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宗教派别
第二节 宗教派别

  一 道 教

  道教是中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渊源于古代巫术。三门峡市现辖区内的道教盛行在唐宋以前。某些地方仍延续至今。据《灵宝县志》载,亚武山之名即来源于道教人物。道教所奉"镇天真武灵应祜圣帝君"(真武帝君)曾居于此,谓"亚于武当"故名亚武。到1949年时,道士四散,庙宇颓圯。此地道士当属"正一道派",其他道士属全真道龙门派。现在道教职业者除日常宗教活动外,主要从事种植农业,也有从事医药行业,也有作旅游景观讲解的。建国后,大部分都结婚成家。仍保持其信仰和宗教身份,但已不是道教职业者。道教作为一种民间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宗教习俗,在部分居民中仍有一定影响,它没有严格的入教仪式和等级制度,故而无法准确统计其徒众的数量。至1990年底,三门峡市道教职业人员仅有2人。

  二 佛 教

  佛教分为三种流派,即汉化佛教、藏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前者对本区影响最大。
  三门峡市现辖区内,佛教传入同佛教汉化过程基本同步,从现存的宗教建筑可以窥斑。近代至今,佛教日渐衰落,佛教没有严格的入教程序,活动不明显。80年代末,全市再度出现佛教活动,据统计,截止1990年底,佛教徒约300余人,渑池县分布较多,达260多人(其中居士30余人系由洛阳白马寺发展);全市尚未开放佛教活动场所。

  三 伊斯兰教

  三门峡市仅维吾尔族、回族和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但教徒没有确切的统计数量。这三个少数民族在市辖区的人数为:
  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调查时,卢氏县回族有2226人,灵宝县866人,陕县589人,渑池县394人,渑池县维吾尔族3人,共有4078人。
  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三门峡市回族840人,渑池县维吾尔族295人,回族有777人,陕县回族538人,灵宝县回族有1273人,卢氏县回族2866人,共计6589人。
  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三门峡市回族1254人,渑池县回族675人,维吾尔族594人,陕县回族775人,维吾尔族1人,灵宝县回族1796人,维吾尔族1人,卢氏县回族3795人,义马市回族392人,维吾尔族5人,计有9288人。
  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三门峡市有维吾尔族、回族和哈萨克族的人口为10473人,分布在湖滨区的回族人口为1684人,维吾尔族6人;渑池县回族718人,维吾尔族702人;陕县回族641人,维吾尔族3人;灵宝县回族1805人,维吾尔族2人,哈萨克族1人;卢氏县回族4282人;义马市回族514人,维吾尔族33人。

  四 基督教

  基督教传入三门峡市现辖区在20世纪初。人们称其为基督教、耶稣教。
  渑池县基督教传入时间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由瑞典籍牧师罗冠民到渑池县设堂传教。光绪三十年(1904年),牧师史天泽在渑池县城西关购民宅一所修建福音堂,后又陆续购东西两院共83间,办尚德小学1所,并在仁村、南村、藕池和宜阳县石村设支堂4所,男女信徒500余人。民国8年(1919年)瑞典籍牧师包远征传入陕县。尔后山寿经、艾约翰、裴立德牧师和教士代爱兰先后在陕县传教。到民国29年(1940年)底,先后在陕县县城(今陕州风景区)设老会1处,南湾、观音堂分会2处,大营、张汴、人马寨、赵家窑支会4处,张村、辛庄、宜村、头峪、李村和岳庄6个活动点,传教范围波及40个自然村。有华籍长老3人,执事7人,帮办主持教务的15人,信徒387人,设立教堂7处。
  灵宝县基督教传入与陕县同期。由瑞典籍牧师鲍耀洲首传,民国12年(1923年)由任栋臣接任。先在县城南关租用民房,后在西门外建有会所,信徒约70人。后建有灵宝县城、东关、五亩、常家湾和阌乡县城等5处教堂,信徒人数不详。
  卢氏县基督教传入时间是民国22年(1933年)。由孟津县叶乃光和宜阳县王泽民传来。王、叶在卢氏县范里镇传教收徒,年余,叶乃光到卢氏县城办"天召医院",边传教边行医,到民国30年(1941年)底,叶、王在卢氏县发展教徒300余人,执事30多人,遍及卢氏县城、范里、苗村、南苏村、文峪、横涧、三角城等地,建有机构"河南省卢氏县中华基督教会",内设办事机构"办事委员会",叶为主任,并在教徒较多村镇设立教会支会6处,进行宗教活动。在卢氏县城购买瓦房5间,供教徒礼拜使用。民国33年(1944年)日军犯卢,教堂被毁,抗日战争胜利后,教徒集资重建房屋10间,恢复了礼拜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摆脱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控制及其"洋教"影响,基督教界开展了三自爱国运动。现市辖区各县(市)基督教徒踊跃签名的有640人。教徒人数,1965年有1490人,1982年有47213人,1985年达到51251人,1990年末有教徒69618人。到1990年底,全市建有宗教爱国团体7个(市级和县级)。

  五 天主教

  天主教,又称"公教"、"罗马公教"、"加特力教"等。三门峡市现辖区内的天主教信众,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属郑州教区,民国18年(1929年)属洛阳教区,属意大利巴尔玛外方传教会。民国25年(1936年)洛阳教区主教巴友仁把教区分为3个铎区,陕州铎区辖灵宝、阌乡、五原、菜园、渑池等堂口。民国2年(1913年),意大利籍传教士柏长青到渑池县传教。民国8年(1919年)天主教徒在渑池县西关创办天主堂,并在坡头、塔尼、堡南和张村4处设立分堂,信徒600人,民国12年(1923年)柏长青离渑,由安济六继任,培养渑池人李景云、刘学贵等15人为骨干。民国19年(1930年),天主教办起1所诊所,免费诊治。民国34年(1945年)后,教务由中国籍神甫郝民远、修女辛连贞主持。民国37年(1948年)开办公教诊所,有工作人员3人,内设内科、外科及眼科,1951年合并成第一联合诊所。
  陕县天主教传入时间稍晚于渑池县的传入时间。由意大利神甫贾师谊首传,继有祁姓意籍神甫在县城建立教堂。尔后意大利籍柏长寿、彭大汉、杨振诺、冯德南、费乐理、饶丰厚先后主持教堂。帮助教务的还有意大利籍司徒康和包慧灵。民国30年(1941年),洛阳教区首批华籍神甫李书伸、郜鼎铭被分配来陕县主持教堂。县城天主教堂及五原分堂外,在菜园、张茅、硖石、观音堂和大延洼等地设有教点。天主教除传教外,在教堂附建了医疗所,有3个修女和冯瑞馨协助医务,后增加席光启(意大利籍)主治眼科。民国31年(1942年),意大利籍神职人员集中到淅川县,共有10人。民国34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外神职人员复位,扩办医疗所为"公教医院",医院勤杂医护人员10人。民国35年(1946年),陕县天主教达到高峰。民国36年(1947年),教堂及教会事务因战争而停止,原千余名教友分散过宗教生活。
  民国6年(1917年),灵宝县和阌乡县全由贾师谊传教士传教,先在灵宝县城六合巷租民房为教堂,次年改租西大街民房,入教者数百人,教堂办有初级小学1所,学生16人。阌乡县城南门里租民房六间办起阌乡天主教堂,据记载:"教育、慈善各事业皆未举办,入教者不过30多人。后移西街,旋即停办"。民国20年(1931年),阌乡县福音堂系灵宝县之分堂,主持教务者为驻灵宝县之神甫艾约翰,地址在东街,租房4间,入教者寥寥无几。
  建国后,驱逐了披着宗教外衣搞非法活动的外籍神职人员,中国籍神职人员在从事宗教事务的同时,也开始从事医务工作,天主教的影响就日渐衰落。据统计,在1954年前,渑池县、陕县、灵宝县、阌乡县和卢氏县有天主教徒2000多人。到80年代初,基本无宗教活动。1987年约有20多人,1990年底达到50余人,多为农村妇女,且多集中在陕县、湖滨区。神甫1人,修女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