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拥"工作】 1992年,全省双拥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1月,在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表彰大会上,我省许昌市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3月中旬,省"双拥"领导小组发出了《河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双拥"工作的通知》。全省各市、地继续召开"双拥"大会,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明确发展方向。7月28日,河南省"双拥"模范城(县)暨"双拥"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命名表彰大会在郑举行。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及总政治部、济南军区等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命名了15个"双拥"模范城(县、区),8个"双拥"先进单位,并对100多个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
为加强"双拥"工作宣传,省"双拥"办、河南日报社联合举办了"双拥"有奖征文活动,有9篇文章分获一、二、三等奖。
【拥军优属】 1992年1月16日,省委、省政府联合发出慰问信,向驻豫部队、省军区、武警部队全体指战员,全省烈属、军属、革命伤残军人和复员、退伍、转业军人及军队离退休干部致以节日的祝贺和慰问。1月22~23日,侯宗宾、李长春、吴基传、胡悌云等领导率领省慰问团分赴郑州、新乡、开封、洛阳,会同当地党政领导慰问子弟兵。31日晚,省政府和郑州市政府联合举行省会春节军民联欢晚会。省五大班子领导和驻郑部队、军事院校首长、在郑老红军代表出席了联欢晚会。7月11日,省民政厅、省军区政治部联合发出《关于做好"八一"建军节期间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强"双拥"教育,开展丰富多采的军民联谊活动。7月28日,省委、省政府举行省会军民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5周年联欢晚会。7月30日,省委、省政府组团到驻郑解放军153医院、空军医院和省武警总队医院看望了伤病员并赠送慰问品。"八一"前夕,在民政部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全国百名拥军优属模范评选活动中,我省刘国华、赵存献、张付轩、靳月英当选。12月29日,省民政厅受省政府委托,组团到济南军区机关进行慰问。同日,济南军区召开鲁、豫两省拥军模范座谈会,我省赵趁妮、刘国华、赵存献、张付轩、靳月英、马国选、王敏应邀出席。
【拥军优属先进人物】
赵存献 孟县槐树乡汤庙村农民。1986年承包果园致富后,他先后拿出5万元设立国防建设基金和奖励本村现役军人优待基金。1992年7月,被民政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选为全国百名拥军优属模范,8月,受到河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通报表彰。
刘国华 郑州市社会福利院退休工人。42年来她自费走访了全国800多个军营、哨所、医院慰问子弟兵,被誉为"子弟兵的好妈妈"。1992年7月,被民政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为"全国百名拥军优属模范",8月,受到河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通报表彰。
张付轩 上蔡县退伍军人。1981年创办上蔡县残退军人汽车队、上蔡县残退军人汽车修配厂,吸收38名残退军人进厂务工。先后无偿扶持400多名烈军属脱贫致富,使300多名残退军人就业,多次帮助烈军属和过往部队车辆。1992年7月,被民政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为"全国百名拥军优属模范",8月,受到河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通报表彰。
靳月英 淇县黄洞乡鱼泉村烈属。为了山区建设,将营建的"八一"纪念林献给集体,连续4年捐资助学,资助军属脱贫致富。1959和1984年先后两次参加全国"双拥"先代会和烈军属、残退转业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会,受到周恩来、刘少奇、朱德、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84年被省政府及武汉军区授予"模范烈属"称号。1992年7月,被民政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为"全国百名拥军优属模范",8月受到河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通报表彰。
【优待抚恤】 为保证农村义务兵家属优待标准与当地生活水平同步提高,省民政厅于1992年2月12日发出《关于农村义务兵家属优待标准的通知》。通知规定,家居农村的义务兵家属优待标准不低于上一年当地人均纯收入的70%,农村义务兵在部队服役期间获得荣誉称号或立功者,增发当年的优待金。9~12月,民政系统对全省优抚事业费进行了清理清查,统一换发了优抚对象《定期定量抚恤金领取证》和《定期定量补助金领取证》,为管好用活事业费打下了基础。1992年,全省接收登记退役伤残军人1255名。经省民政厅批准,全省有134人取得革命伤残人员资格,有147名革命伤残人员调整了伤残等级。经省政府批准,追认革命烈士26名。
【退伍安置工作】 1992年,全省共接收退伍军人×××××人。其中退伍义务兵×××××人,转业志愿兵××××人。在接收的退伍军人中,有特、一等伤残军人10人,二、三等伤残军人819人,精神病患者31人,荣立二等功以上的256人。城镇安置工作的共×××××人,占接收总数的61%,农村安置军地两用人才××××人。本年度退伍军人城镇安置比例依然偏高,加之行政、事业单位面临机构改革,企业劳动用工自主权扩大,退伍军人数量大且择业去向过窄,安置难度较大。由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级退伍安置部门较好地完成了接收安置任务。截至9月底,全省城镇已安置×××××人,占应安置数的99.2%,开发使用军地两用人才3319人,开发使用率为77.5%。
农村退伍安置工作仍然以开发使用军地两用人才为重点。全省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两用人才服务网络。军地两用人才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科技兴农、扶贫、发展乡镇企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各地鼓励退伍军人领办、创办经济实体,并给予优惠政策,还在退伍军人特别是农村退伍军人中开展了为经济建设建功立业活动。11月,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培养和开发使用军地两用人才经验交流暨表彰会,会上我省有两个集体和7名个人受到表彰。
城镇退伍安置工作,继续贯彻执行"按系统分配任务,包干安置"和"区别对待"的原则,不断探索安置工作社会化的路子,在强化指令性分配的前提下,普遍实行双向选择、文化考试,择优分配等办法,加快了安置进度。各级退伍安置部门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实行"四公开、一监督",保证了安置工作的顺利进行。1992年,转业志愿兵集中交接在全国实行,我省与军队密切配合,1个月内完成了交接任务。志愿兵安置仍然纳入城镇退伍义务兵安置计划,对口安置率近80%。
【军供转运工作】 1992年,我省军供转运工作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保障体系,军供质量进一步提高。省民政厅与济南军区后勤部还联合开展了红旗军供站活动。各站还抓往时机,加强对外经营综合利用,截至9月底,全省军供站对外经营创收达41万元。1992年全省各转运站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漯河军转站管理工作座谈会精神,巩固了军转站正规化建设的成果,提高了服务质量,搞活了对外经营,全年完成新老兵接待转运×××××人次,对外经营收入达120万元。
1992年10月,河南省军供站、军人接待转运站对外经营协作办公室成立,进一步促进了军供转运事业的发展。
【军队离退休干部接收安置】 1992年,全省共接收安置军队离退休干部91人(含落实政策的5人),累计接收安置数占总任务的89.1%。本年为其配备生活用车9辆,下拨各项经费1988万元,为活跃军队离退休干部的文化体育生活,4月举行了全省军队离退休干部第二届门球赛。10月,省军队离退休干部门球队代表民政系统参加河南省第七届运动会,获第6名及道德风尚奖;11月,又应邀赴安徽参加全国军队离退休干部"黄山杯"门球邀请赛,获第9名。11月,省民政厅在南阳召开了干休所政治思想研讨会,探讨服务管理工作的改革及生产经营方面的问题。会上还就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的接收问题进行了研究。1992年全省55个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80%办起了养殖、饮食服务、小商品、租赁加工等经营项目。截至年底,共创收70多万元,减轻了国家负担,弥补了干休所经费不足,改善了离退休干部的福利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