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朴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曾任靖国军军法处长、河南警备司令、北伐军宛洛别动队总指挥、北平全国各界抗日救国会常委、河南人民抗日义勇军司令等职,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中为党和人民作出了突出贡献,党赞誉他是"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先锋",是"中国共产党河南早期革命的领导人",是"河南抗日武装杰出的领导人和伟大的民族英雄"。
加入靖国军,讨袁护法
张之朴(1895-1945),又名张玉昆、张予坤,出生于偃师县牙庄村一个佃农家庭。1912年考入洛阳中学。一年后,因父母病故,生活困难而辍学。他在《自传》中写道:"我看到他们老人家年纪大了,已经无力劳动,只有我充分劳动,尽力耕种田地,才能延长我老年父母的生命。我从12岁到18岁的几年中,把大半光阴耗费到田间的农作上。"
在劳作之余,张之朴不忘读书,他利用田间歇息、走路和睡觉前的时间看书。尽管只是《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启蒙书,他都认真朗读。他的勤奋好学深深感动了毕业于河南高等学堂的邻居武介人老先生。武介人收张之朴为学生,在晚上或农闲时给他讲四书、五经和历史,有时加些新科学。张之朴爱读书但不死读书,他能结合社会现实理解书中的道理。他理解孔子提倡的"内圣外王"就是提高自己的学问道德,健全思想,积极铲除暴君和贪官污吏。就是在这种朴素的、本能的反压迫、反军阀、反贪官污吏的思想认识推动下,19岁的张之朴自筹路费毅然到陕西投奔了由豫、陕各路起义军组成的靖国军,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支持孙中山护国护法的斗争。
张之朴在于右任(时任总司令)率领的靖国军中开阔了眼界,学到不少新知识,他们联合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绥远各路起义军组成靖国军联军。由于他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待人坦诚,办事认真,不到三年就当上了靖国军联军的军法处长。张之朴与于右任、胡景翼、暴质夫、张钫、樊钟秀等军事首领成了朋友,其中的靖国军副总司令胡景翼更是他最敬佩的人且视为知己。他和靖国军第二路军司令樊钟秀率领部队渡渭河,攻西安,伏击陕西督军陈树藩部,围攻刘镇华的镇嵩军,攻占并坚守周至战略要地,孤军血战53天,伤亡过半,弹粮殆尽,九死一生,突出重围。
1920年在北洋军阀集中全国军力解决靖国军这一事件时,张之朴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坚决反对靖国军接受改编。靖国军失败,他坚持革命的立场信念,联络他的好友靖国-军参谋长暴质夫将军,毅然返回河南,重新开辟新局。率领革命军打击土豪劣绅,摧毁地方反动政权,消灭北洋军阀徐树铮和宋邦汉、张鼎勋反动军队,摧垮北洋军阀政权,为推翻中华民国段祺瑞的军阀政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先锋"。
加入中共,策应北伐
胡景翼与冯玉祥、孙岳1924年10月下旬发动北京政变,活捉总统曹锟,推翻了北洋政府,组成国民联军。北京政变之后,胡景翼回师中原,任国民联军副总司令兼河南省主席。胡景翼任命好友张之朴出任豫南警备司令和河南省警备司令。他不辜负胡景翼期望,在改造旧军队、维护地方治安等方面,确实起了左膀右臂的作用。张之朴发动组织群众,成立敢死大队,组织武装大游行,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将被捕的中共信阳党团组织领导人刘少猷解救出狱。他联络胡景翼将军在河南建立革命策源地。张之朴和胡景翼坚决执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邀请中共领导人李大钊由北平到达河南省会开封,商谈促进革命形势更快发展等重大问题,同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张之朴还创办军事政治干部训练班,将大批优秀青年送往广州黄埔军校一、四期和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他向全国发表"坚持反帝反军阀斗争,为中华民族生存而战"的通电,率领农民武装和铁路工人武装组成工农革命军,配合胡景翼将军率领的国民联军,在洛阳赶跑了军阀吴佩孚的军队,在巩县、偃师消灭了军阀刘镇华、憨玉琨的镇嵩军,策应冯玉祥将军率部从陕西不费一枪一弹直抵郑州。
1924年和1925年,张之朴联合胡景翼将军共同奋斗,英勇奋战,运筹帷幄,决胜中原,统一了河南,把河南的民主革命推向高潮,中国共产党赞誉张之朴是"河南革命军事力量的杰出领导人"。当时民主革命形势风起云涌,开封有14个各党各派的代表处,一度成为全国政治中心。胡景翼将军和张之朴曾策划推动将中国共产党中央和中国国民党中央都移到开封,实现国共两党大合作,建立全国反帝反军阀革命统一战线。但是,孙中山北上逝世于北平,胡景翼突得暴病逝世于开封,以后李大钊又在北平英勇就义,胡景翼将军和张之朴策划推动国共两党中央移到开封、促进国共两党大合作的计划没能实现。
张之朴在任河南警备司令期间,在和共产党人交往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胡景翼突然逝世,张之朴极为悲痛,视为平生受到的最大打击。他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的领导去努力奋斗。1925年,经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汪泽楷介绍,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内先后担任豫西军委书记、河南省军委书记等职。
1926年,张之朴和谷效颜结识并组成夫妻。谷效颜毕业于上海持志大学,到黄埔军校五期( 武汉分校)学习,担任妇女队长,在武汉妇女协会和宋庆龄主办的中国妇女运动训练班任中共领导成员,担任河南妇女运动领导人。张之朴和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汪泽楷介绍谷效颜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张之朴和谷效颜在中国大革命的血雨腥风中生死与共,并肩战斗。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张之朴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北伐军宛洛别动队总指挥,辖三军六路在北方策应。北伐军在两湖受到直系军阀吴佩孚20万大军疯狂抵抗;奉系军阀20万大军列阵于泌阳、郑州一线;东南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声言西进,与吴佩孚相呼应。面临危急局势,张之朴运筹自如,他一面鼓动驻扎在南阳的建国豫军总司令樊钟秀率部昼夜兼程赶到武昌,断吴后路;一面策动豫南五县驻军在漯河击败吴之部将田维勤,使吴腹背受击,全线溃退。张之朴则率部侧击奉军,迫其北撤。孙传芳见势不妙,不敢妄动。北伐军乘势挥师北上,进抵郑州。后来,汪泽楷在向中央的报告中称赞张之朴是"北方的叶挺"。
当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之时,共产党内有"北伐胜利,即革命胜利","国民党成功,即共产党成功"的论调。张之朴则认为"蒋冯联共北伐,意在利用,实属投机。国民党成功,共产党必败,因为共产党没有军队,仅有叶挺一团,欲挽回大势,实属不能……欲挽危局,必须建军"。遂上书陈独秀,详陈利害,力主建军。然而,这一正确建议却被陈斥为"崇拜武力,思想错误"。时隔不久,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归于失败,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张之朴以公开的和秘密的形式坚持反蒋斗争,曾多次遭到国民党的通缉。
饱受打击,奋斗不止
张之朴和谷效颜到密县组织农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使革命运动蓬勃开展。农运领导人张书印遭到逮捕,被镣铐押解省城开封入狱。他们联络吉鸿昌将军和樊百全、李子纯、王如冰、尹光明等党内外人士,多方奔走营救,将张书印解救出狱,继续开展斗争。
张之朴1930年应他在靖国军时的好友靖国军副总司令、时任二十路军总指挥张钫的邀请,到二十路军担任总参议。他策动二十路军两个师的师长李万如、范龙章率部举行暴动,准备在嵩山、伏牛山建立革命根据地,被张钫发觉,将李、范师长撤职,将张之朴"礼送出境"。
张之朴在二十路军任总参议时,结识了在反蒋战争中负伤的冯玉祥部英勇善战的团长李静宜将军。他向李静宜讲述马克思主义学说,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教育引导他投身无产阶级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初期,李静宜率部起义,加入八路军,任八路军新四路军司令员,受到刘伯承、邓小平的高度赞扬。
张之朴和谷效颜1934年到河南巩县嵩山圣水村以开发煤矿为掩护,深入煤矿工人和山区农民底层,发动组织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活动。他们策划组织煤矿工人、山区农民和孝义兵工厂的工人,将孝义兵工厂和洛阳西工军火库的枪支弹药抢出来,在嵩山组建工农红军,建立中原苏维埃革命政权。在发动过程中被敌人发现,立即下达通缉令,宣布"张之朴以巩县圣水煤矿为中心,建立赤色根据地,在豫西有四十万之众,企图暴动"。当即派重兵镇压,嵩山煤矿被查封,巩县住所、偃师老家被查抄。张之朴当时到豫南开展革命活动未归,谷效颜得到消息,做了应急部署,受群众保护隐蔽起来,立即派人通知张之朴后即离开嵩山。谷效颜东去,张之朴北上,转移到新的地区开展革命斗争。
1936年,张之朴根据党的指示,在北平参与组织"全国各界抗日救国会",并当选为常委,回河南活动。翌年抗日战争爆发,他任"豫西抗日义勇军"副总指挥,积极进行抗日斗争。后因国民党破坏,部队受挫。张之朴在河南省委、豫西特委的领导下,配合"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工作。他先在洛阳马坡和广平街建立联络点,选送进步学生到延安学习,并在贴郭巷办"益友商行"及"煤炭合作社",掩护来往的八路军干部和抗日志士。1940年,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查封了"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将张之朴逮捕,判以无期徒刑,后经党组织营救获释。出狱后到南阳创办"红范铁工厂",以此作掩护,继续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组建队伍,抗日救亡
1944年4月,日军进犯豫西,国民党不战而退。张之朴返回豫西,发动群众组建了嵩山人民抗日义勇军,任司令,进行抗日反伪斗争。9月,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挺进豫西,张之朴与之配合作战。翌年2月,八路军河南军区成立,嵩山人民抗日义勇军改称为河南人民抗日义勇军,张之朴仍任司令。在王树声、戴季英、刘子久等领导的中共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开展军事行动,对日奋勇作战,为创建河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积极贡献。张之朴和谷效颜还多次到国民党新八军,通过旧部新八军六师师长范龙章做高树勋军长的工作,配合党促使他们以后率领全军起义。张之朴夫妇率河南人民抗日义勇军在巩县、偃师、荥阳、密县、登封、洛阳奋勇抗击日军,向西挺进,向南发展,征战四方,打击敌人。和皮定均、徐子荣支队及刘昌义、张力雄支队联合作战,参加回郭镇、邵寨、口孜、佛光峪、缑氏、府店、唐庄镇等重大战斗。张之朴夫妇率部到伊川、汝阳、嵩县、禹州、临汝、鲁山、宝丰等地抗击日军,攻打沙河、土门,消灭拦击八路军的国民党十五军刘献捷六十四师三个团。攻克瓦屋砦、背孜街,消灭敌六十五师三个营。回师白粟坪,攻下大峪店,围攻梁家砦,活捉梁小舟。攻占伏牛山、白云山、石人山,抢渡伊河、汝河、颍河,重创日军,使敌魂飞胆丧,陈尸荒野。在临汝收编马部武装2000多人,白部武装1000多人,在鲁山、宝丰收编朱部、杨部武装数千人,在河南广大地区展开抗日战争,为抗击日本侵略军作出重要贡献,中共河南省委赞誉张之朴是"河南抗日武装杰出的领导人和伟大的民族英雄"。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队向豫西抗日根据地发动进攻。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八路军奉命撤离豫西。省委决定张之朴部留在嵩山地区坚持斗争。八路军离开后,形势急转直下,白色恐怖笼罩中原大地。1945年10月4日深夜,由于叛徒告密,敌人将张部包围,激战一夜,终因寡不敌众,次日凌晨,张之朴被俘,下午被枪杀于巩县姜背枣岭。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和政治委员邓小平1948年在郑州、1949年在南京,由中原军区运输司令部副司令员李静宜将军陪同,两次亲切会见谷效颜。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对张之朴将军卓越的历史功勋和英勇的牺牲精神给予高度赞扬和表彰;对谷效颜同志超凡的革命业绩和顽强的献身精神给予高度的评价和慰问。抗日战争时期的老战友王树声、戴季英、刘子久、皮定均、徐子荣、郭林祥等领导也分别以不同方式对张之朴壮烈牺牲表示深切悼念,对谷效颜表示亲切慰问。
1951年1月5日张之朴夫人谷效颜病逝于开封。1953年,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偃师邙山岭上建立张之朴、谷效颜烈士陵墓,举行了隆重庄严的谒陵公祭仪式,将两位烈士合葬于牙庄村南,以后又树立了烈士纪念碑,永远受着人民的敬仰。
1995年,中共河南省委召开张之朴诞辰100周年、牺牲5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嵩岳巍巍》一书,记述了张之朴烈士献身革命的一生,书中写道:"张之朴司令员出生于嵩岳山下,献身于嵩岳山上。他是嵩山的翠柏,他与嵩山永存!嵩岳巍巍是英烈的化身,松柏青青是英烈的精神!"
20世纪90年代末,中共党和政府、革命老区人民为传播张之朴烈士的高尚革命情操,为弘扬张之朴烈士的坚强斗争意志和英勇献身精神,使广大人民和青少年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在嵩山老区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成"巩义市之朴中学"和"张之朴烈士纪念馆",举行张之朴烈士的纪念活动,充分表达了党和政府及老区人民对为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猖狂侵略,为反对封建军阀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张之朴司令员的深情怀念。
2009年6月9日,洛阳市人民政府将位于牙庄村的张之朴烈士故居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