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
畜牧业

【畜牧业概况】  1991年我省在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的情况下,畜牧业生产仍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好势头。全年肉类总产量157.95万吨,比上年增加23.09万吨,增长17.12。其中,猪肉产量108.73万吨,比上年增长11.58;牛肉24.82万吨(居全国第一位),增长36.67;羊肉7.76万吨,下降3.6;禽肉14.13万吨,增长50.32;兔肉0.34万吨,增长13.33。禽蛋产量73.8万吨(居全国第三位),增长23.87;奶类8.24万吨,增长11.2。绵羊毛产量5324吨,比上年减少49吨,下降0.3。全年生猪出栏1323.04万头,比上年增加104.01万头,增长11.84;出售和自宰肉用牛212.65万头,增加44.78万头(居全国第一位),增长26.67;出售和自宰肉用羊864.96万只,增加30.96万只,增长3.71;家禽出栏11630.38万只,增加1943.79万只,增长20.1。年末大牲畜存栏1102.1万头(居全国第二位),比上年减少14.23万头,下降1.27。其中,牛存栏887.52万头,增加6.13万头,增长0.6。生猪存栏1820.8万头,增加70.48万头,增长4.03,其中能繁母猪123.1万头,当年生仔猪1157.66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5.69和10.44。家禽存栏21678.5万只(居全国第二位),增加1828.56万只,增长9.21。山绵羊存栏1185.93万只,减少93.57万只,下降7.31,其中山羊存栏1042.96万只,绵羊存栏142.97万只,分别下降6.67和4.6。
    本年我省畜牧业生产的特点,一是大牲畜发展速度明显放慢,役用畜所占比例下降,肉牛出栏率提高。役用畜占大牲畜存栏的70.9,比上年下降1.65个百分点;肉牛出栏达到24.13,比上年提高5.02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农民由原来的养牛役使逐步改变为养牛出售。二是畜禽出栏率提高。生猪出栏率达到75.59,比上年提高5.22个百分点;牛的出栏率提高5.02个百分点;羊的出栏率达到67.6,比上年提高6.8个百分点。猪、牛、羊肉的商品率分别为84、90、87.1。三是肉食结构发生变化,猪肉比例下降,禽肉和牛肉比例上升。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68.8,下降3.44个百分点;牛肉占15.7,提高224个百分点;禽肉占8.95,提高近2个百分点。四是市场价格看好,饲料价格比较稳定,畜粮比价合理,农民养猪、养鸡收益好,积极性高。年底活猪收购价每公斤3.2元,市场猪肉平均每公斤5.0元;饲料平均每公斤玉米0.5元、麸0.46元、豆饼1.17元、混合猪料0.6元。按玉米计算猪粮比例为1:6.4,比价较为合理。同时,仔猪成交活跃。据10个县的30个集贸市场调查,仔猪平均每公斤5.5元,上市量8825头,比上年同期增长6.41;成交量6769头,比上年同期增长4.42。五是蛋鸡发展稳定,肉鸡发展迅速。主要由于养鸡周期短、投资小、见效快,而且鸡蛋、活鸡价格看好。年底集市活鸡平均每公斤4.6元,活鸭3.3元,鸡蛋4.6元。全省各地普遍出现"养鸡热"。六是山绵羊存栏继续减少,形势不容乐观。主要原因仍然是大部分地方不能正确处理林牧关系,搞封山育林,限制了养羊业的发展;其次从1990年以来羊的数量开始减少,羊肉紧缺,价格上涨,又导致过量屠宰现象的出现。   

【省政府表彰畜牧业生产先进单位】  1991年3月29日,省政府在全省畜牧工作会议上表彰了一批畜牧业生产先进单位。这些单位是:畜牧业生产先进市、地:鹤壁市、信阳地区、焦作市、平顶山市、漯河市、许昌市、开封市、商丘地区、郑州市;畜牧业生产先进县(市):淇县、修武县、叶县、新县、汤阴县、商丘县、温县、舞阳县、正阳县、长葛县、罗山县、潢川县、宝丰县、孟县、商城县、新郑县、内乡县、汝州市、信阳县、固始县、开封县、社旗县、柘城县、淮滨县、济源市、中牟县、许昌县、舞钢市。秸杆青贮先进市、地:周口地区、许昌市;秸秆氨化先进地区:周口地区;秸杆青贮氨化先进县:扶沟县、淮阳县、商丘县。养牛生产先进县:商丘县、夏邑县、泌阳县、沈丘县、新蔡县、淮阳县;生猪生产先进县:固始县、林县、杞县、淮阳县、沈丘县;家禽生产先进县:南阳县、商丘县、安阳县、叶县;养羊生产先进县:夏邑县、淮阳县、商丘县、固始县、杞县;大家畜改良先进地区:南阳地区;防疫先进市、地:商丘地区、信阳地区、三门峡市、驻马店地区、新乡市、开封市、洛阳市;动物检疫先进市、地:商丘地区、驻马店地区、漯河市、新乡市、濮阳市;畜禽防疫先进县(市):民权县、商城县、正阳县、通许县、新野县、洛宁县、汝州市、许昌县、商水县、浚县、临颍县、安阳市郊区、三门峡市湖滨区、清丰县、济源市、获嘉县、巩县。  

【畜禽疫苗冷链体系建设】  在充分发挥"七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县乡两级畜禽配种改良和疫病防治体系作用的基础上,1991年我省着重充实完善了畜禽疫病防治体系中市、地级疫苗冷链体系建设,改善了工作和生产条件,增强了服务功能。到年底全省已建冷库6座,地下室307个,活动冷库93座,低温冰箱1136台,普通冰箱1585台,疫苗运输车98辆,保温运输箱2965个,背式疫苗箱41388个。  

【畜牧基地项目建设】  1991年,我省本着高起点、成规模、成气候、现代化的建设原则,新建、续建和立项各类畜牧基地项目45个,总投资规模1.5亿元。其中,续建、新建瘦肉猪基地5个,肉羊、水禽"丰收计划"项目县5个;35个项目已经省计经委立项并进入实施阶段。同时,积极利用外资,加快我省沿黄地县畜牧资源的开发利用,总投资达3968万元(其中吸引外资2101万元,地方配套1867万元),建设项目19个。

【动物检疫】  通过加强畜牧兽医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1991年,我省动检工作初步形成了管、检结合的综合治理新格局。一是兽医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全省已有濮阳、商丘、洛阳等10个市地以及49个县(市)成立了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建所县占全省农业县的36.6;监督员发展到900多人,依法监督查处违法案件1690余起,维护了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二是产地检疫工作全面展开。到年底全省已有36743个行政村开展了动物产地检疫,占行政村总数的81.5;1536个乡镇开展了合理布点屠宰、集中检疫工作,占乡镇总数的72.9;5732个农贸市场开展了市场检疫,占98.2。全省逐步形成了以产地检疫为主,屠宰、市场、运输检疫为辅的检疫网络。三是圆满完成了郑州至香港旅游包机的旅检工作。全年共完成248个航班、86355人次的旅检任务,检疫观赏鸟3只,烧鸡4只,肉1公斤,乌鱼2只。负责此项工作的动检所与郑州海关一起被评为"全国口岸结对共建精神文明活动先进单位"。

【畜牧科技推广】  1991年,我省畜牧科技推广工作,一是推广了畜禽良种、冷精配种、经济杂交等畜禽繁育改良技术,加快了畜禽的改良步伐。全年全省大牲畜人工授精115万头,占配种总数的35.4,其中冷精配种95万头,占配种总数的29.2。黄牛改肉牛达23万头,比上年增长43.7;瘦肉型猪年末存栏750万头,占生猪存栏总量的42;良种禽存栏8500万只,占家禽总量的39.4。二是大力推广新的免疫程序和防疫技术承包责任制,畜禽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据抽样调查统计,全省猪防疫密度90.78,病死率1.78;鸡新城疫防疫密度90.26,病死率25.54(主要死于禽霍乱、法氏囊炎病);大牲畜死亡率1.39,羊死亡率0.85。在大灾之年,没有发生大的畜禽疫病流行,保障了畜牧业生产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