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 主要是有机污染,次之为酚、氰化物、汞、砷、六价铬等。1980~1986年对黄河、淮河、海河、长江4流域150多个断面监测结果,不符合地面水标准的河段占监测河段的60.5%~68.6%。河段污染比较严重。流经城市的河段污染严重的是郑州的金水河、熊耳河,开封的惠济河,驻马店的练江河,许昌的清异河,平顶山的湛河,均已成污水沟,有机污染指标化学耗氧量大大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水污染治理】 1979年开始,河南各级环境保护部门,根据本省水资源缺乏的情况,抓节约用水工作。1985年,全省城市工业重复用水率已达40%,1987年,重复利用率又有提高。"六五"期间,不少城市抓了城市污水综合治理,洛阳的中州渠、平顶山的湛河、开封的龙亭湖、驻马店的宿鸭湖、郑州的金水河、漯河的黑河等治理都在进行。1986年,湛河水质治理已有改善,龙亭湖水质治理已大见成效,多年不见的鸬鹚又在龙亭湖上出现。
【开封汴京公园】 位于开封市新开门外-是一个以植物、动物为主的综合1掌公园。1956年辟为公园,1962年建成,面积14.3公顷。护城河横穿南北,原是一座私人花园,称齐鲁公园,建成汴京公园后,设置开辟了卉香圊、动物园、儿童乐园、游泳池、溜冰场、露天剧场、花鸟商店及基地等。卉香园是一个花草为主的园中园,内有7个金鱼池。动物园有动物、鸟禽数十种,经过驯养,猴子、熊、狼、山羊、狗等可以进行部分娱乐表演。
【开封城市市容】 古都开封兴盛时期,市容整洁,衰落时则显出脏、乱不堪。解放前,开封虽是28万人的省会,但清洁工不足200人,设备不全。新中国成立后,市容建设全面振兴。除健全领导体制以外,还完善法规、扩大队伍、增加设施,形成了一支全面市容建设队伍。1951年,制订《垃圾粪便污水处理办法》14条,和《粪场管理规则》、《公私厕所卫生管理规则》10条。1956年,制订《市容卫生管理暂行办法(试行)》17条。1962年制订《开封市市容卫生管理暂行法草案》19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将境美,讲卫生当成主要内容宣传推行。通过义务劳动和分片包干责任制等形式,来补充专业市容清洁之不足,形成了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并把保护古城风貌当成一项内容予以重视。至1987年,市区有专业环境市容卫生人员1038名,5个清洁队,1个汽车队和1个修理厂,510个公共厕所有16个改为水冲式。大街干道上多数设置了垃圾箱、果皮箱。街道清扫实行三级管理,制订了卫生管理细则,推行了"十户联勤"、"门前三包"责任制,改变了市容状况,使开封以清新的面貌向人们展示文化古都的风采。
【开封城市交通】 古代开封,牛马轿车、人抬轿子是主要交通工具。1907年以后,黄包车出现,成为官僚富商们的交通工具。1940年,侵华日本华北交通株式会社在开封抽调8部汽车作为市内公共汽车,路线由火车站经大南门、行宫角、新街口、书店街北口、东司口、火车站循环运行,日本投降后停运。1946年,河南省公路管理局抽出8部汽车,经营开封市公典汽车,分东西两条路线,通称一路、二路,因经营不景气于1947年停运。1956年,开设市内公共汽车,随着城市人口增多和经济发展,市内公共汽车和营运线路、里程都有增多。1979年又成立了旅游局汽车出租公司。至1987年,共有市内公共汽车91辆、出租汽车40辆,营运线路总长度为253公里,年客运量180万人次。大众交通工具自行车有近百万辆。
【开封城市排水】 开封地势低洼,暴雨季节往往成灾,故城市排水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生存。古代城市排水主要通过自然流泄、人工沟渠、人工暗渠、湖内蓄水几种方法解决。民国时,因是河南省会,故排水设施较全省其他城市稍好一点,1949年,开封有不成系统的雨污混流管道17.2公里。有济梁河闸泵站1座,抽水能力不足每秒1立方米,建国初,国家用"以工代赈"和义务劳动方法疏通了一些沟渠水道,并新建了一些排水管道,扩建了济粱闸水泵工程。"文化大革命"期间,市内湖塘多被填平它用。蓄水能力下降,失去调节作用。雨季积水严重,有时城外水倒灌人城。市内一些工厂废水大量排入湖河,污染环境。为彻底解决老城区内涝和污染问题,1977年建成东支河截污管道1公里。建成东郊工业区的一座一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2 8万吨。1978年10月,国家批准开封市城市排水工程项目,并进行投资,到1987年,完成此项投资2187万元。建成了汴京、南关、包公湖、河南大学4个抽水泵站,抽升能力每秒13立方米;将东、西、南支河改建筑砌为暗渠共16公里;铺设地下排水管道3l公里;修排雨污明渠3000米,疏通了包府坑等调蓄坑湖。全市共铺设各种下水管道208公里,是建国前的12倍;有排水泵站10座,抽升能力每日196万立方米。开封老城区排水和内涝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开封城市绿化】 开封的城市绿化屡有兴废,作为都城时,国家稳定、黄河无灾,则园林绿化兴,否则,即为风沙所袭。北宋开封,东京城郊有许多著名的皇家、官宦、富商大贾的园囿别墅。琼林苑、金明池、宜春园、玉津园号称皇家"四园"。《东京梦华录》卷六:"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闲地"。北宋以后,城市衰落,园林颓废。至建国前夕,全市仅有2个破旧公园,两三条街道栽有残缺不全的行道树,风沙为害严重。新中国一成立,开封市就开始对城区进行全面绿化,采用"公用绿化、专用绿化及居民绿化一起上"的办法,至1959年,共营造沿城墙一周的防风林带18公里,市内河湖周围、街道两旁都种植上了适宜生长的刺槐、杨柳、椿、楝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封市的绿化事业重新得到重视,投资增加,义务植树增多,至1982年,全市园林绿化面积759公顷,其中公共绿地130公顷,市区绿化率23%,人均公共绿地3平方米,公园4个,占地133公顷,是年植树24万株,成活率40%,苗圃37.3公顷,行业职工2510人。到1987年,全市共有各种树木591万株,城区公共绿地面积132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占有4.23平力米。城区绿化覆盏率6.05%。
【开封城市街道】 开封素有"七朝古都"之称,自战国至南宋时,已是著名城市,北宋作为首都,是国际性大都市。据《东京梦华录》载:当时城中主干道为自北向南的御道,街道从宽约240余米(200步)的御街穿过,行人只允许在御道外行动,中间隔离带是御廊,各立黑漆权子,间以砖石砌筑的御水沟二道,沟中有荷,御街边有桃李梨杏诸树。外城城壕内外,"皆植杨柳","城里牙道,各植榆柳成阴"。南宋以降,开封衰微,明清以后更是明显,城市街道为战争、水灾破坏。民国时期,开封成立了市政机构进行街道建设。1927年冯玉祥驻豫,先后修建了南北向的中山路,共和路,东西向的自由路,博爱路4条干道。后又衰微。至1949年,全市有路灯的街道很少,路灯仅800盏,街道主要是土路面,混凝土路面仅2公里,干道总长15公里,1956年11月,开封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制订,后五次修改,1985年的新规划确定其城市职能是"文化名城,电力、化工"。至1987年,全市主干街道有56条,总长度313.5公里,是解放前夕的21倍,其中高层次干道198公里。79%的背街小巷铺了柏油路面或水泥方砖。
【开封城市供水】 1949年前,开封的城市居民主要是用井水;1958年开始筹建自来水厂,1961年建成东郊第一水厂,日供水能力0.5万吨。1970年,在西南郊建成第二永厂,地下水为水源,日供水能力2.3万吨。1973年,在北门里建加压站,日供水能力0.6万吨。1980年,在西门外兴建第三水厂,日供水能力5万吨。1980年扩建第一水厂,日供水能力增加至5万吨。1979年起扩建引黄工程,还建成一条9 3公里的双孔弓;水暗渠,引水能力由原来的每秒3立方米提高到每秒5立方米。1987年,全市3个水厂综合日供水能力47万吨。年供水量1亿吨。铺设供水管道网303公里。生活用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99.6%,全市居民基本都用上了自来水。
【中国建筑七局第一工程公司】 成立于1953年。1966年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部队。1983年集体转业地方,改为今名。为全民所有制一级建筑安装企业,驻平顶山市。至1987年有职工2607人,有生产、技术管理干部253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技术业务职称的技术干部87人。公司建立以来,先后参加了东北建设、四川三线建设、抢建唐山、援建新疆、南下福建和转战安徽、河南等地,承建国防、冶金、煤炭、化工、造船、建材、铁路、桥梁、轻纺,外贸、科技、文化、卫生及城市住宅等建设任务。1966~1986年,共承建国家重点工程16个,省、市大中型项目34个,建成单位工程1.26万个,竣工房屋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完成总产值1.4亿元。
【中国建筑二局大型机械施工公司】 成立于1952年。1973年迁驻平顶山市。为全民所有制专业化大型施工企业。1987年有职工3200人,下设工程处和1个建筑机械厂,可以独立承包能源、交通、矿山、民航等大型土石方工程,还能独立完成洞库等地下工程、场道及桥涵工程、地基基础工程和挖爆拆除工程等。公司成立以来,先后参加了官厅水库、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宝天铁路、葫芦岛造船厂、刘家峡水电站、中国水泥厂、四川攀枝花钢铁基地、洛阳民用机场以及国防工程的施工。均质量优良,赢得好评,洛阳民用机场,跑道评为工期最短、质量最好、投资最省的"三最"工程。
【中国建筑二局第二建筑工程公司】 1973年迁驻洛阳市。原为国家建委103工程指挥部二公司,1975年改为今名。为国家一级建筑安装施工企业。主要经营工业与民用建筑,兼营商品混凝土构件、木材加工、汽车运输、大型机械修理等业务。至1986年,有职工5530人,下设两个工程分公司、两个土建工程处和机械化施工运输处、水电设备安装处、预制构件综合加工厂等单位。拥有资金3279.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原值2702万元,各种机械设备1299台(件)。该公司成立以来,先后参建的主要工程有: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富拉尔基第一重型机械厂、四川德阳第二重型机器厂、四川广汉飞机厂、河南平顶山化肥厂、洛阳炼油厂、洛阳民用机场、南京扬子乙烯工程等。曾被建筑工程部和中国建筑总公司授予"工业建设先锋、南征北战铁军"和"先进企业"等称号。
【中国建筑七局第四建筑工程公司】 成立于1953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四师集体转业组成。1966年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21支队204团。1983年集体转业地方,改为今名。至1987年有职工4500人,固定工占三分之二。工人平均年龄31.5岁,平均技术等级3.9级。下设三个土建分公司和两个土建工程处、一个机械化分公司、一个安装分公司、一个材料分公司等单位。兼营中建七局中原房地产开发公司和中建七局海南总承包工程公司的业务,具有总体承包的能力。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350万元,净值978万元。公司成立以来,转战西南、中南,华北等地十几个省、市、区,完成了大量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任备。1984年9月中标承包的河南财经学院一期工程,仅用11个月时间就完成12个单项工程,竣工房屋建筑面积33142平方米;交工10项,其中7项评为优良,3项合格,《河南日报》曾以"七天一层楼,当年见效益"为题作了报道。
【中国建筑七局安装工程公司】 现驻南阳市,成立于1955年。1966年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21支队209团。1983年集体转业地方,改为今名。全1987年有职工1061人。拥有固定资产450万元,流动资金300万元;公司成立以来,先后承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秦皇岛耀华玻璃厂、渤海造船厂、茂名炼油厂、广州氮肥厂、兰州机车厂、兰州石油化工厂、重庆空压机厂、湖北066工程、河南5103厂等单位的安装工程,优良品始终保持在75%以上,合格率100%,并创造了一批全优样板工程和优质工程。如华北油田32公里110千伏输电线路,被中建总公司评为全优样板工程,并被石油工业部评为优质工程。该公司从工程兵改为企业后,已连续四年被中建总公司评为高产值、高效益先进企业。
【中国房屋建设开发公司郑州公司】 位于郑州市康复中街15号。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扶事厉地广综合开发,实行经济核算,自负盈亏,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主要经营商品住宅,开发建设用地,承建各誊房屋,代办征地拆迁等。该公司建立以来,在改造旧城区的同时,新建了汝河路居住小区、新建街居住区等。
【公元2000年河南环境预测与对策研究报告】 1986年5月完成。"报告"立足河南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在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方向进行了探讨。"报告"分大气、水环境、固体废弃物、生态、豫西经济区环境预测等7个专题,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河南环境质量现状及存在问题。对1990年和2000年河南经济发展及环境污染趋势作了定性和定量论述。"报告"提出:今后必须遵守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同步前进,协调发展的原则,结合河南具体情况,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采取"西林东土"的醯略方针;在治理城市和工业污染时,采取"城治农防"的战略方针,制订一整套以治理城市污染为重点的城乡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