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用哩】 是对男孩子委婉的称呼。流行于商水、中牟等地。
【瓦】 除指盖房用的瓦之外,又指跑,如:他一口气瓦了二十里。
【冇】 亦称"没拗"。"没拗"即没有,否定副词,流行于郑州、开封、封丘、长垣等地。郑州、开封读mou,封丘、长垣读mao,实际上是"没有"的台音。辉县等地说"没拗"。
【引】 即用大针且线将棉絮固定在里子与表子上,如:引被子。"引"在河南另外还有两个意思,一是生孩子,如××的爱人引了个男儿;一是特指领孩子或抱孩子,××的爸爸在家引小孩儿哩。通用区域较广。
【引礼哩】 指旧时结婚坐轿迎娶时,坐在第一顶轿里迎娶新娘的引见人,一般是新郎的长辈。
【今儿】 亦称"今个、即个、即门个儿",均指今天。"今儿"通行区域较广,除了指今天之外,还可兼指现在。后一种意思在《歧路灯》中已经使用,如第六十三回:"我今儿所说你很不成人,我若不告诉学生几句正经话,我就是没良心的人。"古代"日"与"二"同声。王树云:"日二同声。今俗读日为二,几日曰几二,此语之遗也"。"二""儿"亦同声,"几二"即"几儿",现在的"今儿"即今日。"今个"流行于孟县等地,"即个"流行于新乡、辉县带,"即门个儿"为濮阳话。
【风门】 指屋门外面的另一道门,一般上为格棂,下为木板或竹编,格棂处用白纸裱糊,以透阳光,为冬季使用,目的是挡风寒和灰尘。《金瓶梅》中写做"封门",第七十七回:"西门庆从黑影中走至跟前,这妇人连忙把封门一开,西门庆钻入里面"。
【风掀】 指风箱,多由木箱、活塞、活门儿构成,煽火用。流行于河南中部、东部和南部的淮河以北县市。由于火塞儿居中,话门儿处于两端,煽风时火塞儿向两端往来移动,将风通过活门儿吹入火的下部,所以河南形成了一个歇后语:老鼠跑到风掀(箱)里--两头儿受气。
【风帽】 是为老年男人缝制的棉帽,可用以御寒挡风,故名。另有"猛一钻",指用棉线织成的面部可以露出鼻子、眼睛,上下可以护住头部、面部和颈部的帽子。
【历头】 亦称"灶
【水羊】 泛指一切母羊,全省较为通用。
【小包儿】 指用来防止小孩子流口水弄湿衣服的罩衣,流行于濮阳一带。
【水簸箕】 指垒岸时所留的出水口儿,因形式象簸箕得名。河南北部、西部山区通用。
【伙计】 一指长工,一指在一起共过事的人,多指在一起做过生意,周口常常把"伙计"当做亲昵熟悉敬称。郑州、林县把男长工叫"觅汉"。觅汉见于元明作品,《聊斋俚曲集·翻魇殃》:"大相公买了四个骡,雇了两个觅汉,又买的小妮子,一概完备。"
【气肚】 指使人讨厌。如某人气肚的很。
【五服】 古代指五种丧服制度,今亦同五种丧服制度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以此确定血缘的亲疏,旧称五服宗亲,多以某辈老人为准,包括他在内的五辈人为五服,治丧时几辈人所穿孝服各不相同。
【五黄六月】 阴历六月中原天气炎热,加上"五黄"二字,意指极热天气,通行区域广。
【牙狗】 指公狗。全省通用。
【牙猪】 亦称牙子,幼时阉割过的公猪。全省通用,永城等县也叫"牙子"。
【牙花儿】 亦称牙花子。"牙花(儿)、牙花子"舞阳、永城指齿龈,临颍等县牙滞,辉县又二者兼指。《金瓶梅》意义同前一种,如第五十回:"我好不骂出来的,把人牙花都磕破了。"
【牛草】 在濮阳是指莠草,在辉县等地是指形似高粱,杆低穗小,专供喂牛的草。
【牛梭】 亦称"牛格、牛梭子、牛梭头",均指牛拉东西时放在脖子上的轭,为一三角形曲木,两端与套绳相连。"牛"河南绝大部分县市的口语读ou,读ou多数县市既可以指动物,又可表姓氏,郸城县等只可以指动物,不能表姓氏。固始等县叫"牛梭",新乡、辉县等地叫"牛格",濮阳、内黄一带叫"牛梭子"、"牛梭头"。
【牛鼻具】 是为了便于控制牛,穿在它鼻子中的金属圈儿,即牛鼻桊。全省通用。
【支客】 指红白喜事或祝寿等宴会上招待客人的总指挥,一般是村中有能力、有威望的人。《歧路灯》第二十一回:"蓬若道:'……昨日为他令爱生日,要做屏举贺,新盖了五间大客厅,请了支客,要约会人与他母亲庆寿……'"。
【月明(儿)】 亦称月奶奶、月婆婆、月姥姥、月姥娘,均相当于普通话的月亮。"月明"始见于元代《聊斋俚曲集·禳妒咒》:"没有月明天已晴,道途深夜黑茫茫,者人难把心儿放。"现在河南流行较广。新乡、辉县等地把月亮叫"月奶奶",内黄等县叫"月婆婆",固始县一带叫"月姥姥",永城县一带叫"月老娘"。"月明"是一般称呼,后几种多为童谣、民间故事或儿童用语。如:"河南童谣"月奶奶,明晃晃,开开后门洗衣裳。洗哩白,浆哩光……"。
【月明地儿】 亦称"月亮地儿、月朗地",均指月亮照射的地方,"月明地儿"、"月亮地儿"通行区域较广,郑州一带有时也不儿化,把"月明地儿"说成"月明地";永城县一带也叫做"月朗地"。
【月黑头】 指没有月亮照射的黑夜,尤其是月亮被乌云遮蔽的漆黑的夜晚。通行区域较广。
【月子里】 指妇女产期。辉县、新乡等地叫"月(读yuo)里",永城、夏邑、商丘一带叫"过月子"。
【车袢】 是架子车或独轮车钩连在车身上的绳子或宽带子,作用是搭在肩上拉车或推车。
【斗】 读去声,一指逮捕、抓住,一指吃、买、拿等多种动作,多用于不严肃的场合,通用区域较广。
【斗篷】 指幼儿冬天披的棉大衣,上有与大衣相连的帽子,大衣无钮扣,有带子、天不冷时披在身上,天冷时裹着身子御寒;一指用蓑草、竹笋叶等纺织的披肩,多为防雨用。
【长虫】 亦称"皮啦",指蛇,"长虫"通行区域较广,"皮啦'流行于林县。
【扎膀】 亦称"护脖",是垫在两块夹板之下的用具,圆形软圈儿,有的用皮子装上草缝制而成,有的用麻袋或布袋装上草缝制而成。
【不瓤】 指人有本领、很厉害,也指家庭有势力,生活好。
【不几个】 指少数,"不"一般不直接修饰数量词,在这里的意思实际上是"没",即没有几个。《歧路灯》第五回:"乔龄道:这绅士中,也难得十全的,若十来年人说好的,只有不几个人……"。
【不失闲】 指不停顿地做某一件事。通用区域较广。
【不治事】 有两种含义:一指人没本领;二指人的身体某个部分不管用,如:他哩眼不治事,通用区域较广。
【不徐顾】 亦称"不徐乎、不虚呼",指不知道、没看见等,"不徐顾、不徐乎"通行区域较广,"不虚乎"流行于濮阳一带。
【不涉意】 指不留心、不注意,通用区域较广。
【不啷鼓】 亦称"博啷鼓",指幼儿的玩具,也指货郎担用以招揽顾客的大型手摇鼓。宋元已使用,如《金瓶梅》第三十二回:"须臾两个青衣家人,戢金方盒,拿了两盒礼物……追金沥粉采画寿星博浪鼓一个……"。由于此种玩具向两边摇摆迅速,故常来比喻迅速摆头的动作。如《红楼梦》:"只见薛蟠骑着一匹大马,远远的赶了来,张着嘴,瞪着跟,头似拨郎鼓一般,不住左右乱瞧。"
【不管乎】 亦称"不办起儿,不治事儿",指不管用。郑州等叉叫"不管呼"或"不办起儿",新乡、辉县又叫"不治事儿"。
【不出坦】 亦说"不得劲(儿)、不得法、不得、不当得、不美、不美气、不中受、不好受",均指身体不舒服。上蔡、信阳叫"不出坦",宜阳等地叫"不得劲",内黄、濮阳叫"不得法",永城叫"不得",庆康叫"不当得",西部栾川、嵩县,新安等县叫"不美"或"不美气"("美"的引申义在偃师县指性交),辉县、新乡一带叫"不中受、不好受"。
【不拦盖儿】 亦称"不老盖儿、不老盖子、胳拉拜、胳老瓣儿、克头子、膝盖儿退、克劲包"等,均指膝盖。"不拉盖儿"通行于信阳,汝南、辉县、新乡等地。"不老盖儿"流行于长葛一带,元明作品中已有"波罗盖、波落盏、跛骼盖。如《浮山堂祠稿·南吕一枝花》:"黑乎通阴半夜灭,硬段邦石当阶地,软乌刺腿丁骨有了血,碜柯查波罗盖去了皮……"。又《聊斋俚曲集·磨难曲》第二十八回:"成老爷丢了刀,一波落盖跪下……"。上蔡县叫"不老盖子",商丘叫"胳拉拜得",太康县叫"胳老瓣儿",固始县叫"克头子",新野县叫"坷膝盖儿",罗山县叫"腿包",光山县叫"克劲包"。
【见年】 亦称"见年儿,年年个",均指每年、年年。"见年"流行区域较广,"见年儿"流行于郑州一带,"年年个"流行于濮阳。
【见一儿】 指天天、每天、流行郑州一带。
【见红上】 指见了有权势的人就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人,流行于固始等县。
【见面熟】 指和别人初次见面就能混得很熟的人。
【毛毛匠】 指制作皮衣物的工人,流行于北部。《醒世姻缘》第三十六回:"唤了一个毛毛匠,做了两顶极冠冕的帽套。"
【毛旦儿】 是男婴,流行于西平等地。
【日头(儿)】 亦称"柔、爷爷儿、老爷儿,太影儿、",均相当于普通话的太阳。日头初见于元代董解元《西厢记》:"窗儿外弄影儿行,恨日头儿不到正南时分。"后见于清代《歧路灯》:"我昨日路过萧墙街,两个小游手竞吃醉了,公然打到我轿前,岂不是有天没日头的光景。"今为河南通语。此外,舞阳、内黄县把太阳叫做"柔",把太阳偏西叫做"柔西"。"柔"读rou实为"日头"的合音,即古代所谓"缓读为二,急读为一"的语言现象。这种语言现象在河南方言中较为普遍。这正是河南方言简炼的原因之一。内黄县又把太阳叫"爷爷儿",新乡、辉县等地把太阳叫"老爷儿",永城县把太阳叫"太影儿",邓州叫:"月家"。
【日头地儿】 亦称"老爷地儿、柔地儿"。均指阳光照射的地方。"日头地儿"、"老爷地儿"通行区域较广,也可以不儿化说成"日头",或不儿化加上"里"字,说成"日头地理",舞阳县一带为"柔地儿"。
【屯向媳妇】 亦称"团圆媳妇、团养媳妇",指童养媳。辉县、新乡、濮阳等地叫"屯向媳妇(儿)"、汝南叫"团圆媳妇(儿)"、商水叫"团养媳妇(儿)"。
【井拔凉水】 指剐剐从井里汲出的水,夏季井水仍保持地下温度,显得格外凉爽,群众喜欢饮用,通行区域广。《歧路灯》第四十三回:"贤弟若不随我去,罚你三碗井拔凉水"。辉县又把刚剐从井里汲出,尚未着地的水叫"没根儿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