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 黄河·三 画
水利 黄河·三 画

    【马仁陂】 即现在的华山水库,又称羊册湖。位于泌阳县城西北40公里处的羊册乡境内。汉元帝时南阳太守召信臣创建。建成后又挖堰修渠,陂堰相通、渠沟纵横,形成类似"长藤结瓜"式的水利工程.充分发挥了灌溉效益。《水经注》载,马仁陂水面达百顷。西晋时期,杜预比照遗址修复了马仁陂,南北朝时沈亮又主持修治。到五代十国时期,由于诸藩混战,马仁陂也随之荒废。宋代唐州知州赵尚宽再次修复马仁陂,并鼓励采取民办水利的形式修建支渠,灌溉田地达万余顷,还垦辟了许多荒地,使本地流民返归家园,外地流民亦纷至沓来。元代大德元年(1297年),马仁陂倾废,大德六年(1302年),邑令程中贤又对马仁陂及其支流进行修复,使灌溉效益得到很好发挥。到了明末清初,马仁陂逐渐荒废。建国以后,在马仁陂废址上兴建了华山水库,使这一古老水利工程焕发了青春。
    【广济渠】 古代水利工程。①唐以通济渠改名。分东西两段:西段自今洛阳市西起,东循阳渠故道由洛水入黄河;东段自板渚(今荥阳县北)引黄河东南行,经今开封市及杞县、睢县、宁陵、商丘、夏邑、永城等县,又东南经今安徽宿县、灵壁、泗县和江苏泗洪县至盱眙县注入淮河。时又称其西段为漕渠和洛水,东段为汴渠或汴水。北宋之后,南宋与金划淮为界,此渠不再为运道所经.渐湮废。②元中统二年(1261年)开凿,起自济源县东北沁口,堰沁水人渠,东南至今温县东注人黄河,溉田三千余顷。此后屡有修治。③明景泰五年(1454年)由徐有贞主持开凿,以引水济运,西接黄河、沁水,东经今浚县,濮阳、范县,至今山东阳谷县东南入会通河,弘治后废。
    【大功灌区】 原名红旗灌区,是1958年兴建的大型引黄灌区,因位于封丘县西南的大功村而得名。前塑由于大引大蓄的结果,涝碱灾害严重,于1962年停灌。1973年以来,因连续干旱又逐步恢复改建了灌区。该灌区西起原阳县界,东到天然八支排,南临黄河大堤,北至天然文岩渠,总面积313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31万亩。渠首大功闸系开敝式钢筋混凝土结构,1977年改建后设计引水流量210立方米/秒。灌区另有4个较小的引水口:于店闸,引水流量10立方米/秒,司庄、陈桥、曹岗3处虹吸,设计流量均为6立方米/秒。灌区有引渠3条,总干渠1条,干渠4条,天然渠是灌区内的主要排水河道,但由于引黄退水和黄河的顶托,淤积严重,排水能力较低。
    【大功分洪工程】 位于黄河北岸封丘县的大功村南临黄河滩面,距京广铁路桥约80公里,是防御黄河特大洪水的分洪口门之一。原拟黄河秦厂站出现36500立方米每秒洪水时,在大功分洪6000立方米每秒,秦厂站40000立方米每秒时,在大功分洪10500立方米每秒。1956年兴建此工程时,设计分洪水位81.00米(大沽),水头3米,口门宽1500米,设计溢洪堰护底工程(顺水流方向)长40米,顶高程78.00米,堰身置于堤前100米。1956年4月29日开工,7月4日完工。1985年国务院确定:"当花园口站发生30000~46000立方米每秒特大洪水时,除充分运用三门峡,陆浑、北金堤和东平湖拦洪滞洪外,还要运用大功临时溢洪堰分洪5000立方米每秒。
    【大樊堤防险】 黄(沁)河重要堤防险工。位于武陟县城西10余公里的沁河左堤上,桩号59·300~60.800,计长1500米,有石垛、石护岸共42座,是经常靠河的重要险工。该险工创建的确切时间尚未见到记载,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河督张鹏翮曾说,沁堤多为民修民守,惟大樊等处险要工段为官守。据此证明大樊险工至少约有280余年历史。该险工堤段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有决口记载,到1947年决口近20次。1947年,大樊险工决口后国民党政府不加堵塞,任其泛滥,直到1949年春在人民政府组织领导下才堵复了决口,计费100多万斤小米。
    【三门峡水库】 黄河中游干流上以防洪为主、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三门峡市(河南省陕县和山西省平陆县之间),控制黄河流域面积68.8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91 4%。三门峡工程是1954年黄河规划选定的第一期工程之一,也是在黄河干流上修建的第一座水库工程。自1957年4月开工,1960年9月基本建成。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自1960年9月水库蓄水后,泥沙淤积严重,未能实现规划的兴利目标。以后改变水库运用方式,并于1965年后经过两次改建,使水库淤积问题逐步缓和,淤积上延得以控制,从而发挥了防洪、防凌、灌溉、发电和供水等综合效益。截至1989年底,产值已相当于工程总投资的一半以上。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周恩来总理亲临工地,召开现场施工会议,研究解决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门峡水文站】 位于三门峡市大安乡,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大坝附近。设立于1951年,原为水位站,1953年改为水文站。在其上游原有一陕县水文站,位于原陕县县城北关村,设立于1919年,是黄河上设立最早的水文站之一。三门峡水库建成后,该站由于处在水库淹没区而于1959年6月撤销。三门峡水文站上距河源4439公里,下至河口1000多公里,集水面积68.8万多平方公里。陕县水文站水文资料系列较长,控制了黄河流域90%以上面积,其水文数据代表着黄河的水文情况。三门峡水文站控制三门峡水库的出库流量,为下游防洪、防凌和兴利提供依据。
    【三门峡市水利水保局】 原名三门峡市水利局。成立于1986年4月11日。1987年5月,更名为三门蛱市水利水保局,位于三门峡市崤山路中段,职工21人。
    【三义寨引黄闸】 大型引黄闸,一级水工建筑物。位于兰考县三义寨村黄河大堤前滩地上,开敞式混凝土结构,共6孔,每孔高8米,宽12米,闸身长21.5米,钢质弧形闸门,设计引水流量520立方米每秒,1958年8月14日建成。原设计在黄河故道可蓄水43亿立方米,灌溉豫东开封,商丘及山东菏泽3个专区的20个县,农田1980万亩,放淤改土15.6万亩。经过16年的运用,黄河淤积导致闸前防洪水位抬高1.7米。由76 00米升至77.70米,闸门稳定性降低。1974年进行改建,至1976年12月竣工,改建后引水流量为300立方米每秒,为兰考、杞县、开封和商丘地区及山东东明县的灌溉和改土服务。
    【兰花间水文自动测报系统】 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流域面积41615平方公里,是黄河下游洪水主要来源区之一。该区间距下游近,洪水来势猛,预见期短,使防洪常处于被动。为了争取延长洪水预报期,1980年使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拨款,在黄河三花间安装实时遥测洪水预报系统,主要手段是通过无线电快速发送水雨情数据,经电子计算机收集处理后,发布洪水预报。该系统建成后,能在15分钟内完成一次产汇流和洪水演进计处,作出花园口站的洪水预报,可将黄河    花园口的洪水预见期由7~13小时增加到16~20小时。该系统控制三花间流域面积2.80万平方公里,以郑州为预报中心,郑(州)三(门峡)微波线路作为数据传输干线,由陆浑、洛阳、郑州3个数据收集站,207个遥测站构成。该系统计划分两期完成,1985年完成第一期工程,并开发了具备较强功能的数据收集和预报软件,在防洪中发挥作用。该系统已列人世界实验室计划和水利部遥测设备国产化项目,全部工程在1990年建成。
    【小浪底水库】 黄河中下游分界处待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孟津县黄河最后一个峡谷段的出口附近。处于黄淮平原西部,控制流域面积694155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92.3%,是一座以防洪、防凌、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的水库。该水库建成后。配合已建的三门峡、陆浑、故县水库运用,可拦滞大量洪水,保证下游的安全,是黄河下游重要的拦洪工程。小浪底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工作从1953年起已进行了30多年。搜集了大量第一性资料,经过多次论证和可行性研究,1991年4月,被列入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确定"八五"期间开工修建,1991年9月1日,前期工程开发。
    【小浪底水文站】 位于盂津县马屯乡小浪底村,设立于1955年。上距河源4568公里,下至河口890多公里,集水面积69.4万多平方公里。该水文站控制了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的88.1%,位置十分重要,测验资料对小浪底工程的建设及下游的防洪和水资源利用郡有重要的作用。
    【土工织物坝】 利用土工织物作防冲护岸工程是近代的一种新兴科技,80年代以来,我国长江、黄河始有利用。它的结构是先将土工织物布,即常说的化纤布,按设计长、宽尺寸用船铺在坝前或护岸前冲刷的位置,然后上压密集的∮0.55米的装沙土的土工织物袋,名目长管袋土工织物排。另一种压砼块,块上下左右用钢筋环扣联结起来,叫砼块铰链式沉排,此为水中施工。再一种是旱地施工,将土工织物布置于地下水位以下1米处,上压铅丝笼块石厚0.7~1米,一般的压重(浮重)以200公斤为宜,在排尾修起护岸或丁坝坝基,即可抗御洪水,自然下沉1:2坡或更缓些,必抢险,它代替了过去的柴排,自1988年以来,河南黄河已在封丘禅房、大功。中牟九堡下延坝。柳园口39坝接长坝,马庄尾端下延潜坝上均作了土工织物塑,经过近四年的洪水冲刷考验,情况良好,未发生问题。它为黄河下游修坝不抢险革新了局面,运用了新型材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