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
1949年

10月

【制定剿匪方针任务】 3~14日,河南军区召开各师、旅、分区、警备司令员会议,总结剿匪工作,讨论今后剿匪工作方针、任务,要求开展群众性剿匪运动,彻底完成剿匪反霸的历史任务。
【省委关于召开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的指示】 5日,省委发出《关于召开县和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的指示》。18日,发出《关于在3万或近3万人口城镇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指示》,要求各基层人民政府认真听取各阶层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密切政府与群众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
【省电信指挥局成立】 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军区联合决定:将河南省电信管理局和河南省军区电话总局合并,成立河南省电信指挥局,对全省电信通讯实行统一管理。
【省委召开群众工作会议】 11~25日,中共河南省委召开各地委、重点县委负责人参加的群众工作会议。总结交流开展群众运动工作的经验,讨论开展群众运动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方法。会议指出:全省大约50个县、700万人口的地区开展了反霸清算的群众运动,2万余名干部投入这一运动。为使全省反霸清算的群众运动,有领导、有秩序、有步骤地迅速发展,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群众运动的方针、政策和任务。
【围剿伏牛山潜散匪特】 月初,为彻底消灭伏牛山区的潜散匪特,河南军区重新调整部署,命陕洛工委统一指挥第五十八军一七三师、第四十二军一二五师、警二旅四、五团等部队,以栾川的黑峪为中心组织会剿。11日,各部队以铁壁合围战术,向匪纵横扫荡,反复清剿,匪遂分散隐蔽。军区各部队带领民兵逐山逐洞严密搜捕,半月内即歼匪600人。将多年残害群众,称霸卢氏、栾川的匪首(团长)李腾蛟及其副团长杨麟阁生擒,另一匪首张金升和残部百余名缴械投降。匪新三师师长谢泽民、南召保安团长王立敬、灵(宝)阌(乡)副指挥官王二旦、暂四师副师长刘茂亭等或被活捉、或被击毙、或困饿而死。伏牛山区股匪全被消灭。
【1949年冬至1950春经济工作方针】 11~25日,河南省工商厅召开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会议肯定,5个月以来,河南先后与华北、东北、华东等地开始建立了贸易关系;省内城乡经济往来开始恢复;工商业户迅速增加,经济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会议确定了1949年冬至1950年春的经济工作方针,决定大力恢复与发展贸易,加强交通运输,沟通城乡物资交流,促进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鉴于河南土改刚开始,开展大规模农业生产和工业建设还不可能,会议确定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工作中心应以商业为重点,大力恢复经济。会议决定组建合作总社,15日合作总社成立。17日,省政府作出《关于工商贸易合作机构及工作关系的决定》,决定调整不合理的工商贸易机构,加强地区、县工商机构,以更好地恢复发展工商业。
【围剿豫南残匪】 28日,潢川地区之匪以大别山为巢穴,流窜于鄂豫皖边及洪淮河两岸。平川地区的散匪经上半年重点清剿已大部歼灭,但山区未受到打击。其中有几股匪因受匪"鄂豫皖人民自卫军"总司令汪宪的加封官职而非常嚣张。随着国民党正规军的全线溃败,蒋介石对大别山匪特的支持更为频繁。当河南军区部队开始进剿匪特,国民党"国防部"曾两次派飞机向其空投枪弹、装具、电台及报务人员,同时又经海道派来大批特务。经过七、八、九三个月围剿,迫使匪20余股共520余人投降。流窜到商城地区的冯春波股匪,在一二六师及新县、光山两县大队连续追剿下,纷纷溃散隐蔽,河南军区各部队立即分散搜山清剿。10月28日在望儿寨密林中将冯春波残部围歼,活捉匪第一支队司令冯春波。匪潢、罗、新、商4县指挥官陈赞民、国民党光山县长陈光华及匪团长李鸣之、张继武等重要匪首30余人先后落网。匪第三支队司令吴砚田、团长吴伯祥等缴枪投降,12天内共毙俘440余人。
【建国初期的中共河南省委(1949.10~1952.11)】 1949年10月以后,张玺仍任省委书记,刘杰任省委副书记,张玺、刘杰、杨一辰、吴芝圃、陈再道、毕占云、裴孟飞7人为省委常委。1950年8月,刘杰调中央工作。11月11日中共中央任命吴芝圃为省委第一副书记,杨一辰为省委第二副书记,裴孟飞为省委第三副书记。委员有:
张 玺 刘 杰 杨一辰 吴芝圃 陈再道 毕占云 戴季英 文建武 裴孟飞 赵紫阳 于一川 王国华 赵文甫 牛佩琮 刘铭榜
孔庆德 张力之 杨尉屏 李定灼 吴 皓 齐文俭 史向生 赵武成 李福祥 李中一
【裴孟飞】 (1908~1972年),原名裴鸿昌,字志庵,山西灵石县人。1933年夏参加"反帝大同盟"。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考入北平大学法商学院经济系。1937年春任北平市南区区委书记。后曾任中央晋中特委书记、太南特委书记、太岳区党委宣传部长、副书记兼军区副政委。1948年6月任中共豫西区党委副书记。1949年,主动要求下基层工作,任许昌地委书记。同年11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长。1950年3月以后任省土改委员会主任、省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书记、省委第三副书记、第三书记等职。1953年2月调任中南局常委兼组织部长。1954年底调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1956年任中共中央财贸部副部长。1958年调任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他在省委召开的三级干部会议上,果敢地揭露了山东省存在的问题,并通过陈云向党中央反映了山东的真实情况。中央调拨了大量救灾粮,控制了灾情的发展。1962年10月调任甘肃省委书记处常务书记,提出了一些发展农业的合理建议被省委采纳,1964年甘肃省粮油肉的产量都有了大幅提高。在"文化大革命"中,裴孟飞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刘(少奇)邓(小平)在甘肃搞反革命政变的第二套班子总头目",被开除党籍和公职,遭非法逮捕。1972年2月24日含冤逝世,终年64岁。1977年10月,中共甘肃省委在兰州举行隆重追悼大会,为裴孟飞彻底平反昭雪。

11月

【换发新钞票】 3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布告,自即日起,以人民币为计算单位。并以人民币1:3的比价,定期收回中州钞票。1949年3月10日发行人民币以后,中州币以3:1的比价同人民币混合流通。河南省境内仍以中州币为记账单位。
【陇海铁路修复】 7日,陇海铁路洛阳至潼关段修复通车。至此,陇海铁路海州至宝鸡全线修复通车。
【平抑物价】 11~17日,省内掀起第三次物价大波动,市场物价迅速上升。省人民政府命令各级人民政府放手抛售粮食、食盐、纱布及杂货,但涨风仍未制止。此前1~2月、5~8月省内已掀起二次物价大波动。19日,省人民政府令税局加紧征收营业税,银行停止贷款、收回到期的放款,各地物价涨势减弱。
【优先重工业建设政策】 1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发《关于重点建厂和整理现有公营工矿的决定》,决定首先发展郑州动力,积极恢复煤矿生产。
【新设西峡县】 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决定设置西峡县,归南阳专署管辖。
【土地制度改革运动】 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极不合理。河南和全国广大农村一样,占人口极少数的地主占有大量耕地,他们不劳而获,残酷剥削农民,农业生产力低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据原许昌地区襄城、郾城、长葛、许昌、鲁山县土改前各阶级占有土地情况分析:占总户数约8%、总人口约10%的地主、富农,其所有耕地占总面积的45%,人均10~19亩;而占总户数和总人口60%左右的贫雇农,只占耕地总量的15%,人均1.17亩,约等于地主、富农人均土地的9%。又如沈丘、鹤壁、西峡、鹿邑、扶沟、项城、通许、南召、新野、商水、方城、太康、息县等15个县的33个乡43个村的调查,其中54户500亩以上的大地主,其人口704人,占有耕地19.99万亩,人均284亩,还有大量的房屋及生产资料。为彻底消灭封建土地剥削制度,自1949年冬开始,黄河以南的87个县,先后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并先后组织了9.75万人的土改工作队深入广大农村开展工作。为取得经验,秋季曾在许昌地区的鲁山、襄城、叶县、临汝等县进行土改试点。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中共河南省委于9月10日公布了《关于河南省土地改革方案》。其基本方针政策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生产";以村为单位,重新分配土地,采取"中间不动,两头平"。整个工作分两个阶段八个步骤进行:两个阶段是反霸清算之后,土改分两步走,先没收地主土地财产,后征收旧富农多余土地财产。八个步骤是:①宣传土改、调查情况;②整编队伍、整党整干;③诉苦划阶级、发动土改斗争;④没收并分配地主土地财产,以村为单位分配,以乡为单位调剂;⑤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复查漏网地主;⑥健全村组织、健立区乡人代会;⑦发土地证、确定产权;⑧转入生产。
  根据河南省土地方案,冬季进行第一批土地改革的县有郑县、成皋、洛阳、禹县、临汝、伊阳、襄城、郏县、宝丰、叶县、鲁山等11县。
  1950年2月7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的《河南省土地改革条例》颁布实施。该条例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房屋、农具、粮食,征收旧式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后,应给地主留下同样一份土地和生产资料,不能对地主、富农扫地出门。坚决保护包括富裕中农在内的中农利益,使他们的土地财产完全不动。对地主和旧式富农埋藏地下的金银财物不究不逼,并允许其投资工业、农业和商业。对地富之工商业及其相连的土地财产,准予合法经营,不得侵犯。慎重而正确地划分阶级,分清地主、富农与农民的界限,严禁乱打乱杀。20日,中共河南省委发出《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决定》,要求各级党委认真贯彻执行《河南省土地制度改革条例》,全党动员、集中精力,在1951年春耕前完成土地制度改革任务。之后,中共河南省委又针对黄泛区的特殊情况,制定了《关于黄泛区土地改革方案》、《关于黄泛区土改方案的若干说明和补充规定》和《关于黄泛区农村划分阶级成份的补充规定》。"黄泛区"(1938年国民党以水代兵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水淹没的豫东和豫中20个县区。1947年黄河改归原道后,近10年黄水退去,留下的广漠荒凉的故道和两岸地区)荒草没人、无路、无村、无房,人们从外逃的求生地陆续还乡,开垦荒地,维持最简单的生计。黄泛区土改的特殊政策主要内容是对受灾严重地区执行谁开荒、谁耕种、谁所用,余缺调剂。
  按照《河南省土地改革条例》,1950年春进行第二批土改的有开封、荥阳、巩县、孟津、新安、商丘、睢县、长葛、鄢陵、许昌、临颍、淮阳、郾城、南召、舞阳、项城、上蔡、西平、遂平、方城、内乡、平舆、汝南、南阳、新蔡、确山、正阳、唐河、新野、潢川、光山、新县、陈留等33个县。冬季又开展第三批的有虞城、夏邑、宁陵、柘城、考城、兰封、民权、杞县、通许、太康、扶沟、尉氏、中牟、洧川、新郑、密县、登封、偃师、伊川、宜阳、嵩县、渑池、洛宁、栾川、陕县、灵宝、阌乡、卢氏、夏邑、沈丘、西华、商水、西峡、淅川、镇平、邓县、泌阳、桐柏、息县、固始、商城、罗山、信阳等43个县。还有开封、商丘、洛阳、周口、漯河6个市郊区。在进行第三批土地改革的同时,对第一、第二批土地改革的大部地区进行了土改复查。1951年冬至1952年春又对第三批土地改革区进行了复查。至此,全省土改结束。1952年12月12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对黄河以南地区发出《关于胜利结束土地改革开展民主建设的指示》。
  全省参加土地改革的农民706.2万户,3800万人。共没收、征收地主、富农土地4300万亩,占全省土地总数的39%,有1938万多人分得了土地,占全省总人口的60%,平均每人得到土地2.2亩。还分房屋470万间、耕畜45万头、农具550万件、粮食3亿多公斤。广大农民已组织起来,建立了强有力的农民协会和青年、妇女、民兵等组织,政治上翻身作了主人,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并积极学文化、办冬学、办夜校,开展扫除文盲工作。

12月

【省劳动局成立】 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劳动局成立。
【新建及内迁工厂优待政策】 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新建及内迁工厂优待办法》。规定:自1949年7月1日起,新建及外地迁至河南省开办使用机器动力的工厂,经人民政府登记备案后,在贷款、供电、使用土地等方面给予优待。此后,陆续有无锡新毅纱厂、上海利民、信和纱厂迁至郑州,有纱锭1.1万枚。无锡天同和锦新两个厂迁至开封,共有纱锭7360枚,组建归并开封纱厂。同时,上海诚德纺织厂和无锡公泰纱厂迁至新乡,组建公私合中原织纺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渡荒】 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生产渡荒方案》。是年,全省夏秋两季遭受旱、雹、虫、风、水灾,55个县受灾面积1000余万亩,受灾人口400余万人。《方案》提出生产渡荒的总方针是:密切结合剿匪、反霸清算,大力领导与组织群众生产渡荒。灾荒严重地区以生产渡荒为中心,其他工作均围绕这一中心工作进行。8日,省人民政府召开生产渡荒会议,讨论"生产渡荒方案"的实施意见,并成立了河南省生产救灾委员会。1950年4月初,省政府又拨出了赈灾粮食175万公斤,生产贷粮325万公斤。12月13日省人民政府又拨出生产贷粮2200万公斤,解决灾区人民生产救灾中的困难。同月15日发布《生产渡荒方案》,提出生产渡荒要以群众生产自救为主,以工代赈、社会互助、政府扶助为辅。并对中央救灾委员会拨给河南的70万套防寒衣的发放作出规定。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战胜了灾荒所造成的暂时困难。
【京汉铁路通车】 8日,京汉铁路通车。京汉铁路自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一直中断。武汉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指战员冒严寒日夜抢修,迅速
修复。
【禁烟禁毒】 1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河南省禁烟禁毒暂行办法》。烟毒危害由来已久,祸国殃民,是中国近代史的一大耻辱。早在清末和民国年间,政府虽曾推行过禁烟政策,但实际上禁民不禁官、禁下不禁上,一些军政官吏利用权势大量走私公开吸食。特别是日军侵占河南一些地方后,推行毒化政策,勒令烟土商登记领照营业,规定土膏行按季纳执照税,开封全城烟馆多达48家。日伪省政府规定安阳、汤阴、武安(现河北省)、临漳(现河北省)、浚县、孟县、清化、鹿邑等8县为种烟区,勒令种植罂粟6万余亩。1944年后,又强令襄城、宝丰、鲁山、舞阳、叶县、许昌、郏县等8县种罂粟,所种面积竟占耕地总面积的3/10。并建有加工厂,最典型的是博爱县的"忠河公司",制出大批毒品,分运豫北、晋南销售。周口、漯河两市在日军占领期间制贩和吸食毒品者,分别占全市人口的1/3和1/5。汪伪"和平救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张岚峰、日伪河南省长陈静斋等在汽车、火车上贴上"省公署"、"总司令部"的封条或加盖"禁烟局"的税票,贩运毒品。1943~1945年,张岚峰在其盘踞的鹿邑、淮阳等县,强迫农民种植罂粟,强行收购后制成烟砖,再装汽车由部队押运到徐州、南京、天津、上海销售。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共领导的河南各根据地人民政府采取严厉禁烟措施,规定"严禁吸食毒品,凡私自制造与贩卖毒品者,依情节轻重判处徒刑或死刑"。
  1950年8月,省人民政府颁布《关于禁绝烟毒的命令》。同月发出《关于禁烟禁毒工作的补充指示》。要求"在有政权基础的地区,坚决禁止种植、运售与制造烟毒"。1951年8月,省人民政府根椐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关于"已土改区的禁烟工作,今后一年中要做到无种、运、卖、制"的要求,召开了由省民政厅、财政厅、法院、卫生厅、公安厅、农林厅等单位参加的会议,决定以禁运、禁制、禁卖为主,以城市交通要道为重点,开展禁烟禁毒工作。1952年5月,成立河南省禁毒委员会。6月,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按照全国统一部署,发出《关于开展禁毒运动的指示》,要求全省"有准备地、有领导地、坚决地、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发动一个群众性的禁毒运动,务求彻底肃清、逐步根绝"。各地建立健全禁烟禁毒机构,分两批开展群众性的禁烟禁毒运动。第一批主要是开封、郑州、洛阳、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周口、南阳、商丘等已进行"五反"运动的城市;第二批是各县城及重要集镇。在禁毒运动中贯彻执行"集中一切力量,打击制毒和贩毒分子"及"大案从严、小案从宽;惯犯从严、偶犯从宽;今后从严,过去从宽;主犯从严,次犯从宽;抗拒从严,坦白从宽;少数从严,多数从宽"的方针和政策。1950年10月~1952年10月底,全省共破获烟毒案件12795起,逮捕毒犯5971人,缴获毒品780749两(折合鸦片),各种毒具36447件。基本上扫除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阶级百余年来所遗留的毒害。
【省文联筹委会成立】 11日,河南省文学艺术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
【整顿干部作风】 12日,中共河南省委发出《关于执行〈华中局关于整顿干部作风,纠正农村工作中乱打乱杀错误的决定〉的决定》,要求各级党委坚决纠正乱打乱杀和无政府、无纪律的错误。
【1949~1950年冬春工作安排】 18日,中共河南省委发出《关于今冬明春农村工作指示》。指出:目前河南剿匪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群众最迫切的要求是反霸减租、生产渡荒和土地改革。从现在起,必须以发动群众进行土改作为今后全省工作的中心环节。同时,必须结合进行剿匪反特与生产渡荒。省委强调,此项工作要通过人民代表会议直接布置到群众中。
【剿匪情况】 31日,河南军区公布:河南全境股匪已全部剿灭,散匪大部肃清。主要匪首基本被抓获,剿匪任务基本完成。在1949年7月至12月的剿匪中,据不完全统计,人民解放军在全省人民大力支持、协助下共进行大小战斗1700余次,消灭土匪13.22万余人,缴获各种炮160门,各种机枪934挺,各种枪弹1.1万发,炸药1122公斤,电台39部,电话机430部,骡马654匹。另缴获大烟土5905两及其他大批物资。将河南历史性的严重匪患基本消灭,为全省彻底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和恢复发展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9年河南电力工业】 1949年底河南有公用电厂14座(含装机容量92.5千瓦的西峡水电厂),单机50千瓦及以上的发电设备总容量9340千瓦,占当时全国发电设备总容量的0.5%;年发电量610万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0.14%;全省3.3千伏高压线路不足50公里;年人均电量0.15千瓦时,远低于全国人均8.6千瓦时的水平。电力主要用于个别城镇的照明及部分工业生产,无农用电。
  河南省使用电能,始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当时为修复黄河大堤郑州十堡的决口,从国外购回发电设备一套用于夜间照明。清光绪二十九(1903年),安阳广益纱厂办一发电所,安装470千瓦火力发电机组供纱厂自用。该发电站成为河南境内第一座商办企业自备发电厂。清宣统三年(1911年),开封普临电灯公司安装1台60千瓦发电机组,开创了河南省公用电厂供城市照明用电的历史。1922年巩县兵工厂安装2台1100千瓦发电机组,为全省第一座官办企业自备电厂。1923年郑县豫丰纺织有限公司安装4台发电机组,总容量3500千瓦,为省内发电机组容量最大的电厂。1919年焦作建成2条总长15.3公里的3千伏高压线路。1928年焦作又架设1条3.3千伏线路,成为1949年前全省最高电压等级的线路。1934年全省第一座水电站在内乡西峡口镇建成,安装1台12.5千瓦发电机。
  1936年,河南省有公用电灯公司12家,装机总容量2665千瓦;企业自备电厂19座,装机总容量12709千瓦;全省装机总容量占当年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1.2%,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河南电业兴旺的时期。
  抗日战争初期,巩县兵工厂、郑县豫丰纱厂、焦作中福公司等企业的设备拆迁四川等地,河南省发电设备装机容量仅存7413千瓦。日军侵占安阳、新乡、焦作、开封等地后,强占当地电灯公司和企业自备电厂,增装了总容量为10003千瓦的发电设备,其中1941年在开封安装的1台2000千瓦发电机组为全省最大的发电机组。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日伪所属企业部分发电机组报废或迁往外省。
【1949年河南煤炭工业】 1949年全省煤炭产量为112.68万吨。
  河南煤炭开采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关于煤的记载。两汉时期,宜阳、巩县、安阳、林县等地已开采和利用煤炭。唐代煤炭的加工利用进一步发展,焦作、鹤壁、密县等地大量用煤烧制陶瓷,洛阳一带已有"先烧令熟"的"炼炭"。北宋时期煤炭普遍成为商品,京都开封等地有全国最早的官卖煤炭机构--石炭场。至明清,全省各主要藏煤地区大都已有不同程度的开发,但仍停留在手工开采阶段。河南近代煤炭工业始于20世纪初。1898年英国福公司攫取在河南"怀庆左右黄河以北诸山开矿制铁"的特权,1902年在焦作开办泽煤盛厂。之后,河南民族矿业起步发展,先后出现了安阳六河沟煤矿公司、禹县三峰矿务公司等以蒸汽为动力的近代煤矿。至1911年,全省有煤矿27处,产煤100万吨,1936年增加到319.16万吨,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8.12%,居第五位。抗日战争时期,大部分煤矿被迫停产。1945年,全省下降到73.22万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煤炭生产进一步被破坏。1947年,全省煤炭产量下降到55.05万吨。后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民主政府大力恢复,1949年全省煤炭产量达112.68万吨(河南省统计局资料为90万吨。1950年全国工业普查资料和1958年省工业厅编《1949~1958年历史概况》为112.68万吨)。
【1949年河南机械工业】 1949年河南省机械工业产值3249万元,占当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的9.5%。
  河南省的近代机械工业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河南巡抚刘树棠奏请清庭批准在开封创办河南机器局,制造后膛枪及火药,这是河南省第一家近代机械工业工厂。机器局最盛时有职工2.3万余人,设备500余台(套)。辛亥革命后,河南军政司接管该局,1913年将其改为兵工厂。1912年,北洋政府建立巩县兵工厂,由萨镇冰任督办,从德、法、美等国购置设备。1915~1925年建成动力、炮弹、机器和制枪分厂,占地100万平方米、设备1445台、职工1.2万人,是全国当时四大兵工厂之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该厂迁出河南。1922年冯玉祥督豫,在开封创办平民工厂和贫民工厂,1929年初合并为河南工业总厂,分为铁工、织染、草帽等部。同年秋将铁工部划出成立河南省农具制造厂,生产压井机、水车、弹花机、织布机、锅炉、元车、钻床等。1932年河南机器局并入该厂后有工人195人,设备35台,制造新式农具和工业机器。该厂于日本攻陷开封前迁至南阳后停产。
  1929年,内乡县自卫团司令别廷芳在西峡前寨开办豫西枪炮厂,有职工260人,设备40余台,生产步枪、冲锋枪、轻机枪、炮弹、枪弹和手榴弹等。
  20~30年代,除上述几个工厂外,开封、郑州等地有一些私营小型机械企业(当时工厂法规定:工厂使用马达,工人在30人以上的为工厂)。1935年全省有机械工业企业4家,总资金13.25万元、设备53台(价值1.08万元),职工307人。此外有铁路系统的修配厂,如郑州机务修理厂、电务修理厂、黄河南岸京汉工务修理厂、洛阳机务厂、洛阳汴洛机器厂、道清铁路焦作机修厂等。洛阳机务厂有职工六、七百人,其他各厂只有一、二百人。
  1947年8月,国民政府农林部中国农业机械总公司在联合国救济总署农业复兴委员会的帮助下,在开封创办黄泛区服务站开封分厂,有职工130人,设备50台(套)。40年代中后期,还有军队办的修械所,如张岚峰在商丘、国民党四十军在新乡的修械所。私营机械工业企业中,比较大的有郑州华兴厚、建华、复华铁工厂、开封的老永昌、新乡的维新、安阳的恒昌铁工厂等,大都是手工生产方式,工艺简单,产品大都是旧式农具以及人力或畜力弹花机、轧花机、水车和简单的制烟、纺织机械等。1949年全省机械工业产值3249万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9.5%。
【1949年河南纺织工业】 1949年,河南全省纺织生产能力为纱锭1.7万枚,自动布机42台。
  河南机械纺织工业始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由清政府派员和商业集资在彰德府(安阳市)创建广益纱厂,规模为2万锭,1928年增至2.92万锭。1918年民族资本家鲁连成在武陟县开办成兴纱厂,初建规模为2880锭,1931年增至6480锭,1941年迁至新乡北干道。1918年民族资本家穆藕初在郑县(今郑州市)创建豫丰纱厂,集白银300万两,从美国购进全套纺纱设备,纱锭5.64万枚,国产捻线机5600锭,布机234台。1919年徐友梅等人在汲县创建华新纱厂,始有纱锭1.2万枚,后增至2.2万枚,又增加布机80台。至1936年,河南有棉纺锭11万多枚,自动布机588台。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河南纺织工业最高的生产能力。以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入,河南纺织工业遭到摧残。1938年郑州豫丰纱厂被炸,设备南迁,华新、成兴、广益等厂部分机器被日本侵略军拆毁。至1949年,全省纺织生产能力仅有纺纱锭1.7万枚,自动布机42台。
【1949年河南针织业】 1949年底全省有180家针织手工作坊。其中开封73家,有各种机器225部、从业人员130人。河南针织生产始于1920年。当年在开封南土街开设的中胜号袜子厂有手摇机3台,年产袜子3200打。周口老街开设一富华袜子厂。这两个厂是河南最早的针织手工作坊。20年代,安阳、新乡、开封、郑州等地陆续开设手摇针织小型作坊。
【1949年主要数据】 全省人口4174万。中共党员45545人。完成工农业生产总产值21.02亿元(包括1952年平原省撤销后划归河南省的地区在内,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其中,农业总产值18.73亿元,工业总产值2.29亿元。粮食总产量71.35亿公斤,平均亩产46公斤。油料2.4274亿公斤,棉花总产量6291万公斤,平均亩产9.5公斤,烤烟2284万公斤。原煤90万吨,发电量500万度,棉纱1800万吨,棉布186万米,火柴7000件,卷烟8.3万箱。财政总收入11.455亿公斤粮,上交6.21亿公斤粮,财政支出5.245亿公斤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