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滨港】 位于淮滨县城,环绕城关东侧,是豫南连接皖、苏、浙、沪等省市的重要港口。每年都有大批的煤炭、珍珠岩砂、沙子、红麻、黄豆、菜籽、大米、小麦在这里装船转运华东各地。年完成货物吞吐量均在30万吨以上,运送旅客15万多人次。港区河槽稳定,水域宽阔,是船舶停港的好区域。港口内有码头两处,随着经济的发展,吞吐量逐年扩大。1956年为7.8万吨。"文化大革命"中一度下降。1980年后,运输生产活跃,港口作业繁忙。1985年在港船舶有机船25艘2887马力,钢质和水泥挂浆机驳船522艘3.7万余吨。货物吞吐量达47万吨,运送旅客6万人次。
【淮河航道】 淮河源出河南省桐柏山,由固始县三河尖流人安徽省。河南境内全长399.8公里,为淮河上游,可通行竹排,木帆船和轮船的航道长374.8公里。新中国成立后,航道条件不断改善。1956年,淮河及其支流(含沙颍河)通航里程达到1654公里,货运量42万吨。后因水利建设碍航,航道里程缩短,现有常年通航里程66公里。轮船可从淮滨县城经三河尖,东伸至蚌埠、南京、上海等地,是豫南地区的水运干线。下水货物以粮食、矿建材料为大宗:回程运人河南省的有煤炭、食盐、农药、日用工业品等。年货运量已达50万吨以上。此外,从淮滨县至安徽省南昭集88公里航线上,常年有浅水客轮航行,为沿河农村集镇旅客往来提供方便,年运送旅客8万人次。
【淮滨淮河大桥】 位于淮滨至商丘公路淮滨县城郊淮河上,上部构造为12孔跨径40米预应力混凝土T型简支粱与39孔跨径16米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桥,全长1110.47米。桥面车行道宽9米,两侧人行道宽各1米。下部构造为钻孔灌注桩基础,高桩承台双拄式墩台。设计荷载为汽车一20级,验算荷载为挂车一100。由河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设计,河南省交通公路工程局第二工程处施工,1989年4月竣工通车。
【商丘车站】 位于商丘市区。1915年5月开站。曾称朱集、商丘县车站。1933年更名为商丘车站.为郑州和济南铁路局的分界口,河南铁路的"东大门"。中心里程为陇海线369公里加133米.按业务性质为客货运站,按技术作业为区段站,按工作量为二等站。共有22股道,总延长64.4公里,客运房屋面积5115平方米,其中旅客服务面积4234平方米,站台3座1500米,地道1座31.6米。贷场总面积152339平方米,货物仓库5座7074平方米,货物站台6座2460平方米。1987年旅客发送199.5万人,货物发送49.2万吨,比1952年分增长5.4倍和2倍。
【商丘长途汽车站】 位于商丘市民主西路。1950年商丘县朱集镇改为商丘市后,市内已设有中心运输站,1953年改为运输站。1976年筹建新站房,1979年建成使用。站房面积5400平方米,内有候车厅、售票厅、行包房、小件寄存处、问事处,广播室、小卖部、老弱病残候车区、整容处、盥洗室、公用电话、邮政信箱等。平均日发车260个班次,运送旅客1.6万人。开辟客运路线120条。其中省际路线39条,与上海、济南、荷泽、济宁、泰安、毫县、阜阳、蚌埠等城市通客车,与徐州开通三省联营公铁公流客运线。省内与12个市、地和36个县乡通客车。
【焦枝铁路】 国有铁路。北起河南省焦作市月山车站,南至湖北省枝城车站。营业长度753.4公里。北与太焦线衔接,南与枝柳线连通。河南境内自月山站经过焦作、洛阳、平顶山、南阳等4市地12县。出魏集站入湖北省境,长455.3公里,共设57个车站。通过新焦线在新乡站、孟宝线在孟庙站、疏解区线在洛阳东站分别与京广、陇海线相连,形成以郑州枢纽为中心的京广、陇海、焦枝3条干线交叉迂回径路。1969年11月开工,1970年1月通车,10月1日运营,其速度之快在全国前所未有。但病害严重,设备不足,经过10年收尾配套,才逐渐形成新建单线铁路的预期综合能力。继而进行4年加强,又从1986年起修建洛阳襄樊同复线。该线沿线资源丰富。有焦作、济源、宜洛、登封、临汝、平顶山、韩梁及南召等煤田;新乡、洛阳、南阳等地区盛产粮食、棉花、烟叶;下行货流密度原煤占40~70%。1987年起焦枝铁路并入焦柳铁路。
【焦柳铁路】 1987年将焦枝与枝柳两线合并而成。北起河南省焦作市月山车站。南至广西省柳州车站,沟通"五四"(山西、豫西、鄂西、湘西、广西),形成平行于京广线的又一纵贯南北的重要通路。营业长度1644.8公里。其中,郑州铁路局管辖月山至西斋段798.5公里,占全线的48%;河南境内月山至魏集段455.3公里,占全线的27%。原焦枝线洛阳襄樊间的复线继续施工,1987年已完成10个复线插人段(参见本部分"焦枝铁路")。
【焦作汽车站】 位于焦作市民主路。原属新乡运输公司,1984年划归焦作市运输公司。1979年在IH站房的基础上修建了新站房,设备比较完善。候车厅面积达4200平方米,售票厅200平方米,另设有小件寄存处、行包房、问事处、广播室、服务台、小卖部等。平均日发车104个班次,日运旅客7000多人。开辟客运路线37条,其中省际路线2条。与山东济南、山西高平通客车。省内与郑州、安阳、新乡、洛阳、开封、商丘、许昌、周口等城市通客车。
【焦作市邮电局】 位于焦作市民主北路、解放西路交叉路口.1905年,清政府在焦作设立电报局,1914年焦作邮政支局升为邮政局。1946年焦作中华邮政局、焦作电报局分别由焦作交通局、太行第四军分区接管。1948年10月焦作解放.设邮政局、电信局。1952年7月邮政局、电信局合并为焦作邮电局。1956年增办电报汇款。1957年开办机要通信业务。1979年增办国际包裹业务。1982年开办集邮业务。1978年建成邮电大楼,同年10月开通2000门市自动电话。1986年元月开通全省第一家省到地市的960路微波通信。1987年元月开通长途全自动电话,成为全省进入长途自动网最早的地市之一。主要业务为:国内外信函、国内外包裹、国内国际电报、电汇、用户电报、用户传真、邮政储蓄、长话特快业务。1987年辖修武,博爱、武陟、温县、孟县、沁阳、济源7县(市)邮电局,邮电局所116个。服务面积5982平方公里,服务人口315万人,在全省各市、地中首先实现了县县有自动电话。
【黄河航道】 河南境内黄河,自豫陕交界的杨家庄至台前县的张庄,长784公里。古代黄河通航早有记载,因黄河多泥沙,易淤易决、易徙,河面宽,河槽不固定,流速大,航行困难。杨家庄至三门峡段长123公里,两岸临山,航道固定,枯水期河道宽250~300米,水深1.2~2米,洪水期河道宽800米,最大流速5米/秒,可以常年通航。三门峡水库大坝因未建过船设施不能通航。三门峡至渑池南村91公里流经山谷,石滩多,水流急,基本上不能通航。南村至郑州铁路桥195公里,因河岔多,水流分散,可季节性通航。铁路桥至张庄392公里,河道宽窄悬殊,窄处只有200米,宽处达600米。常水位时水深0.7~1.5米,可常年通航。
【黄河双体渡轮】 1981年9月开始由河南省航运部门自行设计制造的一种汽车渡轮。总长33.16米,宽15米,型深1.4米,设计吃水0.8米,主机功率380马力,时速17公里,排水量190吨。因船型宽可装卸4吨载重汽车10辆,载客120人。这种双体渡轮在黄河上共有"柳园号"、"开封号"、"宋都号"、"兴灵号"4艘,分配在柳园、东坝、北坝、灵宝老城4个公路渡口,担负渡运业务,对沟通黄河南北交通起到较好作用。该轮荣获交通部1984年度内河运输优秀船型设计表扬奖、省交通厅"六五"期间交通系统科技成果三等奖。
【黄河三门峡渡口】 历史上著名的黄河渡口一与对岸茅津渡口沟通,是豫晋之间的交通要道。渡口建有斜坡式三级码头一处,水深在黄河水位涨落时虽然不同,但渡船都能安全停靠,汽车上下船不受影响。有公路可使三门峡市公共汽车直达渡口岸边。对岸运城方向来的车辆,由太(原)茅(津)公路抵达茅津,旅客,车辆过河风雨无阻,极为方便。该渡口的渡运过去长期使用木帆船,靠人力、风力摆渡,1960年始用拖轮带木船进行客货渡运。1979~1983年间,先后建造了木质一钢质汽车渡轮3艘,使渡运量猛增。目前,每年可渡运旅客28万人次,货运量20万吨,汽车1.6万辆。
【黄河柳园口渡口】 位于开封市北郊12公里处的黄河岸边,是南北交通的重要渡口,缩短了豫东开封、商丘所属。各县与豫北新乡、安阳所属。各县交通往来的路程。1951年11月,柳园El建立渡口管理所,对渡口运输加强了管理。1958年以前,渡运为木帆船。1958年9月4 日,黄河第一艘机动船"红旗号"投入柳园口渡口运输。1981年9月以后又建造"柳园号"双体渡轮1艘,及其它机动船6艘,渡运全部实现机动化。 不仅旅客能安全迅速流河,各种客车、载重汽车的渡运也畅通无阻。该渡121每年渡运旅客35万人次以上,汽车万余辆及大批自行车、架子车,还有货物3万吨。渡运收入最多曾达60余万元。开封黄河大桥建成后,渡口停止使用。
【鹿邑船闸】 涡河上鹿邑县付桥拦河大闸处的过船设施。涡河系渠化河道,但鹿邑付桥拦河大闸于1981年建成后,未配建船闸而无法通航。经省航运管理部门调查分析、论证,报经上级批准修建船闸。交通部和河南省共投资1100万元。由湖南省港航设计院设计,经工程招标,由河南省水利施工总队于1986年11月开始建设。1990年2月通过竣工验收,被评为优质工程。该船闸闸室长100米,宽12米,闸门宽12米,一次可通过百吨级船6艘,年货运单向通过能力为180~202万吨,可使我省煤炭、农产品等由涡河向华东各地输出。
【鹿邑付桥】 位于省道商丘至留福公路线上,跨越涡河。桥长94.7米,桥高20.66米,桥净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0.75米。桥型结构上部为2孔净跨30米空腹式三铰砖拱,拱轴采用悬链线型,拱圈为等截面。主拱圈厚0.86米,拱矢高7.5米,拱矢度1/4。下部结构桥台为110号混凝土基础,桥墩为140号钢筋混凝土基础,以人工开挖基础。设计荷载汽车-13级。拖车-60级。1961年1月2日开工,同年8月20日竣工。
【淅川滔河桥】 是民办公助修建的一座大跨径公路大桥,位于县道上集(淅川县境)至仓房公路丹江水库上游处。为3孔跨径43米箱形薄壁拱桥,全长155米,桥面净宽7米,人行道2×0.75米,桥高11米,重力式墩台,设计荷载汽车-15、拖车-80级。由淅川县滔河公社(乡)组织修建,淅川县公路段指导施工,1975年10月开工,1979年3月建成。该桥沟通淅川县丹江水库南岸各乡,还可通往湖北省十堰市。
【硖石驿隧道】 位于陇海铁路杨连弟至硖石驿车站(陕县境内)问。隧道有两座,一在上行线,中心里程791公里加551米,全长1803米;一在下行线,中心里程79l公里加576米,全长1830米。上行线隧道建于1922年。1923年竣工。洞内线路为直线,坡度2‰,穿越山体为灰岩、安山岩和砂砾岩。断层处石质破碎,裂隙水丰富。1965年进行整治,1982年郑州铁路局进行扩限改建,全部混凝土衬砌。下行隧道由铁道部第四设计院设计,第六工程局1956年12月旌工,1958年11月完成,1960年6月通车。洞内线路为直线,坡度为4.3‰。
【偃师伊河桥】 位于国道310线偃师县城以南伊河上,是当时全国第一座跨径达50米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梁。为12孔不等跨T型梁,其中3孔鱼腹式薄腹预应力T梁,净跨50米,9孔T梁净跨20米,全长362.1米。桥面净宽7米,人行道宽2×0.75米。下部结构为钻孔灌注桩,双柱式桥墩,框架式桥台。设计荷载汽车一13.拖车-60级。由省交通局勘察设计院设计,省交通局第三工程队施工,1970年3月12日建成,是全省历年来大跨径桥梁中用料省、造价低的一座。
【郾城澧河桥】 位于国道107线郾城澧河上,为3孔跨径31 6米钢筋混凝土钢架拱桥。全长110.8米。桥面净宽9米,是全省最早设计施工的钢架拱桥。该桥上部结构为斜腿钢架拱,净跨30米,拱矢度1/8,拱架截面为四肋三板,两侧置悬臂板,微弯板拱矢度1/14,拱肋采用卧式整体预制。下部构造为重力式u型桥台,片石混凝土基础,浆砌片石台身。桥墩为钻孔灌注桩基础,双排6根桩,桩径1.2米,桩长20. 5米,框架式承台,人字架墩身。设计荷载汽车一加,挂车一100级。由原许昌地区公路总段设计施工,1979年2月开工,同年12月建成。
【清代河南驿路】 清代河南的驿路,以开封为中心,东至安徽宿州五百三十里,分九驿;南至湖北应山县境七百八十里,分十一驿;西南至湖北襄阳县境七百四十五里,分十二驿;西至陕西华阴县境九百里,分十五驿;西北至山西泽州府境四百二十五里,分七驿;北至直隶磁州境三百八十里.分七驿;东北至山东曹州境二百里,分口驿。
【清代河南驿站】 清代河南的驿站分四等:一等设在极重要的交通要道,有3l处;二等设在较重要的地方,有25处;三等设在稍重要的地方,有15处;四等设在偏辟的地方,有48处。由驿传道统一管辖。如驿站设在州或县城内,则由州、县官兼管;不在城内的,设驿丞管理。各驿站墙上用很大的白字书写县名和驿站名。递送公文的速度一般公文为日行三百里或四百里,紧要公文每日五百至六百里,若遇军情急迫或河工抢险则要日行八百里。据载,乾隆二十九年河南有驿马3803匹,驿夫6796名。
【清济黄桥长途汽车公司】 1922年由河南省议员郭平、郑勉斋集资15万元创办,公司名称取清化镇、济源县、黄河铁路桥、校尉营4地名的第一个字组成。有汽车8辆,其中客车4辆。经营路线3条:清化镇至沁阳县,济源县至黄河铁路桥,校尉营至清化镇。雇有修理技师2人,司机和助手16人,护路警察80人,养路工60人。客运票价:校尉营至沁阳每人银元0.8元,济源县至黄河铁路桥每人银元1.5元。为当时河南较大的汽车公司。
【渑池黄河索道桥】 位于渑池县陈村乡白浪村,北与山西省曹家川相接,沟通新安与山西夏县公路。为单孔跨径438米,柔性钢索结构。行车道宽4米,设计荷载按全重10吨汽车间距50米通行,全重15吨汽车按问距80米通行。大桥结构采用6W(19)—38一170l级光钢索,共计76根,其中桥面索36根,稳定索40根,设置抗风索各11根。是人民解放军工程兵部队在河南省黄河上修建的第二座索道试验桥,也是全国最大跨径的索道桥。其结构比新安黄河索道桥有了较大改进。一是南岸锚碇由卧式改为地下墙拉式,结构简单,施工方便,便于撤收;二是增强桥梁稳定性,分别采用稳定索和抗风索;三是采用螺旋千斤顶调整钢索矢度,提高调索速度和质量。1985年4月11日建成主桥,两岸引线完成后,于1986年7月28日正式通车。
【鄂豫皖苏区红军电台】 是河南革命根据地及红四方面军的第一部电台1931年12月22日,红四方面军进攻黄安(今湖北红安),全歼突围之敌,活捉敌六十九师师长赵冠英,缴获15瓦电台一部。鄂豫皖中央分局和军委领导徐向前同志当即决定,在鄂豫皖中央分局首府新集(今新县)城南钟家畈架设电台。1932年春,利用这部电台首先与中央苏区(江西)沟通联系,接着又与湘鄂赣、湘鄂西苏区取得联系。为被封锁的各个红军苏区之甸架起了"空中桥梁",在当时极端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现电台遗址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