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河港】 位于沙河南岸漯河市东北部,是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最大的港口。港区全长2870米,有永久性码头2座,土码头5个.码头线总长为610米,可停靠船舶150艘。另设有装卸危险品的土码头1处,航运部门仓库1座,粮食部门中转站仓库7幢。港区北部有锚地1处,可停泊300多艘木帆船,是一个优良的内河港口。漯河港腹地广阔,交通方便,京广铁路贯穿南北,漯(河)南(阳)、漯(河)沈(丘)地方铁路横跨东西,公路四通八达,具有港口发展的良好条件。1960年吞吐量达万吨。1970年以后,因沙河几处建坝,河水枯浅,航运中断,漯河港作用逐渐失去。
【漯河车站】 位于漯河市区。中心里程为京广线817公里加0.4米按业务性质为客运站,按技术作业为区段站,按工作量为一等站。西接孟宝线和漯(河)舞(阳)地方窄轨铁路,东连漯(河)阜(阳)地方准轨铁路,为平顶山煤运的主要通路和周围地、县客货运输的集散站。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开站,称郾城车站。1950年改称漯河车站。共有65股道,总延长67.2公里。日平均办理车数在万辆以上。客运房屋面积2536平方米,其中旅客服务面积2136平方米;天桥1座40米,站台3座1550米。货场总面积92834平方米,货物仓库6座3685平方米,货物雨棚9座3854平方米,货物站台5座13143平方米。1987年旅客发送273.3万人,货物发送99 7万吨,比1952年分别增长9.4倍和2.9倍。
【漯河市邮电局】 漯河市邮政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原名漯湾河邮局.位于漯湾河车站。电信机构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位于漯湾河老街。1932年成立环境电话局,位于漯湾河新义街。1948年漯河解放,同年11月第四野战军二分区留守处交通科由舞阳迁漯成立军话局。1949年元月,邮政局成立,同年3月30日中原军区漯河电信局成立。1950年3月军话局与电信局合并。1951年4月邮政、电信两局合并为漯河市邮电局,局址设马路街。1975年迁至人民路。开办有函件、包件、汇兑、报刊发行、邮政快件、邮政储蓄和长话、电报、会议电话,传真等业务。辖舞阳、郾城、临颍3县邮电局。
【漯河长途汽车站】 位于漯河火车两侧交通路与人民路交叉处。1932年河南省长途汽车营业部在漯河设汽车站。1949年1月豫西行署公路局在漯河设一等运输站,1950年河南省设运输站。站址几经搬迁。现在站房为1958年修建,总面积800平方米,候车室400平方米。日平均发车216个班次,运送旅客8300多人。开辟客运线路93条,其中省际线路14条,与江苏省徐州和安微省蚌埠、阜阳、宿县、蒙城等城市通客车。省内与郑州、开封、洛阳、信阳、周口、驻马店、南阳、平顶山等城市通客车。
【漯阜铁路】 为跨河南、安微两省的准轨地方铁路,西起京广铁路的漯河车站,经漯河、郾城、商水、周口、项城、沈丘,在沈丘县的宋阁人安徽省界首县,东至阜阳车站,正线总长207公里。1982年,为开辟豫煤通往华东的新通道,河南、安徽两省与煤炭部、铁道部共同协商,决定将漯河至周口地方铁路延伸到阜阳,并确定由两省筹集资金,分别完成本省境内路段的建设任务。漯阜铁路河南境段正线长137公里,沿线设西皋、砖桥、谭庄、刘村、商水、周口、练集、黄寨、项城、郑郭、沈丘、赵寨、纸店、宋阁车站。最大的周口车站有5股道,连接工厂企业的专用线10条。漯阜铁路河南境段是分期建成的。漯河至周口段,1973年由中共河南省委批准,郑州铁路局设计所设计,周口地区组织民工修建,1975年4月建成通车。1985年延伸到项城,1987年通车到沈丘,1988年9月,漯阜铁路河南路段全部建成。1990年5月,安徽省境内70公里铺轨完成,漯早铁路全线贯通。漯阜铁路建成,使河南增加一条出省通道,豫西的煤炭可从漯河经阜阳运往缺煤的华东,既缩短了运距,又可缓和陇海铁路郑州至徐州州段的压力,并对两省铁路沿线地区的经济开发起到重要作用。
【漯舞铁路】 东起漯河市,西到舞阳县的铁山,是河南修建较早的窄轨地方铁路。正线58公里,沿线设漯河、大刘、问十、吴城、辛安、舞阳、铁山等站。与京广铁路漯河相交设准轨换装线900米,专用线1条、长1500米。兴建于1959年"大跃进"时期,是许昌地区为漯河、许昌、郾城、商水等县(市)钢铁厂运输铁山的矿石,发动全区群众自立更生修建的。全部采用生铁轨和木忱。通车后,用自身积累,于196l~1966年间对线路进行全面改造。用18公斤/米钢轨换下生铁轨,木忱更换为钢筋混凝土轨忱。 1969年与新建的南阳至舞阳铁路接通,合并为漯南铁路。1975年8月舞阳西至叶县段毁于洪水。1978年恢复漯舞铁路。
【管城新驿】 唐代驿站。位于管城(今郑卅)城外,现已无遗迹可寻。原驿递站在城内,因每天驿车递马来来往往,昼夜城门不能锁闭,使地处通往西安咽喉要道的郑州很不安全。太守杨归厚上奏唐文宗批准,在管城郊外建一座新驿站。唐大和二年(828年)三月筹建,八月竣工。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刘禹锡曾在《管城新驿》一文中对该驿馆大加赞美。称之为唐代最好的驿馆。《唐会要》、《唐代之交通》、和《唐代交通》(驿站建筑部分)均以该驿站作唐代驿馆建筑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