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1965年底,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章的发表及之后,三门峡文化、教育界引起震动。1966年4、5月间,全国开展对“三家村”及“彭、罗、陆、杨反党集团”的批判,三门峡地区一些宣传、文化部门也“扫”出一批所谓“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人物”。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三门峡地区部分学校学生开始停课“闹革命”,社会出现动荡。
1966年6月5日,三门峡市文化革命领导小组成立,8日,向三门峡市高中派驻工作组。6月下旬至9月,陕县、卢氏县、灵宝县、渑池县文化革命领导小组先后成立,分别派工作组,领导开展“文化大革命”。一些学生在学校教学楼、宿舍楼等处张贴大字报,点名批判部分教师和学校领导,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
1966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红卫兵运动在全国迅猛兴起。三门峡地区的中学闻风而动,仿效北京学生,很快成立了红卫兵组织。他们先在学校批判工作组,接着冲出校门,走向社会,大搞所谓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红卫兵到处进行冲杀,对所谓“封、资、修”人物和事件进行批判。8月下旬,北京红卫兵来到陕县、三门峡市串联。9月。三门峡市、陕县、渑池县、灵宝县建立红卫兵接待站,11月,卢氏县成立接待办公室,负责接待外地来串联的红卫兵。卢氏县组织学生代表299人,教职工30人赴京串联。此后,红卫兵组织各种“长征队”,徒步到北京、延安、韶山、井岗山等地串联,大串联活动达到高潮。10月,三门峡地区开始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党政机关受到冲击,一些主要领导人遭到批斗,机关正常的工作秩序被打乱,12月,部分厂矿、农村,纷纷成立各种名目的群众组织和“战斗队”。各级党政机关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
当时动乱主要集中在文化、教育部门和党政机关,一些经济领域的生产部门在1966年第4季度才有所波及,1961至1965年经济的调整为1966年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中央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指示对经济建设是有力的支持,1966年9月25日,中共洛阳地委《关于贯彻执行中央、中南局和省委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指示的通知》中提出:“在当前,主要是集中力量抓好广大工农群众学习毛主席著作,以抗旱种麦为中心,搞好秋收、秋种、秋购等工作……保证文化革命和生产双胜利……掀起工农业生产高潮,保证完成和超额完成今年的生产计划,并为明年生产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广大干部、工人、农民仍自觉坚守岗位,坚持生产,维持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使各项经济活动照常进行。因此,1966年,三门峡地区国民经济的各项指标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工农业总产值完成1.94亿元,比1965年增长6.6%,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1.14亿元,比1965年增长5.6%;工业总产值完成0.80亿元,比1965年增长8.1%。主要农产品粮食总产量30.47万吨,比1965年增长1.1%;烟叶总产量12万公斤,比1965年增长3倍。主要工业品原煤产量236.1万吨,比1965年增长13.5%。全地区财政收入完成1965万元,比1965年增长9.8%。
二、“全面内战”及其影响
1967年初,在上海“一月风暴”的影响下,“夺权”之风刮到三门峡。群众组织“踢开党委闹革命”,向各级党政机关“夺权”。1月18日,群众组织抢占了市广播站,拉开全市“夺权”序幕,接着又夺了市委、市人委的权。1月底,陕县、灵宝、卢氏、渑池各县党政机关也被夺权。各县(市)主要领导被揪斗、批判,“靠边站”,全地区陷于无政府状态。各县(市)人民武装部介入地方“文化大革命”,执行“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任务,对“夺权”斗争进行干预,遏制一些违法乱纪行为。根据河南省军区《告全省人民书》和《军委八条》精神,公安机关抓捕了一些打、砸、抢分子。灵宝县驻军派出2000多名指战员,深入川口、寺河、故县等公社,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宣传毛泽东思想。各县组织一批干部和群众组织代表举办学习班,开展“一帮一、一对红”活动,消除对立,增强团结,宣传和促进革命大联合,对于扭转混乱局势起了一定作用。4月,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各县(市)由人民武装部牵头。成立“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负责全县(市)的行政和生产指挥。这种相对稳定的局势未能持续多久,1967年7月20日,三门峡市“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组织工人、农民、干部3000余人,出动数十部车辆,包围“纺建红旗”总部大楼和三门峡技校二七造反团总部大楼,双方发生激烈冲突,伤70余人,酿成三门峡地区的“七·二○”事件。7月2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消息,称河南“二七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派”,并表态支持。不同派别之间由辩论、攻击发展到武斗,流血事件不断发生。8月下旬,观音堂煤矿发生大规模武斗,打死1人,打伤137人。8、9月间,三门峡市武斗中死伤300多人。10月,中央发表毛泽东主席视察华北、中南和华东地区时的谈话,号召“实现革命的大联合”。各县(市)的群众组织联合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斗私批修”,部分干部从受审查中解脱出来。由“夺权”引起的社会全面内乱给三门峡地区的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1967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还有一定增长,但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出现下降。到了1968年,动乱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明显表现出来,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度下降,国民经济陷入困境。全地区工农业总产值,1967年为2.03亿元,较1966年的1.94亿元增长4.6%;1968年为1.84亿元,较1966年下降5.2%,较1967年下降9.4%。1968年,全地区农业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分别为0.97亿元、0.87亿元,较1967年分别下降14.9%、2.2%。粮食产量,1967年为29.53万吨,较1966年下降3.1%;1968年为24.16万吨,较1967年下降18.2%,较1966年下降20.7%。棉花总产,1967年为0.93万吨,较1966年下降19.1%;1968年为0.61万吨,较1967年下降34.4%,较1966年下降46.9%。主要工业品原煤产量,1967年为205万吨,较1966年下降13.1%;1968年为182万吨,较1967年下降11.2%,较1966年下降22.9%。
文化领域成为重灾区,各县(市)多数戏曲剧团,如陕县蒲剧团、灵宝县眉户剧团等均被撤销;图书馆图书停止借阅;电影几乎全被禁映,许多文艺作品被视为“毒草”。文化艺术单位人员大部分下放工厂或农村,正常的文艺创作无法进行。为适应当时的政治需要,一些企事业单位如三门峡铝厂、河南第二印染厂、三门峡文化馆等成立了业余宣传队或文艺小分队,以快板、三句半、故事等形式,进行标语口号式的宣传。一些未撤销的剧团移植排演《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社会上学唱“样板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
三、各级革委会的建立及“斗、批、改”运动的开展
1967年冬,三门峡地区由各县(市)人民武装部和地方驻军负责,促进群众组织进行大联合,先后召开了“工代会”、“农代会”、“红代会”。在县(市)革委会先后建立之后,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厂矿学校等基层单位也相继建立了革委会。三门峡市建立195个基层革委会。革委会建立的原则是“大联合”和“三结合”,即由军队干部、革命领导干部、群众组织代表三方面人员组成。在革委会中,一般设办事组、政治工作组、生产指挥组、保卫组,分管各方面事宜。自此,各县(市)党、政、财、文的领导权,被一元化的革委会所取代。
1968年下半年起,各县(市)开展了以“清理阶级队伍”、“精简机构与下放人员”、“教育改革”、“整党建党”等为主要内容的“斗、批、改”运动。1968年6月,三门峡地区各县(市)都成立了清理敌伪档案,清理阶级队伍办公室,并组织“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机关、学校等单位,清理叛徒、特务、反革命分子和所谓“死不改悔的走资派”等,对一些历史不清、出身不好的人进行揪斗批判。卢氏县由义马煤矿“工宣队”进驻,把全县党政机关干部集中起来,编为4个连队,驻到农村生产大队,边劳动,边清理。陕县革委会举办了县直机关大型学习班,参加1000余人,集中食宿,学习3个月。三门峡市共清查出有各类“政治历史问题”的1750人,受到各种处理的400余人。
1972年,大部分高等学校恢复招生,在方法上,废除了考试制,改为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陕县作为河南省教育厅的高招试点县之一,向北大、清华、复旦、郑大、开封师院等高校推荐工农兵学员23人。
1968年8月,三门峡地区开始动员中学生毕业生上山下乡。8月21日,三门峡市革委召开万人大会欢送首批117名中学生下乡劳动。陕县当年毕业的中学生1745人,家居农村的一律回农村,家居城市的314人,安排上山下乡的220人。12月,毛泽东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三门峡地区立即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1966至1968年3年的初、高中毕业生近2万人下到农村。各县(市)都成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组织和安置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事生产劳动。广大知青在农村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三门峡市1968年10月安排到郊区安家落户的298名知青,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有3人被推选为小队会计,4人当上了记工员,16人当上小学教师,3人当上保管员,5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当地的开发和建设做出一定贡献,但也使部分地方加重了负担。同时,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失去了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造成了人才培养的断层。
1969年,中共“九大”召开前后,各县(市)革委会开展了整党建党工作。要求党员“斗私批修”,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党支部,并进行“吐故纳新”。1969年底,农村大队党支部大部分建立。1970年,机关单位也开展了整党建党,逐步恢复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组织生活。这次整党建党,在“吐故纳新”中,使一部分合乎条件的党员不能恢复组织生活或被错误地开除党籍,而吸收入党的人,有许多并不具备党员条件。
“斗、批、改”运动的开展,虽没有给社会秩序和各项工作带来多大好转,但总的来看,革委会的建立,党的各级基层组织的恢复,使形势稍趋安定。加之1969年8月,各县(市)大力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的“七·二三”布告,收缴枪支弹药,制止武斗,保护军事设施,号召干部、工人、农民坚守生产工作岗位,对于稳定局势,推进工农业生产,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因此,1969年,三门峡地区国民经济有所回升:工农业总产值为2.82亿元,较1968年增长53.3%;其中农业总产值为1.06亿元,较1968年增长9.3%,工业总产值为1.76亿元,较1968年增长1倍。主要农产品粮食产量27.77万吨,较1968年增长14.9%;棉花产量0.7万吨,较1968年增长14.8%。主要工业品原煤产量248万吨,较1968年增长36.3%。
1969年,由于政治形势的暂时稳定,各县(市)得以安排和参加一些重要生产建设项目。农村开展了大办广播活动,卢氏县在半年时间内,架设广播线路6500公里,安装喇叭3.8万只,使全县13个公社、294个大队、2401个生产队、3.6万个院户全部通上广播。12月12日,《人民日报》以《大山区卢氏县普及了农村广播网》为题报道了这一消息。10月下旬,陕县、渑池县由县革委会和武装部主要负责人率领,分别组织6000名和5000名民工,成立民兵团,前往孟津县参加修建焦枝铁路,为焦枝线的迅速建成贡献了力量。
1969年三门峡地区国民经济增长幅度虽然较大,但这种增长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主要经济指标与1966年相比,只有少数略高,多数仍低于或大体相当于1966年的水平。经济工作中的许多困难依然存在。