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位于中原腹地。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00.61千公顷,市区面积1013.3平方公里。全市年末总人口61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6.86万人,市区人口213.43万人。人口出生率11.7‰,死亡率4.96‰,自然增长率6.81‰。辖金水、中原、二七、管城(回族)、邙山、上街6区,巩义、荥阳、登封、新密、新郑5市及中牟县,共有119个乡镇和35个街道办事处。
市委书记:王有杰;副书记:陈义初、刘新民(10月离任)、岳修武、祖松臣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德广;副主任:牛甲辰、陈万顺、黄昌淮、孟繁兴、窦思忠、吴长庆
市长:陈义初(3月任职);副市长:张立兴(4月任职)、王治业、刘振中、康定军、周建秋、郑林山、房健
市政协主席:白福治;副主席:李生盛、李庭湛、赵景平、张世诚、王希玲(女)、江武生、梁锦汉、王敬轩、谷秀锋、李永祯
法院院长:李保山
检察院检察长:主永道(3月离任)、张秀申(3月任职)
1997年,金市国民经济基本保持平稳运行的态势,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物价在低位运行,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任务。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全年粮食比上年略有减产,其中夏粮丰收并创历史最高水平,秋粮遭受建国以来罕见的严重干旱减产23%,棉花、油料产量均比上年有所减少。畜牧业围绕城乡市场供应,大力推广实用养殖技术,积极发展节粮型畜禽生产,肉类总产量完成15.7万吨、蛋类10.5万吨、奶类4万吨,均比上年有所增长。乡镇企业保持健康发展的势头,按照省定新口径,完成总产值649亿元,实现利润59.6亿元,入库税金7.9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3%、32.5%和26.1%。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产业化步伐加快,商品率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一批水利设施,特别是水毁工程得到修复和加固。宜林荒山基本完成造林灭荒任务。认真开展农田保护区划定和建档工作,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全市有46个贫困村、6.1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6.44万人饮水困难基本得到解决。全市农民直接负担的乡统筹、村提留控制在上年人均纯收入的5%以下。小康村建设步伐加快,全市累计有988个行政村跨人小康村行列,占行政村总数的42.9%。
工业经济继续增长。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51.1亿元,增长9.7%;完成销售产值421亿元,产销率96.8%。经济效益有所好转,市属预算内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38亿元,增长4.4%。企业改革稳步推进,有13户工业企业通过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论证,进入实施阶段。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年有8户企业经法院裁定破产,37对企业实施了兼并,转移资产17.2亿元,重新安置职工1.9万人。宇通客车、郑州煤电、河南豫能3家上市公司股票发行工作取得成功。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县(市)区以上国有、集体企业养老保险覆盖面达96%,失业保险覆盖面达98%。失业职工再就业率达76%。重点项目建设加快,金龙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一期33万吨粉煤灰水泥项目和油脂化学厂大豆综合利用工程已投入试生产,登封电力集团2×5.5万千瓦机组开始安装设备。计划续建的16项重点工程,郑州轻型汽车制造厂6万辆轻型货车、6000辆轻型客车已投产,郑州电缆厂交联电缆、龙祥铝业有限公司电解铝、新密电力有限公司2×5万千瓦机组等5项工程陆续竣工投产,其余11项续建工程进展顺利。
商贸城建设取得新进展。上年5月,国家体改委等5部委正式批准郑州为商贸中心改革试点城市。该市抓住机遇,加大商贸城建设力度,在本年安排的36个重点商贸建设项目中,郑州期货城等29个项目陆续竣工开业。市场繁荣活跃,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下降0.7%,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1%;连锁商业初具规模,方便了群众生活。成功地举办了第五届国际少林武术节、郑州全国商品交易会、全国煤炭订货会、全国糖酒会和郑州产品在上海、兰州、南宁的展销活动。全国糖酒会成交额135.6亿元,创历届糖酒会最高纪录。
财政金融形势基本稳定。在偿还世行1.5亿元贷款的情况下,按现行财政体制算账,全市财政当年净节余2099万元,财政滚存赤字由9486万元减少到7387万元。截至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25亿元,比年初增长16.3%;贷款余额606亿元,增长17.4%。城乡人民生活继续有所改善,城市居民全年人均收入559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36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9%和18.8%。
对外开放稳步推进。全年直接进出口总额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出口2.2亿美元,增长15%。全市批准成立外商投资企业151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4亿美元,增长30%。郑州东站铁路货运一类口岸已经国务院批准,进一步方便了对外贸易。两个开发区和各县(市)区工贸园区的开发建设取得新进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不断发展,友好往来继续扩大,已与3个国外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郑州市旅游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全市旅游业基本实现事业型向产业型的转变。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1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亿元,创汇2700万美元。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新郑机场投入运营。淮河路中段、陇海路西段、新郑路等9条道路竣工,紫荆山路正式开通,全长32.6公里的环城高等级公路全线通车,南三环路工程正加紧施工。北郊供水工程打井23眼,东周配水厂物探工作结束。金水河滨河公园排污截流工程基本完工,桥梁和复式断面工程全部竣工。公园拆墙透绿初见成效,拆除沿街建筑并进行了绿化、美化。绿城广场的扩建改造工程完成,并向市民开放。
创建工作取得新成效。本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进度加快,市区共清运积存垃圾、下房土36万吨,实行各类垃圾的统一收集清运,初步控制了乱倒垃圾现象。取缔马路市场和无证商贩,建成一批规范化市场,退路进厅工作进展顺利,长期存在的违章占道经营、占道停车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市区共完成环境双覆盖面积50万平方米,单位内部、居民楼院、主次干道两侧人行道的黄土裸露部分,基本得到硬化或绿化。按照国务院要求,年底基本实现人淮水体的达标排放。西流湖污染治理和农村改厕、城区除四害、食品卫生、"光辉"工程等都取得一定成绩。各县(市)区积极行动,狠抓城市管理和创建工作,中原区创建工作成效显著,登封、巩义、中牟、新郑、新密等5县(市)建成省级卫生城市。
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041件,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问题进行认真查处。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斗争,社会治安状况有所好转。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积极排查和消除不安定因素。深入开展反腐纠风工作,认真查处大案要案,惩治了一批腐败分子,"三乱"现象有所遏制,专项治理成效显著。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深入开展"三优杯"竞赛、军民共建、创文明单位、做文明市民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承担并实施国家和省级攻关项目53个、"火炬"项目44个,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3.75亿元。《郑州市科技投入条例》颁布实施,全市12个县(市)区全部跨入全国科技先进县(市)行列。基础教育发展迅速,全市提前一年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本年新建的4所和改扩建的6所中小学校均按计划完成。文化艺术事业围绕改革与建设,创作出一批艺术精品。郑州美术馆建成,广场文化、绿色周末等群众性的文艺活动收到良好效果。坚持"扫黄打非",销毁一批反动、淫秽和非法出版物,净化了社会空气。医疗基础设施不断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和医学人才培养工作进展顺利,医疗、医药、卫生市场管理逐渐步入法制化轨道。农村卫生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市提前3年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以计划生育合格村建设为主线,切实加强了基层基础工作,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3‰以内。同时,加强了城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
廉政建设成效显著。本年的廉洁自律工作把思想教育与深入实际相结合,对公款配置通讯工具进行了清理纠正,用公款吃喝玩乐送礼之风有所收敛,会议费、接待费有所下降。领导干部违规住房基本得到清理纠正,违规乘车问题得到查处,新建和装修办公楼项目得到控制。全市共立案查处违纪案件531起,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5738万元。加强纠风治乱工作,全市共查处非法加重农民负担资金2760万元,全部予以整改;减轻企业负担工作也取得阶段性成果,取消收费项目166个,减轻企业负担1.25亿元;公路"三乱"现象基本得到遏制。对公款出国(境)旅游问题进行了清理纠正。节约资金93万元。建设工程项目执法监察工作取得重大成果,挽回经济损失9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