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工地貌
第二节 人工地貌

  社会生产活动,使局部地表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表现为非自然化。诸如大型水库成为人工湖泊,废弃的煤矿区塌陷而改变原来面貌等等。

  一、水利设施形成的人工地貌

  三门峡市辖区内自1949年起陆续兴建了一大批水利设施。据统计,截止1990年底,修建了大中小型水库99座,总蓄水能力99.3亿立方米,蓄水后,形成很多人工湖。报废后形成了部分河谷平川。黄河三门峡水库是辖区内最大的水库,蓄水时形成大人工湖,泄后露出黄河滩涂,即黄河第四阶地,形成良好的夏季牧地。其他水库亦有相当滩涂。

  二、工矿企业生产活动形成的地貌

  三门峡市具有丰富的煤炭和铝土资源,客观上提供了自然景观改变的条件。义马市、渑池县和陕县,因为地下煤藏丰富,开采之后,出现部分村庄迁移和山岩龟裂、陷落,地下水位下降等现象,山坡塌陷区和村庄迁移,对自然景观改变最为显著。
  建设矿山,剥除地皮形成人工山。1960年2月至1967年8月间,义马矿务局建成北露天矿,剥除地皮,堆积在西起义马市的陈家洼,东至渑池县的洪阳乡胡坑村的南应峪,在原土岭堆砌了一座"平顶山",为义马市东山,东西长5公里许,南北宽2公里,高出地面数十米,且继续增高。
  陕县和渑池县的铝土矿开采,使某些山丘日渐缩小。

  附:名山津关

  亚武山 又称鸦乌山,位于灵宝县豫灵镇境内,北距豫灵镇10公里,属于小秦岭山脉。山有五峰,形似西岳,故有"小华山"之称,最高主峰老鸦岔恼,海拔2413.8米,为河南省最高峰。据阌乡旧县志载,"甘涧峪其正峰为亚武山,壁立千仞,挽铁索而上,大类太华,相传真武先居于此,谓'亚于武当'"。
  自唐代起,山上殿阁庙宇屡有兴建,鲁、豫、晋、陕、鄂、甘等省自治区的香客、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每年6月,进山拜香。新中国建立后,香客日绝,遂形成了风景旅游地。山坡上的油松、华山松林郁郁苍翠,山风乍起,松涛阵阵,百香扑鼻,沁人肺腑。亚武山巅建筑连同附近的甘涧峪、四郎寨、石女峰、千佛洞、和尚塔等自然、人文景观,组成了亚武山风景旅游名胜区,有30余处景点,风景区面积近100平方公里。
  韶山 亦称云门山,是崤山山脉东北方向的余脉,山体构成以水成岩为主要成分。位于渑池县坡头乡、西阳乡和段村乡的交界处,地理座标为:北纬34°51'至34°55',东经111°45'至111°50',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7公里,主峰座标为北纬34°53',东经111°48',海拔高度为1463米。山区总面积150平方公里。山基呈菱形,南距渑池县城20公里,有公路可通。据《渑池县志》载:"(韶山)在治北30里,奇峰10余,层叠相连,草色苔痕,苍翠若滴……春时,奇花异卉,遍布岩谷,又名'云门山'高耸入云。每每云雾缭绕,升腾而起,如云升其处也。"主峰南侧,有云门寺,始建于宋嘉祜元年(1056年),历代屡有缮修,周绕密林;寺西清泉一眼,不溢不浸,不竭不涸,可供百人饮用,是避暑盛地,主峰北侧绝壁,在长达10余公里地段内,仅三处可攀爬;南侧平缓,倾斜15度左右,有盘山公路一条,直达山顶。南坡下部植被以草本为主,可供放牧;中上部植被以天然次生林为主,杂以灌丛,林以栎类为主,亦有成片的刺槐和油松。林间药材丰富,计达200余种,主要是韶参、防风、丹皮、连壳和黄芩等,号称"半个药柜"。野生动物有蛇、豹、鹿、麝、野猪和獾、狼等。山内大小山头35个,比肩而接,日登极巅,放目远眺,东有万山相伴,西有鳌山接襟,南有金鸟(雄山)、玉兔(簸箕山)二峰护随,北同书山遥视。前怀渑水,后临黄河。韶山区与仰韶文化遗址一起成为渑池县旅游开发区。
  函谷关 位于灵宝县境内。故函谷关和新函谷关皆在焦村原东缘。焦村原是小秦岭北麓被弘农涧河和沙河切割而成,地质为浅黄色黄土覆盖,局部出露有第三系红色砂砾岩和古老变质岩层,现代流水侵蚀明显,"V"形谷发育。原地海拔高度500米以上,高出弘农涧河谷地达200米以上。地势突然增高,形成险要地势,阻断了东西交通。通过焦村原的交通孔道即仅能依赖"V"形谷地,谷口设关,即能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戴延之《西征记》云:"函者,道行如函也";唐阎伯屿《函谷关赋》:"洞开一轨,壁立千仞……东西十里",与当地地貌甚为相符。经过近年修复,已成为灵宝县文化游览区。
  雁翎关 位于陕县菜园乡雁翎关村东南,西距三门峡市27公里。处崤山山脉中段,崤山脉体多在海拔高度1200米以上,坡度为40度,山脊狭窄,是洛河河谷地带通往关中地区的主要障塞之一。雁翎关所在地为山脊垭口,长达6公里。两旁危岩险壁,崎岖难行,设关置守,自古已然。现陕(县)洛(宁县)公路通过其地,关已废。关址附近有十八盘、上天梯、坠马崖、绝命岩、落魄涧、鬼愁窟、志心石等地理景观,连同附近的夏后皋墓以及唐明皇去东都洛阳时的行宫——绣岭宫遗址,是陕县名胜区之一。
  会兴渡 会兴渡口,古称茅津渡(与对岸合称),历史悠久,达2500年之多,是黄河中上游最大的机动渡口。位于今湖滨区会兴乡的会兴镇(自然镇)北,具有良好的河渡条件。黄河从灵宝县入境到渑池县出界的整个河段,河床尽在峡谷之中穿行,水流湍急。在会兴镇北,峡谷突然开阔,形成一个河流平缓区域,成为河渡佳地。三门峡水库建成后蓄水深,条件尤佳。呼(和浩特)北(海)公路通过,既是三门峡的北大门,亦是豫晋两省相连的交通要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