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伊坪(1910-1939),汉族,出生在郾城县一个清贫的教师家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为中共党员。大革命后期在河南郾城从事农民运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陕西、山东从事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所领导的兵运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到鲁西抗日根据地工作,担任中共鲁西区党委委员、秘书长兼统战部长等职,为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巩固和发展鲁西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1939年3月5日,他在同日军激战中,壮烈牺牲。时年仅29岁。
1924年秋,赵伊坪到北京育德中学读书。他结识了彭雪枫、路庭训、王志远、张维翰、赵子众等同学,常常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探讨救国救民的真理。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为声援上海工人斗争,在彭雪枫带领下,他和其他进步同学一起参加大游行,宣传演讲,启发群众的觉悟。1926年底,赵伊坪回到家乡,从事革命活动。为迎接北伐军,开展农民运动,郾城县委成立了文化促进会,由赵伊坪具体负责。文化促进会在赵伊坪的领导下,工作开展得很有成绩,为群众办了三件大事:一是创办了平民子弟小学,使贫苦农民子女上了学;二是出版了《扶轮》半月刊,宣传革命道理;三是组织了新剧团,自编自演有教育意义的文艺节目,受到热烈欢迎。大革命失败后,党组织决定赵伊坪坚守平民子弟小学的阵地开展革命活动,取得了平民子弟小学和高等学堂合并的胜利,两校合并后改称为郾城第一完全小学,实行男女同校,这在郾城教育史上是一次革命。以这个学校为基地,赵伊坪积极地进行建立和发展共青团组织的工作。在白色恐怖之下,他的家成了党、团组织的秘密活动地点,他的父母和他的兄弟都承担了联络员、交通员的任务。由于敌人的搜捕日益严重,赵伊坪在郾城已无法存身,便辗转到了北平。
1929年,赵伊坪进入北平民国大学就读。同年秋,奉派到西北军冯玉祥部做兵运工作。他深入连队,发展进步官兵,开展革命活动。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他们掌握了一个营的兵力,积极准备发动兵变。1930年夏,中原大战爆发,西北军东出潼关,进军河南。同年秋,中原大战结束,冯玉祥失败。赵伊坪等培育的革命火种损失殆尽。1931年春,他转到杨虎城所属西安警备司令马青苑部工作,担任西安警备司令部秘书。由于中共在西安的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赵伊坪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1932年春节过后,他到了山东新泰,经朱慨夫的介绍,赵伊坪到鲁南第四民团军指挥谢春贤部一团一营担任营部文书,在此职务掩护下,具体负责鲁南民团军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发展了党员,建立了中共地下党的组织,成立了党的支部,赵伊坪任支部书记,在鲁南民团军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同年9月,山东爆发军阀战争。山东省委要求兵运工作的党组织迅速发动士兵哗变。赵伊坪和有关同志商议,决定在鲁南民团军中组织士兵哗变。由于消息泄漏,兵变部队因敌众我寡而失败。赵伊坪请示山东省委后,返回河南,在郾城和临颍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
1935年春,赵伊坪到杞县私立大同学校任教。大同学校是由民主人士王毅斋倡导创办的,它是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躲避敌人追捕的避难处,也是传播马列主义,培养革命青年的阵地,以后又成为共产党在豫东地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开展救亡活动的中心。赵伊坪担任国文教员,他在学生中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激发大家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热情。为了帮助学生们每周出刊一期墙报,赵伊坪组织学生研究每期的中心内容,修改稿件,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师生的思想认识开展思想教育,揭露时弊,宣传抗日。在他的辛勤培育下,一批批青年学生成长起来。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都奔赴抗日战场。根据形势需要,大同学校办起了校刊《群鸥》,姚雪垠、梁雷任主编,由学校进步师生撰稿。赵伊坪协助主编组织稿件,为刊物撰稿,发表的文章有朝气、有魄力,敢于创新,起到了投枪、匕首的作用,对社会的阴暗面进行猛烈抨击。大同学校师生对赵伊坪非常拥护和爱戴,他们把赵伊坪称为"大同学校三个灵魂之一"。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全国抗战形势进入了新阶段。赵伊坪接到彭雪枫久别后的来信,让他设法到山东或华北找西北军开展兵运工作,唤醒士兵参加抗战。
1937年5月,赵伊坪到达山东聊城。他在合法身份的掩护下,联络爱国人士,办起了《抗战壁报》,向人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揭露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彭雪枫专程赴聊城,为赵伊坪接上山东省委的关系,在专署内建立了党的组织,赵伊坪为负责人。1937年8月,在共产党人的推动下,韩复榘在第三集团军建立了政训处,中共山东党组织为了掌握政训班的领导权,利用有利时机大力培训抗日骨干,特派赵伊坪等同志担任训练班的政治教员。训练班大力招收各地要求抗日的流亡学生和教师,加以短期训练后,派往山东各地去开展抗日政治宣传工作。日军逼近济南,济南各官私报纸相继停刊。山东省委决定由赵伊坪以第三集团军政训处名义接管山东《民国日报》、《救国导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极大地鼓舞了山东军民的抗战意志。在政训处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赵伊坪还一直关心着鲁西北聊城地区的抗战工作,在政训班中挑选出以共产党员和民先队员为骨干的240名政训人员,分3批到达聊城,聊城各抗日机构先后建立起来。1937年11月,为加强对鲁西北抗战的领导,组建了鲁西北特委,赵伊坪任特委秘书长兼统战部长。赵伊坪深入细致地开展对聊城专员范筑先的争取工作,坚定他的抗战决心。范筑先在日军长驱直入、国民党军队狼狈逃窜的情况下,返回聊城和共产党人合作,树起了抗日的大旗,极大地鼓舞了鲁西北和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也为中国共产党在鲁西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为巩固和发展鲁西北抗日战争的大好形势,1938年5月初,鲁西北特委在聊城召开政治工作扩大会议,赵伊坪作了《政训处半年来工作总结》的报告。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评价。为及时宣传党的抗日主张,鲁西北特委创办了《抗战日报》,赵伊坪担任该报社论委员会委员。鲁西北特委还办起了政治干部学校和军事教育团,赵伊坪担任了兼职教员。1938年,赵伊坪应冀鲁豫青年记者团主办的大型理论刊物《战地文化》之约,在该刊第2期发表《论抗日政权》一文,对抗日政权建立的原因、作用以及意义作了充分阐述。此文在鲁西北各界群众中产生很大影响,它使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建立巩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民主政权的伟大意义。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攻陷广州、武汉之后,转变战略,停止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以主要力量对付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11月13日,日军从济南、泰安两地向聊城进发。国民党守军不战而退,使日军长驱直入。鲁西北特委和范筑先立即紧急部署,组织人员撤退。赵伊坪带领政治部机关人员和政治干部学校师生向聊城西南莘县转移,后又辗转到冠县,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第十支队会合。聊城失陷后,鲁西北的形势日趋严重。中共鲁西北特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继续坚持鲁西北平原游击战争,并做好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事进攻的准备。会后,赵伊坪和其他领导一方面抓紧补充部队,另一方面进行思想工作,很快稳定了干部及战士的情绪。中共北方局根据六中全会精神和鲁西北急剧变化的形势,决定把鲁西北和泰西特委合并,成立鲁西区党委,张霖之任书记,赵伊坪任秘书长兼统战部长,他受党委委托起草了《在新形势下给鲁西北全体党员的紧急信》,阐述了当前的形势与斗争的任务,以及坚持平原游击战的意义。这封信发出后,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党员和广大抗日干部,使他们更加坚定了在敌后平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信心。
1939年3月,中共鲁西区党委领导机关随八路军先遣纵队由冠县、馆陶地区向茌平、博平地区挺进。5日清晨,部队在茌平琉璃寺一带与日军遭遇。经过一天的激战,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由于敌众我寡,决定利用黄昏突围转移。交战中,赵伊坪中弹负伤,被日军所俘。凶残的敌人用尽酷刑,赵伊坪大义凛然,英勇不屈,痛斥侵略者的暴行。敌人恼羞成怒,将他全身浇上汽油,放火点燃。赵伊坪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