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大学】 位于洛阳市中心的唐宫西路。1983年8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1980年创办的洛阳市教育学院与走读大学合并,成立洛阳大学,属地方性普通高等职业大学,主要为洛阳市的四化建设培养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对学生实行收费、走读、不包分配、择优推荐录用的方针。1987年学校教职工358人,其中专职教师172人,在校学生1496人。图书馆藏书55500册。教学仪器设备1418台。设有文史、数理、外语、电子工程、机械工程、经济管理等6个系,先后开设有28个专业,已向社会输送毕业生1704名。
【洛阳工学院】 位于洛阳市涧西区西苑路,占地面积32公顷,建筑面积170000平方米,是一所以机械为主,机、电、管、文相结合的,为机械工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前身为洛阳拖拉机制造学校,1956年9月由天津分迁于此。1958年8月成立洛阳工业学校。1960年12月改名为洛阳农业机械学校。1982年8月25日经机械工业部批准恢复今名,现隶属于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1987年在枝学生4500人,教职工1800人,其中教师578人,内含正副教授170人。设机械工程一系、机械工程二系、农机工程系、自动化系、工业管理工程系、基础课部、社会科学部、外语教学部,共14个专业。有7个学科招收研究生,其中机械学、机械制造、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铸造5个学科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图书馆藏书40万册,各种中外期刊2600余种。
【洛阳林业学校】 位于洛阳市东关爽明街。创办于1951年4月,原为农林学校,1953年与百泉农林学校相互调整后改为林校。1957年升格为大专,1963年又恢复中专,招收初中毕业生,该校占地313亩。学制四年。1992年有教职工172人。设有林业、森林保护、园林绿化、林业经济管理、经济林五个专业和一个林业干部培训班。在校学生970余人。设置政治、语言、数学、理化、体育、植物、土壤、气象、造林育种、森林管理、森林保护、林业经营、园林绿化等12个教研室,造林、育种、林业机械、果树、物理、化学等26个实验室,以及图书馆、树本园、果树、苗圃等。
【洛阳农业经济学校】 位于洛阳市东花坛。该控前身为洛阳地区农业干部学校,为适应我省农村经济对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1986年改现名,归省农牧厅管理。设农业经济、农业财会、农业统计3个专业,学制3年。1987年开始招生,时在校生165人,教职工52人,其中专任教师22人。校园占地面积50亩,校舍建筑面积12530平方米。
【洛阳医学专科学校】 位于洛阳市涧西区西苑路。前身是1958年创建的洛阳医学院。1962年改为洛阳卫生学校。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改现名。1988年有在校学生1337人。专任教师223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42名,讲师46名。设有医学、法医、妇产3个专业,学制3年。公共课设有政治、体育、外语、德育4个教研室;基础课设有医用物理、医用化学、生物学、系统解剖、局部解剖、组织胚胎、生理、生物化学、微生物、寄生虫、病理解剖、病理生理、药理、卫生等10个教研室;医学临床课设有诊断、放射、中医、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病与流行病、神经精神病、眼科、耳鼻咽喉、皮肤、口腔等i3个教研室;法医专业设有法医病理、法医物证、法医毒化等3个教研室;妇产专业设有计划生育、妇科、生理产科、病理产科等4个教研组。图书馆藏书13万册。有综合性附属医院一所,病床550张。学校现占地面积16.83公顷,其中校本部9.6公顷,附属医院7.13公顷。建筑总面积8.56万平方米。创办有《洛阳医专学报》。
【洛阳师范专科学校】 位于洛阳市安乐窝。前身是1916年成立的河洛道师范学校。解放前因战乱学校几经更名迁址,先后称河南省立第四师范、省立洛阳师范。1950年2月重建洛塌师范学校,1958年改为洛阳师范专科学校,1962年高校院系调整,又改为洛阳师范学校,1978年恢复现名。系省属高等院校,以培养初中教师为主,学制原为三年。1985年改为二年。现设中文、历史、政教、英语、数学、物理、化学、体育、艺术(分音乐、美术)共9个学科10个专业,开设课程102门;1988年在校学生1370人,教职工522人,其中教师262人。图书馆藏书30万册。学校出版有《洛阳师专学报》,设有教育学、心理学教研室,古籍整理研究室,三彩壁画研究室。1972~1987年,共培养毕业生4763名,其中专科毕业生3838名。
【洛阳市教育学院】 1981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为洛阳市及豫西地区中小学教师、行政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和教学科研的中心。现有教职工126人,专兼职教师95人,其中有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34人。先后开设了中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音乐、英语和教育管理等10个专业,现有脱产学员425人,电视师专、中小学校长、专业合格证考前培训学员计9395人。校园占地39亩,建筑面积近6000平方米,图书资料6万多册,电化、语音、音乐教学仪器价值150多万元。近两年,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专著、书藉等120多篇(本)。为了加强学术交流,同全国11所师大、教育学院、以及美、英等国学者建立了联系。
【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位于洛阳市爽明街林北巷。前身为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创立的河南府中学堂,1954年定现名。学校总面积100亩,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有理、化、生实验室,语音室,计算机房。运动场占地30亩,修有400米跑道。主要教学仪器157台(套),藏书6万余册。1988年有职工139人,其中教师85人,学生1400人。
【洛阳市第一师范学校】 位于洛阳市涧西区谷水西,原为洛阳市师范学校,创建于1956年,1986年因原址改建为洛阳大学而迁至现址。规模为18个教学班(不含教师培训进修班)。分普师和幼师2个专业。办学的方向是:突出师范性、实践性、服务基础教育。1988年有教职工142人,其中高级讲师17人,讲师28人。学校设备比较齐全,有微机、语音教学设施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设备,有专供音乐教学的音乐楼。藏书5万余册。1988年春荣获河南省教委师范教育和师资培训先进单位称号。
【洛阳市第二师范学校】 位于洛阳市老城。前身是1916年建立的河洛道师范学校,1917年改名为河南省第四高级师范学校,是辛亥革命后河南省最早建立的师范学校之一。1950年5月定名为省立洛阳师范学校。1986年改为现名。该枝有悠久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1936年12月以该校为骨干发动了旨在促蒋抗日的全市学生罢课和赴南京请愿运动。现办学宗旨是为豫西地区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发展基础教育事业。1987年除普师外设有幼师、体育专业。共12个教学班,学生504人。教职工92人,专任教师60人。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3个,图书54000册。
【洛阳市第三师范学校】 位于洛宁县新城,原名洛宁师范学校。1956年由河南省政府批准建校,1962年停办。1977年恢复并招生,附设于县高中。1980年河南省政府批准重建。主要任务是为山区、农村小学培养合格师资。1988年设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50人,教职工118人。近年来发展迅速,各项教学设施已初具规模。
【洛阳市财政干部学校】 前身为洛阳地区财贸干部学校,1985年5月8日经省政府批准成立。1986年改名为洛阳市财政千校。学校规模300人,列入全省成人中专统一招生计划,招收全省财税系统在职干部,学制两年半,设企业财务会计、税务两个专业。学生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
【洛阳市财会中等专业学校】 1986年1月7日经省政府批准建立,实行省市双重领导,以市为主,教学经费由市负责解决。学校规模700人,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四年,招生和分配纳入省统一计划。
【洛阳铁路电务工程学校】 位于洛阳市熙春西路6号。隶属于铁道部。前身为1973年交通部批准成立的洛阳铁路电务技工学校,1978年由铁道部批准改为现名。学校占地面积48.65亩,总建筑面积26396平方米。主要培养从事铁路电气化,自动化工作的中等专业人才。开设铁道信号、铁道通信、铁道企业供电、铁道电务器材制造4个专业。图书馆藏书1.5万余册,报刊杂志200余种。1987年底有教职工165人,其中专任教师59人。
【洛阳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 位于洛阳市长江东路。创建于1956年,属国家建材局直接领导。面向全国招生,学制三年,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多科性新型高等工业专科学校。其主要任务是为建材工业培养高级工程应用人才。学校占地358亩,建筑面积86146平方米。在300多教师中,副教授49人,讲师104人。学校现设四系一部及夜大、函大,共有学生1817人。所开专业有:水泥工艺、玻璃工艺、电气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建材机械、机械制造、劳动经济、财务会计、计划统计、企业管理等。设有各种实验室30个,供学生实习的校办工厂一个,生产玻璃及玻纤机械,年产值约800多万元。
【南阳书院】 清代河南书院之一。创建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清初著名学者李来章任书院主持,他编有《南阳学规》以教学者。学规内容提出了治学的"体要"、"功程",即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以及"读书次序",即课程内容,对后人很有启发。李来章曾在嵩阳书院及紫云书院讲学,在广东连山县任内曾创办连山书院,是清初著名的教育家。
【南阳农业学校】 位于商丘县西关。1975年建校。初名为"河南省商丘农学院",1978年改名为"商丘农校大专班",设农学、牧医、园林、水利、蚕桑五个专业。1982年。改招中专。1992年学校占地188亩,建筑面积1.78万平方米,有教职工158人,专职教师79人。其中高级讲师9人,讲师39人;学校规模720人,现有在校生711人。设农学、牧医、种子、农经、园艺、植保六个专业(班)。学校有实验室10个,设备总价值25万元,馆藏图书4.25万册,并有完善的附属农场、兽医院、微肥厂和兽药厂,供学生生产实习。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大中专毕业生2146人,培训各种实用人才2010人,共取得省厅级应用型科技成果29项。
【南阳教育学院】 位于南阳市中州路中段。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南阳地区教育干校,1980年建立教师进修学院,1986年元月改现名,是一所培训在职初中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成人高等院校。1978年设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8个专业,有教育心理、马列主义和德育3个教研室。1988年全院教职工150人,副教授12人,讲师28人,离职班学员300余人,函授学员1000余人。卫电学员500余人。藏书8万余册。备有卫星地面接收天线一套和录相、录音设备。办有《南阳教育学院学报》,分文、理版。为服务中小学语文,学院办有《作文与指导》报,每期发行50余万份。
【南阳师范专科学校】 位于南阳市西郊,与武侯祠毗邻,占地210余亩。1988年有学生1800余人;教职工737人,其中正、副教授48人,讲师105人。设有马列主义、德育、体育、教育、电教5个公共教研室。图书馆藏书40余万册,有文渊阁《四库全书》一套;教学上拥有较先进的教材制作及播放系统,建有先进的语言实验室,有微型计算机20多台;设有"古籍整理研究室"、"南阳汉画像石研究室"、"工艺美术服务中心"和"实用化工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校刊为《南都学坛》。
【南阳粮食学校】 位于南阳市北郊七里园。为全省培养粮食经济中等专业人才。1978年创建,当对校址设在南召县云阳镇,1979年10月迁至现址。学制有二年、四年两种,面向社会招生。学校下设12个科室,开设粮油计划统计、粮油财务会计、经济文秘3个专业。1987年有救职工125人,在校学生615人,学校占地面积54亩,建筑面积10800平方米,电化教学仪器20台。建校10年来,已培养合格毕业生1050名。
【南阳市第一中学】 位于南阳市东关书院街。校址原是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改建的南阳书院。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把书院改为宛南中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改称南阳第一中学堂,民国四年(1915年)收归省办,改称河南省立南阳中学,民国九年(1920年)改称河南省立第五中学。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改称河南省立南阳中学。解放后,校名几经更改,1971年定名为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近7万册,教学仪器5500件,其中微机23台。
【南阳地区财税干部学校】 1985年5月8日经省政府批准成立。设财政、税务两个干部中专班,列入全省成人中专统一招生计划,招收全省财税系统有3年以上工龄的在职干部,学制两年半,考试成绩合格,发给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并享受国家规定的待遇,学生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
【信阳卫生学校】 位于信阳市赵家桥。前身为1958年创办的信阳医学专科学校,1962年改为信阳卫生学校,文化革命中停办。1972年恢复,1981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隶属省卫生厅领导,1987年改由信阳地区行署主管。占地161亩,建筑面积43439平方米。开设药剂士、检验士、医士等专业,招收初、高中毕业生,学制3~4年,1975年开设大专医疗班,向全省招生,学制三年。图书馆、资料室存书8万余册。学校附设一个拥有200张床位的医院,主要服务于教学,作学生的实习场所。学校各种教学仪器、设备齐全,办学条件优越。截止1987年,共为国家培养大、中专毕业生4000多名,培训在职卫生技术人员1000多名。
【信阳师范学校】 位于信阳市。创建于1903年。初名"豫南道立师范学堂",1912年更名为"省立豫南师范",1917年改为"河南省立第三师范",后又几易其名,多次迁址,解放后,定名为"河南省信阳师范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90亩,总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设备齐全、环境优美。内设机构有5个科室,有教职员工261人,1982年被省教育厅定为河南省重点师范学校。1983年被省政府命名为"教育战线先进单位",1988年被省教委评为"河南省师范教育、师资培训先进单位",同年受到国家教委的表彰。著名作家叶楠、白桦等曾在该校就读。
【信阳林业学校】 前身为1959年省林业厅和信阳专署舍办的信阳地区林业学校。1961年和1969年两度停办,校址先后设在鸡公山林场、信阳市二中、南湾林场等处。1979年恢复后,属省林业厅领导,在南湾贤山下重建校舍,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楼共1.2万平方米。1988年有教职工96人,其中专业教师44人,在校学生327人。
【信阳教育学院】 位于信阳市合群路东段,与信阳师范学校毗邻。1980年12月30日建立信阳地区教师进修学校。1985年12月改今名。办院的方向和任务是:逐步办成对本地区在教学资料、实验、电化教育、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的教育中心。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初中教师,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现设有中文、政教、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七个专业。1988年有教职工114人,其中教师71人。现有价值26万元的电教、实验设备、贮藏图书资料6.5万册。七年来通过离职、函授、业余等多种形式办学,已为信用地区培养专科毕业生1300余人。
【信阳师范学院】 位于信阳西郊谭山堡。创办于1975年,当时为开封师范学院信阳地区分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信阳师范学院。学院设政教、中文、历史、外语、数学、物理、微机应用、化学、生物9个专业,并设有古籍整理、物理技术考古、珍珠岩3个研究所。1987年教职工总数为90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79入,中级职称的人员127人,在校学生2200人。馆藏图书30万多册。办有《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自然科学版)、《语文知识》刊物。建院以来,共为国家输送5000余名本专科毕业生。
【信阳高级中学】 位于信阳市文化街。前身为民国国立十中,1946年秋由甘肃迁此,更名为"河南省立信阳中学"。1957年秋,学校迁市西郊谭山堡新址,改称"信阳第一高级中学"。1978年与信阳市二中合并,改迁现址。1978年以来,学校共为高等院校输送新生1044人。1983年后,学校相继受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教委的表彰。1983年被评为省先进单位;1984、1985年连续两年被评为省级体育"达标"先进学校;1986年评为全省先进单位。同年,国家教委、全国教育总工会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1987年学校党委受到中共河南省委的表彰,授予"先进基层组织"称号。
【信阳地区财政干校】 1983年11月建立,是一所短期培训性质的学校,招收本地区财税系统的干部职工参加学习,每期200人,学习2至3个月,结业后回愿单位工作。该校除开办短期训练班外,还与中华会计函授学校信阳地区分投合办信阳地区财会人员函授教育工作,下辖10个函授站,1988年在校学生1134人。
【荥阳师范学校】 位于荥阳县新城区东。原址在荥阳县城西北五公里东史村,1951年创建。原名为河南省荥阳高级师范学校。先后改名为成皋初级师范学校、荥阳县第五中学、河南省荥阳师范学校、荥阳县师训班、郑州师范荥阳分校。1984年4月经省教育厅批准定名为荥阳师范学校。1985年迁至荥阳新城区。主要任务是为郑州市郊县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学校下属6巾科室、6个教研组。1988年职工112人,在校学生1103人。
【省属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 从1983年起,河南省在学科发展上,着重抓了省属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的建设工作。全省分别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医科大学、河南农业大学5所学校确定13个专业为重点。为了使有限的投资发挥更大的作用,使13个专业尽快跻身于全国的先进行列,河南省教育委员会1986年6月30日对重点专业的建设和1986年重点专业补助费的分配提出:1、各校必须采取具体措施,加快对重点专业的建设和领导。在管理上给重点专业一定的自主权,使之放开搞活,在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方面起带头作用:在经费使用上给予照顾;2、各个重点专业从改革入手,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师资、设备等基础条件好的优势,为我省高教事业的发展和学科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3、坚持择优扶持的原则。在重点专业确定上不搞终身制。1986年重点专业补助费的分配及使用的原则,要紧紧围绕尽快提高教学质量和加强科研能力进行安排,保证专款专用。1986年重点专业补助费200万元,其中100万元作为提高重点专业经费安排标准,即:理、农、医科每生提高150元,文科生每生提高100元;另100万元按照专业类别及规模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