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河南轻工业概况】 1984年,河南省轻工业在整党和改革的推动下,经过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出现了一个全面大发展的好形势。
一、生产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轻工业总产值完成16.88亿元,比1983年增长17%,提前一年超过了"六五"计划指标。33种主要计划产品中,有21种提前超额完成计划,28种比1983年有较大幅度增长。
二、经济效益的增长幅度超过了产值的增长幅度。全年实现利润9,482万元,比1983年增长17.86%;上缴利润(含所得税)4,950万元,比1983年增长23%;百元产值占流动资金降低1.92%,流动资金周转天数比1983年加速21.54天;可比产品成本降低3.17%;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13.07%。
三、产品销售和生产发展同步增长。全年销售收入15.2128亿元,比1983年增长17.69%。在充分发挥商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开展工业自销,全年自销额12.99亿元,占全省轻工业总产值的82.2%。
四、适销对路产品和名牌优质产品增长幅度较大。全省轻工产品除"喜鹊牌"缝纫机等极少数产品滞销外,其余产品全部畅销。张弓酒厂生产的"三乐牌"张弓低度酒和宝丰酒厂的清香型宝丰酒,获第四届国家银质奖。在轻工部全国酒类质量大赛中,宝丰酒和民权"贵人香"葡萄酒获金杯奖;张弓低度酒、杜康酒、宋河粮液、民权自葡萄酒、民权红葡萄酒、民权半干红葡萄酒和兰考白葡萄酒,获银杯奖;张弓特曲、林河特曲、郑州红葡萄酒和内乡陈年香杏酒,获铜杯奖。安阳28型"飞鹰牌"自行车和孟县亚铵棉秆高强度瓦楞原纸,获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伊川杜康酒和漯河全鸡罐头在全国旅游产品评比会上获景泰蓝杯奖。1984年是建国以来轻工业产品获奖最多的一年。在1984年全省四新产品评比中,轻工业产品有120种被评为优秀四新产品。全年获河南优质产品奖21个。优质产品率比1983年增长29.24%
五、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取得了新成绩。全年共安排项目71个,投资7,907万元。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8,018万元,为年度计划的101.4%,比1983年增长13.2%;新增固定资产5,604万元。这些新增生产能力每年可创产值10,561万元,税利2,934万元。建设周期接近于全围轻工业平均水平,其中大中型项目为5.2年,较全国平均水平缩短8个月。
1984年河南轻工业之所以取得好成绩,主要因为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改革企业干部管理制度,简政放权。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不少企业打破了过去只靠上级任命干部的老框框,采取招聘、自荐、群众推荐与上级任命相结合的办法,不拘一格选用人材,在企业中建设符合干部"四化"要求、有决策水平、有开拓精神的领导班子,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收到了良好效果。安阳自行车公司各企业聘任厂长11人,企业内部的机构设置权、干部任免权、职工录用权、奖惩权等十个方面的权力全部由企业掌握,大批有识之士、能打开局面的强手脱颖而出,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了生产速度与经济效益同步增跃。产品质量保持全国A级产品称号,并被轻工业部推荐为名牌产品。漯河市第一造纸厂大胆改革人事制度,除厂长由上级任命外,全部实行聘任制,大大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1984年总产值比1983年增长36.7%,销售收入增长52.8%,实现利润增长2.41倍,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在全省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
二、狠抓企业整顿,加强基础管理工作。据统计,截止1984年底,全省轻工业415个国营企业中企业整顿验收合格的220个,占53%,全省50个重点企业中验收合格的44个,占88%。省一轻厅连续举办了4期首钢专业经济责任制研究班,分别将各地市一轻局长和重点企业的厂长、书记、职能部门负责人318人轮训了一遍。企业根据首钢经验,联系本单位实际,进一步完善了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打破了吃"大锅饭"的现状,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干部的责任心增强了,职工的劳动纪律明显好转。
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大大推动了定员定额管理,强化了管理基础工作。新乡酒精厂整顿定员定额后,对剩余的170名工人实行全民职工集体经营,搞第三产业,为企业服务。西峡县果酒厂制定了各种消耗定额,健全了计量、记录、统计、定额管理、目标管理、成本核算和考核体系,有力地促进了经济责任制的贯彻落实,全年实现利税500万元,比1983年增长2.59倍。
三、组织横向经济联合,积极开展技术协作。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不少企业在搞好现有产品经营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与外厂、外地协商,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安阳电池厂同深圳市轻工业公司、轻工业部振华轻工企业有限公司达成了成立金钟有限公司的协议。该公司投资350万元,建立了三条纸板电池生产线,充分利用深圳特区的有利条件,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周口罐头厂采取社会集资和租赁设备的形式,新建一个年产3,000吨的罐头厂,购置设备82台,建成投产70天,生产罐头820吨,实现税利4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42%。这个厂还与扶沟、淮阳、博爱等4个县签订了联合协议,联办罐头厂,加快食品工业的发展。郑州日化厂与上海牙膏厂联营,开封缝纫机厂与上海协昌缝纫机厂联合,许昌魏都食品厂同上海沪南食品厂联合,浚县造纸厂与安阳市造纸厂联合,在开展技术协作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搞活企业开辟了新路。
四、大力开展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用国内外先进适用的技术设备,改造现有企业。全省一轻系统全年完成科研、攻关项目12项,完成更新改造项目122项。同时对日、美、联邦德国、罗马尼亚等6个国家进行了考察,同9个国家进行了技术交流,与日、美、英等10个国家和地区成交了25个技术引进项目,提高了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了产品的更新换代。
在引进省外和系统外资金进行更新改造方面,造纸行业摸索了一些新经验。全省6个重点造纸企业共从省外贷款747万元,新增长网纸机6台,生产能力相当于过去20年全省11台长网纸机产量的总和。
在推广应用新技术方面,也有新的发展。1984年,省轻工业部门请上海复旦大学蔡祖泉教授带领专家、学者为我省电光源培训班授课,指导高压钠灯和汽车专用卤钨灯的试制;并请山东轻工学院、西北轻工学院的教授为玻璃配料、玻璃工艺培训班讲课;清华南工学院为本省培训造纸技术人员270人。商丘造纸厂利用陈嘉祥教授制浆新工艺理论指导生产,大大缩短了蒸煮时间,提高了蒸球利用系数,降低了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使吨纸成本降低82.17元。焦作市轻工业机械修造厂引进北京中医院骨伤科医院研究成果--骨折固定复位器,很快改变了任务不足、生产难以维持的局面。宜阳陶瓷厂与轻工部陶瓷研究所合作完成了精细耐热炻瓷研究,质量达到出口标准。
五、深入调查研究,搞好行业规划。根据省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1984年省一轻厅组织近百名技术骨干,对本省资源优势、产品市场进行了调查研究,写出了17份行业专题报告,初步制定了河南一轻工业的战略规划。从纵向研究了本行业建国三十多年来的发展道路,从横向研究了同国内外的差距和发展途径,明确了河南一轻工业的重点行业是发展食品、造纸、日化、陶玻四大行业;行业发展重点是基础原料工业。食品工业要抓好淀粉、异构糖、大豆蛋白、食品专用油脂、赖氨酸、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合成洗涤剂行业要着眼于烷基苯、五钠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发展;造纸行业要抓好亚铵棉秆制浆和龙须草等长纤维原料的生产;陶瓷行业要发挥本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炻瓷和色瓷。根据规划要求,省一轻厅还组织力量对自行车、手表、洗衣粉等12个产品的生产周期进行了调查,为这些行业制订"七五"规划提供了根据。
1984年河南省轻工业在开创新局面中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1)轻工业生产的发展仍然跟不上社会需要的增长,产品结构的变化仍然落后于消费结构的变化,相当一部分产品供需矛盾仍很突出,特别是各项优质产品更是供不应求。(2)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水平低,应变能力差,经济效益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84年,河南轻工业百元产值利税率为16.8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23.15元低6.28元;百元产值利润率为6.4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11.39元低4.96元,百元资金利税率为22.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35.07元低12.57元。(3)全省还有50个亏损企业,其中27个为老亏损户,23个是1984年出现的新亏损户,亏损金额达1,249万元,较1983年增亏34%。(4)引进项目进展缓慢。因缺乏周密的调查研究,前期准备工作不细,工作效率不高,不少项目不能如期完成。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今后工作中予以解决。
【造纸工业】 1984年,河南省轻工业系统造纸工业发展较快,产销两旺,出现了建国以来的好形势。全年完成总产值24,752万元,比1983年增长21%;产量完成240,581吨,比1983年增长21%;实现利润1,794万元,比1983年增长51%;全员劳动生产率10,583.07元,比1983年增长12%。
漯河市第一造纸厂锐意改革,大胆创新,使全厂经济效益连年翻番,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经济效益显著企业",成为全省轻工业系统的先进典型。1984年9月,省造纸系统在该厂召开了现场会。各企业学漯河、找差距,制订和完善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1984年推广两项新技术:一是在条件适宜的企业中推广亚铵法制浆。这种制浆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其废液是一种复合肥料,可用于农田灌溉,从而避免了传统的碱法制浆废液造成的污染。二是根据麦草原料结构及化学组成的特点和新的蒸煮理论,采用烧碱--蒽醌快速蒸煮新工艺,缩短了蒸煮时间,降低了消耗,提高了浆的提取率,浆的质量也有所提高。商丘市第一造纸厂采用这种新工艺,吨纸成本降低82.17元。主管部门及时向各企业推广,收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效益。
在市场销售良好的情况下,各企业加强管理,完善工艺,更新设备,使产品质量稳步提高。省造纸公司修订完善了纸张质量评比办法,成立了专业评比委员会,建立了按月送样进行检测、评分制度,并定期进行质量评比,使成品率已由1983年的86.3%提高到93.4%;一等品率提高到73.64%。创优工作也取得了好成绩。孟县造纸厂的高强度瓦楞原纸获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焦作市造纸厂的牛皮箱板纸、周口市盘纸厂的一号卷烟纸、安阳市造纸厂的卷筒凸版纸、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河南造纸工业以麦草、稻草为主要原料,因而限制了纸张品种的增加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河南省造纸公司与省轻工业科研所、孟县纸厂、焦作市纸厂合作,对棉秆制浆造纸的工艺、设备等进行反复调查研究,由小型试验过渡到生产试验,试制出合格的牛皮箱纸板,为设计中型试验厂提供了依据,为开发棉秆资源迈出了一大步。
1984年全省有6个造纸企业,采用贷款、租赁贷款等多种形式,从省外、系统外引进资金747万元,进行设备更新改造,新增具有国内同类型比较先进的长网纸机6台,不少企业也搞了小型技术改造,革新挖潜,扩大了生产能力,增加了经济效益。
为了更新知识,培养人才,为本省造纸工业的发展打基础。河南省造纸协会、省造纸公司先后两次邀请华南工学院造纸专业教授来河南讲学,传授新的理论知识,解决疑难问题。
【酿酒工业】 1984年,河南全年生产饮料酒271,300吨、酒精81,275吨,创本省历史最高水平。
1984年河南91个酿酒工业企业生产总量为27.13万吨,比1983年增长17.45%;总产值为40,000万元,比1983年增长10.46%;产品销售总收入为43,002万元,比1983年增长19.54%;利润总额为2,268万元,比1983年增长28.35%;上缴利税9,919万元,比1983年增长13.03%;固定资产原值为25,271万元,比1983年增长21.81%;固定资产净值为19,303万元,比1983年增长24.94%;可比产品成本为28,041万元,比1983年下降5.5%;资金周转率为173.54天,比1983年加速2.17天,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4,838元,比1983年增长4.49%。
产品质量明显上升。1984年,轻工业部在北京举行全国酒类质量大赛,河南省获得13枚奖杯。(参见《1984年河南轻工业概况》)。有15种产品获本省优质产品称号。它们是张弓低度酒、张弓特曲、宝丰酒、林河特曲、宋河粮液、伊川杜康酒、汝阳杜康酒、睢州粮液、武陟沁河液、渑池仰韶酒、焦作醉园春、尉氏鹿岗白蒺特曲、社旗赊店汾酒、郑州中岳酩、开封汴京啤酒。另外,各地、市还评出了一批地方优质产品。
1984年经河南省评选出的新产品有:林河酒厂的清官玉容葆春酒、四益酒、少林牌达摩增力酒,张弓酒厂的吉祥酒,焦作酒厂的绵酒,辉县酒厂的百泉春酒,柘城王贡酒厂的王贡大曲酒,临汝酒厂的宋官玉液酒,鄢陵酒厂的姚花春酒,郑州酒精厂的中岳酩(麸曲),开封"汴京牌"啤酒(玉米辅料)、商丘县酒精厂的食用酒精。
被选出的新品种有:平顶山啤酒厂的黑啤酒,郑州葡萄酒厂的桃红葡萄酒、康乐美味小香槟,濮阳酒厂的状元红、御液酒,南阳酒精厂的张仲景补酒,宝丰酒厂的55°宝丰酒,舞阳酒厂的舞泉酒。
几个重点酒厂经过扩建和改造,市场紧俏的名牌优质产品生产能力在不断扩大。张弓、宝丰、林河、鹿邑、杜康5个酒厂1984年的总产量达26,523吨,比1983年增长39.28%。1984年全省啤酒产量6.91万吨,比1983年增长49.89%。这些新增的生产能力,为今后继续扩大生产奠定了基础。
在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方面,啤酒室外大罐发酵工艺在南阳、信阳啤酒厂已建成投产,并已初见成效,开封、郑州也正在建设中。民权葡萄酒厂采取低温发酵新工艺和降酸措施,使酒的风味细腻、柔和、爽净,质量大为提高。商丘县、邓县酒精厂增加精馏塔板级,降低了甲醇含量,使酒精质量由三级提高到二级以上,为提高饮料酒的质量提供了保证。
【罐头工业】 河南省罐头工业始于1958年,从1958年到1976年每年平均以9.7%的速度增长。1977年产量急剧上升,1979年又大幅度下降。1980年以后,产量稳步增长。1984年全省一轻系统有罐头企业9个,生产罐头32,413吨,比1983年增长75.43%。完成工业总产值13,016万元,比1983年增长108.79%;实现利润总额489万元,比1983年增长181.03%;上缴利税1,003万元。
比1983年增长96.28%;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4,049.87吨,比1983年增长57.92%;资金周转天数为99天,比1983年增加4.76天。产品有猪肉、牛肉、羊肉、狗肉、鸡、鸭、鹅、桃、梨、杏、果酱、果汁、蘑菇、芦笋等50个品种和规格。其中30%的产量外销,午餐肉、牛羊肉、黄白桃、猕猴桃、洋梨、芦笋等品种销往日本、埃及、东欧、东南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内销的午餐肉、牛羊肉罐头在东北、西北地区销量最大;家禽等类罐头在南方省区很受欢迎。本省销量最大的是水果罐头。
1984年河南罐头工业发展较快的原因是:
一、依靠技术进步。漯河罐头食品厂1976年改产罐头食品后,由于设备陈旧,工艺落后,连年亏损。1980年开始陆续更新设备429台,进行技术改造15项,增加了7条专用生产线,共投资600万元。1984年产量达到3,030吨,产值达4,270万元,实现利润229万元,上缴税金157万元,产品合格率达到97%。
二、实行横向联合。周口市罐头厂按照平等互利、联合共管、单独核算、盈利分成、亏损共补的原则,已同扶沟县经委、博爱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睢县工业公司、商水县农场、沈丘县付井乡食品厂等单位签订了联合办厂的协议书,加快了食品工业的发展。这个厂还利用社会集资和银行设备租赁资金106万元,新建蛋品分厂和罐头三分厂,当年生产蛋品100吨、罐头1,307吨,增加产值1,196.5万元,利润42.6万元。该厂全年生产罐头8,169吨,增产近一倍;总产值达到4,107万元,税利达到298.9万元,分别比1983年增长115%、90.89%。
三、抓新产品投产。河南省罐头行业近几年投产的新产品有周口罐头厂的钙质肉泥罐头、红烧狗肉罐头,漯河罐头厂的"少林牌"道口烧鸡罐头和鹤壁市易拉盖厂的手拉式易开罐头盖等,1984年增加产值255.24万元,增产罐头1,203吨。
四、加强企业管理,实行以承包为主的岗位责任制,保证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漯河罐头厂的"少林牌"道口烧鸡被评为全国旅游优质产品,获景泰蓝杯奖。该厂生产的辣昧炸子鸡罐头和周口罐头厂生产的"颍水牌"钙质肉泥、"长城牌"午餐肉等,同时获得省优秀旅游产品奖。
河南罐头工业与国内先进省区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批量小、品种少、包装差、效益低。河南省发展罐头行业有许多有利条件,地处中原,交通方便,资源丰富;全省七千多万人口,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消费市场;与河南毗邻的山西、陕西及西北各省区,罐头工业基础薄弱,也是河南发展罐头工业的潜在市场。
【自行车工业】 河南省自行车工业是1985年开始建立的。当时是安阳自行车厂接收上海一家调整下马的天马牌自行车厂的旧设备,设备能力为年产10万辆,实际年产六、七万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河南省自行车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安阳自行车工业公司所属13个专业生产厂,洛阳拖拉机厂、郑州、开封、焦作、新乡也新建或转产了自行车厂,到1983年产量为111.9万辆,为1979年的8.6倍,居全国第八位。在产品质量上,安阳"飞鹰牌"自行车同上海、天津名牌自行车并列为全国A级产品。安阳自行车二厂生产的26型"雉鸡牌"自行车和洛阳拖拉机厂生产的28加重"东方牌"自行车,也达到了A级产品。
1984年,河南省生产自行车1,451,517辆,比1983年增长20%,其中轻工业系统内生产900,883辆,占62.06%。安阳"飞鹰牌"自行车被评为河南省优质产品和轻工部傥产品。
【缝纫机工业】 河南省缝纫机工业是从1958年开始发展起来的,当时建立了开封缝纫机厂,试产JA一1型家用缝纫机。七十年代,重点发展了开封缝纫机厂。1980年新建了洛阳缝纫机厂,同时一些地市建立了15个缝纫机厂和缝纫机零件厂。1981年国务院国家机械委员会确定河南的开封缝纫机厂,新乡缝纫机厂和洛阳缝纫机厂为生产缝纫机的定点厂。1984年,全省有缝纫机厂3个,比1983年减少了4个,其中洛阳缝纫机厂已转产。
1984年,河南缝纫机工业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是:全行业生产缝纫机5.21万架,比1983年减少了65.97%;完成工业总产值1,263万元,比1983年下降22.56%;销售收入1,175万元,比1983年下降8.4%;销售税金87万元,比1983年降低7.31%;固定资产原值增加1,778万元,比1983年下降24.85%;可比产品成本6,000万元,比1983年下降44.6%。
1984年开封缝纫机和上海协昌缝纫机厂签订了联合生产"蝴蝶牌"JA 1-3型缝纫机的协议,年产15万架,协议期3年,已生产3,000余架样机。5月12日,通过试生产鉴定。
1984年,我省家用缝纫机社会拥有量476万架左右,平均每3.91户拥有一架缝纫机,低于全国平均2.9户拥有一架缝纫机的水平,因此河南省缝纫机工业还有发展的余地。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要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钟表工业】 1984年,河南钟表工业企业经过调整,从8家减少到4家。产品品种有统机表、少钻衰、机械闹钟、晶体管钟、机械木钟等20多个花色。手表除防震器、游丝、发条外,其它都能够自行配套。
1984年,我省钟表行业生产手表60.8万只,其中女表7.6万只,日历及自动日历表2.1万只;生产钟29.41万只。完成总产值2,526万元,比1983年增长25.99%;销售收入1,515万元,比1983年下降1.56%;销售税金198.2万元,比1983年增长41.57%;可比产品成本797万元,比1983年下降12.6%。1984年出口钟5.8万只。
【日用陶瓷工业】 河南省陶瓷有悠久的历史。"仰韶文化"时期(新石器时期),河南的绳纹、篮文、条纹、素面红陶及黑、白、红三色彩陶已颇见功底。唐代的"唐三彩"更是盛极一时。宋代的五大名窑,河南独占其三(钧、汝、官)。新中国成立后,钧瓷、汝瓷、官瓷、唐三彩、当阳峪瓷等历史名瓷在造型、釉色、烧成技术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河南省陶瓷工业产品产量最高年份是1978年,达到16,384万件,比1953年增长96.5倍。1964年开始出口,主要出口品种有细瓷、精陶、炻瓷。出口产量最高达到2,026万件,主要销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国家及港澳地区。
经过调整,河南省轻工系统所属陶瓷工业企业由原来的40个减少到26个,职工人数由12,700人减少到11,032人,有隧道窑18条,固定资产原值5,642万元。
1984年,河南轻工系统陶瓷行业的生产发展比较缓慢,经济效益较低。据统计,全系统陶瓷产量8,762.5万件,比1983年仅增长0.3%;工业总产值4,239万元,比1983年减少1.13%;亏损企业9个,亏损额178万元,比1983年增长5.95%;利税合计225万元,比1983年下降53.8%;可比产品总成本1,456万元,比1983年上升了2.61%;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224.48天,比1983年增加17.3天。
1984年焦作陶瓷三厂156万元的技术改造项目进展顺利,"七一"动工,年底竣工。该厂生产的20头炻器餐具和禹县国营瓷厂的"宝光牌"钧瓷被评为河南省优质产品。
1984年,河南省陶瓷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生产技术落后,能源消耗高,劳动生产率低。多数企业使用的还是五十年代的国产设备,精度差,效率低,不配套,消耗高。万元产值耗煤20.4吨,高于全国平均18.2吨的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3,801元,低于全国平均4,099元的水平。
二、产品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要。河南陶瓷产品的结构是:粗瓷占50%,普瓷占23%,炻瓷占15%,细瓷占6.7%。不要说到省外、国外市场竞争,就是本省人民的需要也不能满足。河南市场上需要的细瓷,普瓷每年还要从外省调入几千万件。
三、出口产品档次低,售价低。河南省出口的陶瓷产品主要是炻瓷,批量小,档次低,成套率低。产品造型陈旧,装饰花面不精致,因此,售价也比较低。日本、联邦德国45头餐具在美国市场售价为300~500美元,我国同类产品售价只有60~100美元,而河南省售价较高的20头餐具才24美元。
【搪瓷工业】 河南省搪瓷工业起步较晚。1956年上海铸丰搪瓷厂内迁开封,成立开封搪瓷厂。1958年建成郑州搪瓷厂。其后郸城、商丘、洛阳、内黄、开封第二搪瓷厂相继建成投产。企业现有职工3,259人,年生产能力10,000吨左右。近几年的产量仅次于江苏,与上海并列第二。主要产品有日用搪瓷、卫生搪瓷和工业搪瓷。开封搪瓷厂的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在全国同行业居领先地位。"三胜老牌"搪瓷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出口46个国家和地区。
1984年,河南省搪瓷行业的生产计划完成得比较好。据统计,全行业工业总产值完成2,408.6万元,比1983午增长23%;实现利润262.7万元,比1983年增长165.09%;销售收入2,402.8万元,比1983年增长16.55%;销售税金315.9万元,比1983年增长22.49%;资金周转天数112天,比1983年减少33天。开封搪瓷厂的36厘米阴花白双花面盆、16~20厘米白彩条单把烧锅和郑州搪瓷厂的搪瓷组合餐具,被评为河南省轻工业系统的优秀新品种;郑州搪瓷厂的整体冲压浴盆、开封搪瓷厂的8厘米彩花仿陶杯被评为河南省优秀产品。
【日用玻璃工业】 河南省日用玻璃行业现有24个企业,其中轻工系统15个。在这15个企业中,有瓶罐玻璃厂10个,保温瓶厂3个,玻璃仪器厂2个。1984年全行业有职工8,022人,其中技术人员107人,占职工总数的1.33%。共有玻璃熔炉25座,熔化面积511平方米;生产能力为15万吨/年。主要产品有普通白酒瓶、啤酒瓶、750毫升果酒瓶、汽水瓶、罐头瓶、异型酒瓶、医用药瓶、盐水瓶、保温瓶和玻璃仪器等。
河南玻璃工业始于1953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成型设备由行列机代替了手工机;玻璃熔炉推广了全保温新技术;煤气发生炉实现了机械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1980年全省瓶罐玻璃产量为4.5万吨,1983年达到9.5万吨,每年递增37%,三年翻了一番。
1984年,我省玻璃行业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比较好。玻璃产品产量为113,372吨,比1983年增长12.56%;工业总产值为4,370.9万元,比1983年增长10.08%;销售收入为4,662.5万元,比1983年增长8.6%;实现利润569.32万元,比1983年增长3.5%;可比产品成本2,727.7万元,比1983年降低0.88%。资金周转天数为107天,比1983年增加12天。
1984年,产品质量有新的提高。商丘第一玻璃厂的750毫升果酒瓶、开封玻璃总厂的200毫升可乐瓶、新乡保温瓶厂的5磅锥形保温瓶和许昌玻璃厂的气压式保温瓶,分别被评为河南省轻工业的新产品、新品种,新乡保温瓶厂和许昌玻璃厂的5磅保温瓶胆并列全国第一名,同时双双获得河南省优质产品称号;新乡保温瓶厂的5磅铁壳瓶在轻工部评比中列全国第二名;漯河玻璃厂的8磅瓶胆也获得全国第2名。
1984年,河南省玻璃行业技术改造工作进展速度较快。郑州玻璃厂3.7万吨啤酒瓶生产线扩建项目已进行论证,并安排投资150万元;开封玻璃总厂的3万吨啤酒瓶生产线设备已陆续到厂并正在施工,商丘第一、第二、第三玻璃厂的熔炉改造项目已全部完成,并投入生产;焦作玻璃厂技术改造第一期工程也已验收、投产;新乡保温瓶厂投资50万元的池炉改造项目正在加紧进行。
1984年,我省日用玻璃瓶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无论是数量和品种,都远不能满足需要。尤其是啤酒瓶缺口更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酒类、食品、饮料将会有更大的发展。为了合理配套平衡,作为包装用的玻璃瓶罐将要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洗涤用品工业】 河南省洗涤工业产品主要是民用洗涤剂,七十年代合成洗涤剂发展速度较快,1972年为0.32万吨,到1978年发展到1.24万吨,平均每年增长25.3%。1983年产量达到4.1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居全国第五位。河南省的肥皂工业是五十年代发展起来的,郑州油脂化学厂、开封日用化工厂、漯河化工厂和安阳肥皂厂是轻工业部定点。全省肥皂、香皂已形成5万吨生产能力。由于合成洗涤剂的迅速增加,代替了部分肥皂,1981年来,全省每年生产肥皂仅为3万吨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3.47%,居全国第十二位。
1980年以来,河南生产的洗涤剂在全国质量行评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先后有7种洗衣粉被轻工部评为一类产品。
全省11个洗涤剂生产企业共有职工4,500人,固定资产原值4,500多万元,年生产能力9万吨。1984年全省生产合成洗涤剂3.8562万吨,比1983年增长17.31%,肥皂3.1893万吨,比1983年增长13.16%;完成总产值11,464万元,比1983年增长14.64%;实现利润777.6万元,比1983年增长60.16%;固定资产原值增加4,777万元,比1983年增长2.27%。在品种上,合成洗涤剂除已生产的20型、30型外,还研制了低泡高效的复配洗衣粉、加酶洗衣粉、洗衣膏等,并生产了少量的工业清洗剂和餐具洗涤剂。在洗涤用品产品质量方面,1984年,"中州"肥皂在全国同行业评比中总分名列第一,开封"喜梅"和洛阳"明花"两个牌号的洗衣粉被商业部评为"信得过"产品。"小眯咪"香皂获全国优秀儿童用品奖。全省洗涤用品有8个牌号的产品获得省优质产品称号。
我省洗涤用品工业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是生产技术落后,原材料能源消耗高,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差,合成洗涤剂的品种少,肥皂中香皂比重小,产品结构不合理。
【火柴工业】 河南省现有开封、安阳、信阳三个火柴厂,其中安阳、开封火柴厂是轻工业部定点生产厂,生产规模居全国同行业第四、第五位。
1984年,河南省火柴工业生产火柴176.27万件,比1983年增长7.32%;全行业完成总产值3,055万元,比1983年增长10.81%;销售收入3,131万元,比1983年增长14.1%;销售税金107万元,比1983年增长25.44%;实现利润432.2万元,比1983年增长18.61%;固定资产原值增加1,629万元,比1983年增长11.5%。产品品种除日用安全火柴外,还有防风防火火柴,中档花色、旅游火柴,以及纸蜡梗火柴等。开封"铁塔牌"火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电光源工业】 河南省电光源工业始于1958年,经过24年的发展,基本上满足了全省城乡对灯泡、荧光灯的需要。1983年,全省共有灯泡、荧光灯厂10家,职工5,761人,年产灯泡7,226万只,为全国总产量的6.6%,居全国第五位。
1984年全省10家电光源企业生产灯泡8,060万只,比1983年增长11.54%,完成工业总产值4,179万元,比1983年增长9.25%;完成利润232.2万元,比1983年增长31.63%;销售收入3,794万元,比1983年增长16.56%;销售税金421万元,比1983年增长15.06%;固定资产原值增加2,875万元,比1983年增长7.54%;可比产品成本率3,054万元,比1983年提高28.96%;全员劳动生产率比1983年增长7.16%。在1984年全国质量行检评比中,河南省灯泡质量居全国第十位,日光灯居全国第四位。
1984年,河南注意新光源的开发应用。邀清上海复旦大学蔡袒泉教授带领专家、学者来我省为电光源培洲班授课,指导高压钠灯和汽车专用卤钨灯的试制,并已拿出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灯、H型荧光灯样灯。
【干电池工业】 河南省干电池生产始于1947年,当时中国共产党南阳地下组织为粉碎国民党的封锁,试制生产出R 40型甲种干电池,以满足部队通讯联络的需要。1950年,新乡、安阳相继建立了电池厂。到1964年,河南已能生产糊式、积层型和锌空等多种型号干电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河南省干电池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年产量平均递增17.8%。安阳、新乡电池厂生产规模分别居全国第三、第四位,还有郑州、南阳两个轻工部定点厂。1983年,全省电池行业有职工4,600人,年产干电池3.7亿支,居全国第二位,年产值6,829万元,占全省轻工业总产值的4.8%;固定资产原值1,525万元,利润总额753万元,税金843万元。据轻工业部统计,我省有4家干电池生产厂家,占全国的5%,职工人数占全国的8.7%,企业的产量占全国干电池总产量的9.5%。
1984年,我省生产干电池39,918万支,比1983年增长7.49%,批量投产的有八个系列60多个品种,全行业完成总产值7,148万元,比1983年增长3.16%;销售收入7,150万元,比1983年增长0.27%;销售税金830万元,比1983年下降了1.62%;实现利润675.3万元,比1983年下降10.03%;固定资产原值1,868万元,比1983年增长20.17%;可比产品成本5,828万元,比1983年增加5.73%。安阳、新乡电池厂生产的R 20、R 6"金钟", "中华"等五种电池,获河南省优质产品奖。"金钟牌"铁壳电池、"百灵牌"纸壳电池,获轻工业部"商标设计"优秀装潢奖。有6个牌号干电池在全国同行业评比中名列前茅。
由于河南省干电池质量稳定,装潢精美,花色品种不断增加,深受国内外用户好评,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出口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81年出口干电池748.8万支,交货金额168.5万元,成为河南轻工业的拳头产品。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随着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方针的贯彻落实,河南省干电池工业在企业内部进一步完善了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加强了质量管理和各项管理基础工作,提高正品率,降低成本,扩大产品出口,同时积极开展技术协作,组织横向经济联合。安阳电池厂已同深圳市轻工业公司、轻工业部振华轻工企业有限公司达成了建立金钟有限公司的协议,根据目前市场需要和可能先建立了三条生产三种高性能纸板电池的生产线。该公司除经营本身生产的产品外,还承办安阳电池厂产品出口、成套设备、样机、关键部件、原材料及电池器具的进出口业务,充分利用深圳特区的有利条件,扩大对外经济交流。
【包装装潢印刷工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河南省包装装潢印刷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包括纸张印刷、塑料印刷、金属印刷、陶瓷和铁木贴花印刷等。省轻工业系统有全民所有制印刷厂13个,遍及各个市、县,除洛阳、安阳、郑州等3个专业生产包装装潢的企业外,绝大多数是在印刷厂内设一个彩印车间。全省包装装潢印刷工业共有职工19,000人,固定资产原值为8,200万元,百元产值利润率为8.85%,百元固定资产利润率为12.8元。
1984年,全省包装装潢工业总产值完成2,013万元,比1983年下降了9.54叻,实现利润166.5万元,比1983年下降了45.22%;固定资产原值增加7lO万元,比1983年增长2.65%。
1984年,河南包装装潢工业进一步加强了技术开发工作,洛阳、郑州、安阳等3个印刷骨干企业,从日本引进电子分色机、打样机、照排机、不干胶等,从联邦德国购置了海德堡四色胶印机,促进了产品的更新换代,能够印刷高档包装装潢。其他地,市一级的印刷厂,也先后购置了国产胶印机、凸版彩印机等,能够承担中档包装装潢的印刷。
【轻工机械】 河南省生产轻工机械的企业有30多个,其中轻工部直属企业2个,重工业系统8个,轻工业系统8个。30多个企业中,有专业厂17个。全省重点生产轻工机械的企业有:安阳机械厂、许昌轻工业机械厂、周口轻工业机械厂、I临颍轻工业机械厂、鹤壁轻工业机械厂、禹县轻工业机械厂、禹县神履陶瓷机械厂、新乡轻工业机械厂、新乡电光机械厂。
以上9个厂除安阳机械厂由安阳冶金修造厂和轻工部天津安装公司于1969年合并而成外,其余大多数建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9个厂共有职工5,724人。固定资产原值5,385万元。有机械设备1,795台,其中大、精、稀设备96台。主要品种为造纸、糖蜜酒精、日用化工、陶瓷、灯泡、饮料酒、罐头、卷烟机械8个大类、569个品种。近年来,研究、测仿、制造各种机械产品46个,创部、省两级优质产品6个。
1984年河南省轻工机械行业(主要厂)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594.4l万元,税金188.85万元,利润648.29万元。与1983年相比,总产值下降2..46%,税金、利润分别增长2.5%、4.06%。全年生产造纸机械49台/146 04吨,饮料酒加工机械1253台/915.2吨,糖蜜酒精机械102台/69.87吨,陶瓷机械91台/462.8吨,电光机械138台/189.4吨,轻机配套件35台/280.64吨,并且试制了春卷皮机、食盐加碘粉碎机、不锈钢泵、格瓦斯灌装线、小球泡绷丝机、葡萄压榨机、葡萄破碎机、果汁分离机、椭圆芯转手泵等新产品。产品销售本省及全国各地,为装备河南省轻工业,加速造纸、陶瓷、酿酒、食品、卷烟及日用化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民权葡萄酒厂在全国酒类大赛中成绩卓著】 继1983年一次获得两枚国家银质奖章之后,民权葡萄酒厂又在1984年轻工系统全国酒类质量大赛中获得一枚金杯、三枚银杯,从而成为河南省轻:亡业系统在历年全国质量评比竞赛中获得奖杯(章)最多的一个厂。
民权葡萄酒厂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和产品质量。该厂按照专业性质成立了原料、科研、设备三个技术攻专小组,实行经济承包。在品种选育、果汁净化、抗氧贮存、化学降酸、氧化还原电位及PH值与酒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 "长城牌"贵人香干白葡萄酒获得金杯奖,"长城牌"白葡萄洒、 "长城牌"红葡萄酒、"长城牌"半干红葡萄酒同时获得银杯奖,是该厂科技人员辛勤劳动的丰硕成果。
产品质量的提高使该厂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1984年,全年产值完成l,953万元,为1983年的1.99倍;实现税利299万元,为1983年的2.79倍,可比产品成本比1983年降低9.97%,资金周转率加速1.13倍,企业面貌焕然一新,呈现出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
【安阳自行车公司通过全国行检验收】 根据国务院批转的国家经委关于促进联合扩大名牌自行车生产实施方案报告中的有关规定,全国自行车行业检查验收组从1984年11月21日至26日对安阳自行车公司进2 1竽查验收。验收结果是,安阳!孽妻公司最终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状况,达到全国一类标准,有关保证产品质量应具备的条件,其中包括技术文件、工厂必备的工艺装备和设备、自行车产品检测必备设备、仪器,质量管理制度,一定专业水平的技术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以及取得生产许可证必备的条件达到95.5分,以优异的成绩,达到验收标准,成为全行业第一个顺利通过验收的企业。
全国自行车行业检查验收组对安阳自行车公司的检查验收,是遵照国务院关于加强行业管理,整顿现有企业,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扩大优质名牌产品批量生产,迫使质次产品退出市场的文件精神进行的。按照上述规定精神,安阳自行车公司所属各厂在企业五项工作整顿验收合格的基础E,对管理基础工作进行了全面整顿,使企业素质有了明显提高。1984年全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1.5亿元,比1983年增长25.8%;f{行车产量完成90万辆,比1983年增长25%;实现税利2,321万元,比1983年增长23.3%;"飞鹰"28自行车成本降为90.30元,比1983年降低4.5%,''雉鸡"26臼行车成本降为109.78元,比1983年降低8.1%。 "飞鹰"车荣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和全国新名牌产品称号; "雉鸡"车荣获河南省优质产品称号。
【周口地区工业局发展横向经济联合】 1984年,周口地区轻工业战线积极贯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方针,采用多种形式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全面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工业总产值完成11,63l万元,为年计划的149.1%,比1983年增长5l,07%;实现利润531.4万元,为年计划的177.13%,比1983年增长55.6l%;税金完成l,393万元,比1983年增长36.53%;全员劳动生产率13,754元,可比1983年增长42.31%;流动资金周转天数128天,比1983年加速12天;比产品总成本比1983年下降3.15%。全区有15种产品分别荣获轻工部、农垦部、省人民政府、省一轻厅优质产品、优秀产品称号。
周口地区工业局发展横向经济联合的主要形式有:
一、社会集资办厂。该局利用社会集资和银行设备租赁资金新建了集体蛋品分厂和实罐三分厂,招收职工子女130人,每人入股100元;定向从交通、供电、银行系统招工350人,每人入股1,500元,集资53万元;银行设备租赁53万元,以上共计106万元。蛋品厂"五一"投产,三分厂9月1日投产,1984年底共完成产值1,196.5万元,利润42.6万元。
二、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项城县味精厂同上海、天津、浙江、无锡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挂钩、聘请专家、教授当顾问,派人到院校、科研单位进修,基本解决了杂菌"倒罐"问题,使该厂成为我省味精产量最大、质量最高、成本最低、唯一出口味精的厂家。淮阳县酒厂从省内外聘请了三名专家当技术顾问,根据专家们的建议改革生产工艺,消除酒中杂味,提高产品质量,不仅弥补了年初9.1万元的亏损,还实现税利31.2万元。商水县酒厂与河北省廊坊地区轻工科研所开展技术联合,短短几个月就研制出了"清澈透明、窖香浓郁、绵甜柔润、香味协调"的商泉液酒,质量接近1984年获国家银质奖的同类酒的水平。
三、与沿海大城市的企业联合。周口市盘纸厂与杭州华丰造纸厂联合,郸城啤酒厂与青岛啤酒厂联合,周口市日化厂与上海日化三厂联合,都取得了显著效果。郸城液糖厂与天津友谊罐头厂签订为期5年的技术转让合同,迅速扭转了产品出口无销路,企业被迫停产的被动局面,全面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
四、跨行业联合。周口罐头厂同扶沟县经委、博爱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睢县工业公司等6个单位签订了联合办厂协议书,西华县果酒厂与武汉39435部队后勤部签订了联合办果酒厂的合同,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西华县果酒厂全年完成总产值309.2万元,为年计划的222.5%,比1983年增长72.12%;税利完成62.2万元,比1983年增长1.1倍;生产果酒1,998吨,为年计划的235.1%,比1983年增长2.5倍。
【厂、所联合开发新产品】 1984年12月7日,宜阳县陶瓷厂与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共同研究的精细耐热炻瓷通过技术鉴定。
"精细耐热炻瓷研究"是1983年6月轻工业部科技局下达的科研项目,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与宜阳县陶瓷厂签定了共同完成这一项目的专项合同。经过9个月的试验,该厂生产出"牡丹牌"精细耐热炻瓷20头西餐具。经全国日用陶瓷标准化检测中心、北京家用电器研究所等单位测试,产品质量稳定,性能可靠,热稳定性为26℃一20℃,热交换一次不裂,抗折强度671.2kg/cm2,釉面显微硬度636.68kg/cm2,吸水率0.14~0.17%,白度68.6%。经郑州二七宾馆、洛阳友谊宾馆试用,万件产品一日三餐机械洗涤,一个多月无发现一个破损,刀叉刻划无任何痕迹。
这次鉴定会是由河南省一轻厅受轻工部科技局委托,在宜阳组织召开的。
【建设河南纸板基地】 河南省是我国重点产棉区之一,每年约有390万吨棉秆资源。为了开发这些资源,建设河南纸板基地,1984年7月,轻工业部开发领导小组和河南省一轻厅共同组织了调查组,对焦作、新乡等市(县)的棉秆资源、建厂条件、厂地选定等进行了调查,并由轻工业部和省人民政府共同签发了《关于开发河南省纸板基地工作汇报会议纪要》。1984年6月,焦作市人民政府成立了焦作市棉秆开发领导小组。8月,河南省一轻厅派出4位工程师到焦作进行技术攻关工作。
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大,商品包装纸板需要量也越来越大。由于我国造纸所用木材原料严重不足,生产的强韧瓦楞纸板远远不能满足出口产品包装的需要。国家每年要花费大量外汇从国外进口包装纸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轻工业部决定扩建晋、冀、鲁、豫包装纸板基地,大力开发棉秆资源,以改变原料结构,加快包装纸板的发展。
【漯河市第一造纸厂】 漯河市第一造纸厂是一个设计能力为年产5,000吨机制纸的小型企业。进行企业整顿后,扭亏为盈,经济效益成倍增长。1984年与1981年相比,机制纸增长1.44倍,工业总产值增长1.96倍,利润增长273.9万元(1981年亏损63.3万元)。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在全省造纸行业居首位,劳动生产率、吨纸耗浆、吨纸创利润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一、改革生产经营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到1984年已初步形成以承包为中心,责、权、利相结合,上下贯通,纵横连锁的目标保证体系。该厂把企业对国家承担的责任分解为19种1,563项,落实到全厂每一个人,使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并采取多种分配形式,把职工的收入按贡献大小拉开距离,增强了职工的责任感。
二、大胆改革人事制度,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全面整顿劳动组织。该厂按照干部"四化"要求,在全厂实行聘任制,按照先进合理的定员、定额整顿劳动组织。除厂长由上级任命外,其他全部由上一级聘任下一级,工人由班组长聘用。对干部不设"铁交椅",对工人不给"铁饭碗",超过六个月无人聘用者,保留厂籍,自谋职业。党委集中力量抓好党的建设和政治思想工作,起保证监督作用。
三、加强劳动纪律,强化基础工作,保证生产的正常秩序。为了扭转过去那种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的混乱局面,该厂先后制订了《职工奖惩条例》、《厂规厂纪》6章48条,《劳动纪律》及补充规定21条,对违章的人轻者给以罚款,、重者停止工作1~6个月。他们还健全了思想政治工作、生产、计划、财务、供应、销售、技术、设备、质量、劳动等工作制度,开展了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1984年5月,省、地、市对该厂的整顿工作进行联合检查验收,5项工作共获954分(满分为1,000分),一次验收合格。
漯河第一造纸厂,1967年开始筹建,1971年投产,国家累计投资473万元。投产以来,由于管理混乱,纪律松弛,连续十年亏损,亏损额高达420万元。几年来,漯河第一造纸厂以改革促整顿,三年迈出三大步。从1981年到1984年,产品产量每年递增34.6%,产值每年递增43.5%,实现利润每年递增91万元,成为省、地、市的先进企业,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经济效益显著企业。
【南阳酒精厂被定为用酒精废糟液生产饲料酵母试点】 1984年,轻工业部、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决定,将利用废糟液生产饲料酵母的工业性生产试点,定在南阳酒精厂,计划年产饲料酵母2,000吨,总投资额919万元。1984年10月,已拨款100万元作为前期准备经费。
南阳酒精厂以薯干作原料,日产酒精100吨,每天要排放废糟1,200吨以上(不包括溶剂糟液)。过去,由于没有科学有效地进行综合治理,造成无毒有害的大面积污染。
近几年来,南阳酒精厂进行了利用废糟液生产饲料酵母的试验,酒精废水基本上达到了国家废水排放标准。1983年12月经省科委组织全国专家评议鉴定,认为:南阳酒精厂利用废糟液生产饲料酵母的试验,为用薯干等淀粉质原料生产酒精的工厂开辟蛋白饲料新资源,治理"三废",闯出了一条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