元,产值和效益居全省同行业之首。张弓品牌成为全国驰名商标,张弓集团公司正在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以天河皮业集团、广吉实业公司、乔楼车辆总厂等乡镇企业为龙头,连接千家万户的加工业规模逐步扩大,知名度越来越高,成为当地的一大优势。全县形成以酿酒为重点,皮毛皮革、冶金建材、桐木加工、食品加工、机械制造、饲料加工等多产业竞相发展的工业格局。
基础设施得到加强 围绕县城的改造和交通、电力、通讯、医疗、接待条件的改善,狠抓了基础设施的建设。重新对县城进行整体规划,开通县城张弓北路和新环城路;疏浚了县城排水沟河;完成第二自来水厂的扩容;改造了县城主要街道沿街房,县城脏、乱、差的局面有很大改观。成功举办了全县首届运动会。有线电视从城镇向农村延伸。农村改造厕所达到19437个,改善了农村的卫生条件,得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高度评价。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制度,广泛开展"三村四户三好"(文明村、治安模范村、科技示范村,文明户、五好家庭户、遵纪守法户、科技示范户,好婆母、好媳妇、好妯娌)活动,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睢 县
总面积:9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7000公顷。总人口:75.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0.28万人。辖城关(回族)、蓼堤、西陵、长岗、平岗、潮庄、周堂7镇和城隍、阮楼、尤吉屯、帝丘、董店、涧岗、尚屯、榆厢、匡城、后台、范洼、孙寨、河集、白楼、河堤、白庙、胡堂17个乡。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 1997年,全县加大农业投入,组织实施了北水南调工程,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78万多亩,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长14.2%,创历史最高水平。
县城建设成绩突出 年内对县城主要街道之一的水口路北段约500米的路段进行了改造,并设置了绿化带。南环路、西环路南段、东环路南段约4000米的路段进行了拓宽,其中东环路南段800米路段铺上柏油。
活性干酵母工程有较大进展 睢县凤都活性干酵母厂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扶贫项目,总投资4640万元,到本年11月,土建工程全部竣工,一期工程试车成功。该厂是我省唯一的活性干酵母生产企业。该厂以宜昌天达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为技术依托单位,引进瑞典、意大利等国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产品质量优、活力强。年底,经过培训合格的112名具有大专学历的技术工人顺利上岗。一期工程投产后可年产成品2000吨。该厂将成为该县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
永城市
总面积:19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6660公顷。总人口:128.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7.6万人。辖城关、芒山、高庄、演集、酂城、裴桥6镇和苗桥、茴村、陈官庄、刘河、滦湖、薛湖、条河、顺和、太丘、蒋口、酂阳、马牧、龙岗、卧龙、大王集、十八里、李寨、马桥、双桥、新桥、黄口、侯岭、城厢、陈集24个乡。
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 1997年,全县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在保证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加快实现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的转变。各乡镇狠抓"绿色财政"工程,即一抓基地建设,努力扩大棉花、烟叶、西瓜等传统优势经济农作物的基地规模,形成了一批专业生产基地;二抓市场建设,加快农副产品流通,促进高效农作物形成规模效益。在巩固、完善已具规模的城镇蔬菜批发市场、粮食交易市场、龙岗辣椒批发市场、高庄酥梨批发市场的同时,新建了演集蔬菜批发市场、蒋口蔬菜批发市场和李寨红芋淀粉批发市场;三抓龙头企业,促进农副产品加工增值。对原有龙岗辣椒制品厂、裴桥大蒜油厂及王集食用菌生产进行了扩建改造。进一步发展地产农产品深加工,增加效益。
加大城市建设力度 本年该市继续以撤县设市为契机、把城市建设作为重塑永城形象的大事来抓。老城区坚持"控制、改造、管理"的原则,优化公用设施,交通、通讯、供水、供电和污染治理明显改观。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创"三优"活动,再次被评为省"三优杯"竞赛活动先进单位。小城镇建设重点抓基础设施建设,芒山镇被批准为国家历史名镇,裴桥实现了撤乡设镇,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新城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重点抓了以道路、办公场所、公共设施为重点的基本建设。拓宽了311国道和郑永省道,构筑了新城外环路大循环的框架。市综合办公楼和市直大部分单位办公楼建成使用,新城建区面积4平方公里,道路总长35公里,人口达4万人。国际饭店(三星级)和2万吨水厂已开工建设,公用设施日趋完善。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坚持重点抓好基础教育,专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兼顾。切实增加教育投入,走国家、集体、个人多渠道办学的路子,全市有26个乡镇达到省颁"普九"标准。高招、中招录取人数居商丘市第一位。有中等技术学校1所,普通高中3所,在校学生337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夏邑县
总面积:147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6194公顷。总人口:1049964人,其中农业人口990848人。辖城关、车站、杨集、会亭、李集、马头6镇和郭店、业庙、中峰、济阳、桑堌、何营、罗庄、歧河、胡桥、曹集、北镇、火店、太平、孔庄、韩镇、骆集、王集、刘店、郭庄19个乡。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1997年,全县强化农业基础工程建设,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县新打机井4391眼,新增配套4391眼;新增旱涝保收田10.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8万亩,实现了人均1亩水浇田,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最高水平。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新发展养殖专业村62个,累计达165个。继续推动"四个百万工程"的实施,瘦肉型猪、板山羊、蛋鸡、乌鸡的饲养量分别为77.8万头、106.82万只、1049.97万只和30万只。年末全县大牲畜存栏29.29万头,生猪存栏39.06万头。板山羊存栏60万只,家禽存栏659.92万只。肉类总产达6.99万吨,比上年增长23.84%;蛋类总产达2.18万吨,增长75%。畜牧业总产值实现7.36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农业总产值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6%。
工业经济持续增长 本年全县狠抓工业重点工程,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3.3%,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5.5亿元,增长11.9%。集中力量抓县办工业重点企业,对大富豪酒厂、啤酒厂、泰斗食业有限公司、麸酸厂等重点工业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完成了大富豪酒厂的技改、烷基化公司系列产品开发;泰斗食业公司年产1.5万吨优级酒精和1.35万吨DDGS蛋白饲料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完成了麸酸厂年产5000吨麸酸、2万吨淀粉技改和啤酒厂年产2万吨啤酒技改工程。
乡镇企业迅猛发展 本年全县强力实施乡镇企业龙头工程。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33.23亿元,比上年增长92.7%,其中工业产值23.1亿元,增长99.7%;总收入完成32.6亿元,增长90%;实现利润3.14亿元,增长87.9%。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新发展个体工商户3016户,累计达23059户;新发展私营企业50家,累计达349户。个体私营企业营业收入19.3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占全县乡镇企业总收入的59.2%。
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 形象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集中力量搞好县城建设,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完成了二环路建设工程,继续搞好孔祖大道装饰工程,拓宽、修建了滨湖路、步行街,修建了县政府门前广场。社会汽车总站等重点工程基本完成。进一步完善城乡交通网,新修县乡柏油路35公里,累计达268.5公里;进一步完善通讯网络,积极搞好程控电话扩容,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突破3万门,用户超万户;调整改造了10千伏线路。同时,继续加大软环境治理力度,进一步增强引资吸引力。对外开放成效显著。积极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发挥工商企业和乡镇企业的招商主体作用,积极搞好环境招商、企业招商、落地招商。全年引进项目290个,其中30万元至100万元的项目103个,新增外来投资企业22个,引进到位资金2.78亿元。全年劳务输出18.2万人次,其中国际劳务输出270人次,劳务总收入3.5亿元。
各项改革和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继续搞好以工商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完成了县木材公司的破产和县水泥厂、麸酸厂、金光商场的股份制改革,组建了天龙贸易实业集团、济阳乡面粉集团等企业集团,增强了企业实力。积极实施科技兴县战略,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进一步增加。基础教育稳步发展,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建教学楼72座,新增建筑面积107928平方米。中、高招升学率和考试成绩继续居全市前列。成功举办了全县第一届运动会,有力地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绿色证书"工程取得新突破,完成合格人才培训11143人。努力改善医疗条件,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民权县
总面积:12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8099公顷。总人口: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5万人。辖城关、北关、龙塘、人和、程庄5镇和双塔、野岗、尹庄、花园、伯党(回族)、胡集(回族)、李堂、王桥、林七、顺河、褚庙、老颜集、王庄寨、孙六14个乡。
农业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 1997年,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年打井204.7眼,疏浚沟渠329条,使用任庄、林七、吴屯水库蓄水35万立方米,引黄灌溉和井灌配套互补,形成了完整的水利灌溉体系。农业布局更趋合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8.4%。粮食总产347245吨,棉花总产24246吨,油料总产45640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1.8%、19.3%、20.2%。水果总产量50964吨,蔬菜瓜果类总产209361吨。新开辟了烟叶种植基地7455亩,年总产量为1064吨。水产总量1072吨,大牲畜年末存栏7.02万头,生猪存栏22.5万头,羊存栏48.95万只。
工业运行态势良好 全县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51.4%。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实现利润2110万元,比上年增长226.6%。基础工业得到加强。发电厂2台二次复燃节能锅炉改造成功,全年供电总量为6963万千瓦时。磷肥厂扩建工程完成并投入运营。河南冰熊冷柜厂、冷藏汽车厂、民权五丰葡萄酒有限公司狠抓质量管理,实施名牌战略,在竞争中获得壮大和发展。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有新进展 县城区主要街道在扩宽、硬化的基础上,进行了绿化和美化。清水河、民生河城内排污疏浚工程基本完工。东西2个人工湖开挖工程告竣,使城区环境全面改善。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快速发展。公路货运周转量4892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7%;旅客周转量1355万人公里,增长28.9%。邮电业务总量1716万元,比上年增长12.8%。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等新型业务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末程控量15120门,电话机8975部,并建成启用2个数字移动站。
其他各项事业迅速发展 全县19个乡镇所在地和57个行政村,开通了有线电视。筹资1500余万元,兴建教学楼27座,校舍3.3万平方米,并购置了一批教学设备,为完成"普九"任务奠定了基础。年内完成省、市(地)、县各类科技项目36个,获取科技成果11项,引进新技术、新成果16项,培训科技人才5.8万人次,并通过了国家科技先进县验收。县中医院成立了"120"急救中心,县人民医院开通了急救电话"171",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急救医疗网。购进美国数字彩超、CT、B超大型X光机等一批先进医疗设备,卫生医疗条件上一个新台阶。
虞城县
总面积:155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2000公顷。总人口:1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万人。辖城关、界沟、杜集、谷熟、张集、贾寨、利民、大杨集8镇和黄冢、营廓、沙集、店集、芒种桥、刘店、闻集、站集、大侯、小侯、城郊、营盘、郑集、李老家、古王集、八里堂、利民、田庙、刘集、乔集、镇里士固、三庄、稍岗23个乡。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1997年,全县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农业总产值24.06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66元;粮食总产增长18%,夏粮生产创历史最高水平,被省、市评为夏粮生产先进单位;棉花种植面积25万亩,总产17000吨;果树面积30万亩,挂果11万亩,产值3亿元;蔬菜复播面积25.5万亩,温棚2.5万个,种植专业村40个;烟叶面积3万亩,产烟村69个;油料面积达20万亩,其中花生12万亩。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年末大牲畜存栏38.6万头,比上年增长1.6%;肉类总产量7.25万吨,蛋类总产量1.56万吨,分别增长2%和3%;全县畜牧业产值6.5亿元,增长16%。全县累计筹集各种水利建设资金2498万元,全年新打机井2360眼,新增配套机井5200眼,修复旧井1215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万亩,新发展旱涝保收田9万亩,完成省、市安排在营盘乡的5000亩旱涝保收田建设任务,全年引黄河水4000万立方米,灌溉补源面积70万亩。林业生产巩固提高,共植树117万株,完善林网28万亩,按照部颁标准建成标准化乡级林站30个,均经省林业厅验收合格。科技服务推广体系进一步健全,完成乡级涉农站所"三定"工作。稳定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绿色证书培训发证4300人。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 全县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7.7%;乡及乡以上完成总产值10亿元(现价),增长28.6%。预算内工业完成产值1.1亿元,增长0.9%;预算外工业完成产值8896.7万元,增长2.3%;二轻工业完成产值1559万元,下降13.2%;县办工业完成产值1.5亿元,增长37.3%;乡办工业完成产值5.6亿元,增长44%。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全县外出招商引资、考察项目8000多人次,引进资金1.2亿元,新上固定资产投资10万元以上项目236个,其中600万元以上3个,100万元以上的19个,50万元以上的57个,累计固定资产投资9680万元。全县新发展个体工商户5122户,累计达2.7万户;新增私营企业82家,累计达297家。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顺利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修建工作,完成了县城胜利路东段改建和虞毫路、西环路的修建工程,修建县乡公路64.2公里,完成了310国道3.4公里的大修工程,虞营公路部分路段已完成,虞贾公路全线贯通;县棉纺厂三期工程已竣工投产;职教中心二期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县新建教学楼14栋,建平房教室3.2万平方米;打深水井2眼,为30吨水厂建设奠定了基础;建设高标准公厕4座;县消防队已建成高标准办公队部;新增4个移动电话基站;完成了大侯变电站所辖5个乡镇"两线一地"改造和县城高低压线路改造。
扶贫力度进一步加大 全年全县共争取上级扶贫资金2790万元。8家对口帮扶单位积极开展工作,为该县人民办了较多的实事。县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继续开展帮村扶贫工作。推广"孟模"扶贫经验,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县贫困村由上年的100个减少到56个,贫困户由2.53万户减少到1.17万户,贫困人口由10.42万人减少到4.96万人。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组织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教育和城市创三优、农村树新风、行业争一流活动。"普九"工作进展顺利,营盘等15个乡镇达标;职业教育步伐加大,职业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学生的61%;为社会培训各类人才2000人次。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1.5‰,比目标低4.5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为97.76%,比目标高出7.7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