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 俗·八 画
民 俗·八 画
    【庙会】 亦称"庙市",是在寺庙及其附近举行的集酬神、娱乐、贸易为一身的定期集市。因以寺庙起会,故名。庙会多以所在寺庙命名,如观音庙会,城隍庙会等;一些寺庙早已不存之庙会,知其古名者,以庙名称之,不清楚者便以所在村镇名呼之,如张庄会,东屯会等,此类庙会俗称"古会";还有一些假庙会形式兴起的民间娱乐集会或贸易集会,常以其主要活动内容和特点取名,如巩县的抢盘子会、豫北平原诸县的水陆会、方城等地的水会、宝丰的马街书会、全省各地的年会、喜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物资交流会等。庙会日称"逢会"。参加庙会活动称"赶会"。庙会会期少者一天,多者月余,一般为三天。第一天称"起会",第二天称"正会",最后一天称"末会"。筹办庙会由庙会所在村镇负责,负责人由当地民众共同推选或轮流担任,称"执事",俗称"会头"、"神头"。庙会基金多采取摊派和捐献的方式筹措,有庙产的大型寺庙,也有使用其庙产收入作会费的。旧日庙会迷信色彩浓厚,烧香拜神者颇众,求雨乞福、问医求药、拴婴许愿十分普遍。还有各种社火如狮子、旱船、高跷等,许多庙会有数台戏对演。各种生产资料及文化用品、南货北货、土特产品应有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庙会已逐渐抛弃了酬神、拜神等迷信活动,成为以娱乐和贸易为主的物资交流会。
    【周年】 亦称"过周年"、"做周年"。人死后满年之称。一年为"一周年"、"头周年";两年为"二周年";三年为"三周年"。河南民间对死者的周年祭,多以三年为限。头周年是为亡者做七、做百之后的第一个大祭日,子女仍要着孝哭吊,亲朋故旧也要携礼参祭。二周年多不大祭,仅家人上坟烧纸摆供,所谓"头周二不周"。三周年是一次专门的祭奠活动,它意味着一次守孝期的结束,多以喜事办之,所贴门联以及所送挽幛挽联一改前之白色,绿色为红色,祭奠之日,主家设盛宴款待亲朋来客。富裕之家还请唢呐助兴。是日晨,孝子要抬灵牌到坟地"请灵",以便客人祭拜;下午还要抬灵牌去坟地"送灵"。三周年之后,死者亡故后的一些禁忌便随之解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年祭已渐趋简朴。
    【闹房】 亦称"吵房"、"逗新媳妇"。此俗源于古代避鬼祛邪之说,今已为庆贺新婚之意所代替。俗称"新婚三日无大小","越闹越发(财)"故借机嬉闹者甚多,一般多在入洞房后进行。闹房时一般采取游戏方式,逗趣新人,喧染喜庆气氛。河南各地常见的闹房形式有:吃吊苹果、酒杯插筷子、摸金豆、摸跳蚤、糊顶棚、抟虻牛、老鼠措灯捻、吸过桥烟、吹花蛋、吞蒸馍等。闹房多至深夜方散,有的还躲在新房窗下"听墙根"。闹房之举,颇为主人所欢迎。因闹房者越多则说明此家人缘好,群众关系密切。
    【明梁】 建房习俗。建房上梁日期确定后,通告亲朋邻里。届时,亲友备礼参加上梁仪式和表示祝贺,主人摆设酒宴,热情接待,即为"明梁"。明梁多系亲友相送。建房上梁时,不收礼,不待客,粱也由自家准备者,为"暗梁"。明梁、暗梁之俗流行于新县一带。参见"送粱"条。
    【送终】 丧俗。老人在弥留之际,子女守候身旁,聆听遗愿,直至生命终结,故名。民间认为,能为老人进终之子女为孝子,所谓"谁在跟前谁得济"。反之,则认为不孝。此俗流行河南各地。
    【送粱】 亦称"送响梁",建房习俗。一家建房时,其亲朋,一般应为妻族,选取香椿树(又名红椿)作为梁材送来,以为新建房之屋梁,俗称"送响梁"。送梁多选在新建房上梁前一天,届时,将制成的屋梁披上红布作的"梁衣",由两名男童相抬,以示人财兴旺,后面参加进梁者携带鸡鱼肉三牲礼品,伴以唢呐、锣鼓,一路吹吹打打。送到后,主人鸣鞭炮欢迎并设宴款待。送房路上禁忌梁木落地,也忌讳有人跨粱而过。此俗流行于光山、新县诸县,至今送粱仍为建房喜事,但多改用汽车相送。
    【送米面】 亦称"送粥米"、"待喜客"、"吃面条"、"做九","做十二"、"送月礼"。为庆贺婴儿出生的隆重礼仪,因米面是其不可缺少的庆贺礼品,故名。其时间多在报喜时议定,一般在婴儿出生后第九天或第十二天进行,多讲究"男十二女九",如逢日不吉利可提前不可推后。豫西一带也有在小儿满月时进行的。其礼品包括米、面、鸡蛋、红糖、花布、婴儿衣物、肉等,豫北人多用篮子相盛,讲究之家则用食盒。送米面不分亲疏,凡与婴儿沾亲带故者均可参加。
    【送饱米】 生养习俗。孕妇已到预产期但仍未分娩,俗称"落(1a0)月",此时,娘家要带米糖去照看临产之闺女,故名。寓意胎儿已长成,应该出生。见于虞城一带。
    【送催生面】 生养习俗。孕妇超过预产期仍未分娩,娘家"送饱米"后,再拿面条前往看望,意为催生。流行于虞城一带。
    【送催生馍】 生养习俗。孕妇已临近产期,娘家蒸制菜馅馍相送,为之催生。见于三门峡等地。
    【油鞋】 旧时一种雨鞋。将布鞋涂以桐油,鞋底再以盖头钉钉满、钉结实即成,供雨天或在泥泞处劳动时穿着。盛行于民国时期,今已被胶鞋取代。
    【油蜡社】 民间香火社形式之一,见于方城县卷桥街一带。始自清代,负责组织每年春节吹响器的活动。社首轮流担任,一年一换,具体任务为收集股份、聘请唢呐班(俗称写响器)并带领其到社员家拜年和组织竞赛等活动。此俗至今仍存。
    【虎头鞋】 服饰习俗。绣有虎头形象的童鞋,亦称"眉眼鞋"。详见"猫娃鞋"。
    【狗尾巴】 小儿发型。幼儿在后脑窝里所留的一小片头发。此发多留至十二岁时方剃掉。流行于豫西山区。
    【轰隆麦】 农业习俗。麦子收割完主人家拾取头遍弯腰麦后,允许外人拾取时,等在田边的拾麦人一轰而上争相拾取遗漏的麦穗,俗以"轰隆麦"相称。拾取轰隆麦者多系妇女儿童。
    【放路灯】 庆丰收习俗。旧时,若遇风调雨顺之年,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以村为单位集资请道士打蘸,并用白麻杆卷纸浸油,在遭士打蘸后,点然麻杆,敲锣打鼓,沿村野周游,并沿途将点燃之麻杆三尺远插放一只,以为丰收年之庆贺,流行于光山县一带。此俗今已不见。
    【抱椿树】 生育习俗。小孩个子矮小者,让其选一棵椿树抱之,并口念"椿树椿树你是王,我长高来你长长"之语,认为椿树高大,这样一抱,也会使小孩个子长高。旧时流行于豫西诸县,今已不见。
    【送一匹帐】 邻里交往习俗。邻家如遇丧事,要专门扯三四尺布为礼,前往吊祭时相送,俗称"送一匹帐"。流行于商城县一带。
    【狐狸头馍】 亦称"花狐狸卷子"。河南民间缺粮年代粗粮细作形式之一。用玉米面、高梁面或红薯面参和在一起蒸成的颜色灰暗,形似狐狸头的馍,故名。
    【金丝串元宝】 亦称"金丝缠宝"。一种饮食形式。煮饺子时,锅内再下入一些面条,故名。民间多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九日添仓节时食用,以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