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 豫版优秀图书。原为叶君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用英文创作的长篇小说。它以旧中国一个偏僻苦难的山村为背景,通过普通农民的平凡生活及他们在灾难中的逐渐觉醒,深刻地反映了革命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变化。该小说于1947年由伦敦希尔文出版社(SYLVEN PRESS)出版,被英国"书会"评为英国出版的"最佳文学作品"之一,此后又有20多个国家相继翻译出版,且经久不衰,受到国外文艺界和读者的高度评价,并被列为国际世界语协会翻译出版的《中西文学丛书》之第二十一册。该小说中译本由原作者翻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出版,全书18万字。
【山河书店】 前身系开封《青年日报》(三青团办)社开办的青年书店,店址在开封市吴胜角路两,主要经销中正书局等国民党控制的出版机构出版的书籍,因经营不善停办。后由牛博田出资接办,仍沿用原店名,主要经营上海生活书店、新知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等出版的书籍和带有民主色彩的刊物,经营状况良好,但不久被《青年日报》社勒令迁移和更换招牌。1946年8月1日,牛博田以原店资产与赵天水合资,在吴胜角路东新址重新开始营业,取此店名,主要经营进步读物、科技图书、外文书籍和理化实验仪器等,并开展预购和邮购业务。随业务扩大,1948年1月迁至吴胜角北口路东一楼房内营业,至1956年元月公私合营,1966年并入新华书店。
【大众报(战地版)】 民国时期河南地方报纸。1938年6月在扶沟县姜师堂中学出版。每期八开两版油印。第一版新闻,主要刊登通过无线电抄收中央社广播的抗日新闻,第二版登载当地新闻。消息通讯均署名"本报记者老百姓"。创办出版该报的是中共党员徐朋武。他受中共党组织委派,跟随魏风楼率领的抗日部队在扶沟、西华一带活动,自编、自印了这份油印小报。1939年秋,徐朋武奉命转移到竹沟八路军办事处,该报遂停止出版。
【大河书社】 1908年同盟会在开封设立的销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书籍、杂志的书店。创办人李锦公,河南商水县人,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8年由日本回国,利用尉氏县刘青霞女士捐款,在开封西大街路北创办该社。李锦公任经理,刘醒吾、罗殿卿任副经理。书社宗旨是:"同仁慨我豫省教育之不兴,风气之固蔽,冀大输新智,溥饷同胞,爱投巨资,组成斯社。聘定教育名家,编纂东西要籍,其有海内已出名书,亦选厥精华,代为销售。"该社发行河南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出版的《河南》杂志。同时,该社还是同盟会在河南的秘密联络点,河南革命党人多以此为通讯与集会之地。1911年,辛亥革命运动在河南的主要领导人张钟端在开封举行武装起义,也以该社为据点。起义失败后,书社被河南当局查封。
【大学文科园地】 双月刊,1985年1月创刊。郑州大学主办的大学文科自学辅导读物,由《大学文科园地》编辑部编辑出版。主要围绕大学文科教学,系统刊登大学文科各专业自学考试的教材、文章和资料,进行学习指导。主要内容包括宣传研究党的成人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大学文科各学科的系统教材和专题讲座;文科自学方法和经验;文科各学科的基本理论及作者、作品评介;文科各学科的具有思想性和科学价值的读书笔记、札记、随笔以及国内外大学文科的新成果、新资料、新动态等。读者对象是各类文科师生及自学文科的学员。该刊物16开本,国内公开发行。
【小消息】 前身为中共河南省委机关报《消息》报,由王阑西负责于抗战初期创办于确山竹沟镇,为油印日刊,根据地内部发行。1939年元旦前后,河南省委撤销,成立豫鄂边区党委、《消息》报改名为《小消息》报,作为边区党委暨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报。该报开始为五日刊,八开两版,油印,后增至四开四版,三日刊,石印。发行对象为边区党委和各敌后坑日根据地的党组织,以及中共领导的群众团体和抗日武装。该报主要宣传中国共产党在中原地区的工作方针和任务,报道中原敌后抗日根据地战况和救亡运动。有时转载延安《解放》周刊、《新中华报》的要闻、评论、中共领导人的讲话及重要文章。1939年10月,国民党河南省执委会指令确山县党部、县政府封闭小消息报社并严加查禁。11月11日,该报被迫停刊。
【小开书店】 1946年3月,由中共开封地下党支部书记张方明和支部委员马忠光、李蔚人、王运亭等同志负责,在开封市新街口创办。秘密经营马列主义理论书籍和进步书刊,传发党内文件,对外出借古典文学著作及鲁迅、郭沫若、巴金、曹禺等现代作家的作品,颇受进步青年读者的欢迎。由于形势变化,同年10月前后根据上级指示关闭。
【小学教学】 以研讨小学语文、数学教学为主,服务于各科教学、教研工作的业务性刊物。创刊于1980年1月,原名《河南教育》(小学版),1982年1月改为《小学教学》月刊,16开本。以小学教师、小学教研员、师范学校学生和其他小学教学工作者为读者对象,尤其注意为农村小学教师和青年教师服务。主要任务是:报道教坛精英,深入研究教学理论,配合课堂教学,帮助教师进修,交流新鲜经验。
【小学生学习报】 为小学生学习服务的知识性报纸。创刊于1985年1月,1988年1月分为高年级版和低年级版。由《小学教学》编辑部出版,周报,四开四版,以小学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为读者对象。办报宗旨是: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着力课内辅导,帮助学生学好语文、数学等各门功课,开辟第二学习渠道,活跃课外生活,介绍科学文化知识,增强现代意识,开发学生智力。低年级版更为注意版面美化,图文并茂,学乐结合。
【小学生作文选刊】 月刊。1985年元月创刊,文心出版社编辑出版。该刊紧密配合课堂作文教学,针对小学不同年级学生的作文实际,精选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作文,能最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辟有:"课堂作文"、"优秀习作"、"片断选评"、"作文信箱"、"学改作文"等十几个栏目。自创刊以来,以低价格,高质量,一直位于全国同类刊物发行的前列。并被选作为全国作文研究中心与日本作文协会的交流刊物。该刊为32开本。
【工人月报】 月刊。1956年7月创刊。原名《河南工人》,1958年9月改为《河南工人报》(半月报),1960年10月1日停刊。1981年10月复刊后,定名为《河南工人》(双月刊),1985年1月改现名。河南省总工会主办,由《工人月报》杂志社编辑出版。其办刊宗旨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道经济宏图,讴歌英雄模范,建设精神文明,做职工的知心朋友,为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服务,为工会工作服务,为改革和四化建设服务。主要栏目有:观星台(形势宣传杂文)、谁主神州、文明窗口、职工喉舌、工会园地、经济之春、青春之光、谈天说地、黄河浪花等。主要读者对象为广大职工群众。该刊为16开本,国内发行。
【工商日报】 1946年10月创刊,1948年8月停刊。为河南省商会的喉舌,以"维护工商业权益,促进商业发展"为其宗旨。社长先后为杜秀升、贾永琢。社址在开封市马道街。该报商业新闻较多,市场行情见报快。报社在1947年初与中共豫皖苏军区情报处发生联系,在社内建立了地下交通站。
【卫河日报】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冀鲁豫区委机关报。1940年6月在清丰、内黄、濮阳三县接壤地带的沙区创刊,为石印报。由于日伪扫荡,环境艰苦,有时只得改为油印三日刊。先后出版八九十期,由交通员分送各机关、部队、学校。1941年7月,该区党委与鲁西区党委合并成冀鲁豫区党委,该报随之停刊。
【马集文斋】 创办人为汜水县上街人马士光。开设于光绪年问的刻字局。地址在开封市北兴街。经营业务主要以雕板刻书为主,刻经史子集图书碑帖及秦汉印章。马家四世以刻字为业,马士光之子马志超十三四岁即随父学习刻字手艺,至十八岁父殁继承店铺时,其刀法已相当精致冼练。马志超对古篆颇有研究,所刻猷劲洒脱,字体优美,深得时人推崇。学者趋之若鹜。20年代至30年代上期,为其全盛时期,仅1926年至1937年11年间,先后刻印各种书籍达一百多种。抗战爆发开封沦陷后,马志超逃难洛阳,不久返汴继续营业,但已势微,仅刻些印章、信笺之类的零活,未再印过书籍。1958年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时,其铺并入开封市刻字合作社,后改为开封市刻字桂。马集文斋在河南文化教育界影响甚大,许多著名学者如张嘉谋、邵次云、许钧、井俊起等与马氏过从甚密,凡以雕板印刷多交马集文斋。其刻印书品种有诗文集、方志、经籍、曲词、乐府、石经、从书等,著名的有《怡堂丛书》、《华严经》、《三体石经》、《中州诗钞》、《中州文征》、《中州艺文录》、《中州先哲传》、《中州诗征》、《巩县志》、《王文庄公文集》等。
【马克思青年时代】 豫版优秀图书。第一部出自中国人笔下的马克思青年时代的传记著作。肖灼基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出版。该书25万字,是一部1848-1849年以前的马克思思想发展史。它根据马克思重要理论著作的内容和写作的历史背景,阐述了马克思青年时期的革命实践活动和思想发展;对过去研究和介绍较少的一些著作,进行了较详细的归纳、介绍和分析;把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和理论著作密切结合起来,叙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逐步形成过程,对许多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和探讨,并对马克思传记的结构作出了若干新尝试,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
【三门峡报】 三门峡市委机关报。前身是《豫西报》(原洛阳地委机关报),创刊于1985年5月1日,周三刊。1986年区划调整后归属三门峡市委,1989年元月更名为《三门峡报》。是一张面向群众,面向基层的地方综合性报纸。拥有编采人员35人,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10人,报纸采用激光照排系统,双色胶印设备,期发行量2.5万份左右。报社下设总编室、要闻科、经济科、政教文艺科、摄影科、采通科等。杜址在三门峡市崤山路中段。
【三一出版社】 1939年10月汤恩伯以三十一集团军名义在安徽临泉创办,臧克家任社长,碧野、田涛、谭源等任编辑。1939年冬,汤率部由临泉迁驻河南叶县,出版社编辑部和印刷厂移设在离大林头村2.5公里的寺庄村。出版有《五年来的中日货币战争》,《战时日本》、《台儿庄大战》、《豫南大战记》、《血战南口记》、《鄂北二次大捷》、《以欧战为中心的世界地图》、《挪威战役》、《印度论》等10余种图书。1943年下半年,汤指使该社与设在寺庄村的《华中日报》社合并,更名为华中出版社。1944年春,日寇进犯叶县,汤部撤离,该社即停办。
【三怡堂丛书】 丛书名,张凤台编。民国年闻,张任河南省长时,以河南官书局名义交付开封马集文斋雕板刊行。丛书总计十一种一百三十二卷,计有:明李濂撰《汴京遗迹志》二十四卷、清郑廉撰《豫变纪略》八卷、清邵松年撰《续輶轩博纪》四卷、宋岳珂撰《玉楮集》八卷、元胡祗遹撰《紫山大全集》二十六卷、元许有孚撰《圭塘小稿》十三卷、明孟洋撰《盂有涯集》十七卷,明李蓘撰《李子田诗集》二卷、明陈卜撰《过庵遗稿》八卷、明王祖嫡撰《师竹堂集》三十卷、清李于潢撰《汴京竹枝词》二卷。据《中国丛书练录》著录还有七种。其中撰著,不乏罕籍。如《汴京遗迹志》过去仅有四库本,《豫变纪略》,为清乾隆毁焚之书,向无刻本;孟洋、王祖嫡之作,原书也已罕传。张风台辑为一编,加以汇刻,对流传旧籍,保存中州文献,提倡学术,起了一定的作用。
【广益书局开封分局】 1919年建立,局址在开封北书店街路北。经理先后有乌祥云、诸葛风仪、俞逸风、胡式秋、马自琢等,职工最多时有16人。1941年上海广益书局改组,开封分局独立,但资金仍以上海股东为主。主要经营上海广益书局出版的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