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
漯河市
    地理: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总面积261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10平方公里:耕地261.8万亩。
    人口:1987年底,全市人口20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0.5万人。
    行政区划:辖3县:郾城、舞阳、临颍,1区:源汇区。
    中共市委书记  袁鹏雁;副书记  李长铎、鲁茂升、王慧杰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长铎;副主任  吴德荣、韩国忠、董富勋
    市长  鲁茂升;副市长  李广仁、程三昌、鲁文忠、刘法民
    市政协主席  刘希正;副主席  郭廷珍、周祖训、刘雅静、崔保琳
    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明近超
    市人民检察院代理检察长  王月玲
    1987年,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漯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全市社会总产值21.078亿元,比上年增长27.38;国民生产总值14.8亿元,比上年增长29.5;工农业总产值16.7998亿元,比上年增长29.9;工业总产值10.0157亿元,比上年增长35.8;农业总产值6.7841亿元,比上年增长22。交纳税收16786.7万元,出口创汇额1037万美元。
    (一)农业: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有了很大发展。农业机械现拥有总动力67万马力,各种农用拖拉机21739台,农用汽车339辆,收获机械7721台,农业机械总值1.5亿多元。农用水利基本建没进一步完善,全市共有排灌站199个,配套机井26054眼,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72.21万亩,改造涝地面积123万亩,旱涝保收田139.6万亩。1987年粮食获得大面积丰收,全年总产量960513吨,比上年增长42.3,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在搞好粮食生产的同时,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烟叶、棉花、芝麻、瓜果、蔬菜产量大幅度上升,粮、经作物的种植面积由1978年的84 : 14调整到1987的75:19。畜牧业六畜兴旺,1987年大牲畜存栏22.11万头,牛13.68万头,生猪出栏36.80万头,家禽饲养量398.44万只。
    (二)工业:现有工业企业368家,其中:全民114家,集体254家,固定资产原值39155万元,工业职工人数19.3万人。工业体系有重工、轻工、化工、针织、医药、烟草6个部分,门类较齐全。从产品结构来看,主要有:化纤、棉纱、服装、皮鞋、糕点、饮料、卷烟、合成洗涤剂、氨磷肥、橡胶,塑料、各种用纸制品、拖拉机、仪表、冶金设备、农业机械等上千品种。舞阳县生产的4 GF麦稻收割机年产,4000台,远销东南亚各国。第二造纸厂生产的"荷花牌"中档卫生纸,"如意牌"香水纸巾,畅销香港、澳门、东南亚和中东地区。制革制鞋总厂生产的H88羽绒工作靴,远销澳大利亚、香港和非洲国家。市肉联厂生产的冻白条肉、分割肉、工业油脂和生化药品等畅销国内外。从轻重工业结构看,轻工占72.86,重工占27.14,是一个以轻工为主的城市。
    现在,漯河市兴建了一批新的企业,已经开工和即将兴建的有: 5万纱锭棉纺织厂,6千千瓦热电联供厂,1.2万千瓦火电厂,市第一水厂扩建新增1万吨/日供水能力。从联邦德国和日本引进一套涤纶长丝生产线,年设计能力1000吨,已建成投产。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全市拥有乡镇企业65444个,从业人员24.66万人。1987年实现产值81144万元,比上年增长47.9。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9.2,增长到1987年的48.3,转移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造就了众多生产经营能手和农民企业家。
    (三)科技、文化、教育:全市共有科技人员11947人,占总人口的0.588,其中:  自然科学5356人,社会科学6591人。在工业科技方面:市服装厂生产的双鱼牌西装领、背带裤获全国儿童生活用品金鹿奖,制革制鞋总厂研制的羽绒半筒靴获轻工部优秀新产品奖,铸造机械厂生产的SI1520逆流转子混砂机获河南省优秀产品奖.农业科技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豫芝一号"芝麻新品种的选育和接厂,夏玉米高产稳产低成本的研究和推广,水稻旱种技术,临颍大蒜系列产品的开发等均已达到该领域的先进水平。
    文化事业,现全市共有图书馆4个,文化宫4个,文化站49个。开发了农村电影市场,全市共有放影单位473个,个体影队也发展到345个,平均3个自然村就有一个放影队。拥有广播电台一座,电视台一座。漯河市杂技团蜚声艺坛,在全国第二届杂技比赛,中南区预选赛中参赛的5个项目4个获奖。
    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全市现有高中25所,在校人数14040人;初中332所,在校人数88198人;小学966所,在校人数241565人。  中等教育现有农业中学4所,师范1所,职业学校1所,普通专业技校2所,干部中专3所,技工学校4所,在校学生5405人。高等教育初露生机,现已先后办起了1所职工大学,1所电大分校,在校学生达2132人。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全市拥有教职员工16832人,民办教师9300人。
    (四)交通运输:漯河市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交通四通八达。铁路,京广复线贯穿南北,漯宝线与焦枝线接轨,漯阜铁路即将通车。公路,京深公路穿境而过,其余7条分别通往豫东、豫南各市、县。1987年共完成货运量189.9万吨,货运周转量6703.4万吨公里,客运量865.8万人,客运周转量29495.3万人公里。
    (五)财政、金融:1987年全市实现财政收入11727万元,比上年增长25.8,各项税收完成9753.9万元,比上年增长21.1。金融市场活跃,年底银行各项存款余额55231.7万元,比上年底增加1433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82868万元,增加11052万元。居民年末存款余额39383万元,比上年增加12444万元。
    (六)人民生活: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生活变化显著,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少部分农民已达小康水平。1987年全市农民平均收入402元,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15.27平方米,家用电器和耐用贵重生活用品已进入部分农家。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769.3元,全年职工平均工资1088元,高档商品拥有量不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6.5平方米。
    市委、市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在深化企业改革中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根据"核定基数,确保上缴,超收全留,欠收自补"的精神,对全民所有制工商企业普遍实行了承包。全市62家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有55家签订了不同形式的承包合同,占企业总数的88.7。市、县两级的集体工业企业也大部分实行了以纳税目标为主的目标责任制。企业开始朝一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方向迈进。在完善企业经营机制的同时,进行了外部各项配套改革。
    狠抓了主导产业的投入,促进了技术进步。1987年完成了文化路的铺设、交通路的改造、沙北行政区的建设等,大修干线公路43公里,中修公路62公里。新增日供水能力10000吨,铺设管道2200米,全年供水达1000万吨。
    积极引进,广泛开展横向经济联合,为漯河进入国内外市场开辟广阔的道路。1987年,全市共引进资金一亿元左右,项目701个,技术477项,各类人才1920人。据对市直49家国营和集体企业统计,已有39家企业与省内外、市内外的140个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联合。以中原轧辊厂,市柴油机厂、郾城面粉机械厂为主,组建了"河南粮食机械联合公司";市人民商场参加了全省10大商场组成的企业集团;增强了企业的适应能力。同时,还积极开展了区域性联合,同昆明市签订了友好城市意向书;加强了经济技术信息交流和物资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