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言·十二画
方 言·十二画
    【】读que,指折断,如《水浒传》第二回:"智深见了,大吼一声,别无器械,抢入僧堂里,佛面前推翻供桌,两条桌腿,从堂里打将出来。"
    【搠】 "搠"读阴平,指竖着放。通用区域广。
    【喷】 亦称"喷空儿、喷大空儿、喷大江东、砍大岔、拍话儿、拍白儿、喷大气、白话、拉呱、闲嗑牙",均指闲谈、聊天儿。"喷、喷空儿"通用区域较广,汝南县叫"喷大空儿、砍大岔",中牟县叫"喷大江东",宜阳、栾川等县叫"拍话儿",信阳市叫"拍白儿",固始县叫"喷大气",商丘县叫"白话、拉呱、闲嗑牙"。
    【黑】 程度副词,一种意思相当于普通话的"很",但色彩不同,如:"他见好哩就黑吃"。"他不管上班不上班,黑睡"。通用区域较广。一种意思相当于普通话的"竟敢",如"黑打、黑唱"等,此义应用于新野县一带。
    【黑学】 指私塾。
    【黑洒】 亦称"席洒、纥洒、圪战、筛糖",指因寒冷或害怕而发抖。"黑"的读音因地而异,郑州、临颍等地读hei,郑州说"席洒",辉县、新乡说"纥洒"。"黑洒、席洒、纥洒"还可以表示将东西来回抖动的意思。"圪战、筛糠"与"黑洒"的第一种意义相同,"筛糠"是比喻义。
    【黑捞】 亦称"纥捞、纥拉",指用手或用棍棒戳东西,"黑捞"通用区域较广,"黑"的读音因地而异;辉县、新乡等地说"纥捞",永城县说"纥拉"。
    【朝】 表示时间的副词,相当于普通话的"正、正在",如:"他朝吃饭哩,等一会儿再教他呢。"流行于舞阳等县。
    【矬】 指个子矮,也指长得难看,通用于中部、南部,东部多数县市。如《朝阳沟》:"俺的孩子也不比您长得矬"。
    【衙】 读阳平,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新兴的词语,一指人穿得漂亮,一指人逞能。
    【景】 指喜欢,可以用于人。如:这男孩儿多景人;也可以用于物,另外还带有稀罕的味儿,如:你这东西俺不景。用于辉县、新乡等地。
    【掌】 表示方法、依据的介词,相当于普通话的"用"。如:我掌钢笔写,你掌毛笔写吧。流行于濮阳、滑县、商丘等地。
    【锄】 即锄头,河南多用单音记号表示:若说"锄头"多指锄的头部,即锄板。
    【硪】 指用石头做的大夯。将巨石下部凿平,用来接触地面,中部拴上几根绳子,人握着绳子用力拉,石头就被举起,猛然放松,平面砸到地面上,使地基变硬。古已有之,今仍使用。河南中部、北部、东部、西部用得较多。
    【筛】 即"筛子",新乡、辉县、获嘉等县市没有子尾,普通话带子尾的名词此地多采取韵母变读的手段来表示,"筛"或读为sio,或读为xio。
    【搭膊】 指一种布制的长袋,中间有袋,可以装钱,两头儿有带子,可以束在腰间,宋元小说已采用,《警世通言》:"除了斗笠,头上是青布包巾,身上是蓝布衫儿;搭膊拴在腰间,露出布衫下截"。
    【搭圈儿(子)】 亦称"跑圈(儿),多指母猪发情或公猪与母猪交配,通用区域较广,郑州等地也指大型动物交配。
    【滋腻】 一指吃东西有滋味;一指人的皮肤有光泽,耐看,如:《倒霉大叔的婚事》:别看脸上黑,黑得滋腻。
    【喜盒】 指女儿生孩子向娘家母亲报喜或男子结婚时亲戚朋友送东西用的盒子。
    【提溜】 "提"读di,一指用手提,一指成串成束提在手中或挂在空中的东西。
    【棉袍】 即棉袍子,"袍"的读音较为特殊,辉县、获嘉、新乡多无"子"尾,遇到普通话"子"尾的名词,往往采取韵母变读的方式解决,这里的"袍"字即读为po,"棉袍"通用区域较广。中牟等县叫"大棉袄"。
    【窝缺】 亦称"窄切",多指地方窄狭,通用区域较广。如:这地方窝缺得很。
    【腚瓣子】 亦称"腚邦子、腚、屁骨",均指屁股。"腚瓣子,腚帮子、腚"通行于东部商丘、永城、夏邑一带。"腚"见于明清作品,《聊斋俚曲集·墙头记》第三回:"你看走了半里路,浑身热气到脚梢,就是这腚上还不妙"。
    【厨屋】 亦称"灶火",在宋代小说中有的写为"灶窝",如《潇湘雨》二折:"张千,着梅香在那灶窝里清谈什么立碑?"亦写作"灶火",如《圯桥进履》一折:"等的天色将次晚,躲在灶火边.若是无人撞入去,偷了东西一道烟"。
    【掰活】 亦称"掰化,有两种含义:①用言语教导、教诲;②用行动教人某种技能。元、明时期已使用,写为"划"或"活"。
    【富态】 婉词。指大人或小孩子的身体胖,意为有富贵之相的体态。
    【粪草】 亦称"沫子",均指农家肥,多为具有一定肥效的细碎的草、灰、人或牲畜粪的堆积物。
    【敞棚】 同正常的房子建筑形式基本一样,所不同的是多为一面或两三面无墙壁,用以短时间物资交流会时出赁绐商家,平时放柴草、拴牲口等,豫北辉县等地有这种建筑。
    【铺衬】 亦称"铺缠、招加机、布拉条子,布纥零儿"。"铺衬、铺缠"指由旧衣物撕成的布块儿,可以再作别用,通用区域较广,"缠"是"衬"的变读。"布加机、布拉条子、布纥零儿"指碎布条儿,郑州等地叫"布加机",永城一带叫"布拉条子",多数县市叫"布纥零儿"。
    【落雨】 淮河以南的县市和卢氏县等地受湖北方言影响,有此语。其余县市多在久旱适逢甘霖时才称"落雨",下小雨,雨点儿稀疏较小,河南多数地方叫"滴星儿",新乡、辉县、林县等地叫"圪星"。
    【铺底】 亦称"铺哩、垫被",均指褥子,"铺底"通用区域广,荥阳等县叫"铺哩",信阳一带叫"垫被"。
    【喝汤】 亦称"黑饭、行黑饭、黑了饭、黑老饭、黄黄儿饭、黄歇儿饭",均指晚饭。"喝汤"河南东部及南部、西部、中部的一部分县市指晚饭。晚饭与汤联系在一起,证明晚饭的质量差。罗山、信阳叫"黑饭",中牟叫"行(hng)黑饭",新野一带叫"黑了饭",新乡、辉县叫"黑老饭"或黄黄儿饭",孟县叫"黄歇儿饭"。
    【锅地】 指锅台或锅台下部。
    【锅灶】 "锅灶"泛指锅、碗、瓢、盆儿等炊具和厨房。
    【锅拍】 指锅盖,通用区域较广。
    【锅饼】 多指贴在锅上烤熟的杂面饼,常常一面焦黄,比蒸的耐放好吃。
    【锅盔】 指贴在锅上烤熟的白面饼,较大、较厚,全省通用。
    【锅圪巴】 亦称"圪渣(儿)、锅圪渣(儿)",指锅巴,流行区域较广。
    【锅烟墨】 亦称"锅煤灰",指锅的底部外围或锅台下部内壁的黑灰,旧时穷人往往用它做原料。
    【搂地】 指锄第二遍地以上的耕作程序,因可以用锄长距离地由前向后搂土锄草,故有此名,通用区域较广。
    【越发】 表示程度的副词,相当于普通话的"更"。通用区域较广,历史悠久,如《金瓶梅》第四十六回:"问雪娥越发不敢承认。"
    【窗骨】 亦称"窗窟',指窗户,"窗骨"流行于濮阳等地,"窗窟"流行于新乡,辉县一带。
    【窗骨棂儿】 亦称"窗窟棂儿",指窗棂子,前者用于濮阳等地,后者用于新乡、辉县一带。
    【酥瓜】 指一种又酥又脆的瓜,可当水果生吃,又可以做菜,全省通用。
    【孱头】 亦称"粘",纠缠人持续作某件事,多指不宜做而要继续做下去,舍贬义。流行于辉县一带,产生较早,如:《文明小史》五十九回:"施朱二人齐说:我们输了钱,又受累,这才冤枉哩。邹衍道:谁教你们的牌打得这样孱头?"
    【滑(gu)气】 是古语"滑稽(读guiji)"的保留,指语言、动作引人发笑,"滑"的读音与中古同,"气"是由中古的"稽"变化而来。流行于辉县、新乡等地。
    【搁气】 亦称"搁",多指小孩子打骂、吵骂,也指夫妻、兄弟打骂、吵骂,通用于河南中部、北部、南部县市,舞阳县也叫"搁"。"搁气"在《金瓶梅》《歧路灯》中多次出现,如《歧路灯》第八十二回:"王民急劝道:"您小两口子,从不搁气,为甚的这一遭就如仇人一般?"
    【稀乎】 亦称"差乎儿、息没得儿",珍示情状的副词,相当于普通话的"几乎"。"稀乎儿"通用区域广,"差乎儿",流行于舞阳等县,"息没得儿"流行于辉县一带。
    【稀饭疙瘩子】 指皮肤局部突然成块地红肿、发痒,往往很快消退,又易复发,是麻疹的一种。溃阳一带叫稀饭疙瘩子。
    【聒噪】 亦说"聒搅",指大声吵闹。"噪"河南读sao,全省通用,产生较早。《平妖传》:"常常坐着一乘四人轿,前呼后拥,来家聒噪"。郑州等地叫"聒搅"。
    【跑子】 亦称"豁子",均指兔子,"跑子"通用区域广,"豁子"流行于上蔡县一带,由于兔子的嘴上有豁子得名,河南许多地方有怀孕妇女不吃兔子肉的习俗,据说怀孕妇女吃了兔子肉,容易生有豁子嘴的孩子,纯系无稽之谈。
    【登时】 表示时间的副词,相当于普通话的"顿时"、"马上",滑县、延津等县使用,宋元已产生,如《水浒传》第十一回:"有财帛的来到这里,轻则蒙汁药麻翻,重则登时结果"。
    【登倒】 有两种含义,一是把过热的水或汤用两个容器来回倒,使之减温;一是将物件从这里搬到那里。通甩区域广。
    【帽盔儿】 亦称"帽翅儿",指男人为御寒所带的由几块布缝制的半圆形黑色帽子,上有绾制的红色或黑色球形顶珠。
    【嫁闺女】 亦称"打发闺女(周口叫"打发客")、出门、出嫁、过门","嫁闺女、打发闺女"适用于女方家长,"过门、出门、出嫁"适用于新娘和一般人,通用区域广。"过门"宋元已经使用,如《张协状元》第十六出:"一村只有君过门,前生已结台生分"。
    【等儿上】 亦称"等儿浪",均指上边、上面,多数县叫"顶上"或"顶儿上"。辉县、新乡等叫"等儿上",安阳县叫"等儿浪"。罗山等县叫"高头"。
    【就弯儿】 亦称"就班儿、即晚儿、随当",均指随即、即时。"就弯儿"流行于开封、郑州、漯河、许昌等地,"就班儿"流行于辉县等地,"即弯儿"流行于商水、太康一带,"随当"流行于新野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