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言·十五画
方 言·十五画
    【磕】 亦称"肯",表示方向、处所的介词,相当于普通话的"往"。"磕"通用区域较广,"肯"流行于辉县、新乡等地,如"肯后边一点儿"或"磕后边一点儿"。
    【糊】 指用巴掌打人,通用区域广。
    【糊涂】 入声区两字均读入声,念义有二:一指人不明事理或年老思维混乱;二指用杂面做成的半稀半稠的粥。全省通用。
    【镇】 作为指示代词,有时相当于这个,表示近指,如:"镇这晚儿"即这个时候;有时相当于"这么",如:"镇多",即这么多。
    【镇着儿】 亦称"镇朝儿、镇晚儿、镇这晚儿、镇着晚儿、镇嚷晚儿、镇张晚儿、镇当儿、镇番儿",均指现在或这时候儿。"镇当儿"流行于新野县等地,"镇番儿"流行于盂县一带。其余词语可以概括为"镇着儿、镇晚儿"两种基本类型,其余大同小异,只是在读音方面稍微有些变化,写法随音而异。类似词语明代小说已经出现,写法与现在稍有不同。有"这咱、这咱晚、这早晚、咱晚"等。如《金瓶梅》第二十一回:"金莲拉着李瓶儿,笑嘻嘻向月娘说道:大蛆姐,他这咱不来,俺们往门首瞧瞧他去!"第五十一回:"想必两个打影儿养老婆去来,去到这咱晚才来"。第五十回:"月娘问题:你今日独自一个在那边房子里坐到这早晚。西门庆道:我和二哥吃酒来。"现在的"镇着儿、镇着晚儿、镇这晚儿",多用于表示嫌时间短的句子里,古代和近代的可表示"这会儿,这么久"的意思。
    【撵】 指追。如:我撵不上他。
    【撮】 指差劲儿、糟糕,也说"撮乎",通用区域广。"撮"河南省读zuo(上声)。
    【噘】 亦称"卷",相当于普通话的骂,"噘人、卷人"即骂人。
    【劈手】 表示情状的副词,相当于普通话的"猛然",包含有"用手"的意思。辉县、新乡等地使用,早已产生,如《水浒传》第十六回:"史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树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标酒,即见那汉抢来劈手夺住,往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
    【碾转】 亦称"碾碾转儿、粘粘转得",均指在麦子灌浆但尚未成熟的时候,将麦子儿外皮揉掉,放在磨上磨制成的食品,因由磨内出来的时候,麦仁儿水分多,不成面粉而呈条状,且一边转动一边外出,故名。通用区域广,历史悠久:《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六回:"待了一月,沈裁的婆子,拿了一盒樱桃,半盒子碾转,半盒子苑豆,来看晁夫人,再三谢前日打扰"。
    【鞋把】 "把"辉县、新乡一带读bo(去声),"鞋把"即鞋拔子,是穿布鞋时提鞋用的工具。
    【鞋面布】 指做鞋时外层用的布,要求美观、结实。《金瓶梅》第七回:"当初有过世的官人,在铺子里,一日不算银子、铜钱两大簸箩,毛青鞋面布,俺每问他买,定就三分一尺"。
    【鞋趿子】 指拖鞋,流行于固始等县,由于木板制的拖鞋落地有声,所以开封、郑州等地又叫"呱哒板儿"。
    【羯子】 亦称"羯虎",多指阉割了公山羊。通用区域较广。
    【羯羊】 亦称山羊。此羊角的基部略呈三角形,角类向后,善跳跃,毛粗而直,河南省山区畜养较多。
    【罱头】 泛指一切肥料,可以是农家肥,也可以是花生饼或化肥。
    【蝎虎(儿)】 亦称"蝎虎子"。指壁虎,以形似蝎子得名,全省通用。"蝎虎"河南虽已通用。《玉烛定典》:"在家者身粗而短,北人呼为蝎虎,即是守官。在野者身细而长,走尤疾"。
    【噎食病】 亦称"吃不下病、细病",均指食道癌。"噎食病"通行区域较广,辉县、新乡一带也叫"吃不下病",宜阳叫"细病","噎食病"已见于宋明时代,《金瓶梅》第三十五回:"教他生噎食病,把颡根轴子烂掉了,天下没有廉耻皮脸的,不象这狗骨秃没廉耻……"。"噎食病"是不治之症,又比较痛苦,河南人多以此病咒骂人。
    【踝子疙瘩儿】 亦称"螺蛳拐、脚箍拐",均指踝骨。"踝"读huai,河南多误读kuo。永城县叫"踝子疙瘩",固始县叫"螺蛳拐",辉县、新乡叫"脚箍拐"。
    【额楼盖(儿)】 亦称"屋楼盖儿、心底门子、额楼盖(儿)、额勒盖子(得)、额拉盖子",均指额头。"额楼盖(儿)"通用区域较广,同始、永城等县叫"额勒盖子",舞阳县"屋楼盖儿",临颖县叫"心底门儿"。元代作品已有"额髅盖",如《醒世姻绿传》第十九回:"你怎么有这们些臭声!人家的那个都长在额髅盖上来!你到明日,就搬到一个四顾无人的所在去住,省得人要你的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