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管理
农机管理

【河南农机拥有量居全国前列】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我省农业机械化事业得到较快发展。截至1992年底,全省农业机械固定资产总值达98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占全省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的26%;农机总动力达到2424.36万千瓦,居全国第三位;各种农用拖拉机95.14万台,居全国第一位;农用排灌动力机械657.2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三。此外,收割、播种、植保等机械化、半机械化工具也均居全国前列。
        本年我省农机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农机总动力增加。1992年,全省农机总动力比上年增加94万千瓦,增长4%。其中,柴油机动力1699.57万千瓦,增长4.2%;电动机动力619.58万千瓦,增长4.7%。全省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机械动力23.5千瓦,比上年增加1千瓦。二是灵活方便、用途广泛的小型拖拉机发展较快。年底全省拥有小型拖拉机90.43万台,居全国第一位;比上年增加3.38万台,增长3.9%。平均每万亩耕地拥有小型拖拉机88台。三是农用排灌动力机械增加较多。年底全省农用排灌机械达到93.51万台,比上年增长4.4%,其中农用水泵增长5.4%,喷灌机械增长7.2%。四是能够减轻劳动强度,轻便、高效的收获机械得到迅速发展,并开始突破近几年单一发展割晒机的局面。1992年底,全省拥有收割机械14.61万台,比上年增加1.48万台。其中,联合收割机1755台,增长61.3%;机动收割机3683台,增长16.1%;割晒机14.07万台,增长10.7%。全省还拥有机动脱粒机43.73万台,比上年增加3.1万台,增长7.6%。五是农机具进一步趋于配套化。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7.15万部,配套比由上年的1:1.4上升为1:1.5;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103.91万部,配套比由上年的1:1.09上升为1:1.2。机引犁、机引耙、机引播种机发展较快。年底全剩邾种机械发展到55.61万台,增加2.7万台,其中机引播种机和精少量播种机与人畜力播种机的发展比例明显提高,播种机械化的技术含量也在增加。
  随着农业机械的大量增加,全省农田机械化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1992年,全省实际机耕面积达到7000.71万亩,比上年增长2%(其中深耕3790万亩,增长3.4%);机耕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7.8%,比上年增加1.8个百分点。全年机播面积2106.17万亩,比上年增长17.5%;机械植保2497万亩;机收3156.25万亩,增长20.2%;机械脱打粮食1904万吨。小麦精量播种、玉米机械播种、化肥机械深施、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水稻工厂化育秧及机械插秧等农机化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为农机应用开僻了新的领域。此外,农产品加工机械发展较猛,年底全省拥有54.97万台,比上年增加16.6万台,增长43.26%,其增幅之大说明农业机械在商品生产中的应用步伐加快。
  农业机械在抗灾救灾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1992年,我省旱涝病虫风雹多种自然灾害并发,各地及时组织了612万千瓦农用动力机械、13.12万吨柴油投入抗灾斗争,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给我省农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农机经营收入构成也发生了变化。1992年,全省农机经营总收入达44.88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农田作业收入为16.8亿元,占总收入的37%;运输、多种经营收入28.08亿元,占63%。农机经营总收入比上年增加2.1亿元,其中农田作业收入仅增加25%,而运输、多种经营收入则增加了75%。收入构成的变化,一方面说明农机经营者已逐步树立了效益观念,注重追求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机不再单纯服务于种植业,而是在同时充分发挥其效能,广泛开展社会化服务。
  但是,由于农户分散经营,生产规模较小,使大中型拖拉机的应用及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加之近年来油价持续上涨,用途单一、不便保养的农用载重汽车受到冷落,拥有量连年下降。1992年底,全省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7054台,比上年减少1294台,下降2.7%,仍然保持了自1987年以来持续下降趋势;拥有农用载重汽车43000辆,比上年减少278辆,是1990年以来连续减少的第三个年份。农机小型化的问题日益突出,与发展集约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

【农机服务体系建设】  1992年,我省农机系统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面向市场上项目,围绕服务办实体。一是利用行业优势和特点,开展油料供销、农机零配件供应、农机修理、小件农具生产、农机作业等项目。二是突破部门、行业界限,面向社会,多业并举,综合经营。本年度有8个市地、105个县的农机局兴办不同形式的经济实体230多个,投资5000多万元。三是注重兴办生产性、开发性实体。濮阳市农机局办起了年产10万吨的方便面厂;偃师县农机部门办起了滤芯厂、微管厂;洛阳市吉利区农机部门投资160多万元建起了弯管厂。农机管理部门兴办实体不仅为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做了必要的准备,也增强了农机部门"自给补养"的能力。乡级农机眼务站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服务项目增多,服务领域拓宽,经济效益提高。乡站经营总收入达2亿元,实现利润2000多万元。当年全省一类乡站增加到236个,二类站增加到384个。

【农机安全监理】  1992年,我省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取得以下进展:一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颁布了《河南省农业机械安全管理暂行规定》,从而使农机监理工作纳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为全面准确地贯彻执行法规,省农机局在农机事故处理、农机违章处罚、安全操作规程、事故档案管理4个方面制定了规章。二是围绕开展农机的全面监督管理,进行了全省监理状况大普查,为监理服务范围的进一步拓宽提供了依据。三是通过改进监理规费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了规费管理。通过协调与有关部门的关系,进一步改善了农机监理工作环境。四是在乡级配备了农机监理专职人员,充实完善了各级监理部门的设施手段,为监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五是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了农机安全监理达标制,规定了量化指标,使监理工作的考评有了具体的依据。

【农机油料供应与节能】  1992年,我省各地农机部门突出抓了农机加油站建设。省农机局制订了《河南省基层农机加油站建设规范》,统一了农机加油站标准图纸,有力地推动了农机加油站技术管理和装备水平的提高。1992年全省农机加油站已发展到1641个,其中当年新建600多个;不少老站也进行了更新改造,使标准化油站达到了950个,是上年的3倍。节能方面,在认真抓好常规节油技术推广的前提下,积极拓宽节油领域和新技术的示范应用,出色地完成了国家计委、农业部下达的"拖拉机检测与技术状态升级赛试点"和省下达的"X195柴油机节能技术改造"课题任务,为今后节能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全年全省共节约主燃油2.13万吨,超额完成了年度节油任务。

【偃师成为全省第一个一类乡站达标县】  偃师县农机系统围绕"农"字办实体,开展农机具和零配件供应、人员培训、农机修理、油料经销,以及代耕、代收等多功能、全方位服务。1992年,各乡农机站实体人均收入达3500元,17个乡站都被评为省级一类乡站,成为全省第一个一类乡站达标县。该县还有3个乡农机站被评为全国先进乡站。

【5县被评为全国首届"铁牛杯"竞赛优胜单位】  1992年,在农业部主办的首届农机管理"铁牛杯"竞赛中,我省偃师县、密县、孟县、辉县市、清丰县荣获优胜单位称号。 
 
【农机科教工作】  1992年全省各县级农机学校围绕"四有"和升级达标标准,加快培训基地建设,促进学校上质量、上水平。全省投资400多万元,修建校舍,购置教学设备,使教学条件和校容校貌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四有"达标学校发展到53所,三级以上标准学校达70所。在教学方面,根据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了实践性教学和学员操作技能的培养。全年共培训各类技术人员9万多人,其中农机人员7.8万人,其他实用技术人员1.2万人。在技术推广工作中,进行了技、工、贸结合,推广、经营、服务一体化的实践尝试,重点抓了一批技术成熟、增产增收效果显著、适应性强的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承担了农业部下达的"小麦丰产系列机械化技术"和"玉米农机农艺结合增产增收"项目的研究推广,均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小麦机械精少量播种技术推广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