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超
杨 超

  杨超(1904-1927),字天真,号北海,出生于光山县南乡杨家店一个地主家庭。襁褓中,随家迁居江西省德安县。
杨超8岁开始读书,先入私塾,1918年后因私塾失火而转学于德安县郭氏私立沈毅小学。
  1921年,杨超毕业于德安沈毅小学。当时他在日记中写道:"中国地大物博,为何不富不强,盖因未得改革之,我当竭力于此奋斗。"他怀着富国强民、改造社会的愿望,进入了南昌心远中学求学。
  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省城南昌,随着新文化运动的逐步深入,各种进步书刊广为流传,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各种报告会、讲演会和辩论会接连不断。杨超来到南昌后,内心感到无比兴奋。为了追求真理,他常常手不释卷地阅读《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并热情向有志青年宣传。他不但勤于阅读,而且坚持写学习日记,每日一篇,每月一册,几年间共写40余册。通过刻苦学习,他逐步树立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信念。
  1921年,南昌二中学生袁玉冰、黄道等组织了一个革命团体-改造社。改造社的宗旨是"改造社会","要使这个'黑暗的旧江西'变成一个光明的新江西"。改造社出版的《新江西》杂志,猛烈抨击旧文化旧思想和封建礼教,热情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在江西先进青年中影响很大。方志敏和杨超等革命青年都先后参加了改造社,积极进行革命活动。尽管杨超"在校的成绩素为一般教员同学称许",可是中学未及毕业,就被学校以"学潮中的滋事分子"的罪名开除了学籍。
  1923年秋,杨超和友人何奎光、扶国权等奔赴南京,转入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附属中学。此时南京已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织,他主动争取党团组织的教育与帮助,思想进步很快,并于同年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3年4月,由于反动军阀的迫害,改造社的负责人、共产党员袁玉冰被捕入狱,《新江西》被迫在南昌停刊,赵醒侬、方志敏等不得不转移到上海,改造社在江西的革命活动遂告中断。10月1日,旅居上海、南京等地的20余名江西先进青年和改造社社员,在南京创办了《新江西》半月刊,揭露批评政治社会状况,继续宣传马克思主义。1923年12月15日出版的《新江西》半月刊第6期刊载了杨超写的《改造中国的一条大路--革命》一文,用事实尖锐地驳斥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荒谬主张。文章指出:"所谓教育救国、文化救国、实业救国以至基督教徒们所谓人格救国,都是空话,都不足以救目前的中国。"他沉痛地写道:"事势既然已经这样危急,我们如果还采一种缓进手段,恐怕我们还没有动手而中国早已要沦亡了。"他认为拯救中国的唯一方法就是革命。他说: "现在唯一的急图,不是静坐空谈,而是要立起脚来,伸开拳头,大踏步地向前干去。干!干!干!"这篇文章的影响很大,它代表了江西广大革命青年和改造社社员对如何改造社会的主张和认识,表明了他们奋斗的方向。
  1925年春,杨超参加了反对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的学生运动--倒郭运动。由于郭秉文与盘踞南京的北洋军阀齐燮元相勾结,拥护段祺瑞执政,反对孙中山北上,所以南京的党组织与国民党左派就在东南大学发起了一个打倒郭秉文的运动,提出要国民党左派人士来当校长。那时,国民党左派也处于隐蔽状态。杨超作为秘密的国民党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在东南大学共产党人宛希俨的直接领导下,勇敢地投入了这场政治斗争。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杨超结识了著名的革命宣传家和活动家恽代英、肖楚女。在他们的直接帮助和指导下,杨超积极地投身于这一伟大的反帝爱国斗争,"席不暇暖,奔走不息"。经过这场运动的锻炼和考验,杨超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于当时东南大学的反动势力根深蒂固,倒郭运动最终失败了。但郭秉文也被迫离开了学校。杨超出于革命义愤,准备和同志数人一起离开学校,到革命风气盛行的北京大学就读。因为杨超的学习成绩冒尖,学校多方挽留,但杨超等仍坚持要走。校方又用扣发转学证的办法来刁难,杨超说:"你们不发转学证是违法的。发转学证,我们走,不发转学证,我们也要走。"最后,学校当局被迫发了转学证,杨超便到了北京大学。
  在北大,杨超努力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聆听李大钊讲授革命理论,并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北京的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后来有人回忆说:他"每夜深冒寒回寓,不以为苦,革命情绪益烈"。"杨超当时的主要工作是办平民夜校,以此在平民中扩大革命思想影响,他还和任卓宣合编了一本《平民千字课》。"
  1925年暑假,杨超按照党的指示返回家乡开展革命活动。他回到家乡的第一件事,就是先革自己地主家庭的命。他家雇有10多个长工。他站在农民一边,反对家里虐待长工,要求改善他们的劳动条件和生活待遇,还教育家里人说:"我们是人,长工也是人,不能这样虐待长工,以后应该让人家早些休息。"他还和长工们一起干活,长工们都很喜欢他。与此同时,他又向家人宣传革命思想,帮助他们转变立场,要他们支持和赞助革命。在他的教育下,他的四叔杨丕显捐钱支持他办起了"农民夜校"。
  "农民夜校"招收长工和贫苦农民入学,杨超供给纸、笔、油灯,自任教员。他教他们识字、打算盘,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有一次,他用粉笔写了10个大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然后教大家一个字一个字地认写,并要求大家懂得其含义。长工陈太康说:"太阳晒背,暴雨淋头,千辛万苦,得来粮食真艰难。"杨超说:"讲得对,但讲得不深。"接着,他用许多实际事例讲了地主阶级如何剥削压榨农民,说明农民穷困的阶级根源,最后号召大家起来实行彻底的革命,"打倒不合理的封建制度,打倒列强除军阀"。贫苦农民觉得他讲得在理,都说:"他是北京大学的学生,见识多,他讲的话不会错。在杨超的教育引导下,在夜校学习的许多人,后来都参加了革命,成为德安农民运动中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和农民运动骨干。杨丕显也背叛了封建地主家庭,走上了革命道路,后来加入了共产党并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年冬天,杨超又从北京回到德安度寒假。在中共德安支部的领导下,他来到柴炭工人最集中的木环垅,在工人中进行革命活动,组织了德安最早的一个工会--德安柴炭工人工会。在杨超的指导下,柴炭工会组织工人开展了反对军阀和豪绅地主的斗争。有一次,军阀部队来买炭,不但不付炭款,反而无故殴打工人,激起了工人的愤怒。工人们便在工会领导下拒绝给军阀卖炭。军阀暗中勾结豪绅地主封山,禁止工人烧炭,妄图以此断绝工人的活路。组织起来的工人,不顾封山禁令,团结一致去砍柴烧炭。与军阀相勾结的豪绅地主熊子爱到县衙门告状,工人们据理驳斥,县官无可奈何,只得下令开山放禁,准许工人们进山烧炭。这是杨超组织德安工人进行革命斗争的第一个胜利。
  1926年夏,杨超根据党的指示离开北京大学,返回江西专门从事革命活动,任中共江西地方委员会委员。此时,中共德安支部因领导青年学生反对大劣绅、"保卫团总"郭守贞贪污旱灾救济款的斗争而暴露,敌人到处搜捕"赤色分子",支部同志不得不疏散到外地甚至外省,德安党的工作处于停顿状态,江西地委遂派杨超回德安,恢复党的组织。他回到德安后,立即与在外地读书回乡度假的共产党员何奎光、袁亚枚,扶国权、甘霖沛等取得了联系。7月间,中共德安支部在木环垅重新组成,杨超任支部书记,何奎光为组织委员,扶国权为宣传委员。
  中共德安支部恢复以后,根据北伐战争已经开始的新形势,提出"坚决打倒军阀和贪官污吏,拥护国民革命军北伐"的行动口号,领导德安人民支援北伐战争,迎接革命高潮。杨超先前在木环垅组织的贫苦农民互助互济的"农业会",此时改名为下木堡乡农民协会,选举陈太康为农会主席,开展农民运动,策应北伐军。
  德安地处南浔铁路中段,南连南昌,北接九江,交通便利,地势险要。占领德安,对控制南浔铁路和整个赣北战场关系极大。1926年10月3日和11月3日,国民革命军两次攻克德安,都与杨超发动德安人民的积极支持分不开。在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一次攻打德安县城以前,杨超在河东砖瓦窑铁路棚召开工人和农民积极分子会,组织了侦察队与运输队。进攻县城时,杨超又派陈太康、杨丕显等带领群众在益南、九仙岭一带破坏铁路,锯断电线杆,阻滞敌人在南浔铁路上的兵力调遣,破坏敌人的通信联络,为北伐军打下德安起了积极作用。几天以后,由于赣北战场形势的变化,北伐军撤出德安。10月27日,北伐军向南浔线发动第二次攻势,中共德安支部又派3个同志去武宁县箬溪与第七军政治部进行联络,担任向导,带引北伐军于11月3日再度胜利地攻占了德安县城。
  国民革命军第二次攻克德安后,德安党的活动由秘密转为公开。为了扩大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政权,杨超在上级党的指示及第七军、第六军党的负责同志的协助下,很快地安定了人心,建立起革命的新秩序。第六军党代表林伯渠曾率部在德安驻防一月之久,经常与杨超一起商讨德安党组织的工作及地方政权建设等问题。1926年11月,德安县公署成立,由共产党提名,推选当时表示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的肖文楼为德安县县长。接着,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骨干,组成了中国国民党德安县党部,杨超任监察委员。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同年12月召开了中共德安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共德安县委员会,杨超被选为县委书记。在杨超的具体组织领导下,紧接着成立了共青团德安县委会、德安县农民协会、德安县总工会、德安县妇女解放协会等革命群众团体,还组织了农民自卫军、工人纠察队等地方武装。德安县的革命运动在党的领导下蓬勃发展。
  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全国工农运动高涨的形势下,杨超特别重视德安的农民运动。为了给德安农民运动培养干部,杨超曾先后派人到广州和武汉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农民运动的理论与方法。他自己经常深入各乡讲演,揭露豪绅地主压迫农民的罪行,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讲演时,他理论联系实际,语言生动,吸引了广大听众。每当他讲到工农如何受剥削受压榨的时候,农民们听得流泪,而当他号召人们起来革命的时候,听众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中,德安的许多土豪劣绅,如张肇桓、李子美、王锡筹等,有的被抓来游街游乡,有的被投入监牢判罪,昔日的体面威风一扫而尽。在农民运动的高潮中,杨超总是站在斗争的前列。一次去查封官僚地主资本家袁子辉的住宅,有些群众有顾虑,他挺身而出,大声说:"怕什么?连这点勇气都没有,还算什么革命?"贫苦农民称赞说: "杨超是我们的带路人。"德安有名的劣绅张肇桓,每年把持乡村中的祠堂庙产,侵吞劳动人民的果实,还无耻地说:"我这个在家的和尚未饱,你出家的和尚可别想吃一粒谷子。"杨超便派县委委员去发动群众,强迫张肇桓把几年来侵占的谷子如数交出,打击了豪绅地主的嚣张气焰。
  杨超在开展德安农民运动的同时,又积极领导了德安的工人运动和妇女运动。他常常深入到南浔铁路工人和码头工人中,号召工人团结起来,开展反对资本家的斗争。他重视培养妇女干部,在德安办了妇女工读学校和女子青年社,并亲自担任政治教员,向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宣传男女平等,提倡剪发放脚。为了开展妇女运动,他首先要自己的爱人李竹青带头剪发放脚,学习文化,出门开会,有力地推动了妇女参加革命斗争。不少妇女经过学习和斗争的考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或共青团,成为全县妇女运动的骨干。
  杨超善于做群众工作。他把德安的小商小贩组织起来,成立德安县商民协会和商民自卫团,派自己亲自培养介绍入党、在小商小贩中有威信的李清涛去任商民协会主席。接着,将全县各行各业的商业人员编成小组,进行教育,支援北伐战争,并在商民中开展反对大资本家郭美贵等人的斗争,从而使党的工作在商民中也得到了开展。
  杨超很注意用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干部。他常说: "革命的人,要有革命的人生观。要有革命的自豪感,要下决心将脑子里的反动的旧的脏的东西清洗出去,将革命的无产阶级的新思想装进来。对问题,眼光要放远些,嗅觉要放灵敏些,立场要放坚定些,多加分析,不能人云亦云。"在他的教育下,许多同志进步很快,成为德安早期革命活动的中坚力量。像何奎光、陈太康、甘霖沛、扶国权、李清涛、袁亚枚、杨丕显等,都是党的好干部,均先后为革命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德安的国民党右派分子刘修竹等立即撕下了假面具,跟着叫嚣要反共。杨超根据省委指示,及时地领导德安人民进行反蒋斗争,揭露国民党右派的反共阴谋。5月1日,在德安县城开了群众大会,杨超在会上怒斥蒋介石勾结帝国主义叛变革命的行径,愤怒声讨蒋介石屠杀革命人民的罪行,号召德安人民起来反对蒋介石。会后,德安人民群众举着旗帜,拿着梭镖,唱着《蒋介石是个大怪物》的反蒋歌曲,高呼着"打倒屠杀工农的刽子手蒋介石"的口号,举行反蒋示威游行。示威群众还拦住开往南昌的列车,在列车上张贴"打倒蒋介石"的标语,由青年学生组成的宣传队进入车厢,发表演说,散发传单,让旅客们把德安人民的反蒋怒吼带到南昌、上海等地。当晚,德安又举行了盛大的反蒋火炬游行。长长的游行队伍像一条火龙,农民们放土炮示威,显示了德安人民反蒋的力量和决心。紧接着,中共德安支部又领导全县人民斗倒了右派县长肖文楼,使德安的反革命活动一时销声匿迹。
  6月5日,国民党江西省主席朱培德在南昌宣布 "礼送共产党人出境",不许共产党人在江西继续进行革命活动。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公开背叛革命,开始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形势急转直下。党内有一部分人面对反革命的白色恐怖产生了右倾动摇情绪。为了应付这一严重局面,保存革命力量,克服右倾动摇情绪,7月21日,中共江西省委在南昌松柏巷女子师范召开了江西省第一次党代会,杨超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发言。他对党内的右倾错误极为愤慨,对右倾表现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会上,杨超被选为中共江西省委委员。会议结束后,杨超立即返回德安。7月25日,他主持召开了中共德安县第二次党代会,贯彻省党代会精神,讨论时局应变问题。他着重指出,国民党已经背叛了革命,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和他们坚决斗争。他要求代表们向全县群众作宣传,及时注意时局变化和准备应变。当天晚上,杨超便将县委撤出县城。由于时局越来越紧张,杨超复于31日晚,召开了党的活动分子会议,采取了应付时局的紧急措施,使德安的党和革命力量没有遭到严重破坏。
  八一南昌起义的消息传到德安,杨超领导县委组织的宣传队深入农村,宣传起义的伟大意义,到处张贴"欢迎起义军"、"打倒蒋介石","打倒汪精卫"、"工农兵学商团结起来,坚持斗争,举行武装反抗"等标语,积极声援了八一起义。
  大革命失败后,德安和全国一样,白色恐怖严重。反动派在城乡进行反共宣传,四出张贴悬赏捉拿杨超的通缉令。杨超四叔杨丕显等共产党员被捕,惨遭杀害。但杨超没有被吓倒。他带领德安的共产党人转入农村、山区,开展武装斗争,在木环垅、永丰桥一带,组织了贫雇农30余人,拿起北洋军阀部队丢下的7条长枪和10支短枪,在铁石山组成了德安农军,举行武装暴动。德安农军和数千农民曾一度包围了县城伪县公署。伪县长吓得紧闭城门,龟缩在衙门里不敢出来。伪省政府闻讯,立即派一连士兵乘火车赶来进行镇压,但士兵们也被农军和农民的力量吓跑了。从此,德安农军活跃在铁石山一带,多次给敌人猝不及防的打击。后来,这支农军编入了红军赣北游击队。不久,杨超奉命去武汉参加一次党的重要会议,接受新的任务,前往河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27年12月,杨超以党的特派员身份返回江西工作。他从武汉乘船东下,23日到达九江,德安县委委员甘霖沛前去迎接。战友重逢,分外高兴。当晚,两人在旅馆共睡一床,倾诉惜别之情。甘霖沛说:"老杨啊,从你走后,反动派天天叫喊要消灭共产党,并说谁拿到你的头,就给光洋1000元,你的头为什么这样值钱?"杨超笑着回答说:"共产党人的头不值钱,难道反动派的狗头值钱?告诉他,共产党人的头,像泰山一样,千金难买。"第二天,杨超由甘霖沛护送,准备乘火车先到南昌参加省委会议,然后再返德安开展工作。杨超走在前头,甘霖沛挑着行李走在后面,两人保持一段距离。当行至九江招商局码头时,杨超被德安的反革命分子袁兴烈一伙发现。这些家伙立即追踪杨超不放,但并没有注意到后面的甘霖沛。为了让甘霖沛脱险,杨超毅然往前奔跑,把敌人全部吸引到自己身边。他就这样被捕了。
  反动派抓到杨超以后,如获至宝。上海《民国日报》立即发表消息,大肆宣传:"据确实消息,江西德安共产党首领杨超等,最近由鄂潜赴赣省,希图扰乱,业在九江就捕……"德安的反动派为了请功,马上将他押送国民党南昌卫戍司令部军法处。一路上,杨超泰然自若,并向押送他的国民党士兵进行宣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工农的罪行,指出国民党当兵的怎样受当官的压迫。"士兵们听后都哭了,还给他纸烟吸。"他说:"我不吸烟。我们共产党为人民,死一个人不要紧,可是我们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是永远存在的。"到了南昌火车站,他一下车又向群众做宣传。群众说:"杨超胆真大,到这时候还宣传共产党。"在监狱里,敌人对他严刑拷打,用火烧,用电触,企图迫使他投降变节。在敌人的酷刑面前,杨超无所畏惧,坚贞不屈。1927年12月27日午后4时,杨超和江西著名的共产党人袁玉冰、王环心、谢率真一起,被敌人枪杀于南昌德胜门外下沙窝。临刑前,杨超高声朗诵:"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