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準(1928-2000),编剧、小说家,本姓木华黎,后简化成李準,原名李铁生,曾用名李准,孟津县人,蒙古族。中共党员。1949年后历任河南省文联作家,中国作家协会河南分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第四届主席团委员、第五届副主席,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常务理事,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
李準是中国农民最熟悉和热爱的作家之一。1953年因为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触及防止翻身后的农民两极分化这一尖锐问题,受到高度重视,中国30多种报纸、10多家刊物加以转载,从此一举成名。之后共发表50多篇小说,近20部电影文学剧本、两部散文集。在现代中国文坛上,李準是同时在小说和电影两条战线上作战并取得比较突出成就的作家。
李準上中学时,因家里无力供他上学,便到洛阳一家盐号当学徒。盐号附近有一书店,他常到书店去看书,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也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
1944年,回乡务农,并参加镇上一个业余剧团的演出。开始学习编戏。1948年,洛阳解放,李准参加了工作,在洛阳市银行当职员。后调洛阳市干部文化学校做语文教师,其间,仍继续他的写作。
1953年,他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工作,成了他的成名作,发表后被毛泽东主席加编者按在全国近50家报刊转载。
1954年,李準参加了文化部电影局举办的"电影剧本讲习班",同时,调到河南省文联,成为专业作家,由于他对农村生活十分了解,因此写出了不少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好作品,如《李双双小传》、《耕云记》、《两代人》等。
1956年,他开始创作电影文学剧本,他的第一部作品是《老兵新传》,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乐观、豪迈、主动要求到北大荒去发挥余热的老兵战长河的形象,搬上银幕后,很快就受到观众好评,在1959年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银奖。接着,他又创作了《小康人家》、《李双双》、《耕云播雨》、《龙马精神》等十余部电影剧本。尤其是《李双双》,他将李双双这个性格泼辣,大公无私,见义勇为的农村妇女和孙喜旺的老实忠厚、心地善良、明哲保身描绘得生动自然,加之张瑞芳和仲星火的清湛表演,该片已成为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李準因此获得1963年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编剧奖。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他受到冲击,被下放到河南省西华县,这里是黄泛区,老百姓有讲不完的故事,这些故事深深地感动了他,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激励他再一次拿起笔于1975年完成了电影剧本《大河奔流》的创作。他改以往的微观写法为宏观写法,把人物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斗争中描绘人物坎坷多变的命运,这个剧本也是李準创作上的一次突破,虽说剧本受当时环境的影响,在人物塑造上有些拔高,情节上有些一般化、概念化,但对于作者在思想上、艺术上的成绩仍应肯定。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李準先后创作、改编了电影剧本《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双雄会》、《失信的村庄》、《大漠紫禁令》、《清凉寺的钟声》、《老人与狗》等,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被称为"立体的流民图",1985年获茅盾文学奖。丰富的生活经验,坎坷的命运,为作者提供了创作灵感,在他的作品中,人物性格鲜明,情节真实,语言生动,生活气息浓郁,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他善于刻画人物,在他的笔下,李双双、孙喜旺,李麦,郭扁子、李秀芝等都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观众面前,他的才华也得到了很高的评价。除《李双双》获奖外,《老兵新传》、《高山下的花环》都曾获过国内国外大奖。由于文学和电影方面的成就,他既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又是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还是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著有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短篇小说集《李双双小传》、《车轮的辙印》、《夜走骆驼岭》、《农忙五月天》,散文集《情节性格和语言》、《彼岸集》、《森林夜话》,电影文学剧本集《走乡集》,电影文学剧本《大河奔流》、《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龙马精神》、《石头梦》、《双雄会》、《清凉寺的钟声》,《吉鸿昌》(均已拍摄发行)等。
电影文学剧本《李双双》获第二届百花大奖及最佳编剧奖、《老兵新传》(均已拍摄发行)获1952年莫斯科电影节奖,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