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斌,生于1951年2月,临颍县南街村人。现任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临颍县委副书记、南街村党委书记、南街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宏斌出生于临颍县城关镇南街大队,父亲在县里的供销社上班,母亲是个地道的农民。王宏斌高小毕业后回村劳动,19岁时就被村民推选为生产队长,后来在父亲的安排下,到县生产资料公司上班。1974年,面对南街村父老乡亲的期望,王洪斌毅然辞去了稳定的工作,返回了南街村。1977年,王宏斌被推选为南街村生产队党支部书记,他不负众望,带领全村取得了连续两年粮食、烟叶亩产全县第一的好成绩。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暖大地,王宏斌开始为南街村寻找更广阔的致富道路。1980年冬,他带领村干部开着拖拉机,捎上干粮,到新乡刘庄学习取经。在刘庄,王宏斌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没有工业,农民富不起来。经过多方调查,他看到了中原地区农作物丰富的优势,决定围绕这个优势从办面粉厂入手,搞农产品加工业。 建面粉厂的钱哪里来?他提议村干部带头筹集资金,并自报筹集5000元。最终,村干部们东挪西凑,共筹集到3万元,经过10个月的奋战,南街村的第一家村办企业--一座日产20吨的面粉厂终于建成投产。面粉生产出来,销路是个大问题。王宏斌认为,中国的城市中北京最重要,因此,他决定将面粉厂的产品先打进北京。到了北京一家糕点厂,人家一看他一身农民打扮,拿的又是村办企业的产品,根本就不让他进门。但王宏斌并不气馁,他摸清了糕点厂厂长的基本情况。一天,他敲开厂长的门,说明来意,希望糕点厂化验一下南街村面粉的质量。王宏斌的真诚打动了糕点厂厂长,他答应化验一下。结果,经过化验,发现南街村面粉厂的产品比糕点厂用的面粉的产品质量要好。于是,糕点厂就跟王宏斌签订了一份长期的供货合同,北京的市场就这样被南街村人打开了。
从北京回来,王宏斌又看上了办砖厂项目,可办厂至少要30多万,为筹集到资金,王宏斌想出了"指山卖磨"的招儿。所谓"指山卖磨",就是在建砖厂前就搞预售,砖的价格比别处的低一分,先由村干部预购,而且还有"指标"限制。结果越限制要求预购砖的人越多,不到半月就预售出1300万块,建砖厂的资金已足够了。半年后,全县规模最大的砖厂建成投产。在王宏斌的带领下,南街村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建成了两个村办企业,工业产值达到40万。王宏斌带领全村群众走出了富裕的第一步。
1981年,正当王宏斌踌躇满志要为全村群众过上富裕生活大干一番的时候,全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南街村的土地承包给了各家各户,面粉厂和砖厂也承包给了村里的两个"能人"。 然而由于南街村离县城近,有些人在土地承包后,看到在城边上摆个小摊也比种地挣钱多,没心思侍弄土地,甚至有的土地被撂荒。两个企业承包人不履行承包合同,长期拖欠承包金和工人工资,承包人的腰包鼓起来了,群众却没得到一点好处,而且企业接连发生事故,出现一死四伤。村里的路还是那样坑洼难行,小学校舍仍然破旧昏暗。人们缺少了安全感,喂狗的多了,对贼还是防不胜防。更重要的是党支部的凝聚力没有了,村干部说话没分量……1984年元月,王宏斌在一次支部会上坦诚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几年个人承包村里的企业,个人落了钱,群众受了骗,党支部落埋怨。承包只是一种管理办法,但办法不止这一个,如果集体企业不能使集体经济增长,不能让群众得到利益,那还办企业干什么?个人承包不能再搞下去了。党中央一再强调实事求是,我们这样做,正是从南街村的实际出发。"会上,党支部决定:终止承包合同,厂子交回集体经营管理。
收回两个厂子,实际上是收回了两个烂摊子。原承包人搞短期行为,设备破损,秩序混乱,工人情绪不稳,生产难以为继,一时连合适的厂长也找不出来。面对一大堆难题,王宏斌一拍胸脯:"我来当厂长,就不信干不好。"他毅然卖掉了自家养鸡场的鸡,带上铺盖住进了厂子。他在砖厂一住就是几个月,党支部就在厂里办公。他和村干部同工人一起干活,商量解决难题的办法,没日没夜地拼命干。半年过去,砖厂的产量竟相当于过去全年的产量。砖厂的工作走上正轨后,他又把行李搬到了面粉厂,担任面粉厂的厂长,而党支部的办公地点也随他移到了面粉厂。他和支部成员一起堵塞漏洞,理顺财务,公开厂务,消除群众的疑虑,迅速使面粉厂正常运转起来。南街村企业由此起步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1986年,根据南街村的实践,王宏斌又在党支部里提出:对土地负责的责任心不能丢。党支部同意他的提议,很快制订了方案,贴出了告示。首先是要求各家各户把责任田种好管好,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到外面务工经商;二是针对特殊情况,确无能力种好责任田的,可写出申请,经批准后,把土地交回集体,可得到每人每月40斤面粉的平价供应。1986年5月,300多口人自动写了交回土地的申请。1990年土地全部收归集体后,南街村对土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农业投入达280多万元,实现了农田喷灌化,农业机械化。1993年夏季单产930斤,全年亩产1500斤。70多人的农业队伍,只占全体职工人数的1。
围绕王宏斌提出的 "农副产品深加工,现有企业上配套"的指导思想,南街村依靠当地粮食资源,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龙头企业上配套项目,逐步发展粮食深加工,形成了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从而实现了层层增值和良性循环,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先后建起了28家村办集体企业,并成立集团公司,总资产达29亿元,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口十几个国家和地区。1991年,南街村成为河南省第一个亿元村,被称为"中原第一村"。1993年实现产值4.2亿元,利税3800万元。2006年实现产值13亿元,利税7000多万元,村民人均分配6900元。
"南街村的企业已形成一条龙系列化良性循环生产体系,这得益于我们走的集体化道路。"王宏斌说。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南街村积累起了巨大的财富,这些财富并没有集中于个人或少数人手中,而是属于南街的全体村民。这财富当然也就不会用于少数人的挥霍,而是用于为百姓造福。投资380万修起一条35米宽接通107国道的"颍松大道";投资400万盖起三栋教学楼,村民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费用,一律由村里承担;投资3000万兴建村民住宅楼,家具、电器乃至空调一律由集体配发;兴建外工单身宿舍,实行公寓化管理;兴建职工食堂,职工免费吃粮,当然还有图书室、敬老院、露天影院、灯光球场……如今的南街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都市,村中道路全部硬化、绿化、亮化,一年四季生机盎然。被誉为中原大地一颗璀璨的明珠。
南街村的发展更得益于得力的政治思想工作。1984年,刚刚起步时,南街村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人才,这样的情况下,南街村的党组织让群众去干什么,群众不去干,怎么办?王宏斌想到发挥共产党政治工作这个优势,搞起了大学《毛选》、大学雷锋、大唱革命歌曲的三大活动。通过弘扬主旋律,凝聚大家的思想,统一大家的行动,使大家走到一起来,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如今,王宏斌已是掌管十几亿资产的企业集团董事长,但衣装却如以前一样普通,跟普通农民没什么两样。 如果用两个字概括王宏斌心中所想,那就是:群众。20多年来,王宏斌从未想过赶潮流的问题,从收回承包出去的企业由集体经营,收回承包出的土地由集体耕作,到后来一步一步地发展,他所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看群众同意不同意,满意不满意。早在南街村集体经济的起步阶段,在是否用企业的赢利为群众办些福利的问题上班子内部发生了分歧。有些村干部认为,应该把还不怎么充裕的钱用作发展生产的流动资金。而王宏斌的态度坚定不移:"我们办企业的目的是为了全村的群众。企业发展最需要群众的关心支持,而不是流动资金。个人承包的那几年为什么干群关系紧张?因为我们没给群众办实事,现在我们还搞'空手道',谁还相信我们,谁还会跟我们走?"王宏斌说服了其他村干部。1989年初,南街村已经走上了富裕道路,村里有人提议给村干部增加工资。王宏斌却提出村级班子成员的工资都定为250元,发扬"二百五"的精神搞好南街村的工作。从此,这"二百五"的工资标准再也没动过,除此也没有任何补贴和奖金。但南街村村民的福利待遇却是一提再提。王宏斌在南街村实行低工资高福利的制度,村民人均工资只有250~300元,而村民们却享受着14项公共福利,从农户的农业税、各种提留由集体交纳,到吃面、用水、用电、医疗、住房、婚丧嫁娶、孩子入托到大学的一切费用,全由村里承担。目前,南街村村民日常生活中所要自己花钱办的事只有两件,一是买菜,二是穿衣,其他所有的消费全部实行了供给制。他的口号是"让村民富得一分钱的存款都没有"。
作为南街村的当家人,王宏斌的严于律己是出了名的。20多年从来没有多拿过一分钱,从不搞特殊。现在南街村的群众家里全部都是村集体配置的新家具,而他的家中那一套用了10多年的人造革皮沙发,已多处裂开了口子,还露着填充的海绵。尽管他掌管着全村的26个企业,而他的妻子却在又热又累的宾馆洗衣房上班。随着南街村经济的发展,找王宏斌办事、送礼的人也多了,但全都被拒绝或退回。一次,有个施工队负责人悄悄来到他家,送上2000元要求承包一项工程。他严肃地说:"只要你们施工队建筑质量好,不送钱照样可以干;质量差,送钱也白搭。"从此他再也不让人到家里谈工作,有事到办公室去说。南街村原来每年都有个庙会,这是找他办事的人最多的时候,可每到这一天,他就让家人都出去,把大门锁上,谁也别想找到他。
20多年来,王宏斌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牢记党的基本路线,牢记并不懈地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用一腔赤诚塑造出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形象。他先后被授予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当选为中共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代表。王宏斌并没有停下来,他的脚步更坚定、更自信,他要使南街村人过上更舒心、更愉快、更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