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
许昌市
  地理:许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黄淮平原西侧。总面积40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3.9万亩。市区面积88半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8.4平方公里。
  人口:1992年末全市总人口342.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2.1万人。市区人口30.4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77万人。
  行政区划:辖魏都区和许昌、长葛、鄢陵3县及禹州市。
  市委书记:戴保兴;副书记:牛学忠、唐聚圈、李中央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绥之;副主任:张传让、高新应、赵辅文、张宏宇
  市长:牛学忠;副市长:王延明、李敏(女)、雷全兴、巩瑞清、李新贵,赵晓广
  市政协主席:张焕章(代);副主席:张庚午、房西华、林醒、齐飞 
  法院院长:沈树萱 
  检察院检察长:孟水昌 
  1992年,全市社会总产值完成128.03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国民生产总值57.7l亿元,比上年增长15%;国民收入49.14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工农业总产值108.76亿元,比上年增长24.6%。
  工业:1992年工业总产值达81.3l亿元,比上年增长34.1%。全年完成上业增加值23.4亿元,比上年增长26.9%,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幅度最高的一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0%。其中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中,国有工业完成9.36亿元,比上年增长22%;集体工业完成2.78亿元,增长16.9%;轻工业全年完成增加值7.00亿元,增长15.1%;重工业完成5.34亿元,比上年增长26.2%,特别是大中型上业企业活力明显增强,全年完成增加值8.56亿元,比上年增长28.5%。1992年,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0.55,比上年提高9.9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3.4%,与上年基本持平;资金利税率17.49%,比上年下降0.11个百分点;成本利润率5.45%,比上年提高2.38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次数1.58次,比上年加快0.23次;工业净产值率32.56%,比上年降低0.1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有较大提高,达9006元,比上年提高14.5%。
  交通、邮电:1992年年货运量874万吨电,比上年增长1.7%;货运周转量完成70312万吨公里。客运量207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客运周转量96877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8%。1992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321万元、比上年增长32.2%。1992年全市运输邮电业增加值为35819万元,比上年增长15.1%。 
  农业:1992年,农业总产值274568万元,比上年增长0.5%;全年农业增加值18.1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7%。种植业生产由于遭受严重的旱灾,主要农产品产量比卜年减少。全年粮食总产量153.08万吨,比上年下降1.4%;烟叶总产量5.6万吨,比上年下降11.8%;棉花总产量2.5万吨,比上年下降30.3%;油料总产量4.6万吨,比上年下降1%。蔬菜总产量7.1万吨,与上年持平。林业产值10551万元,比上年增长6.7%。1992年全市造林5.34万亩,与上年持平,平原绿化全部达到部颁标准。畜牧业产值52641万元,比上年增长11.3%。肉类总产最7.6万吨,比上年增长14.3%;禽蛋产量2.8万吨,比上年增长1.6%;大牲畜年末存栏27.3万头,比上年减少1.6%;生猪年末存栏98.8万头,比上年增长4.1%;山绵羊年末存栏39.5万只,比上年增长1.6%。渔业生产,全年水产品产量1857吨,比上年增长7.1%。1992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90.57万千瓦,与上年基本持平;小型和手扶拖拉机4.04万台,比上年增长1%;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88673吨,比上年增长0.7%;农村用电量24192万千瓦小时,增长25.1%。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23万亩;旱涝保收面积210万亩。农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全市机耕地面积320万亩,机械播种面积170万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78.2%和36.5%提高到83.3%和44.3%。1992年,全市乡镇企业产值65.5亿元,比上年增长50.8%。其中,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等非农产业经济比上年增长54%,占农村经济的比重由上年的61.6%上升为70.3%。
  商业:1992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7047万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消费品零售额158984万元,比上年增长13.3%;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52414万元,比上年增长17.1%。在消费品零售额中,城市84625万元,比上年增长17.8%;县及县以下55922万元,比上年增长3.8%。1992年,国有商品零售额86857万元,比上年增长12.2%;集体所有制商品零售额69283万元,比上年增长9.8%;其他经济类型零售额58696万元,比上年增长23%。1992年,全市出口商品供货总值36226万元;年内兴办三资企业33家,总数达44家;新批准三资企业合同金额5592万美元。其中,合同外资金额2406万美元。
  财政、金融、保险:1992年,全市财政收入31785万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工商税收完成28040万元,比上年增长13.8%。财政支出35872万元,比上年增长20.4%。全市金融系统各项年末存款余额238507万元,比上年增长18.9%;各项贷款余额279678万元,比上年增长17.7%;全市累讣现金收人55509l万元,比上年增长28.8%;现金支出545452万元,比上年增长33.5%。收支相抵,净回笼货币9639万元。1992年,全市各类财产保险承保总额422106万元,比上年增长35%,有913户企业参加了企业财产保险,各类人身保险投保594694人次,承保金额130607万元,全市保险费收入4877万元,各类赔偿费支出1695万元。其中,财产保险共处理赔案6119件,各类赔付996万元。
  城市建设:1992年,完成城建资金2600万元,占年计划的124%。其中,城乡建设方面完成市火力发电厂前小区和老城区部分街道的规划、环城河清淤护砌和公园河岸护砌工程、建设路桥头游园建设工程和毓秀路上水管道铺设工程,完成年供水量1800万立方米,供水高峰期,日供水量5.5万立方米。完成火车站广场改建工程和部分建设用地的折迁任务。加强建筑工程方而的质最管理,使全市主体工程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15%。1992年,在全国城市卫生及全省"三优杯"竞赛活动中,许昌市市容卫生、园林绿化、环境保护、市政建设等方面,受到检查团的一致好评,在全国卫生城市和省"三优杯"检查评比中,许昌市取得了全省第三名的好成绩,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城市。
  科、教、文、卫、体育事业:1992年,全市科技上作分三个层次组织实施火炬计划、攻关计划、星火计划、软科学研究计划、新产品开发计划等112项,122个课题。其中,争取省以上项目75个,安排市级项目37个,下达科技经费129万元,落实贷款1470万元。全年共获得市级科技成果奖79项,省级科技成果奖17项,其中,科技进步奖11项,省星火奖6项。1992年,全市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学生1845人,比上年增长4.8%;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5340人,比上年下降1.5%;各类职业学校在校学生13003人,比上年增长25.3%;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53294人,比上年下降23.9%;学龄儿童入学率99.5%,巩固率99.2%,分别高于全省综合水平的1和0.5个百分点。1992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演出场次1871场,观众达221.9万人次,公共图书馆5个,藏书32.5万册,博物馆2座,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台1座。全市各类电影放映单位697个,放映11.5万场次,观众达9175万人次。1992年全市卫生系统有床位7403张,比上年下降1.9%;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529人,比上年增长3%,其中,医生3762人,比上年增长4.1%,护师、护士1612人,比上年增长3.2%。1992年全市举办运动会340次,参加运动员达144282人。全市有218名运动员参加了省第七届运动会,共获金牌26枚,银牌24枚,铜牌41枚。
  人民生活:1992年,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为1517元,比上年增长21.8%,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3.7%;人均消费性支出1453元,比上年增长18.3%。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59元,比上年增长5.6%。全市职工总人数266752人,比上年增加6563人,增长2.5%;职工工资总额50760万元,比上年增长21.2%,职工平均工资1944元,比上年增长16.3%,扣除上涨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5%。1992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21210万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55 16万元,比上年增长27.6%,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5694万元,比上年增长11.1%。1992年,城镇新建住宅面积14.1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7.7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19.6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