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许昌地区位于河南省中部,面积8,303.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656.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9%;丘陵面积1,095.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3.2%(注:山地与丘陵面积与上年稍有出入,这是经地区核定的,以此数字、比例为准。);平原面积6,551.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8.9%。耕地面积798.99万亩,林木覆盖面积35万亩。
人口:全区613.2万人,农业人口561.8万人,占总人口的91.62%,非农业人口51.4万人,占总人口的8.38%。
行政区划:辖许昌、漯河2市,许昌、长葛、鄢陵、临颍、郾城、舞阳、襄城、郏县、禹县等9个县,136个乡和11个县属镇。
中共地委书记:王光鹏;副书记:戴保兴、李长铎、刘心铭
地区行署专员:戴保兴;副专员:赵洪亮、张焕章、王延明
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杨村民
地区人民检察分院检察长:韦进营
工业:1984年,全区工交系统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搞活企业为突破口,狠抓了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整顿。根据国务院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十项规定,普遍给企业"松绑"放权,在企业内部实行以经济承包为主要内容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并在8个条件较好的企业试行了厂长负责制。全区工业生产提前20天完成全年生产计划,工业总产值达到17.16亿元(不含村及村以下办的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4.9%。轻重工业发展趋于协调。轻工业出现新的转机,发展速度加快,产值比上年增长15.2%;重工业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产值比上年增长14.3%。集体所有制工业的增长幅度高于全民所有制工业,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8.83%和12.85%。15个工业部门的产值与上年相比,除建材和文教用品两个部门下降外,其他均有增长。其中石油、机械、森林、纺织、缝纫等部门增长20%以上。全区97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比上年增长的有66种,占68.O4%。其中家用洗衣机、罐头、白酒、配合饲料、化学农药(原药)、机动脱粒机等18种增产一倍以上。作为许昌经济优势的卷烟生产,比上年有明显回升,产量增长7.93%,产值增长20.43%。全区对647个企业进行了有计划的整顿,调整充实了各企业的领导班子,通过企业整顿,改善了经营管理,提高了经济效益。152户预算内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582万元,比上年增长36.5%;上缴税利比上年增长1.3倍;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28.2%;流动资金周转速度加快24天。工业品质量明显提高,有24种产品荣获省级以上优秀产品称号,优质品率比上年增长一倍。
农业:1984年,由于秋季降雨频繁,8至10月的总降雨量达464.8毫米,日降雨量最多达149.8毫米,造成全区历史上少有的大面积内涝。全区11个县(市),县县有灾,其中有5个县列入了全省的重灾县。重灾乡占全区总乡数的三分之一以上。秋作物成灾面积350.3万亩,占秋播种面积的46.7%,其中绝收面积124.7万亩。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全区加强了对生产救灾工作的领导,采取积极措施,抢险排涝,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活动,从而使灾害损失大为减轻,农业生产在重灾年仍然获得较好收成。农业总产值达20.86亿元(含村及村以下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2%。粮食总产50.4亿斤,比上年减产7.8%。夏粮产量刨历史最好水平,达32.5亿斤,比上年增长7.9%。主要经济作物的产量比上年均有增长:棉花总产4,727万斤.增长72.5%;烟叶总产2.95亿斤,增长8.4%;油料总产4,566万斤,增长19%。林、牧、副、渔业取得好成绩。植树3,044万株,比上年增长1.7倍;育苗面积9.1万亩,比上年增长55.3%;山区大面积造林5.1万亩,是上年的1.4倍。畜牧业生产经过连续6年下降之后,开始回升并有较大发展。大牲畜年末存栏发展到44万头,比上年增长15.6%,其中牛的增长速度最快,年末存栏达23万头,比上年增长26.6%;生猪存栏126万头,比上年增长19.8%;家禽发展到962万只,比上年增长13.9%,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养鸡1.7只。
乡镇企业: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生产关系的调整,乡镇企业得到迅速发展。据1984年9月底统计,全区参加"两户一体"的总户数达26万多户,占总农户的22.8%,比上年丧增加7.8%。乡镇企业的发展,改过去乡村两级办企业的单一模式为大、中、小一齐上,集体、个体、联营齐发展,已初步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新体系。1984年底企业总数达8.03万个,比上年增加7.3万个,增长19倍;从业人员达31万人,比上年增长2.9倍,占农村总劳力的13.1%;产值达7.91亿元,比上年增长117.6%,占农村经济的三分之一。禹县乡镇企业的产值突破了亿元,长葛县完成了12,500万元。农村各业为社会提供的商品量越来越大,全区社会农剐产品收购总额达8.92亿元,比上年增长22.1%。据抽样调查,农民家庭经营农副产品商品率达48%。
财贸:1984年,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突破15亿元,比上年增长19.1%,是建国以来增长最多的一年。国合商世纯销售完成13.96亿元,比上年增长18.9%;集体、个体商品零售额达3.77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城乡集贸市场322个,成交额达4.03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农村集贸成交额比上年增长41.1%。在改革流通体制的过程中,全区还建立了15个贸易中心和一大批农贸批发市场。其中全区的综合改革试点漯河市,建立了工业品、农副产品、副食品、粮油食品和生产资料5个大型贸易中心和29个批发交易市场,形成了开放式、多渠道的流通网络。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大大开拓了财源。全年财政收入完成2.7亿元,占全年预算的118.6%,比上年增长20.8%。其中地方企业收入和工商税收完成分别比上年增长123.7%和21.9%。
人民生活:全区职工工资总额比上年增长13.6%,职工人均年收入781元,比上年增加53元,增长7.3%。据全区120户农民家庭经济情况的抽样调查,1984年农民人均收入为299元。比上年的283元增加16元,增长5.7%。安排待业人员10,430人。农村集体及个人新建住房22.6万间,其中私人建住房22.2万间;城镇全民、集体和私人共建住宅31.17万平方米,其中私人建住房17.3万平方米。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4.7亿元,比上年底增加1.45万元,增长44.7%,其中城镇储蓄比上年增长39.5%,农村储蓄比上年增长50.6%。
科技、文化、教育:1984年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234项,其中工业项目76项,农业项目158项,获得科技成果奖160项,其中有12项荣获省科技成果奖。现有教师进修学院一所;师范专科学校一所,在校学生1,011人;中等专业学校7所,在校学生3,877人;技工学校9所,在校学生1,370人;普通中学797所,在校学生29.5万人;农业、职工学校19所,在校学生3,600人;小学3,478所,在校学生82.1万人;电大学生1,721人。全区新增卫生技术人员278人,新增病床706张。每一病床平均负担人数由1983年的661人,下降为61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