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动 物
第二节 动 物

  三门峡市的动物在全国动物区划的分类中,属于《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的华北区;在河南动物区划中,属于"伏牛山地及南坡丘陵"和"崤山山地及黄土丘陵平川"两个三级区内。因而动物特征是南北混杂的过渡性所表现出的多样化。加之山川地貌、地形的复杂,动物也呈垂直分布。据不完全统计,市辖区内除家养动物外,仅野生的陆栖脊椎动物达140多种。其中,爬行类动物20种,鸟类70多种,哺乳类42种,两栖类8种。
  一、主要动物和珍贵动物
  大鲵,是国家2级保护动物,俗称娃娃鱼(因其鸣叫声酷似婴儿啼哭而称名),属两栖纲中的有尾类,是两栖纲中的大类。大者长度可达1800毫米。常见者600至700毫米。鲵肉质鲜嫩,是一种名贵菜肴,鲵皮可治疗疾病。在动物园饲养时是珍贵的观赏动物,在研究动物进化方面亦有重要价值。主要产地分布在卢氏县南部,灵宝县南部山区也有少量分
布。
  华西大蟾蜍,俗称癞蛤蟆,属两栖纲中的无尾类,辖区各县(市)区均有分布。蟾蜍耳后及皮肤毒腺分泌的白色液汁可加工成蟾酥--为驰名中药材。
  黑斑蛙,俗名田鸡、青蛙,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体长70至80毫米,常栖于池塘、水沟和小河内。肉味鲜美,可供食用,主食田间害虫,市辖区内广泛分布。
  鳖,属爬行纲鳖科。体长300至400毫米。群栖于水底沙中。鳖甲可供药用,肉为滋补佳品。市辖区各县均有分布。
  无蹼壁虎,俗名壁虎或蝎虎,属爬行纲壁虎科。为有益动物,市辖区内均有分布。
 火赤链蛇,俗称赤链蛇、红斑蛇,属爬行纲游蛇科,是常见的无毒蛇,体长1000毫米左右。可供药用和食用,市辖区内仅在灵宝县和卢氏县分布。
  腹蛇,俗名草上飞、土公蛇,属爬行纲腹蛇科,毒蛇种类之一。体长700毫米左右,常栖息于灌丛和草丛间,捕食鼠类、蛙类和蜥蜴类等,性凶猛。卢氏县最多。
  天鹅,属鸟纲雁行目鸭科,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长在1.5米以上,为纯白色大型水鸟。迁徙途经本区,栖息于湖泊、沼泽地带,以植物为主要食物来源。分布在灵宝县、湖滨区、陕县和渑池县黄河及较大支流地带。
  豆雁,为鸟纲雁行目鸭科,属国家2级保护动物。体长约1米,常栖于麦田河边和湖泊等地区,主要以谷物种子、麦苗与野草的根茎为食。飞行时常由一只老雄鸟率领成"人"字形行列的雁群。豆雁属候鸟,在市辖区常见。雁类是重要的狩猎鸟类,经济价值较大。但对冬小麦苗易造成危害。  
  环颈雉,俗称雉鸡、野鸡、山鸡等,属国家2级保护动物,为鸡形目雉科。栖息地主要在丘陵地带。市辖区内均有,以卢氏县和灵宝县为多。
  红腹锦鸡,又名金鸡,省级保护动物。市辖区内以卢氏县和灵宝县较多。
  石鸡,市辖区内均有分布。
  石鸡、红腹锦鸡和环颈雉,均属鸟纲鸡形目雉科。
  火斑鸠,又名红鸠,属鸟纲鸽形目鸠鸽科。火斑鸠常栖于山林间或裁培地区,食杂草种子和谷类,一年三季留属长江以南地区,夏季来本区繁殖。以灵宝县和渑池县为最多。鸠鸽类的肉肥美,可供食用,是野味中的上品,但食谷类对农业生产不利。
  长耳鸮(俗名猫头鹰)属鸮形目鸱鸮科。市辖区内均有分布。
  红隼,又名茶隼、红鹰、黄燕,属鸟纲隼形目隼科。市辖区各县均有分布。
  鸳鸯,属雁行目鸭科,为国家2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灵宝县和卢氏县。鸳鸯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绿啄木鸟,俗称啄木鸟,鸟纲裂形目啄木鸟科。辖区卢氏县最为多见,渑池县和陕县及灵宝县亦有分布。
  苏门羚,又称山驴子、羚羊,为偶蹄目牛科。为国家1级保护动物。分布在灵宝县和卢氏县海拔较高的山地。
  青羊,又称山羊,偶蹄目牛科动物,是介于绵羊、山羊和羚羊中间的一种羊。青羊毛皮价值较高,毛松而厚,粗而软蓬,可制裘衣,肉可食,肉、血及若干器官还可药用。分布于卢氏县和灵宝县等地。
  麝,又称香獐子、獐子,偶蹄目鹿科,是小而无角的鹿,麝香既是珍贵的药材,又是香料工业的重要原材料。麝皮质不佳,其毛粗而脆。麝属国家2级保护动物,市辖区各县均有,以卢氏县和灵宝县较多。
  麂,又名黄獐,偶蹄目鹿科,属省级保护动物。肉嫩而味美。皮细而韧,常被用来制革。灵宝县、卢氏县和陕县南部为其活动地。
  水獭,别称水狗、獭子,食肉目鼬科,为半水栖动物。毛皮可制成皮帽、皮衣,制成品十分贵重。水獭属国家2级保护动物。市辖区内卢氏县和灵宝县较多,渑池县数量较少。
  狼,食肉目犬科,狼皮细毛绒足,板质优良,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市辖区内以卢氏县、灵宝县和渑池县浅山区较为多见,陕县、湖滨区较少。
  豺,别称豺狗、红毛狼,食肉目犬科。豺分布在市辖区的卢氏县和灵宝县的山地、丘陵和森林边缘。其经济价值同狼有相似之处。
  貉,又名狸,食肉目犬科。貉肉可食,毛刚强而富有弹性,可做毛笔原料,毛皮亦可做裘衣。灵宝县和卢氏县为其活动地带。
  蜜狗,别名青鼬,食肉目鼬科,蜜狗属省级保护动物,市辖区灵宝县、卢氏县、陕县均有分布。
  金钱豹,食肉目猫科。毛皮板材优良,皮毛短而富光泽,斑点清晰,色泽鲜明,板质优良。骨可入药,是市辖区内唯一一种国际保护动物。灵宝县分布数量较多,渑池县、陕县和卢氏县也有其活动踪迹,但数量极少。
  獾,食肉目鼬科。市辖区各县基本可见,以卢氏县和和灵宝县为多。其肉可食,油可药用,皮是重要的出口毛皮货源。
  黄鼬,又名黄鼠狼、黄狼,食肉目鼬科动物。其皮是裘服的上等原料。渑池县、卢氏县和灵宝县分布较多,陕县较少。
  小飞鼠,又称小鼯鼠,为啮齿目鼯鼠科小动物。灵宝县和卢氏县的森林中较多。皮毛柔软,毛长绒足,色泽光润,可制裘衣,肉亦可食。
  野猪,偶蹄目猪科,外形似家猪。皮可制革,毛可制刷,肉特具风味,脂肪质少,蛋白质多。市辖区各县中以灵宝县数量较多。
  草兔,啮齿目兔科。毛皮柔软,冬季时毛皮价值较高。毛长绒足,肉可食,味颇鲜美。渑池县、灵宝县和卢氏县分布多,义马市、湖滨区和陕县较少。
东北鼢鼠,啮齿目仓鼠科。毛皮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市辖区内均有分布。
  二、药用动物类
  (一)软体动物 河蚌,别称池蚌、珠蚌;田螺,别称大田螺;河蚬,别名蚬壳。
  (二)节肢动物 马陆,别名千脚虫、大草娃虫;蜘蛛,别称圆蛛、大腹圆蛛;花蜘蛛,别名蜘蛛、花结蛛、全蛛;草蜘蛛,别名迷路漏斗、网蛛;衣鱼,别名蠹鱼、毛衣鱼;蜻蜓,别名大蜻蜓、绿蜻蜓;尖头蜢蚱,别名扁提蚂蚱、老扁担;蝗虫,别名飞蝗、蝗蝻、蚂蚱;蝈蝈,别名聒聒儿、游子;元菁,别名黑斑;鸡冠虫,别称红娘、花斑;葛上亭长,别名豆元青;蜚蠊,别名蟑螂、美洲蠊;桑蠹虫,别名天牛、桑牛、褐天牛;天牛,别名桔褐天牛、老母虫;钻杆虫,别名高梁条螟、高粱钻心虫;蚕茧,别名桑蚕茧、家蚕茧;洋辣子,别名黄刺蛾、刺毛虫、天浆子、雀翁;黄风蝶,别名茴香虫、金风蝶;虾,又名沼虾、河虾、池虾、青虾。
  (三)脊索动物 鲫鱼,也叫鲫;鲤鱼,别名鲤、大鲤鱼;草青鱼,又名青鱼、乌棒子、青棒;鲢鱼,别名白脚鲢鱼;鲇鱼,又称鳋鱼;鳝鱼,又名黄鳝鱼;黄颡鱼,又名黄刺鱼、嘎牙子;青鳝,又叫白鳗;河蟹,又名螃蟹、淡水蟹、青蟹;黄嘎牙鱼,又名黄颡鱼、黄腊丁、黄鳝鱼;大鲵,又名娃娃鱼、狗鱼;青蛙,又名田鸡;鳖,又名团鱼、老鳖;腹蛇,别称土谷蛇、土布袋、七寸子;四脚蛇,又名草绿龙;天鹅;油鸭,也叫水葫芦、刁鸭;鸭,别名家鸭、绿头鸭、大麻鸭;鸳鸯,别名黄鸭;雕,别称老雕;鸢、别名老鹰、鹞鹰;锦鸡,别名红腹锦鸡、金鸡;鹌鹑;鸡,即家鸡;野鸡,又名雉鸡、山鸡、环颈雉;鸽,也叫家鸽。蟾,别称癞蛤蟆;大杜鹃,又名布谷鸟、姑姑鸟;啄木鸟,别名斑啄木鸟、木冠子、白鸟椰椰;燕,又名巧燕、金腰燕;慈乌,别称寒鸦、孝乌、哺分、慈鸦;乌鸦,又名老鸦、黑老鸽;喜鹊,又名麻野鹊、家雀、喜虫;豪猪,又称林堕、灵猪;松鼠,又称灰鼠、毛圪林;花鼠,又名毛老鼠、摸老鼠;土鳖,又称地鳖虫、土元、瘭虫;野羊,又名山羊、青羊、斑羚;地龙,又名蚯蚓、曲虫;水蛭,又名蚂蟥、马鳖、肉钻子;蜗牛,又名瓜牛、犁牛、天螺丝;鼠妇,又名潮湿虫、潮虫、地虱;蜈蚣,又名百足虫、千百虫、金头蜈蚣;全蝎,又名全虫、蝎子;蝼蛄,又名土狗、拉拉蛄;蟋蟀,又名将军虫、蛐蛐、秋虫、臭蜘蛛;稻蝗,又名蚂蚱、油蚂蚱、草蜢子;屎壳螂,又名蜣螂、推粪虫、粪球虫、牛屎虫;金龟甲,又名粪虫、地蚕;蝉,又名知了;地牯牛,又名倒推车、蚊狮、摇摇锅、倒退牛;九香虫,又名臭棒捶、屁巴虫;土蜂,又名土钻子、土马峰;露蜂,又名香马蜂、野蜂;细腰蜂,又名果赢、莆芦、土蜂;竹蜂,又名鸟蜂、熊蜂、象蜂;虻虫,又名牛虻、牛蚊子、牛蝇、瞎蠓;壁虎,又名守宫、蜴虎、天龙、蜴出留子;乌梢蛇,又名乌花蛇、黑风蛇、黄风蛇、黑乌梢;黄颔蛇,又名黄长虫、黄汉;白线蛇,又称黄脊蛇;赤链蛇,又称火栋蛇、火赤链蛇;刺猬,又称刺球子;蝙蝠,又称天鼠;樗鸡,别称红娘子、花媳妇、灰花蛾;水黾,别名水爬虫、水和尚,卖盐的、卖糖的;龙虱,又名水鳖、水龟子;叩头虫,也称百丈跳、跳博虫、剥剥跳;行夜,又名负盘、夜行、放屁虫;灯蛾,又名飞蛾、火花、扑灯蛾;花蚁虫,又称黄蚂蚁;鸮,又称斑头什鸟鹨;猫头鹰,又名鸮鸱;萤火虫,又名夜光、夜明虫、放光、宵行;斑鸠,又名鹁鸠、山斑鸠、祝鸠;蝇虎,又名蝇狐、蝇豹;昆鸟,又称鹅鸠,田鸡;五谷虫,又名蛆、谷虫和水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